雁荡山的秋月
郁达夫
约莫是午前的三四点钟,正梦见了许多岩壁,在四面移走拢来,几乎要把我的渺渺五尺之躯,压成碎粉的时候,忽而耳边上一阵喇叭声,一阵嘈杂声起来了。先以为是山寺里起了火,急起披衣,踏上了西楼后面的露台去一看:既不见火,又不见人,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但余一线,四围岑寂,远远的也听得见些许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那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么字来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栏,看看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似梦里的神情。呆立了一会,对这雁荡山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又是一阵喇叭声,一阵整队出发报名数的号令声传过来了,到此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在做梦,是那一批黄岩中学的学生要出发赶上大溪去坐轮船去了。这一批学生的叫唤,这一批青年的大胆的行为既救了我梦里的危急,又指示给我了这一幅清极奇极的雁山夜月的好画图,我的心里,竟莫名其妙地感激起来了,跑下楼去,就对他们的两位临走的教师热烈地握了一回手;送他们出了寺门以后,我并且还在月光下立着,目送他们一个个小影子渐渐地被月光岩壁吞没了下去。
雁荡山中的秋月!天柱峰头的月亮!我想就是今天明天,一处也不游,便尔回去,也尽可以交代得过去,说一声“不虚此行”了,另外还更希望什么呢?所以等那些学生们走后,我竟像疯子一样一个人在后面楼外的露台上呆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天正是旧历九月二十的晚上二十一的清晨。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风景游记》一书)
1.选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手法与课文颇为相似,试作些品析。
2.文中加点的“吞没”一词用得妙在哪里?
3.夜半被吵醒,作者却并不埋怨喧嚣者,这是为什么?
【《梦幻的月色,别致的雅趣》参考答案】 1.示例:选文中的“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一句,与课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语句一样,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景,都将月光喻为“水”,并兼顾月下景物,描绘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吞没”一词,将“月光岩壁”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岩壁的高耸、山谷的幽寂。 3.因为他们的叫唤既救了“我”梦里的危急,又指示给“我”了这一幅清极奇极的雁山夜月的好画图,让“我”欣赏到了绝美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