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书籍推荐 知乎 知乎上有哪些关于书籍推荐的好问答?

首先,讲一下欧洲文学,也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之一。

对我来说,欧洲文学是群星璀璨的太阳系,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还有其他各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而他们又写出了世界性一流的作品,对于我这个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恩赐和幸福。


先讲英国文学,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但却是绕不开的。我觉得英国文学就像是太阳,也许你最爱的不是太阳,而是其他星辰,但对你而言,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英国文学我最先接触的是狄更斯和勃朗特三姐妹,相信很多人都从中学课本上知道了他们,也读过他们的书,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尼丝·格雷》,组成了我最初的文学阅读体验。那个时候,我是个高中生,读小说更多的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更深刻的东西并不能领会。但它们至少让我枯燥的高中岁月有了色彩。

如果让我推荐,我也会让高中生从他们的作品读起。



后来我读了更多英国作家的作品,发现英国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描写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贵族或平民的生活,从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让我隔着几个世纪去感受去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和那里的人民的生活。


英国作家里我最喜欢的毛姆,因为他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虚荣、物质和世俗的一面。

《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满地都是格言警句,要说俏皮话,说一针见血、揭露人性的话,没有人比毛姆更准确到位的了。

不管男人女人,他三言两语就把人性给剖开了,直白地露给你看,你看了再想想自己,只能点头,哎,是啊,讲的真对,咱们人就是这副丑态!


他对上流社会的虚荣、女人的虚荣、男人的虚荣讲的最精确,描写得最生动,但是他不仅仅是会说这些俏皮话,不仅仅是会幽默嘲笑,他的故事引人入胜,十分深刻,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把主人公所有的弱点解剖来给读者看,毫不留情,即使那是他的自传。


我特别喜欢毛姆,因为他真实,不说假话,他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但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他不奢望得到他能力之外的东西,但是他的才华所应得的赞赏他也当仁不让,我就是喜欢真实的人,不说假话,不做戏给人看。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最好,其次是《人性的枷锁》《刀锋》,看他的《作家笔记》就知道,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是这样敏感刻薄而又智慧的。


其次,简·奥斯丁是英国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她写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不过我认为最好的还是《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有着作为女人的敏感和脆弱,但又有着男性一样的理智和坚强,理智与情感里描写的就是一个理智的女性和一个感性化的女性: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


英国作家还应该读一下哈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他的作品多描写19/20世纪的英国乡村,《德伯家的苔丝》写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被本家恶少亚雷·德伯奸污,后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不久与牧师之子相爱、结婚,新婚夜坦诚地向克莱讲了往事,结果遭弃,最后她杀死亚雷,被判绞刑。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其中对人生去往何处的思考也值得我们深思。


康拉德写了黑暗的心、水仙号上的黑鬼;他17岁开始当水手,后升大副、船长,其航海生活达20余年。康拉德擅长描写海洋生活,多写他在航海过程中的见闻,特别是在印度英属殖民地的黑暗现实,比如《黑暗的心》和《吉姆老爷》,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在殖民地的掠夺和残酷,探讨了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表达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

这也是我认为反映了人性之恶的作品之一。


另外,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写的书包含着一些哲学的思考,读者又很轻松愉快,又可以引发思考,我推荐他的爱情笔记、哲学的慰藉。

最后,英国的作家,怎么能不说莎士比亚呢,人人都将之称为最伟大的作家,排号当头第一,我也是近来才看了他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我觉得很好,但我可能无法完全读懂他,他的戏剧都很短,大家可以买一本放在家里,常常读一下,就像放本诗经在床头常常读一下。

大数据书籍推荐  上有哪些关于书籍推荐的好问答?

英国文学就讲到这儿,下面讲一下法国文学,我认为法国文学就像太阳系中的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因为法国有很多很棒的一流的作家,写出了许多一流的世界性作品,就像金星一样闪耀在欧洲文学的殿堂里。

法国出了很多世界名著和优秀作家,俯拾皆是,雨果、大小仲马、司汤达、波伏娃、萨特、加缪、纪德、波德莱尔、莫泊桑、巴尔扎克……数不胜数。


法国文学中我最欣赏的是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了法国社会的革命和重大事变,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了他的从凯旋门到先贤祠葬礼游行。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


我最喜欢的是他写的《悲惨世界》,也是我认为与红楼梦比肩的世界性一流的作品。每本一流小说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一本小说,它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人性、世俗、爱情、信仰、现实、革命、时间、衰老、死亡、真善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此每个人去读它都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悲惨世界就像是一本西方社会的百科全书,包一切美好的丑恶的,它都有。但更多的是作者道出了信仰和人性的光辉,让你看到在苦难之中人的信仰之坚定和内心的道德与善良。


雨果为人说熟悉的作品还有巴黎圣母院,虽然敲钟人的命运值得人同情,其善良也让人动容,但是和悲惨世界比起来,我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水准还是与其相差了一个等级。巴黎圣母院是作者29岁时发表的作品,而悲惨世界是其60岁时发表的作品,期间间隔30年,作者的阅历不断增加,对人生的思考也不断增加,岁月的积累加上十八年的写作和不断的修改,让悲惨世界必然地比巴黎圣母院的水准高出很多,至少我在看完悲惨世界后再看巴黎圣母院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差异。


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小说人物的境遇和命运可以超过冉·阿让,他是我看过的最令人怜惜、遗憾、心疼并为之觉得悲伤的小说人物。小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种人性觉醒的力量,一种真善美的情感吧,而这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所在,这也是我认为西方文学作品高于中国文学的主要一点。中国文学多囿于自己的小家族,思想狭隘,主要讲人性和世俗的生活,而西方文学喜欢探讨真善美和人性,从故事从引发对人性和真理的思考,让人在最终看到真善美的力量,像是一种固执的信仰,而中国的小说多是悲剧性的结局,像《活着》,感觉人已经不像人了,而是像条狗一样活着,连基本的尊严也没有,这也许也是旧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在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人已经无暇顾及信仰和希望,只是任生活蹂躏。而西方的文学作品即使是悲剧结尾,总有一股希望之光在你心里照耀着,给你一种相信善的力量,也许是因为西方人一直秉持的信仰吧。


当然在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之前,我读过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像最早时候读的巴尔扎克的《欧也伲·葛朗台》《高老头》,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个别市民形象,其现实主义的写法把葛朗台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以至于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取笑小气的人叫葛朗台。巴尔扎克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可以说著作颇丰,但是这些著作并没有让他摆脱贫困和累累负债,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而死。巴尔扎克每天工作16至18小时,从半夜到中午写作,从中午到下午4点校对校样,5点钟用餐,5点半睡觉,到半夜又起来工作。


另外一个让我对法国文学神往的作家是纪德。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也非常推崇他。纪德的《人间食粮》真的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用散文诗的形式写出神启似的语言,教你用赤子之心和大地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触角去感受这个世界和大自然,我觉得有些作家就是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比如对自然和生活的敏锐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就是像一朵花一样去欣赏大自然。他的《人间食粮》和《新食粮》都太美了,他写的不是故事,他写的就是美,美的自然,美的心灵,跟一首咏赞诗一样,这样的人肯定是有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和眼睛才能写出这许多的美啊。我就是喜欢这样散文诗一样的文章,就像是山谷里田野里兀自盛开的花儿一样。

其他法国作品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红与黑》;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茶花女》;左拉《娜娜》《萌芽》;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罗漫.罗兰《约汉.克利丝朵夫》;圣爱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恶之花;都是非常好的作品,波德莱尔的诗写的真好,巴黎的忧郁让你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几百年前他那来自法国的忧郁,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又将人世间的丑陋拨开给你看,像羊脂球,每每读到都被那个善良、软弱又被人嫌弃和遗弃的妓女所打动,又感动很伤感。基督山伯爵等长篇小说都非常吸引人。


说到法国作家,我相信很多人会提到杜拉斯,当然她的《情人》的第一段已经被人们背的滚瓜烂熟,到处引用,“相比起你年轻时的容颜,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我也钟爱这本小说,但她的《写作》一书更值得一提,我相信每个作家都有他的关于写作的一套想法,不是看了作家们如何写作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写作,但是他们如何写作的书中会发现他们的思考和灵魂,以及写作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灵的旅程。即使无法像她那样写作,但你可以更了解她为什么写出这样的作品,从而更了解这个和你相隔千万里的作者。


法国还有许多出色的文学家兼哲学家兼,像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更有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恶心》《墙》《苍蝇》《存在与虚无》;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西绪福斯神话、局外人、鼠疫);

还有波伏娃,萨特的终身伴侣,也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她不仅是个女权主义者,写了《第二性》,也是个哲学家、文学家,她写的《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一本700多页的长篇小说,探讨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永生,那会怎么样。我从书中才发现若我们得到了永生,并不会快乐,只有永恒的寂寞和孤寂,而这种永生不像是一种恩赐,而却是一种天罚了,因为你的孤独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死亡而消逝,而你的生命也不会因为短暂而显得格外珍贵,即使你得到了永生,你也无法完成任何伟大的事情,只有消除不了的孤独,因为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你永远死不了。所以,也许长生不老并不是好事,我们也可以借此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法国文学。


接着说说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是太阳系里的土星,它像土星一样庞大、沉重,日耳曼民族的可靠、严谨、有条不紊,盛产哲学家、思想家,善于思考,具有理性批判思维,其文学作品也有很深的思想和理性的批判,引导你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锻炼你的思维,激发你生锈的大脑,读完又值得玩味。


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有歌德和席勒;歌德的浮士德是严肃文学必读作品,正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一样,而他二十多岁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简单易读,但我觉得他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爱情和失恋,更多的是这个少年对生活、爱情、现实和未来的体悟,至少可以看到我们身为年轻人的想法,但我佩服的是20出头的年轻人在写爱情的时候,写的不仅仅只是爱情,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国内许多言情小说根本无法达到的。


喜欢德国文学更主要的是因为德国有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荒原狼,我还没看荒原狼,但我看过他的悉达多、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和辛克莱的年少彷徨时,这几本书就让我对这个慈祥的小老头心生敬佩。最喜欢他的悉达多,讲的是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修行,最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道。有点像老子写道德经的感觉,黑塞的作品大多关注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主人公都是彷徨的青少年,在一生中对于自己的天命、灵魂和内心世界不断追寻,最后得到了自己的体悟。他的作品让你抛开尘世的羁绊和物质的欲望,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是现代作品很难得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读读他。


我喜欢黑塞,我相信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也代表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黑塞常年居于田园,自己画画写作,除草种地,生活简单纯朴,正是他心灵如此纯净,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而我相信他内心的宁静也是经过许多曲折的路寻来的、走到的。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不能想象一个心浮气躁的人能够写出如此灵性的作品。对一切向内寻找灵魂的故事和小说,我都喜欢,因为它们会给我的心灵带来一次清洗,让我看看自己污浊的心灵是否被世俗蒙蔽了许久。


另外德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赫塔米勒,代表作呼吸秋千、托马斯曼的魔山、死于威尼斯都是德国文学的代表,赫塔米勒的呼吸秋千写的是祖母在苏联集中营中的饥饿年月,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来饥饿可以被描写得这样具象,好像你都能感到那种饥饿的虫子就咬在自己的身上,看了之后,不用再经历饥饿,你就会知道那种集中营的生活有多么难熬,而历史又是多么残酷而相似。德国纳粹集中营之后,苏联竟然也搞起了集中营,而且其迫害与苦难丝毫不亚于那些纳粹集中营。她写的童年的苦难生活和其小镇中的压抑状态以及对国家、政府的抨击使其遭受逮捕和审讯,后来移居德国,她是个很有勇气的女人,坚强果敢。文字简练但是透露着一股坚韧和不会屈服的态度。


德国是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几乎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都出自于德国。像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布尼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维特根施坦;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阿多尔诺=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 ;谢林,精神哲学;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费希特;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伽达默尔;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费尔巴哈;斯宾格勒;莱辛;霍克海默尔=霍克海默,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之一;齐美尔;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我觉得德国真是个彪悍的民族。


欧洲文学的另一头是俄罗斯,俄国文学自成一格,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大国,跟欧洲各国不一样,跟亚洲文学更不一样。他的文学多讲述北欧农民,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的特色。那片土地上的农民在各位作家的笔下显得可爱至极。俄罗斯文学对我而言是火星,生命力旺盛,不愧是彪悍的民族的代表。


俄罗斯文学的三座大山,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我最爱托儿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经典,战争与和平太巨幅,还没看。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个高产作家,又是文学家里的哲学家,我最喜欢的他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虽然名气更大,但是我不喜欢,因为很难懂。他的小说都长篇巨幅,且较为晦涩难啃,没有浓厚的文学兴趣的就别看了,因为看完了你也白看。屠格涅夫最简单易懂,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长篇不是很长,容易看。我喜欢他讲的俄罗斯农民的故事。再说说蒲宁,我更喜欢的作家,其选集,描写的农村更得我心。



我之前几乎没有看过俄国的文学作品,好像大学的时候看过高尔基的一点点,但是根本没印象了。一开始看的是屠格涅夫,他的《初恋》《春潮》《父与子》《贵族之家》,虽然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的“三座大山”,但是我觉得屠格涅夫的作品和后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后两者写的小说都偏长,特别是陀君,他的小说好多本,而且每一本都很长。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有很多表达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复活》讲的是人性的复活,宣扬真善美,对上帝的信仰等等,总之,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似乎永远都离不开上帝和他们的信仰。

托尔斯泰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二是不以暴力抗恶、三是博爱。这简直就是基督精神,和圣经宣扬的是一样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型和上帝的内在线。在托尔斯泰那里,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另外,在复活里,托尔斯泰反复强调的是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坚定的利他主义。


看到这些宣扬真善美,教人要行善爱人的文字,我常常审视自己身而羞愧且萌发一种忏悔之心的。确实,世界上没有比真善美更好的东西,也没有比爱人行善宽恕他人更应该做也更能使得世界变得美好的举动了。如果你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你就去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如果你想要这个世界美丽善良真诚,你就要这样做,这样去待人。



屠格涅夫的小说都偏向于中篇,长篇的小说也并不长,一百多两百页而已,与托君和陀君相比,他的小说中谈到上帝的就会少一点,不过当然也有,只是不那么热烈罢了。他的小说以文笔和情节取胜,他写的故事往往让我为其情节感到惊奇,当然他的小说都很精彩,只是相较于陀君和托君,哲思内容比较少,所以看得时候也较为轻松。不过他的故事也多以悲剧收场,有几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哲学式的作家,他盛产高产,所有的作品都是百万字的篇幅。没有人会怀疑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他的文章不是轻松读物,还是最严肃的文学,非常的难读,甚至读完都不明白他到底支持的是哪一方。事实上,他不支持哪一方,他既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也无法否认上帝的存在。他的作品表现了上帝死后的怪诞世界和荒谬人生,但又深切地洞察到没有上帝,整个基督教文化将要面临巨大的价值危机。


陀君一直不放过谈论上帝的问题,《卡拉》里面最为精彩的两章是关于“宗教大法官”那一章的辩论,还有佐西马神父死前的那段论述,应该是小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当然,看陀君的书,你必须有耐心,因为很长,而且故事情节很单调,故事展开的很慢,比如你在一开始就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可是他竟然能写几十万字就写那么个简单的事情,这就是作家的伟大之处了,而且陀君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可是还没答案的矛盾的思想家,他说他总是被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所困扰,他有时候信上帝,有时候又反驳自己;他对社会主义和革命分子进行无情的抨击;他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中心人物很隐蔽,我以为《卡拉》要表现的是阿廖沙这个真善美的人物,但是一看书评,原来作者更想突出的是他的二哥伊万。总之,陀君的思想纷杂,小说篇幅长,内容庞杂,要消化不仅要有深厚的功力还要有时间慢慢地反复读那几段。



接着我看了他的《群魔》《罪与罚》,鲜明的陀氏风格,写的主人公都是穷苦人民,社会底层人民,但是具有一定觉悟和思想的人,他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许多他的思想,当然每本书都离不开对上帝问题的探讨,《群魔》很杂乱很疯狂,依然关注上帝的问题。

我不得不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这么多这么长的小说,而且都很深刻,深刻到一般人都看不懂(包括我,因为我也是一般人)。



索尔仁尼琴写了爱病房、红轮,都是长篇巨著,还有一本《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并不长描写的就是劳改犯集中营里的一天,我觉得人是神奇的,因为在无论多么困难的境地中,他总能存活下来,而且尽量以使自己舒服一点的方式存活下去。主人公舒尔霍在一天的劳动之后躺在自己单薄的床上,摸着衣服里面的一篇面包,心满意足地准备睡了,因为今天没有被抓去关禁闭,午饭的时候还多喝了一碗汤,晚饭的时候又多拿到一份面包,明天早上可以吃到多的面包,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天啊,总之,他是多么的满足,就这样的一天对那些劳改犯来说,真的是太幸福了。这就是逆境中的乐观吧,人总是这样的神奇,无论多么糟糕的境地,久而久之也能寻出些幸福的秘密。

除了以上大家以外,我认为写短篇小说最厉害的契诃夫也是俄罗斯文学的瑰宝,他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套中人》,用短短的篇幅让你看见社会和人类的现实面目。特别是短篇万卡,实在是让我感动又心酸。


欧洲各大国的文学就是以上这些国家我涉猎的比较多,另外再重大推荐一个作家,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他写了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看不见的城市;他的小说世界是奇幻的、荒谬的却又合情理的。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骑士。作出许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来,让你惊讶又敬佩他的勇气。


那个生活在树上的男爵,他的思想,他在树上所看见的风景肯定和我们不一样,而他之所以要生活在树上,不愿再下来正是因为对现实世界和地上世界的失望,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抗,也是一种莫大的勇气。我相信卡尔维诺的脑袋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他写的东西实在太amazing了,太奇妙了,我们想都想不到,但是再想想,好像也可以是那么回事,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和他的奇特思维的差别所在吧,这也是有天赋的人的表现之一,我们普通人很难写出这样的东西。


另外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出色作家像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一样,闪耀着,等待我们去发掘,像捷克的米兰·昆德拉:《玩笑》《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

奥地利德语作家:茨威格:一个女人最后的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我很钟爱的作家之一,而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也可以去读读他们的作品。像柏拉图:对话集、理想国

帕斯卡尔:思想集;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学一学思辨和理性批判思维。


欧洲文学之外,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当属美洲文学特别是拉美文学。拉美文学:奇幻、怪诞,拉美大陆的奇幻与美妙都在他们的笔下蒙上了一层神话怪诞故事的面纱,令人称奇,描写拉美大陆的风土人情,带给世界的却是奇幻的国度。拉美文学有我最喜欢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和诗人博尔赫斯。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本传奇史诗一样的故事小说,讲的是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都读过。每个作家都有其自成一家的风格,而马尔克斯便是风格分明的作家,我们称之为魔幻小说的代表。其实,我认为他写的并非魔幻,只是因为他所写的故事和风俗是我们所未曾认识的,所以觉得很神奇。百年孤独里的故事是怪诞的魔幻的,我以为那都是作者的想象,然而,不是的,那都是作者和父辈祖辈们的真实经历与生活,可见,他们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不同,也许,文学正是让许多在不同角落里的人看见了别样国度中人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莫言所描写的中国农村也是怪诞的魔幻的,难以想象的。每个社会和国度都存在在不能为外人所知的风俗与生活方式,正是这样的不同让世界变得更加的多样和精彩,而那些文学作品才能如此吸引异域的读者。


然而当我以为《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巅峰之作时,我又读到了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如果《百年孤独》是经典,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对我来说则是惊艳、惊奇!爱不释手,两天十二个小时读完,摘抄笔记一本,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汹涌,想找个人分享,却找不到人,那种惊喜和喜悦实在难以言喻。《悲惨世界》在我心中是第一,是感动,是神圣;《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我心中是特别,是惊艳,是独特的存在。霍乱给我的第一次阅读体验是那样的惊奇和喜悦,我甚至按耐不住马上告诉我的好朋友,一定去读,当时,真的好想有个人和我一起分享那种美妙的体验。那些关于时间、爱情、衰老的语言实在又美又奇妙,让我心中肿胀。

《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主题、思想等宏观内容上或许比不上《百年孤独》,但我却更喜欢《霍乱》的那种温情和清淡。不要宏篇叙事、不要主题思想宏大……要的就是慢慢的日子中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然后像个年迈的老人,坐在院子的杏树下,在宁静的午后的阳光里,娓娓道来。

我感谢马尔克斯这么一个伟大作家写出了不止《百年孤独》这么伟大的小说,还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一本,我极度喜爱的书。我感谢每一本伟大的精彩的好看的小说,带给我的喜悦、震动和想法。


马尔克斯的其他中短篇小说都很好,比如苦妓回忆录,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枯枝败叶、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等等,大家都可以去读读。


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是拉美作家中的另一个伟人,他的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恶棍列传、虚构集等等简直就像在和时间捉迷藏,他总是探索时间的秘密,他的小说很难懂,但有些小说可能不需要你完全理解,只需要知道小说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和写作方式。另外,对比他的小说,我更喜欢他的诗歌,他自己也说自己是个诗人。他的诗写得很好,揭示时间的神秘,和那些抒情诗完全不一样,我推荐大家去读一下。


拉美的其他有名的作家比如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代表作是《城市与狗》和《绿房子》;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


不过我要推荐的是巴西的保罗·柯艾略,他的书大多是以追寻内心,守护灵魂和朝圣为主题。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又名《炼金术士》,是一部心灵休养与灵魂追寻的书,给我许多启迪,我想我们所处的社会下,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你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他的神、他的信仰始终伴随着他,他一直在寻找,在投入,在进步,在回归,为的是找到那真正属于灵魂的东西。


他的《朝圣之路》写了他的一次真实的朝圣之旅,以及其中的各种修炼,无论最后他是否达到了他想到的境界,那一路的朝圣已经使得他的灵魂与内心得到了很大的升华,虽然我没有自己的信仰,但是那些关于信仰的故事总能让我感到作者的神是那么地崇高,而他们的信仰又是那么地坚定,也许正是因为信仰的存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他总能从容应对。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而在中国很少作家会写这种关于敬畏神明、洗涤灵魂的故事,这也可能和我们的信仰缺失有关。


美洲文学的另一端是美国文学,美国是崇尚独立自由的国度,它的文学也有此特征。美国文学就像是崇尚自由的女神,拯救世界的英雄。野心、热情、奔放、独立、自由的美国文学,炫耀人性的独立自由,让你看见生而为人的各种可能性与骄傲。


马克·吐温是中学课本最长提到的作家。而我第一本看的美国作家的书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书里有那么多脏话的小说,但很奇怪读来却很畅快,主人公的叛逆、迷惘和最后的觉悟和青少年时的我们如出一辙,可以说塞林格的名声全都是是靠这本书得来的。


1951年发表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之后的作品都不像《麦田守望者》那么成功。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美国作家是亨利·戴维·梭罗,他写的瓦尔登湖深得我心。也许大家都向往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的宁静生活,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自得其乐,还写出这样一部好书的。在21世纪的今天,有谁还能像梭罗一样,找到一个无人的湖边,风景秀丽,自己做个木房子,耕田种地,自得其乐吗?不仅仅是条件不允许,而且是你根本不属于那种人。现在要找个风景秀丽,无人打扰的湖边应该也是万难的吧。


再说说海明威,海明威算是美国作家里较为多产的,他的书很好读,也有一种属于他自身的风格。他的作品也是我们常见的,比如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


他的作品更倾向于现实,写的是非常平常的生活,但是透露出一种乐观和希望。有些小说就是这样,内容不是很特别,故事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但是作者就是有一种把你吸引住并让你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的魔力,所以,在魔幻、怪诞、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故事之外,也有这种平实但打动人的故事,因为它就像是每个人所可能遇见的生活一样。无论是在战地还是在生死前线,无论是面对大海还是死亡,最后的结局是很容易想得到的,就像是一觉醒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房间、天花板和风景,但是,毕竟,他活下来看到了第二天,这就是一种希望,一种感动人的存在。



讲完欧洲和美洲文学,剩下的就是我们的亚洲文学了,相较于五彩斑斓的欧洲文学和粗犷奔放自由魔幻的美洲文学,亚洲文学是温婉如玉的东方文学,像小家碧玉一样值得琢磨、清新哀怨又美丽。


我们的中国文学更多地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像是市井气息浓厚的杂文。中国文学我看的不多,但我重点推荐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论语、菜根谭、大学、中庸;经史子集、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文学中的史铁生: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白先勇:孽子、纽约客、玉卿嫂;另外杨绛: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围城;莫言: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蛙;高行健:中短篇小说集;沈从文:湘行散记、龙朱集、边城;木心:文学回忆录;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希望大家去读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比我讲的这个好太多了,也是文学阅读的导向之一。


与我们中国文学相近的日本文学像是一首清丽哀婉的诗歌。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金阁寺)、太宰治(人间失格)、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夏目漱石:我是猫;

我觉得每个民族因为其民族性和风俗不同,也会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上。日本对于我来说,像我们常听见的切腹自杀,因为其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都是自杀而亡的。读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其作品都有很消极,读完后有一种人生的幻灭感,由此引发你对生存意义的思考,最后的虚无感也许会让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你去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读完之后会很压抑很痛苦,你发现作者的观点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几乎没有做人的资格,可见,太宰治的自杀是早有预谋的,从他的作品去了解他这个人,才会发现他自杀一点也不意外,可以说,他一生都致力于自杀。


在投河自尽之前,太宰治有四次自杀未遂的经历。可以说没有哪个作家像太宰治一样,因为频繁的自杀而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


我想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那样热衷于自杀。这也许也是其民族性对其文学的影响之一。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描写金阁寺的美和美的幻灭。川端康成的文字清丽哀婉,像北海道寂静的雪原,有一种凄美感。他的文字风格和沈从文相近。但他的文字给人更多的是悲凉和绝望,而沈从文的文字是温暖的、充满希望的。这也许也是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区别之一,那就是中国文学中的人物总是满怀希望地和苦难作斗争,争取活下去,而日本文学中的人常常因人生的幻灭感而自杀,根本就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


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学涉猎的较少,但印度文学的话,推荐大家读泰戈尔。印度也是一个信仰笃定的国家,因而印度文学就像是一篇向内探索心灵圣殿的散文;印度倡导瑜伽、冥想和灵修。像泰戈尔的诗集,就像神启的语言、先知的论述(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让你看见他们对神的敬拜和信仰,也涤荡我们的心灵。另外印度的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一生的学习);和奥修(沙的智慧)都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非常好,引发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内涵,思考真正的人生和教育是什么,而不只是为了金钱、权力、名声所奋斗,也不为物质所蒙蔽了双眼。我想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是应该抽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在这些书籍的引导下进行冥想和内修。


最后,中东的文学像是沙漠中的玫瑰,其中纪伯伦(先知、沙与沫、暴风雨)的诗集,像泰戈尔一样带领我们去寻找神性和人性;有人说泰戈尔和纪伯伦是东方两个最伟大的诗人。当然,我觉得我们中国也有堪称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但是诗歌是很难翻译的,尤其是汉字的诗歌,一翻译就变了味道,这也许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难以在世界流行的原因,毕竟泰戈尔和纪伯伦都是用英文创作的,但我们中国的诗歌,特别是古诗词简直太美了。这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幸运之一。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70103/2878.html

更多阅读

迎接大数据时代 ppt 玩具企业迎接史上最严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和出口国,出口玩具占全球玩具市场的70%左右。欧盟是中国玩具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12年中国玩具出口欧盟创汇26亿美元,占玩具出口总量的18.7%。然而这个被中国玩具出口商视之珍贵的欧盟市场,今年却“

抑郁症数据统计 「你抑郁吗?」用大数据识别对抗抑郁症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如果你收到这样一条私信:亲,系统发现您可能患有抑郁症,建议您到医疗机构就诊。你大概会立刻恼火,感觉屏幕上有双眼睛不断地窥视着自己。  哈工大“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联合实验室与国内社交媒体数据挖掘

声明:《大数据书籍推荐 知乎 知乎上有哪些关于书籍推荐的好问答?》为网友感谢拥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