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我个人觉得在不同阶段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依照埃里克森的八大发展阶段来说: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三)、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所学到的东西,所教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可能有些跑题,不过隔代教养,我们应该知道他们老人家所教的是什么,怎么教,时代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不过有些类似于全球公认的知识,老人也是可以教给孩子的,还有一些人生的经历,做事的技巧,有很多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影响要看老人家的情况。关于孩子,我们应该按照人生不同阶段所需来学,对于某些教育来说,从小开始早教,学很多知识,从小能背很多书籍就可以让家长到处吹,我觉得还不如送给老人家呢,老人开心,小孩子也开心,多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60103/6987.html

更多阅读

学习班第113集 丁嘉丽「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开吉「诸佛菩萨名号

学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尊敬的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不肖弟子丁嘉丽恭敬报告的题目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特叩呈内容如下:一、儿子屡次获奖验证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二0一四年七月份,我的儿子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毕业,拍

狂野的纪律-「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 pdf

促成我读完这本书的,要感谢几个好朋友,一个是吴刚,他已经饯行时间记录两年了,另外就是Rachel,她是第一个和我提「应该」阅读这本书的人,其次阿雷,吴刚也是受其影响,最后还有李娟,2009年她就写了一篇阅读心得文章了。好了,言归正传,这位俄罗斯朋

電影「重返20歲」首映會 重返20岁电影天堂

今天是電影「重返20歲」北京首映會,心裡有太多畫面浮現,一晃眼已經是第三部電影音樂作品了,謝謝北京,這真的是我和俊廷老師以及我們「陳俊廷音樂工作室」的福地,讓我們和我的高中同學陳正道導演在北京結緣,開始了電影音樂的旅程,兩年多的

「大悲咒」诸本对照逐字对译 大悲咒译文

「大悲咒」诸本对照逐字对译【原创】「大悲咒」自古以来流传甚广,但其版别差异很大,加之译文用字多有不同,往复对照已十分困难,若更溯本求源,更为不易;纵使简单原文,亦多造成异解;有鉴于此,现更重拾诸多原文,逐字作以对照,以令简单文处,不更疑惑

声明:《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为网友何以笙箫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