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题主问的是“最重要”,再结合题目描述,那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态。
什么都做到最好是很理想的,但可惜没有人能做到。再说所谓“好”,是比较主观的事情,我认为好的做法,你未必赞同。而我的主观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发生变化,今天我认为好的做法,明天我未必还这么认为。
所以,父母应该努力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过于执着时,应及时自省,以免走了极端。
下面转一篇我很久以前写的文章《零食的故事》,写的是零食,但意不在此。
============================
自我有印象起,家里的长辈就教育我,男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也没有太上心。因为那时候物资并非如今天般丰富,家里实在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零食的。偶尔去奶奶的碗柜中偷拿一块冰糖,就觉得是天下最爽口的东西。很多年后看《白鹿原》,黑娃第一次吃冰糖时那种超乎寻常的感受,我深表同意。
老家有一种小吃叫“糖观灯”。顾客先转轮盘选择一个动物,然后手艺人用烧热的红糖画出它来递到你的手里。最厉害的是龙,很大一只,举在手里十分壮观。运气不好转到麻雀,就很小很小一点了。
上小学时,身上会有一点零花钱。一次放学回家路上,很多小孩子围着一个“糖观灯”小摊,每个人都口水流一地。我自然也不能免俗,驻足观望了一小会儿就完全忘记家规,掏出两毛硬币。我运气相当不错,转到了老虎,虽然比不上龙,但也可以算作亚军。看着摊主一点点描绘出老虎的模样,我只觉得漫长而又焦虑。终于,我拿到了老虎,在周围小孩子们羡慕的目光中,挤出人群。那一刻我的世界只有老虎而已。
我大约考虑了两秒钟该从哪里下口的问题。一个声音突然在我背后暴起!我转身一看,竟然是我父亲!他眼睛盯着我手中的老虎,怒不可遏,喝道“这是什么?扔掉!”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回过神来,发现周围并没有垃圾桶,但也不敢继续拿在手中,只好走到路边矮墙旁,扔到矮墙里面。完事之后,和父亲默默走在回家路上,心里没有一丝遗憾,因为已完全被恐惧占领。
其实,我天性是不爱吃的,周围环境没有零食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去想,有零食的时候,我兴趣也比较小。我表弟在这一点上正好与我相反,打小就有事没事爱找吃的,不分时间地点。虽然家里长辈也跟教育我一样教育他,但收效甚微。我看得出来,他那是本能,他的理智是想控制的,但真控制不了。于是,我经常能听到长辈们议论,说表弟某年某月某日在家里来客人时,将招待客人的点心糖果系数吃净。并略带夸张地模仿表弟吃零食时忘乎所以的丑态。然后随之是长长的叹息,这个孩子从小就如此不知轻重、没有礼貌,长大了如何了得?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发生过一件大意失荆州的事情。那天我家来了客人,父母自然给客人准备了一些糖果水果什么的,我也在客厅作陪。我本来觉得一直气氛融融,谁料客人一走,我就立即遭到了母亲的严厉责备。她说我吃了太多给客人准备的零食,并且吃着嘴里的,望着盘里的,整个一副贪得无厌、小人得志的模样,与我表弟可谓别无二致!我恍然大悟,也许是我觉得大人聊天太过无聊,也许那天的水果恰好是我最喜欢的西瓜,总之我确实把注意力过度放在了零食上面。对于母亲的责备,我无话可说,心悦诚服。
也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大约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家里长辈们对于我在零食上的教育是完全正确的!爷们就是应该吃正餐的时候,大碗吃饭,大口吃菜,而在其他时间与食物,尤其是零食,彻底绝缘。只有小姑娘才会随时从书包里拿出花花绿绿的袋子,然后不停咀嚼。至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再也没有犯过错误,也不再需要长辈敲打。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了,自然就很少再在家里出现。从上大学到现在,每年最多也就回家两次。突然有一年回家,我发现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客厅的茶几上放着好多糖果点心。在我们这种没客人出现不会有零食的家庭,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匪夷所思的。虽然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但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泛起,就跟没有看到一样。
从那一年过后,我每次回家都看到茶几上有很多糖果点心。有时候,我在客厅坐下,目光掠过那些东西,我母亲竟然会向我推荐哪种好吃!但此时,我的意识形态已经排斥这些东西,旁人的推荐自然不起作用。虽然我偶尔也吃一两样,但这么多年平均下来,我大约每次回家也就吃了一颗糖罢了。
某一年,我从家里离去时,我母亲竟然给我装了一袋子糖果,让我带上在火车上吃!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建议了,直接挑战我的价值观。我强硬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且态度非常粗暴。
从那之后,每一次我踏上离家的火车或者飞机之前,我母亲都会和我上演一出斗智斗勇的闹剧,并且逐年升级。
有一年,她把装好的糖果放在我包里,结果临行前被我发现,我把糖果拿出来,怒不可遏。那天她不在家,恰好这时她打电话回来与我道别。我向她表达了坚决不会带零食的态度。我俩在电话里大吵一架,以她摔电话告终。我到北京之后,经我父亲两边调停,此事才算过去。
又有一年,我到北京之后,打开行李,发现深处有一包糖果。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实在不明白,如果母亲希望我在路途中吃点零食,但又不告诉我,那么我如何能在路上知道有零食可吃呢?
现在,我有小孩了。父母来北京帮我照顾了一段时间小孩。他们来了之后,家里的茶几上就出现了糖果点心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一天也没有断过,不断变换着花样。每天看着孙子吃东西,他们总是兴致勃勃,他们总是担心孙子没吃饱,努力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给孙子多吃。他们还不时用各种现阶段不适合小孩吃的食物去勾引小孩的食欲,看着小孩口水不断往下淌的模样,哈哈大笑心满意足。
他们不再像当初教育我一样,教育孙子了。
我表弟现在也来北京了。他还是很喜欢吃,并衍生出一个特长——很会做。朋友小聚,他总是主动承担厨师的职责,因而颇受欢迎。他来我家做客,还是会吃茶几上的零食,也许比多数客人吃得多一点,也许比多数客人目光贪婪一点。但是,只多一点。
我想他已经找到了办法,既不压抑自己的天性,又与世人的价值观取得平衡。这很好,不是吗?
这是个关于零食的故事,但我其实想讲的不是零食本身。我想说的是,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那些我们太过执着的事情可能是不妥的。因为我们今天执着的念头,不知不觉中明天可能会执着它的反面。更何况世界也未必是我们心中执着的模样,一定会有轻松的办法让一个人在黑与白之间的某个位置舒服地活着。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
不爱鸡汤,只有干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