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屡败屡战——如何应对习得性无助



“走了,走了,该上篮球课了!”


“可我一点也不想去,我已经绝望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室友用力裹了裹,如同蜷缩的婴儿一般。


室友当时心血来潮选了门篮球,用他的话讲就是一条深似海的不归路,还是太年轻了。的确,他所选篮球课实在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课程考核是定点投篮,作为一个新手,命中率仅为15%,而及格标准是60%。哎,只有含泪屡战屡败。慢慢的他开始逃离、躲避,并且不安、焦虑,最后是无能为力的绝望,因为该来的总归要来。


这让我联想的我高中的情景,当时我英语不好,莫名其妙的见到人见人爱的英语老师就隐隐胃疼。然后又接着学不好英语,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我也说“我一点都不想学英语。”那一阵子真是提不起任何勇气来做任何事情,真是糟糕的绝望感。


这种绝望感,它的名字是习得性无助。它的发现得益上世纪若干只同样绝望的汪星人。早期是理查德·所罗门(RichardSolomon)等几位哈佛高材生做的动物实验。他们将汪星人们放在一个隔成两个空间的箱子里,汪星人可以从一边跳到另一边。接下来他们开始进行逃脱训练,给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让汪们学会从通电的一方跳脱到不通电的一方。再接着就是魔鬼般的绝望实验了,他们将箱子中间隔断的空间装上透明玻璃以防止汪们可以逃脱,当通电之后,汪们不停的撞击玻璃,反复的挣扎。直到10天左右之后,这些无法规避电击的可怜汪们终于绝望,即使是撤掉玻璃它们不在做出任何逃落行为,任由电击让它们全身颤栗。理查德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的无助感。


此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老爷爷(MartinSeligman)进行一系列重复验证研究,验证了动物对于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样的习得性的无助感。老爷子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将其拓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流行甚广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不只是动物,人们也会在某些情景下习得无助感。而且作为优秀的灵长类动物,我们更容易会将这一方面的无助感泛化到生活、工作、学习等其他方面,不得不说习得性无助真是害群之马。老爷子虽然专业三十年的习得性无助,但他确实是个天生的乐天派,总觉得自己研究消极情绪哪里不太对。于是塞利格曼爷爷担任美国心理学会期间,振臂一呼响应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精神疾患,心理学家也应当担当其为人类谋取幸福的责任来。”在他看无助感既然是习得的,那么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我们应该从习得性乐观出发,找到解决办法。习得性无助与乐观的本质区别在与对于原因的解释风格。例如,习得性乐观对于失败的解释风就是,这些失败的原因是外界的(英语没考好的解释就是——英语老师出题太难,而不是自己准备不足),是不稳定的(同样没考好的解释就是——这次事情太多了,本来可以准备好的,可惜没有时间了),是具体的(还是没考好的解释就是——我只是这次英语没考好,我数学还是很厉害的)。


提到不同的解释风格,就不得不说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因为习得性无助的核心在于归因。韦纳和他的同事甲乙丙们对失败和成功很着迷,对个体如何解释成功和失败以及这样的解释如何影响个体行动更着迷。他们分析了人们常用的失败或成功的解释,总结出了四个基本的归因对象: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此外,还包括身心状态和其他因素)。这只是简单的归类,有意思的是,他们将这些归因又划分了不同方面:稳定or不稳定,内控or外控,可控or不可控。其中稳定性是指个体认为影响成败的因素是不是稳定的,它直接与成败的期望相关;内外控是指个体认为事情的成败是因为个人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它和成败的情绪反应有关;而可控性是指个体认为事情的发展是否由自己的意愿决定,这就决定了个体要不要多努力一把。例如,能力是稳定的,内控的,不可控制的,当认为是能力不足导致失败时,个体对成功的期望就会降低(能力达不到啊,稳定得连冒险机会都没有),更容易产生羞愧、失望的消极情绪(都是我自己太差劲了),也不容易更努力(没办法控制)。归因理论可以很好用一句话来阐释:你看到了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

塞利格曼爷爷已降,很多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的确很大,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中最为令人关心的就是儿童学习的习得性无助。其中儿童年龄从小学到高中,学科从语文数学到物理化学,都有不少研究结果彰显了习得性无助对儿童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积极心理学会上,塞利格曼老爷爷还说明在中国的应试压力之下,儿童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


儿童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卡罗尔·德韦克(Garol·Dweck)女士开创的。她通过给小学中年级学生不断增加难度的字谜游戏和智力拼图游戏,发现有些儿童总是表现出认为自己太笨而无法完成游戏。他们面对失败是,常常会说“我太失败了”,“我可真傻”,“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每个都比我强”。这似乎正印证了归因理论,儿童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或智力是稳定的,失败的解释就是自己的太差劲。然而故事却有了转折,德韦克发现还有儿童他们面对难以完成的游戏时候,他们并没有归因自己太差了,甚至都不去归因,而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喜欢接受挑战”,“差一点点我就做出来了”,“之前我就成功过,这次我也会成功做出来的”。德韦克大为吃惊这些成功儿童的做法,甚至改变了她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她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固定型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不变的,当自己完成不了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就是个Loser;而成长型恰恰相反,只要自己努力,所有的挑战都可以不断从中学习,提高自己,即使失败,也有收获。固定型会在事情顺利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不顺利时就抱怨世界,因而他们畏惧一丁点的失败;而成长型会在苦苦上下求索的时候也感觉不错,觉得就快找到方法了,因为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这样说起来,同样有一句也挺适用于德韦克女士的理论:失败者找原因,成功者找方法。


消极避免失败就像是寄居蟹的壳儿一样,它可以让人短暂的麻木失败的滋味,但同时你也会在壳儿里越待越久,以至于背负沉重的绝望。这样不合理的信念也许是进化而来的,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你,有权利也有自由去改变和成长。积极地去追去成功吧,哪怕屡战屡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60103/6938.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 让五官变漂亮的秘诀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简介有的人一眼看上去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有气质,很让人觉得舒服,自己也愿意靠近对方。那么气质是如何炼成的?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呢?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方法/步骤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 1、穿着大方得体

习得性无助和波比娃娃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

民企:如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阴霾?

——「布登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早期创业者「交班」的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不求做到500强,只望能做500年」,「掌门人」的传承便成为关乎未来的战略问题。为了实现基业常青,摆脱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二:塞利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炒股票吗?在2006年你可能很顺利,但2007年5月30日,我们政府前所未有地勤奋工作,半夜办公,公布了印花税上调。第二天股市开盘,你采取行动了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股票跌停,有的甚至是连续多个跌停!当你的股票在两

“不能看见”与“视而不见”——由“习得性无助”说起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由于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

声明:《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为网友心似双死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