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高考成绩出来了,录取分数线也出来了,我的表妹作为今年高考大军的一员,第一时间给我信息说,姐你要帮帮我,我的脑子一片混乱!
我于是赶紧回复说,你别慌,慢慢来,填志愿的时间有几天,还是可以分析一下选个好学校的。
我开始习惯性的问表妹,你有什么意向的专业么?
她回答,我都不知道这些专业是个什么意思。
我说那你知道你喜欢的是什么吗?
表妹说,我从来没想过,加上学习太忙,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将来的选择。
这一刻我开始把时光倒回到我的高考那一年,那个夏天,我拿着自己的成绩找到老师,告诉他我想去外省,我想读新闻专业,于是老师就帮我挑了学校,差不多一个小时的事情,就搞定了。
于是我很是怀疑,为什么现在我的表妹就不能像我那样果断一些?后来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够在18岁这个年纪给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的,更何况是这么大一件事情,因为我事后回想起自己当年这个有些草率的决定的时候也会有些后怕,万一自己当年搞砸了那得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虽然如今的我已经开始明白一些道理,比如说好的大学不一定能改变你的命运,不好的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你这一辈子就完了,我身边太多奇葩冷门专业毕业的同事后来做了设计师程序员或者是产品经理,如今的我能拿出一大堆的例子去给我的表妹上课。
但是这一刻不行,这一刻她没有时间接受太多世界观方式的大道理,她时刻想着该挑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对她这四年能够利益最大化一些,所以我没有办法用长远的眼光逻辑去跟她沟通。
我试着用靠近她这个年龄的思维去为她解读填报志愿这件事情。
在我的经验里,填报志愿的评定次序应该是城市、学校、志愿,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受而已。
因为表妹想去外省读书,我们家乡只是个小省,所以挑选学校最好是一些发达城市,否则就没有离开家乡去所谓的长见识的必要了,当然如果也真是想要去一些有特色的边缘地区感受一下也是可以的,比如说南方的孩子可以去到北方或者中原地区的城市,但是从大方向上说,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小镇上长大的孩子,去到一个崭新的城市,如果这个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建设不错,那就意味着形成的城市人文气息也会足够特别,这样的城市格局也意味着有更多磨练自己跟成长的机会。
其次第二个是选择学校,城市选定了,那就看看这里有多少自己可以选择的学校,因为表妹是文科生,我建议她选择偏文科类优势的学校,这样学校里的人文学科类专长也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资源跟视野。
最后一个就是选专业了,我耐心的引导表妹,我说既然你不知道专业是个什么东西,你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那我就缩小范围说,现在文科类的热门方向有经济学、工商管理、语言学,普通一类的有文学类专业,这些大类细分下来就延伸到很多具体的专业。
我问表妹,你以后毕业出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喜欢跟数据打交道,还是对语言感兴趣,或者就是想做广告或者市场营销一类的?
表妹回答,我喜欢偏广告传媒类的,语言方面也可以接受。
我说,这样范围就减少很多了不是么?你就按照这个逻辑一点点缩小范围,然后选出一个满意的学校,再挑选几个候补的学校就好。
表妹听了我的话,于是花了一天去参照那本招生大纲做了一个分析表。
下午表妹的爸妈电话跟着过来了,电话里叮嘱我一定要帮忙,然后希望能够挑一个对表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专业,这样他们就可以放松一些了。
我一一安慰两个大人,回答说我尽量帮表妹梳理,但是我给的只是建议,最后的决定还是要靠她自己去把握。
没想到说完这一句,大人就急了,「这怎么可以听她的呢?她还是个孩子啊!这么重要的事情她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判断啊!小令你是我们家见识最多的大学生,你要是不帮这个忙那我这个孩子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走下一步不了呀!」
在几轮温柔礼貌的安慰再也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我终于硬气的回复了两个大人一句,你们不能这么狭隘的去想,我会尽量帮忙,但是孩子的人生需要她自己做主,更何况我当年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人为我指导填报志愿这件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妹算是幸运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们就可以咄咄逼人了好么?
这一番下来,表妹的爸妈终于安静下来,我知道他们焦急担心的心情,这种天下父母心的感受我是一一体会过来的,于是我回复说就让我跟表妹直接沟通吧,最后有选择了再让你们最后拍板一下。
第二天的时候,表妹给我消息说,我差不多把几个学校都挑好了,可是感觉每一个学校都差不多,而且我不知道万一没选对以后会不会后悔?
到了这个地步了,我觉得应该是给她价值观上的一些疏导阶段了。
我告诉表妹说,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选择的学校专业去评定这个选择对不对,也更不能用这个选择来去证明其他的选择会不会更好,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里,每个人的成长道路轨迹都是不一样的,在大方向的选择基本正确以后,剩下的就是你的内在驱动力的的作用了。
表妹问,什么叫内在驱动力?
我回答,通俗的来说,很多人的逻辑是:因为我选的学校不好,所以我没有得到好的条件学习,最后导致我的大学迷茫无所事事,最后走进社会的时候像个没有办法适应的未断奶孩子。
而有内在驱动力的逻辑是:我希望自己将来往哪个方向工作发展,所以我大学应该准备一些能力跟技能,然后有些我可以在现有的教学条件里历练跟进步,最后那些我目前没有的条件我要想办法去开拓了。
我告诉表妹,这是两条顺着往前或者倒推回来规划的不同思维,我当年没有这么清晰的逻辑,只是心里大概有一个方向,而且恰好很幸运的没有走错,如今你要明白这个逻辑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付诸执行,这样哪怕你最后无论填一个什么样的志愿,都不会再有那种「感觉怎么选都不对」的慌乱感了。
表妹貌似听进去了,于是接下来半天都没有打扰我。
结果晚上的时候,表妹又抛来一连串问题:我害怕自己以后学这个专业了会不感兴趣了,我隔壁家邻居那个姐姐说学小语种以后好就业,可是我还想尝试一下填报空乘专业,这样将来可以一边旅行一边工作多好!但是我也想像你那样学新闻专业出来当记者,但是我又害怕自己的文采不够好……
听完这一段,这一刻我开始明白,我根本没有资格给我的表妹做出建议性的选择答案,她问的这些问题,就跟如今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孩子问我,什么样的工作好玩还不辛苦?我想去互联网公司可是没有经验怎么办?还有就是我挑了这一家公司万一我不感兴趣又离职了会不会影响太大?
这一刻我开始审视我自己,我此刻内心的思考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是不是要继续做一个用文字养活自己的人?我是否要去接受眼前的几个机会去跟别人合作一些项目?如果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长期以后会不会就无法再适应职场了?然后万一我以后没有办法过得更好怎么办?
于是我开始明白,每一个人的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身边人都会给你各种建议,但是有一点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眼镜也是盲目的。
他们会告诉你无数过来人的经验,于是我们可以避免走弯路或者减少跌倒的次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也是盲目的,就跟小马过河一样,他们说的都是他们认为对的一切,但是这些建议在你身上是否就能够成立或者付诸执行呢?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很是慌乱,特别是这几天看见蔡康永在《奇葩说》录制的时候对于自己出柜的事情失控痛哭,在这个视频里,他说「娱乐圈的人出柜前都会先来问我」,他坦承了自己的矛盾:处于理性考虑,通常会拦住他们;但是站在孤单的立场,又很希望有很多人陪伴自己。
这个视频下有很多人评论,观点碰撞极其热闹甚至惨烈,然后我看到一个观点很是让我触动,大意就是我们都不是局中人,我们没有办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而也正是因为艰难,很多同类人才愿意相信蔡康永并且愿意听从他的建议,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有资格给出一点经验,但是回到现实本身,又有多少宣布出柜后的人能成为蔡康永呢?
于是这一刻我安慰自己,我把该说的都说了,表妹的事情我已经尽力了,我不能拿她父母的期待来绑架我让自己为难。
夜里的时候,表妹说家里亲戚邻居都过来询问填报大学的事情,家里一片热闹,亲人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于是她本来差不多规划清楚的思路瞬间又打乱了。
这一次我没有再给表妹任何建议,我回复了一段话给她: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比如寻找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由你的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
表妹回复说,那我就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吧,虽然我也不知道如何听从,但是我愿意试一试。
到这一刻我终于放松下来,我不再纠结该给什么样的建议合适她,我也不再纠结万一我给她的指导以后结果是不好的怎么办?因为我已经开始接受,我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只需要对我自己负责,至于表妹领悟的怎样,她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轨迹以及更后来的日子会怎样,这真的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感同身受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难题都是具体而单一的,就像德国作家黑塞说的,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嗯,我就当个路人吧,点到为止的建议足矣,谨言更是重要,任凭他们热闹,我只需看着就好。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