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是各国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进而促进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内容篇1一、艾滋病的传播和防治
艾滋病(AIDS)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传播。已证实的传染途径有三种:
1、 性传播:通过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传播。
2、 血液传播:通过共用不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疗器械、共用剃须(刮面)刀及牙刷等传播。
3、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其主要预防措施为:
1、 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
2、 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
3、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4、 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5、 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
6、 不共用牙刷、剃须(刮面)刀。
7、 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8、 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9、 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二、吸烟的危害
烟草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占40%~50%)羧酸、色素、萜烯类物质、链烷烃、类脂物质等组成,同时还有一些生长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物(如硝酸盐等)以及某些污染物(如农药、重要金属元素等)
烟雾中含有许多致病物质,如烟碱、二氧化氮、氢氰酸、丙烯醛、砷、铅、汞等。这些有害气体对人身的危害极大。
吸烟的三大危害:烟草燃烧后冒的严重含有20多种毒素,对生命危害最大的要算尼古丁了。仅就这一点来说,吸烟有三大危害:
1、可以直接毒杀生命
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了下列惊人的结果:再大的马也经不住注射8滴尼古丁,就会很快死亡;活蹦乱跳的狗,用不了一滴尼古丁注射到静脉里就可以将它置于死地;另外,使某些动物长期吸烟后,可以发现有血管收缩甚至硬化的明显趋向。
2、可以破坏人体的营养成分
吸烟可以阻止人体对维生素丙的吸收,尼古丁对维生素丙有直接的破坏作用。人体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丙,就有得坏血病的可能。
3、可以诱发多种疾病
由于吸入体内的烟对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有恶性刺激作用,因而有人认为它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呼吸道感染甚至为口、唇、舌、食道、呼吸道费等癌症的诱发因素。
由此看来,吸烟对人体健康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要尽量戒除或少吸,不吸烟的人最好不要染上这个嗜好。
三、性病防治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1.性病是指以性行为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性病主要指梅毒、淋病、艾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其中梅毒、淋病、艾滋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艾滋病危害严重等原因许多国家将其单独列出。
2.性病危害人体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3.多数性病是可防可治的。除艾滋病外,梅毒、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等可以彻底治愈,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可以临床治愈。
4.性病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人体感染性病后可造成皮肤黏膜的破溃、炎症等,容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将病毒传给他人,防治性病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性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还可以通过母婴、血液传播,例如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通过血液感染他人。
6.日常生活与工作接触,如与性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被感染性病,但在少数情况下性病有可能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播。
7.如果出现尿道分泌物、白带异常、皮疹、生殖器破溃、水疱等性病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
8.性病感染可无自觉症状,尤其是女性。有多性伴、频繁更换性伴等不安全性行为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9.不是所有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损害/病变都是性病,需由医生结合病史、性接触史、体检、化验结果等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
10.遵医嘱治疗和定期复查十分必要,自行服药停药、增减药物或找游医治疗会引起不良后果。
11.性病患者应告知性伴到医院接受检查,发现感染及时治疗,避免因治疗延误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及性伴间重复感染。
12.性病患者在性病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
13.人体对性病没有终身免疫,即使曾患性病也可以再次感染。因此,性病治愈后仍需要保持健康的性生活,避免危险性行为。
14.洁身自爱、避免性乱行为是预防性病的有效措施。
15.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预防性病。
16.阴道灌洗、体外射精、局部涂抹药物等做法不能预防性病。
17.孕产妇、婚前健康体检人群应接受梅毒筛查。一旦发现感染梅毒,应及时规范治疗,以预防性伴间的传染及胎传梅毒的发生。
18.性病患者在考虑结婚、生育问题时,应接受规范治疗和医学咨询。
19.性病患者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应主动寻求艾滋病咨询检测。
20.明知自己有性病故意传染他人是违法行为。
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内容篇2一、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 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内容篇3一、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
(二)流脑
1、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流脑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三)流行性感冒
1、主要表现: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酸痛,体质较弱的患者如老人、儿童可出现肺炎,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2、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3、预防方法: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加强锻炼,在每天洗脸时用冷水刺激鼻部,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加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接种流感疫苗。
(四)麻疹
1、主要表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口腔黏膜出斑,皮肤出疹等。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麻疹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二、血源性传染病的预防病毒性肝炎
1、种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亦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 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加强对婴儿的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看过“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内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