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现在或未来,什么工作才是高价值的
第二部分:如何合理投资自己最高效获取高价值回报
第三部分:如果你方向偏差,如何自救
下面逐点回答,没耐心阅读完的朋友可结合自己的需要跳读
----------------------------第一部分:现在或未来什么工作才是高价值的 ---------------------------
“为何我的工作让我很没有安全感?”
“为何有些人兢兢业业工作几年了却总是得不到升职加薪?”
“为何有些人跳槽时总是能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自己的简历却总是不受待见?”
其实这几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问题:你目前是否正在从事一份有价值的工作?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评估它的含金量,以此衡量这份工作对自我的成长能带来多大的价值么?
苦思长久,反复推演删改后,我初步得出下面这个极简但又很实用的公式:
工作价值=创造型工作量/执行型工作量+工作视野(加分项)
亦即你的工作中,需要你动用“创造力”的工作量与纯粹执行的工作量的比值,外加这份工作能为你带来的额外资讯、视野。后者我认为属于加分项。
下面详细解说。
总的来说,所有的工作内容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创造、执行。
强调下,此处的“执行”,不是按照“领导交办我一件事,然后我去执行”来理解的,而是指“具体做的过程中不需重新创造”,或者理解为“无需要思考太多即可做的工作内容”,更通俗的说话就是“可以一边聊微信一边做的工作”。
同理,“创造型工作”也不是说从无到有的写点东西就算是创造,通常是指需要你认真主动理解工作目标,因时制宜地结合现状中的多种关联因素,充分思考、创造才能顺利完成的工作。
下面举些实际的例子说明:
例如文案,如果你的文案工作是限于从固定模板中抄抄改改、或者从网络上找些文章东拼西凑即可完成,那就属于执行;如果你的文案工作必须要求你每次都分析受众属性、投放渠道特征、载体甚至协调资源去完成,那就属于创造型工作。按照后者的工作内容,要不了一两年,你基本上就能够游刃有余的应付各种产品、各种载体,完成优秀的文案是信手拈来的事儿,甚至能将文案思维运用于全新的岗位中,量变到质变,值钱就不言而喻了吧。
又例如客服,如果你的客服工作是像拨打95555一样,客户问ABCDE,你就对着ABCDE已经既定的答案稍加修改即可答复,那这种就属于纯执行的工作,若干年后说不定下岗都有可能;但反之,如果你的客服工作要求你针对不同的客户以及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答复,甚至完成二次营销、品牌口碑传播等,那就属于创造型工作;一段时间后,甚至能取代销售、客服经理的工作也完成有可能。
再谈谈研发岗位,如果这个研发项目基本上都是使用现成的代码删删改改即可满足,那么依然属于执行型工作;产品经理也一样,如果每次工作任务老板都要求你从“同类产品”中找个相似的元素进行组合拼凑成一个新产品,不需要也不允许你自己进行从头到尾的构建,那么这也属于执行型工作……
再看看管理工作,一个卓越的管理者,不仅能够根据行业、市场、公司内外竞争形态的变化,并根据团队的特性不断地优化推进项目的实施,必要时还能够根据自己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判断,调动资源修正公司的战略,这一系列的工作内容都属于创造型工作。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公司的管理者还停留在“监管”阶段,但这类的工作更倾向于执行型工作,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相信举了这些例子,朋友们对“创造型”工作跟“执行型”工作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了。
我们再谈谈另外一个加分项:工作视野。
我是这样定义的,工作视野是指工作内容本身能够让你有机会涉猎参与企业、甚至行业的纵向、横向关联的外延内容,能始终让你获得更有价值的资讯。
工作视野的最简单衡量的标准是:我做一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是否基本上能通盘认知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是否能够知道很多外行人非常难获取的行业内秘密。
创造型工作具有明显的“成长属性”,而工作视野能够为成长加速,这两项工作内容越多,最后越容易形成你的个人竞争门槛,也即是通常说的“不可取代性”。反观执行型工作,基本上都是稍加培训即可上手,换句话说,工作的可替代性非常高,这样的工作自然不会特别值钱,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就能分分钟取代这类工作岗位。
------------------------第二部分:如何合理投资自己最高效获取高价值工作-------------------------
在投资自己之前,应该先想清楚哪些核心因素是高价值工作所必须的。
三个因素:你的思维方法、你获取的资讯、你自身的技能(*注:笔者定义的技能包括你对人脉、资源的驾驭能力)。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技能决定你的身价,方法论是影响你的技能、资讯是否优质的关键,而资讯又反过来让你不断优化自身的方法论及技能。
我把这三个因素看成是个人竞争力最重要的三种库:思维方法论库、资讯库、技能库。
下面分享下我近几年来如何投资这三个仓库,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朋友们带来一些灵感:
一、思维方法论库
投资自己,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思维方法论的持续优化,例如,近年来我对思维方法方面的更新有:
1.随性学习随性成长 -> 有意识的让自我进化
现代社会很残酷,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依然停留在以往的低效模式中,终将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一切都绝对会有更高效的替代方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拥抱变化,有意识的更新自己的三大库。
顺带提一下,大自然的生物大部分是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而我们人的生命周期相比其他绝大部分物种都非常长,故此,我们更应该在一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地进化。
我自己总结的进化式成长,我认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有意识的让自我进化。
Tip:即随时准备刻意的更新自身的方法论、信息库、技能库。
2.精准预测 -> 黑天鹅(反脆弱)理论
以往我做的任何决策(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事项),总是过于在意达成目标的成功率,一旦预估到成功率不高,往往就通盘放弃。例如,跨行转岗跳槽、或者执行一项自认为不擅长的任务时。结果就是错失了不少机会。
事实上,人生许多事情的复杂度岂是几个常量或者一些简单变量的评估就可以预估出来的?任何事情,只要去做,成功率就是50%,不去做,永远都是0。
目前我所领悟到的黑天鹅(反脆弱)思想,为我日常决策带来的最大帮助是:不断地把精力投入到能够引发正面黑天鹅的事件上,就像产品更新迭代一般。例如,多体验一些新兴行业新兴产品;回避需要投入精力多而可能引发负面黑天鹅的事情上,例如为了一些小利益而背信弃义。
Tip:正面黑天鹅事件即是指能让你的人生产生正面质变的事件,例如面试进入一家即将腾飞的公司,或者突然找到某种极具商业价值的新的解决方案。顺着这种思路多思考我们周边还有哪些正面黑天鹅。当然,别跟我说彩票。
3.唯效率优先 -> 唯成效优先(从时间管理到成效管理)
决定你工作成果的因素不是你投入的时间,而是每项工作的“关键灵感”的质量。
例如编写程序的核心算法、写一篇广告文案的触动心扉的语句、产品设计的核心功能……以上问题,都有无数的可选方案,但高分与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灵感的质量。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更新以往将时间单纯投入到具体的任务项上改成将时间投入到“更好的激发”你的灵感的事项上。
例如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眉目时,往往会去图书馆(家里离图书馆近)随意翻阅一些无关书籍、或者进行一次长跑、看场电影、玩会游戏,甚至早早入睡,躺在床上让意识随意流动。
总之,怎样能最好的激发你的灵感就怎么来,哪怕是为此买一张特别好的沙发(又有好理由更新你的家居了吧)。
基本上我职场的一些拿得出手的项目的关键灵感都是这样得到的。
4.个人短木桶效应 -> 99%精力投入到你的强项
这一点其实不算是自己近年来更新的思维意识,只是直到今天依然许多人坚持要花大把精力投入到底板上,特别是职场上的一些领导,误人不浅。
个人认为,除非是那种随地吐痰级别的陋习,不然,极度建议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拔尖的领域。每个物种都靠它自身的优势得以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存活,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效仿么?
5.把更优质的思维、技巧固化为习惯
许多朋友可能会问,每次学习到新的东西,总是容易遗忘,然后回归旧习。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就好比小时候培养刷牙的习惯,前期是刻意,后来就习惯了。
二、获取更优质信息的资讯库,转化成你的个人知识管理
要做好这项任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每隔一段时间质疑下你精力开销最大的内容渠道,审视下是否从中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花上一两个小时用心更新下你的资讯渠道绝对是件高性价比的事儿。
多关注能持续获取高质量文章的渠道或者个人,不在多,而在精。
最浪费时间的莫过于内容输出频繁但高质量密度太差的渠道。最要命的是大众热捧的内容渠道往往都是八卦及段子文、鸡汤文云集的地方。
三、技能(工作方式、技巧)库
持续更新投资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库,视你自身的发展而定,此处我分享下自己这几年来:
1.研发-> IT咨询->运营推广
刚毕业时我也是一名萌萌哒的程序猿,不过渐渐我发觉研发与我的匹配度并不高,后来我认为IT咨询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岗目标,为此我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方案创作以及讲演能力。
后来,我发觉互联网产品、运营离我个人的特质更近,于是我又再一次进行转型。目前来看,每次的转型都还算是比较正确的。难道这些都是偶然?对照一下文章前面提到的方法论库,我无意识中应用了我前面提到的方法论库中的第1、2、3、4的原则。
2.并行运作,让大脑更高效
很多学霸可能在学生时代时就已经领悟到,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学习多门学科比单独主攻一科往往更高效。
可惜这个方法大部分人没有把它搬迁到职场。
以往我写方案时,就一个下午专注写某个方案,遇到瓶颈或者大脑突然涌出其他与此方案毫无关联的灵感时,往往是刻意压制,继续纠结的写文案。这不仅让“写文案”变成了一件了无生趣的事儿,又错过了很多转瞬即逝的好想法。
后来我尝试同一时间同时做几项关联度不高的事情。
例如此时,我同时在写两篇文章,除了本文之外,还在写一篇互联网运营管理方面的文章。哪怕是在写一篇文章,我现在也不向以前一样,乖乖从头写到尾,而是先把文章脉络提纲梳理好之后,来回穿插的写,哪个部分更有灵感就优先先哪里。
当然,这种方式也许适合我这类人的大(san)脑(xin)运(liang)作(yi),未必适合所有人,关键是你要用心琢磨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工作方式。
3.跨界借鉴,移植改造
例如,看经济学的时候,可能会了解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决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思想,还适用于哪些地方?
我认为,它还可以移植到个人成长上:
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个人精力的最优化配置;
它也可以移植到互联网运营管理上:
公司运营成败的关键就是运营资源的优化配置;
别小看这两句话,对于毫无方向感的时候,这两句话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例如,在运营管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该考虑量化有哪些运营资源,并主动去识别运营渠道的优劣,会主动甄别哪些属于重点资源,哪些属于锦上添花,以此制定更加合理的运营策略等等。
有关跨界借鉴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以前甚至看一本有关戏剧写作的书籍时,都能把其中的技巧应用于产品发布会的讲演中。
《蓝海战略》中也提到了非常多的跨界借鉴案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查阅下相关的思想。
----------------------------第三部分:如果你偏离发展轨道,如何自救?----------------------------
这部分内容在我的公众号(少加点班)中发表过
有兴趣的可查阅下历史推文:《工作没有成长如何自救》、《面试通过率提升80%的两个关键》、《如何评估工作的内在价值》,后续会持续更新更cool的想法~
篇幅太长,此处不再赘述。 ( ̄▽ ̄)~*
附上与本文高度关联的几个有价值的回答:
感谢阅读,祝朋友们早日成就自己。[]~( ̄▽ ̄)~*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