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固化 现在社会的阶层在固化吗?
任何将“人”作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的想法都是幼稚而不负责任的,每个人,从很大程度来说,都是一棵大树(家族树、基因树、文化基因树、社会关系树)的一个节点,ta能长出多少枝叶,取决于ta自身的情况,但也相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ta身下这棵树的生长状况。
可能是长文,预警。
题主提了三个问题:阶级是否在固化;“普通人”有无可能“出人头地”;现在的年轻人该怎么做?
问题问的很好,简单的说就是“是不是;行不行;怎么办”,下面就针对三个问题逐一回答:
一、中国的社会阶层正在发生固化
正如几个高票回答所说,阶级分层是常态。中国目前正在自然地完成现代社会的阶级分层。每当社会出现不均的时候,获得了较多资源的自然而然会为自己的后代巩固所获得的资源,并给其提更多的发展可能。
而阶级分层实际上并不可怕,假使中国可以完成未来如日本,哪怕是美国社会形式的社会分层,那就算是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了,怕就怕,中国将来会进入另外一个比较畸形的社会分层状态,下文会具体描述。
既然提到了美国、日本。我们就先谈一这两个国家的阶级固化:
先说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三层社会,顶层精英、中层中产、下层平民,三者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精英是决策者,受过“精英教育”,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同时也掌握着相当比例的各类社会资源;中产大多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或者说可以称为“白领”,一般受到过高等教育,有稳定、相对丰厚的收入,然而并不掌握多少社会资源;平民多从事“技能密集型”劳动,比如卡车司机、电工、清洁工,一般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也有相对稳定、充足的收入。
一般来说,下面两层向顶层的流动机会不大,其原因是顶层精英把持着他们从出生到死亡使用的所有社会资源,衣食住行自不必说,我们以教育为例,美国的教育里有一整套小学到大学的“私立体系”,其不仅仅是一套教育服务,而是一个圈子从小的养成,也就是说,从孩提时代开始,精英们就基本上仅仅生活于精英层自己的圈子,从小学到大学,到就职走向社会。成家立业之后,会继续将这一套东西传递给下一代。精英层的继承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继承,而是整个圈子的世袭,或者整个阶级的世袭。
相对来说,中层进入精英层比下层进入精英层要容易一些,但是由于精英层把持着整个精英层的教育资源,下边两层进入顶层的唯一方式就是“开挂”,要么是个人能力开挂,要么是机遇开挂,总之都是小概率事件。只不过中产家庭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强于下层,教育观念也相对积极,因而开挂的概率相对大一点。
中下层之间的流动相对容易,一般来说,下层的孩子只要好好读书,上个大学,哪怕是社区大学,基本上就有可能可以成为中产。
但就统计意义来说,三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不大。
再来说说日本:
日本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精英层并不那么固化。日本整体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更为平均,相对美国而言,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精英、中产的分层。
或者说,日本的中产到精英之间基本是连续过渡,而不是阶级性的断崖。这一方面源于日本的教育体系中,顶层教育资源并不由精英群体把持。如果说美国的顶尖私立中小学、到常春藤都是精英层的私塾,那么日本的顶尖教育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公立属性,也就是说,其是面向公众的。比如日本最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七所国立大学,都是公立。而东亚儒家社会的入世理念使得相当一部分中产出身的民众可以通过努力,争取到国家顶尖的教育资源,从而进入所谓的“精英层”。
另一方面,日本的中产与下层之间的鸿沟也更暧昧,相对于美国的阶级式断崖,日本中产到下层之间基本也是过渡性的,下层进入中产的可能性并不低。
实际上日本并不太存在美国那么鲜明的下层和精英,基本上来说,日本人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私有体系中”,绝大多数人的身份都是“会社员”,而只要成为“会社员”,基本上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教育资源,也就是“中产阶级”。
相对美国而言,日本的社会更为平均,但是阶级的暧昧使得社会活力不如美国。不过就算如此,也必须承认,日本的社会阶层分化比美国要弱很多,是一个资源分配更为平均的社会。
回到中国,中国在未来,并不太可能形成日本那样的社会形态。但就算是能够自然分化成美国那样的社会形态,也是十分不错的。其中的关键不在于社会阶层的固化,而在于这个社会可以给下层、中层(主要是下层)提供怎样的生活保障。
注意,之前提到美国的社会分层的时候,答主用的是“下层”,而不是“底层”,说的是“技能密集型”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密集型”劳动者。也就是说,在相对发达的社会形态当中,所谓的下层应该是“技工”,而不是“卖苦力的”。下层也是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接受技能密集型的严格的职业教育。
实际上,除了精英阶层里面的顶层有产者以外,其它人群都以贩卖自身劳动价值为生。只不过有的人偏于知识,而有的人偏于技能;这两方面都需要智力活动作为支持,只不过需要运用不同方面的智力。而无论是进行知识劳动、还是技能劳动,其都应该先经历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只要是完成了相应的教育,成为合格的知识、技能劳动者,就值得享有相应的工作机会与收入。
如果社会完成这样的分化,虽然社会流动性并不尽人意,但实际上各个阶层的人群其实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顶层自不必说,中产不必疲于奔命,而下层也有并不怎么低于中产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现状与这一目标还相差比较远。中国现在缺乏大量的“下层”,当谈到中国的社会分层的时候,我们更多用到的是“底层”,而非“下层”。而中国现在所谓的底层,与发达国家的“下层”不同的是,中国的底层不是受过严格职业教育的“技能密集型”劳动者,而是没有完成完整社会教育的“体力密集型”劳动者,这部分人群以“农民、农民工”为主。
中国社会现在更严重的问题,不是社会阶级的固化,而是潜在的国家的分层。
社会阶级的固化大家并不陌生,前文也谈了很多,这里需要重点谈一下“国家的分层”。其实相信不少人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目前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发展前景普遍比欠发达地区要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越发达的地区将来变得更为发达的可能性越大。具体来说,我们把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直辖市(津、渝)、强二线城市(杭、蓉、宁、汉、长)、计划单列市、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区(鲁、苏、浙、闽、粤)放在一起,这些城市和地区俨然成为了“first tier China”,即第一层中国。这一层中国在一步一步向前走。其不仅代表了中国现在最发达的一面,也是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代表。
反观中国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前景往往是比较悲观的。而其所导致的一大结果就是越发达的地方越发达,最终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社会阶级会进行固化,发达地区的社会形成与美国相似的形态,社会分化为顶层、中层、下层;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缓慢,同时也完成社会分化,分化成“顶层、中层、底层”的社会形态。
可以说,“顶层、中层、底层”这样的阶级固化,是大多数人所担忧的,然而题主在这里所担忧的是,中国的社会并不会整体性的分成“顶中底”三个阶层,而是先横向分裂成发达社会与非发达社会这两个“社会”,然后在各自社会的内部,完成各自特征的社会阶层分化。
这一局面的发生,比阶级固化更为可怕,其意味着,中国从社会层面上形成了“国家的分裂”。“发达”的那一部分里,中层作为社会的主要人口构成,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而下层也有较好的生活保障,顶层会尽自己社会阶层的社会责任,社会呈枣弧形;不发达的那一部分里,中层疲于奔命,大量的底层没有良好的生活保障,顶层仅仅是社会资源的垄断者,社会呈金字塔形。
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仔细考虑一下,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有这个势头。所有的资源、相对有前景的产业基本全集中在以上提到的地区,而这些地区本身社会制度的建设,民众思想都更加开化,先进。如果未来优秀资源进一步集中,积极的力量、希望也进一步集中的话,这些地区的发展将是从硬到软的全面提升。
而反观落后的地区,基本面临的都是产业落后、体制僵化、民众思想保守、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如果没有强大外力介入,这些地区自然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有衰退的危险(东三省)。
打破中国社会的二元化其实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中国可以尽最大程度作为一个整体发展,那么从长远来看,有希望发展成介于美国与日本之间的一种社会分层状态:
中国理想的社会分层状态:
精英层到中产:类似于日本,不会产生像美国那样的精英、中产断层。
中国与日本相似,是儒家文化国家。作为这一文化的宗主国,其入世倾向甚至比日本更重。而中国教育的顶尖、优秀资源在未来还是很大程度对中产开放的。其原因在于国家体制与东亚集体文化的特性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永远不会形成西方的知识精英、资本精英一体化的社会形式。
中国目前还没有可以入目的优秀私立高等院校,别说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就是上层的高等教育资源都完全是公有的。而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会使得出国留学的热潮降低,(类似于日本),当精英们不再热衷于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时候,国内有可能形成像日本一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精英教育体系,但同样的,顶尖公立大学依旧垄断国家相当一部分的顶尖教育资源,而这一部分资源是面向中产开放的,中产出身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接受顶尖教育资源得到社会阶级的提升。
中产到下层:类似于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下层群体,但是与中产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
这是中国的目标,将现有的大量没有完成教育的“底层”体力密集劳动者,转变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下层”技能密集劳动者。而这一部分人并不会世袭自己下层的身份,在传统的入世思想下,所谓的下层与中产是流动自如的,一个人成为技能劳动者或是知识型劳动者只取决于自己的个人愿望。
中国不太可能形成日本那样下层数量极少的社会形态,原因在于中国基本没有可能形成日本的“会社”式社会。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
刚才提到的,是理想的社会分层。而中国现阶段的分层却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进行“顶中底”,或者“顶中下”三分。其原因在于中国现在太大,地区之间发展呈阶梯式。简单来说,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分层,根本不是三个层次可以分清楚的。
这也就涉及到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普通青年可不可以完成逆袭。
二、就现阶段而言,稳定的社会阶层还没形成,并且每个阶层也都还在发展
首先我们先好好说说题主所谓的“普通家庭”这个词。
什么叫普通?
我觉得普通是一个很暧昧的词汇。绝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是普通人,但是一个普通和另一个普通之间可能差了三千世界。北京、上海里面的“普通中产家庭”很有可能有着八位数的不动产,而很多“普通”的农村家庭还要为几千块钱的大学学费发愁。
所以说,并没有“普通”这一说。每个人永远最好不跟别人比,只能跟自己比。
人生而平等吗?这要看怎么解读这个平等。从其发展的绝对值而言,肯定是不平等的,但是就发展的权利而言,是平等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和自己比较的权利。
在美国这样社会阶层已经固化的国家,不同阶级的婴儿以大概率成长为本阶级的成人,之后过着本阶级的“安生日子”;但无论他们出生在哪个阶级,他们基本上不会比他们父母那辈过得好多少,这与阶级固化无关,而是因为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发达稳定的阶段。
而在中国,先不提社会阶级还没有固定,每个阶级的生活品质,(除了顶层的富人),还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打破阶级壁才可以获得生活水平的大发展,而在现在的中国,你不必打破阶级壁,只要跟着国家的发展走,你的生活就可以随着得到发展。
城镇化与中产、下层的形成
中国现在的中产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城镇化,其中的一部分成为了智力密集型的劳动者,从而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产阶级。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属于从乡镇乃至农村考进城里的。这个过程现在还在发生,只不过相对来说愈发的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集中使得基层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来讲越来越弱势,基层学子的竞争力逐渐降低;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城市愈发饱和,“人满为患”。
这里就涉及到所谓的寒门贵子问题。现如今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其原因是本质性的:先从寒门出来的“贵子”们,成为了现在的寒门再出贵子的阻碍。
答主在北京长大,当年初中、高中均就读于北京一所市重点中学,我当时调查过班上同学的家庭来源,发现家里是北京的(父母都是北京的)不超过10%。而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学,父母都不是北京人。很多同学过年的时候,父母会带着他们回“老家”,他们的祖辈很多都还在很基层的地方,而他们的父辈,包括家里其他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之类的却从基层走了出来。这些同学的父辈们,有的来自地方上的小县城,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相当一部分上一代的“寒门贵子”们在大城市里安了家,然后他们的孩子们挤占了这些城市的资源。
那么现在留在基层(农村)的孩子呢,他们的父母没有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至少不能否认的是,在30年前的时候,大家的机会是相对均等的。为什么有的人出来了,有的人没出来呢?
这里有一个可能比较得罪人的结论:能出来的,在这三四十年里差不多都出来了。剩下来的,就是靠自己的力气很难出来的,他们是现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中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开始了“世袭底层”的趋势:即父母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务工,子女作为留守儿童既无法的到城市里面良好的基础教育,同时缺失家庭教育,结果就是无法完成社会的基本教育,从而又只能出来打工,世袭罔替。
这一部分人没有成为“技能密集型”的劳动者,而还停留在“体力密集型”的劳动者的阶段。他们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以农民工的身份游离与城市与农村之间。他们无法成为下层,而只能生活在底层。如果国家没有政策上特殊扶持,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生活在世袭农民,或者世袭农民工这样一个底层阶级中。这是国家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需要顶层设计,与个体自身的努力无关。
你属于上述这一阶层吗?
如果不属于这一阶层,说明你属于城镇人口,说明你已经进入广义上的中产阶级。不是说只有一线城市里那些光鲜的白领才属于中产阶级,在中国,只要走出了乡村基层的困境,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广义上的中产阶级。在这个阶层里,你真的不需要费太多劲,无非是把脑袋绑到裤腰带上,一门心思好好干就行了,毕竟,这个阶层里的人是有机遇的。这个阶层作为一个整体,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在发展的。
我不知道题主说的屌丝逆袭指的是什么,如果说想成为马云或者王健林,那大家都知道,这是小概率事件。不过我觉得中国从现在到未来,中产到精英之间是不存在障壁的,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在社会底层,就有往上走的希望,上不封顶。
三、该怎么做
二十多岁,刚刚进入职场,我觉得只要好好干,什么东西还是慢慢都会有的。除了一线与个别二线(杭州),我觉得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到怎么努力也买不起房,怎么努力也留不下来的程度。我们就拿20-3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来说,这个阶段基本上是每个人确定事业、成立家庭的年龄,除了个人的自身发展以外,很多人也为现在高昂的教育成本发愁,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国中产的一部分焦虑。
然而中国的城市(那些可以给你买房压力的城市)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在不断发展的,近二十年内会有明显的提升。这些从现在的高考改革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的高考改革明显有力于教育资源本来就很丰富的大城市,而最无益于农村基层。所以如果作为想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其实应该对未来子女的教育安心才对。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北京为例),教育应试性在过去五年里已经开始极速降低,电视剧小别离里面呈现出的那些基本矛盾,对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言,实际上已经属于即将过去的一个时代。
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尽量往发达的地区走,不一定要在一线城市,很多二线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很好的选择。这对于个人发展和下一代的发展都是有绝对好处的。比如很多内陆地区的同学,不一定非要跑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长沙、武汉、成都都是很不错的。
之后就是对教育的重视,中产阶级的相对优势就是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和日本一样,很难形成西方那样,精英阶层把握所有顶尖、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所以只要适度把握住子女的教育,还是很有希望将孩子往上送一个台阶的。
同时在20-30岁这个阶段,还是要进行学习的,因为就算是步入职场,这个年龄毕竟是人生中最适合学习的一个年龄段。而在职场中的学习,不同于学校里面的学习,其更具有针对性。多考取资格证,精进自己在职业上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对自己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还有一个就是千万不要和别人比较,特别是不要和自己差着太远的那些阶层比较。太往下的自然不会去看,太往上的也只看得见外面的光鲜,很难看到他们承受的责任和压力。
中国现在离三层社会还很远,还基本是一个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社会。除了几个顶级的一两层以外,剩下的都还在往前跑。所以就算要比较,也只要看看在自己上面那一层就好了,这样的话既有追赶的动力,也没有不会产生太多的嫉妒心。
总体上来说就是要有信心、好好干、别放弃。这里的放弃指的不是离开一座城市,或者离开一个岗位,而是丢弃向上发展的希望。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更多阅读
关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人类学视角——《中国社会的文化转
关凯,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人类学视角——《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序自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中国社会转型,确为“五千年未有之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74年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称呼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
家庭建档对社会的作用-前言 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家庭建档是家庭成员为了阅读、鉴赏、研究和利用等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整理家庭档案的活动。家庭建档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先进文化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的细胞是
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1、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
当前社会的失范现象 我国当前社会腐败中的一些异化现象
腐败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上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各阶层的平民百姓都对当前社会的腐败问题非常关注。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