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龟头浑身颤抖 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自己看到了的好书?

大家好,我是金醉

其实,我这人很少列书单,老有人误解我“抠门儿”,还有人说我是”前门楼子搭脚手 -- 好大的架子”,看过挺多书,就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觉得读书的体验是很私人的,随便去“指导”,很可能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但是这半年来,我每天整理太爷爷的笔记,写一些北洋时期的夜行者故事(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很多朋友愿意跟着读,有些感受也必定是相通的。

因此,我觉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读过的书,也不算太冒犯。

下面几本,是近一年读过或重读的好书,大多和这几个关键词 — 民国,北京,历史,故事,还有“人性”有关。

这个回答我会持续更新,时不常的就和大家聊聊和书有关的事儿。

另外,我还和 也聊了聊,让他分享了一本喜欢的书。

(这些是今天要分享的书(一部分),都是我读过后念念不忘的,有的重读过几遍,有的刚刚读过。)



《一日谈》(Daytripper)

作者: [巴西]法比奥·穆恩 / 加布里埃尔·巴

译者: 王怡婧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6

页数: 256

讲的什么事儿

这是一本漫画,讲了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十天,每天是一个小故事,就像原书名Daytripper的意思:一日旅行。

多明戈斯是个年轻的作家,他希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万人瞩目的大作家。不过,他目前的工作是在报社写讣告专栏,每天关注哪里有人死了。

十个故事截取的是他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老年的十天,时间任意穿插,故事各自独立。故事讲到了成长、爱情、友谊、背叛,有悬疑、灾难和日常小事。

这些故事翻起来非常容易,没有任何难理解的情节。

每段“一日旅程”,却都以多明戈斯戛然而止的死亡为终点:枪杀、猝死、车祸,溺水……都是日常的普通遭遇,谁都有可能遇上。

这样打破常规故事逻辑的魔幻现实,又让这本书有点沉重。

为什么值得看

在北洋系列的一个故事中,我曾写过一句话:怎样看待过去,决定了如何过现在。

其实这句话有个升级版,就是我读《一日谈》的感受:怎样看待死亡,决定了如何活着。

书里的十个故事,像十个梦,又像十个假设:如果你今天突然死了呢?这就是这本漫画要说的:向死而生——一个不难理解的,但却轻松不起来的话题。

一旦翻了这本漫画,琢磨了这个问题,你总会弄明白些什么。

除了小时候看日漫,我看过的漫画不多,这本是我看过最好的漫画,国内起了个新名,叫“图像小说”。

能用最易理解的形式,呈现最难以言传的意味,这本书做到了。

另外,这本中文版是来自DC漫画的子公司Vertigo出版的版本,大开本,延续了封面设计和编排体例,硬皮精装,手感非常好,适合睡前捧读。

(这本书舍不得划线,全书画面台词都很好,也无从划线,分享一页图。 )


《侠隐》

作者: 张北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页数: 413

讲的什么事儿

在简短的自序中,张北海把故事说的很透彻:

这里的北京,是没多久的从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故事的历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实。虚构部分则纯属虚构。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这虚实两个世界,是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

故事发生在1936年到1937年,李天然从美国回到北平,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凶手。在调查过程中,京城各色人等出现,在老北京波澜不惊的风韵下,江湖隐事悄然暗涌。

除了老北京、民国、武侠这几个标签,还可以加一个“美食”,因为主人公好吃。

为什么值得看

从武侠的角度讲,这是个经典武侠模式:复仇。不同的是,《侠隐》传承的是民国武侠小说,打是真打,一种实战的技击,就算飞檐走壁也顶多是燕子李三级别,尊重地心引力,跟跑酷一样。

因为真实,侠士就需要在旧京胡同里穿梭,很多经过的地方如今尚在,前门火车站、东四九条、什刹海、月牙儿胡同、干面胡同、王驸马胡同……故事在空间上重现了一个鲜活的老北京城,时间上则跨越了北京四季时令。

为什么说主人公好吃?因为乡愁是故乡吃食的味道。《侠隐》前三分之一的节奏平缓悠然,慢悠悠地展现旧京风韵,像是一段故都春梦。李天然心怀深仇大恨,在展开追凶任务前,几乎吃遍了北京小吃,其中有一个章节的名字就叫《春饼》。

故事写于1970年代,这个北京是张北海人在纽约,根据童年记忆与历史资料复原的,虚实结合,是一座蕴含了理想和怀乡梦的城市。

张北海曾说,北京的灵魂在于日常:“从胡同,从小户人家,早晨去买菜,外面等着的洋车,隆福寺,雍和宫磕头烧香的,一点一点;然后再加上各种风味的小吃,人们的生活……”

这种日常,大概就是老嬉皮骨子里残留的老北京风韵。

用一种野生的笔法,把市井散文、悬疑武侠与真实历史杂糅一体,却毫不矫作,依仗的就是他对老北京精气神儿精准把握。

或许,不是他故意写得淡泊,而是老北京的悠然本就如此,哪怕是山雨欲来之际。

另外提一下,《侠隐》就是继《让子弹飞》、《一步之遥》之后的“北洋三部曲”第三部,姜文对好故事的品味值得信赖。

注:关于北京和北平的称呼,不少人留言提过,问以前的北京不是叫北平吗,为什么《夜行记》里称北京?趁此机会统一回复:元朝时,北京城初建,从古称幽州改名大都。朱元璋灭元建明,改大都为北平。明永乐年间,重建北京城市,改名北京,之后一直沿用。到1928年,国民党北伐攻入北京,设置北平特别市,北京改名北平。1949年,北平解放,改回北京。因此,一般称北平的故事发生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时期。

我的划线标记

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没个家。自从师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没家了。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

作者: [美]迈克尔.麦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译者: 何雨珈

出版年: 2013

页数: 392

讲的什么事儿

《侠隐》是对老北京灵魂的画像,那真实的老北京距离我们有多远?

《再会,老北京》提到过一件事,迈克尔在一座老楼拆迁现场看见一条横幅:再现古都。过了几天,“现”字的左半边掉了,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一个在北京生活十年的美国作家眼中的北京城变化——城市从老变新,胡同街坊从残留到消亡,传统邻里人情日益淡薄。

在这样一个再建与重生的过程中,迈克尔见证了生机勃勃的变化,和无法理喻的荒唐。

为什么值得看

迈克尔和冯骥才聊天时,冯说:两种速度在较量,破坏的速度和抢救的速度。

胜出者显然是破坏,一种粗野的逻辑仍在统治这个社会:破坏就是创新。

若要打破惯常逻辑的强势压力,最快的方法是切换角度和拉开距离。看一个外国人写中国城市,就是这种切换。

虽然迈克尔写了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的事,但他的视角却带来全新的感受。北京人熟视无睹的城市细节,在他的描写里有了荒诞的陌生感。

比如,他花了一章来写《北京晚报》,将各版面的内容并置排列,令人像看见另一个北京城。

虽然迈克尔懂得中文,但骨子里是英语的思维逻辑。读他写的老北京故事,相当于给大脑装了个外挂系统,换个姿势,重新感受因太熟悉而麻木的世界。

(很多年来,我常常经过东大桥的这家医院,见过迈克尔在厕所看到的广告,但却早已熟视无睹。当他写出来,便产生了全新的荒诞感。)

我的划线标记

小说家保罗•拉法基想象这位工程师的内心活动,“啊,老城区,你这个老婊子。我将像掰开一个舞女的双腿般拓宽你的道路,将奥斯曼公爵的种子撒播在你所有的古老院落和树荫小巷中。你那些阴暗的角落将不再阴暗,永沐光明之中。”

我问他,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新与旧之间的冲突表现得这么残酷和彻底,为什么不有选择地对建筑进行改建,而是迅速地毁灭得一干二净。”是时间,“冯骥才回答道,“速度。对于那些负责的领导来说,他们越快地拆掉老建筑,开始新工程,就能越快地向上面汇报,“看我的政绩。”而说“看我抢救的”是无法让你官运亨通,节节高升的,因为重点永远是经济发展。”


《城记》

作者: 王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3

页数: 357

讲的什么事儿

写《再会,老北京》前,迈克尔开始体验北京胡同生活,他曾采访过研究城建的学者王军,王军建议他去看梁思成的资料。之后,这本《城记》变成了迈克尔的中文阅读理解教材。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城记》当做迈克尔写北京的师承。《再会,老北京》里有一章叫《拆之简史四:“毛泽东时代”北京的工业浪潮》,而《城记》则用一本书写了这段历史。

1949年,北京有七千多条胡同,到了80年代,还剩下三千九百多条。最严重的一段时间,每年会消失六百条左右。

建国后,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是传统面对现代文明必须要做的调整,但更多是背后多方力量牵扯出的结果。

这本书讲的北京城市建设规划和这背后的力量,重点讲的是“拆哪儿”和“盖哪儿”的问题。

北京的城墙、胡同和牌楼,本可能与水泥森林和谐并存的,北京的道路交通,本也可能不是一摊烂饼的。

王军从1949年讲起,对当年北京城规划的各种方案做了详细解读,附上详尽的数据、图纸和当时的舆论战,把新与旧,行政与科学,哲思与权力之间的博弈写了个透彻。

在试图弄清最终方案成因的过程中,作者追述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等建筑师的人生故事,读完便心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喟叹。

为什么值得看

(梁思成当年主导一份北京城市规划,建议保留旧城,在西郊建设行政中心。这种可能性或许带来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北京。)

书中详解了当年梁思成主导的“梁陈方案”,虽然已经完全成泡影,但却能让你更深入的了解北京城。不管生活在哪座城市,城市每一处变化都与你息息相关,只是并没太在意,或不知从何理解。

梁思成曾提出,城市最重要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旅游,交通。理解一个城市,从这几点出发就足够。

城市最根本的功能是舒适地容纳人,而不是达成政治意图和象征,更不是千篇一律的数字目标。

城市建设不是打游戏,没有重新来过,一旦跑偏,就要花上几代人的时间为错误买单。

这本书写于2002年,距今已经十五年,新北京早已是新新北京。中国其他城市也都像北京一样越摊越大,面容愈加相近,样板式的CBD,套用一个模子的高铁站,甚至连人文景点的建设都相互抄袭。

我常有这样的经历,从北京地铁站进高铁站,几个小时后到了另一座城市的高铁站,出站后再进地铁站,走上地面打辆车,堵上一小时,到了一座和北京没有两样的商场。

如果城市让生活变得无趣,甚至更糟糕,那还算是文明吗?

我的划线标记

梁思成在晚年回忆道:“当时彭真给我讲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方针,‘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中央服务’……有一次在天安门上毛主席曾指着广场以南一带说,以后要在这里望过去到处都是烟囱。我则心中很不同意。我觉得我们国家这样大,工农业生产不靠北京这一点地方。北京应该是像华盛顿那样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纯粹的行政中心;尤其应该保持它由历史形成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气氛。”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作者: [美]柯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译者: 杜继东

出版年: 2015

页数: 572

讲的什么事儿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很关键。History in Three Keys,“Key”是从音乐领域借用的,指乐曲的音调,另一种意思是为某种东西提供导入的设备或方法(钥匙)。

人们回顾一段历史,比如义和团运动,往往有三重不同的“音调”:事件,经历和神话。这是历史叙事中的三种情况,也是最易被忽略的。《历史三调》就是拿义和团运动的例子,讲了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了说明和解释,历史学家需要将过去整理成“事件”(或故事)来讲述,比如“义和团运动”,或“甲午战争”这种教科书说法。他们不想解释什么,而是解释某段历史和之前之后的关联。

第二种情况,将一段历史变成神话。听起来很奇怪,但却最常见——描述过去,是为解读现在,而且随着自己不断变化的见解或目的,对过去的描述和解读也不断变化。比如,从义和团红灯照里提取的象征,英雄符号。最典型的,就是1960年代流行的义和团宣传画,从历史中“汲取能力”,来实现政治目的。

第三种情况,往往被彻底忽略:历史的直接参与者“经历”了什么?念着避火咒攻打教堂的少年,被困在教堂里的中国人,被烧掉店铺的西药店老板,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怎样的。

三种讲述角度说的是同一件事儿,却彼此隔绝不通。经历者不可能在亲历时刻以事件总结的方式看待自身;整理事件的历史学家常会统计数据和提取典型,无法描述感受;神话制造者有时近乎变成小说家。

为什么值得看

有个黑抗日神剧的段子,说剧里有句台词:“同志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这就是利用了历史叙事和事件亲历体验的差异效果。

用三种角度去了解一段历史的“真相”,得到什么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头脑得到的解放。

玩过《纪念碑谷》游戏的都知道,触发某个小小的机关,整个空间结构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所看到的结构和道路焕然一新,豁然开朗。

读《历史三调》,就是这种感觉,看到精彩之处,“我操”脱口而出。

我的划线标记

人们并不是自身经历的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积极参与经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他们的经历的含义加以解释,而其含义反过来又受到他们以前的相关经验、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结构、他们的情感状态、他们每个人当时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还常常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保持缄默,或者在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谈过去的亲身经历,而到这时,他很可能因新的环境的压力(更不用说记忆的流失了)而在叙述时对亲身经历的原始含义进行相当大的改动。

《晚清之后是民国:1916至1928年的中国》

作者: 赵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

页数: 432

讲的什么事儿

研究历史,最难得的是不以“政治正确”为前提预设结论。严格来说,这样的历史讲述几乎不存在,但好的历史学家会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这种思维。

这本历史书就有这种警惕心。赵焰讲的是1916年到1928年的中国,也就是《北洋夜行记》故事发生的年代。

讲北洋时期的历史书不算少,这本有个有趣的核心线索:清朝完结,中国走向共和,是如何又陷入了崩溃,最后不得不重新走向集权。

为什么值得看

写北洋历史的书,常常陷入两种思路:一是带着批判眼光写军阀,民不聊生战乱频繁,所有的黑锅都让军阀背。

对于所谓“军阀混战”,赵焰并未先入为主地定义为“混战”,而是围绕北京政权,写了各个执政派系对统一的努力。虽然这努力最终白费,造成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派系斗争,但并非为打仗而打仗。

另一种惯常思路,是对北洋时期过度嘲讽和演绎,各个派系和军阀头子戏子一般粉墨登场。这样写固然多出些趣味,却把历史人物过度简化成非黑即白的符号。

赵焰则不同,既正视了历史事件的微妙和复杂,又用小说笔法写出了戏剧感,并挖掘了大量史料原文,展现历史亲历者的观点。

简单说,就是既像宫斗戏一样有看头,又能从新的角度洞察历史。

我的划线标记

五四常常和新文化运动放在一起谈论,但事实上,五四运动后,当时的文化界究竟反应如何?

梁实秋:“我当时感觉到大家只是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政府无能,恨官吏卖国,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地发泄了。在这股洪流中没有人能保持冷静,此之谓群众心理……群众心理是可怕的,组织的力量如果滥用也是可怕的。”胡适:“第一,在学生运动中,有些人自己不敢出面,却躲在人群中呐喊,从而助长了依赖群众的懦夫心理;第二,罢课时间一长,有些人就会养成逃课的习惯;经过这场运动,有些人可能养成盲目从众的行为模式。”梁漱溟:“我们没有法律、司法的意念,这是我们民族的弊病……中国要永远走上安定的道路,必须要遵守法律,不能用任何理由超越法律之上,只有这样,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证。”街头政治的流行,无政府主义的扩张,也使得众多知识分子对学生运动和街头革命的变形扭曲作了沉痛的反思。鲁迅如此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作者: [美] 孔飞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原作名: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译者: 陈兼 / 刘昶

出版年: 2012

页数: 368

讲的什么事儿

乾隆年间,民间突然出现了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据说,巫师在你的头发、衣服上做法,甚至通过你的名字,都能吸取你的灵魂,让你死掉或控制你。

这种恐慌迅速蔓延,从山野村夫到乾隆皇帝,无不为之惊恐。

这本书讲的是故事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真有妖术吗?是要造反吗?如果是谣言,为何有受害人言之凿凿?如果是真的,又为何抓不到凶手?

为什么值得看

春节期间,我看了一篇超长的文章《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每一条我们都帮你较真了》,非常不错。但我并不乐观,因为即使较真了,这些谣言在新的一年仍会流行。

如果乾隆年间有朋友圈,妖术很可能直接颠覆了大清,因为妖术的谣言比养生谣言可怕多了。越是可怕,越易传播并扭曲。

谣言恐慌的发生和传播,乾隆皇帝、大清官员和底层小民都有一份贡献,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底层小民。

看似权力对底层的压迫,细究一下,看到的却是乌合之众的盲目狂热。另一方面,民众容易陷入狂热,恰恰因为对权力或利益极度渴望。

这本书,可以和经典群体心理研究《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对读,当然,也可以《北洋夜行记》011和012对读,喜欢电影的则可以看看《浪潮》,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惊悚剧情片。

我的划线标记

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解脱;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嫉妒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补偿。

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充满了这种幻觉权力进入社会的例子。我还记得1982年在北京与一个老红卫兵的谈话。他当时是一个低收入的服务工。他感慨地说,毛泽东的文化革命对于像他这样没有正式资格循常规途径在社会上进身的人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毛号召年轻人起来革命造反。这一来自顶端的突然可得的权力使他的野心得到了满足。他抱怨说,现在的社会样样都要通过考试,他再也没有希望从现在这个最底层的位置爬上去了。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译者: 彭小华

出版年: 2015

页数: 248

讲的什么事儿

这是本医生写的书,作者是哈佛医学院教授。他见惯了临终和死亡,在书中讲了一些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个即将死去的人。

作者说:“这本书讲述了人类对付自身的生物学约束,以及对抗基因、细胞、血肉、骨骼所设定的种种限制的斗争。”

在故事讲述中,作者分析了医药治疗的局限,批判了医学界对临终病人的“虐待”,推崇“善终服务”、“辅助生活”和“生前预嘱”等医疗养老理念。

和开头分享的《一日谈》一样,讲的也是“向死而生”,不同的是,从医学角度细致真实地讲了最后的时刻。

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医疗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将病人关起来,插满管子、装满化学药剂来维持肉身最后的安全和存活?还是帮助身心处于临界状态的患者解决更重要的问题:快乐、尊严和期望?

为什么值得看

我很少看畅销书,这是本国外的畅销书。在美国豆瓣goodreads网站,5万多人评价,评分接近9分,中国豆瓣7千多人评价,评分9分。

都说写书、讲故事或做营销要击中人性,死亡的话题就是人性。只要一想到,亲人或你自己的老去必将来临,就值得翻一翻这本书。

有一部德国电影我很喜欢,叫《敲开天堂的门》,两个身患绝症的哥们逃出医院,偷了辆车出去野。原因很简单:其中一个哥们儿这辈子没见过大海,一直念念不忘。

(德国电影《敲开天堂的门》的剧照,哥俩坐在海边喝酒。这部片子我看过不下五遍。)

故事结尾,这哥们儿坐在海边死去,心满意足。如果他选择待在医院,按时服药做化疗,可能死去的时候手里捏着张大海的明信片,看海成了遗愿。

更关键的是,统计数据说明,化疗和药物并不能真的延长多少时日。相反,寻找大海的激情可能会延续时日。

临终者的真正愿望常常不是“多活几天”,而是减少疼痛,保有尊严,参加一场婚礼,或写一本小书。

如何让临终者正常表达出真的愿望,评估出最在意的事情,让这些“遗愿”实现,是医疗养老的更高目标。

很多人喜欢我们,是因为夜行故事讲了“真相”。较真点说,人生唯一的真相是死亡。

延续《一日谈》里提的问题,如果你今天就要死了呢?把你最在意的东西排个序。一个人觉得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决定了他会如何使用和感受时间。你最在意的,随着生命时间的临近结束而改变。

谈论死亡是为更好地活着。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越来越敢于承认,我怕死,怕摔倒爬不起来,怕生活不能自理,怕当众大小便失禁,更怕一天24小时被护士安排作息。

就像这本书里一个老人说的:“幸福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我的划线标记

40%的肿瘤医生承认,他们给病人提供他们相信不太可能有效果的治疗。在“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医患关系越来越错位了,医生尤其不愿摧毁病人的期望,对过于悲观的担忧远远多于过于乐观,而且谈论死亡极其令人忧虑。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并且已经重演千百万次了。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实际拥有的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我们根本是在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可是这个事实好像并没引起什么注意。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其弧度取决于那些有意义的时刻、那些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

我们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的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下面这本是徐浪的推荐

大家好,我是徐浪。

前两天,老金给我打电话,说要做个书单,让我推荐本书。我让他别扯犊子:“推荐什么啊,平时写故事够累了,多余的我可写不动。”

他说你不用多写,四百字就行,我想想答应了——确实不多,就当我尊老爱幼了。

我喜欢杂文和哲学,但最爱的还是小说,想了十分钟,决定还是推荐本小说吧。

杰克伦敦的《白牙》,也有译成《雪狼》的。

杰克伦敦的整个人生,几乎就是现实版的印第安纳琼斯,具体我不写了,想知道的自己查吧——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写的小说都很有男人味,充斥着冒险、激情和原始的野性。

我小时候,特流行读世界名著,雨果、大仲马、狄更斯之类的小说。

看他们的书很需要毅力,但看杰克伦敦的小说不需要,对我来说,他的小说就是世界名著里的爽文。

《白牙》是其中最爽的一部,这个故事是关于一只狼,如何激发自己的野性,与自然抗争,最后走向温情人类社会的故事——虽然男一号是只狼,但我看时完全把自己代入进去了,这是种很奇怪的感觉,看这书时我真觉得自己是一只狼,对人类充满了崇拜以及一点痛恨的复杂情感。

所以,如果想找找激情,或者体验一下“狼生”,可以买本读一下——不能再往下写了,都写五百来字了,我还得回去写夜行实录呢。

( 雪狼,又称梦幻之狼,全身雪白,只有头部和脚呈浅象牙色。据说,目前为止全世界仅中国有七千多只雪狼生活在荒山里,是二级保护动物。 )

魔宙平时都给大家讲故事,为什么推荐历史理论和医疗话题的书,还有写动物的小说?

这和我们做的事情有关,不管是徐浪的调查,还是我在故纸堆里挖掘,都是希望探求一些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相信你也一样。

接近真相的方式有很多种,揭示现实、重述历史或找人聊天,任何行业,都有理解人与世界的角度,并无高下之分。

重要的是,要经常换个姿势观察人和事。

这次分享的几本书,之所以值得看,都是因为作者换了个姿势,对当下、历史或自身重新审视。

前几天,有个女孩微博发消息说,喜欢我们“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之”的气质。如果没记错,这句话原本是罗曼罗兰说的,他称这种态度是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这样的认可,让我感动很久。

还有些人在微博上问我和徐浪:你们好神秘,我想了解更多,能不能讲讲?或者,更直接:我能不能加入你们?

英文里有经典句式:You are what you do,这一点放在读书上,非常合适: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们可能没法当面聊聊天,但可以翻翻同样的书,在另一个次元里无限接近。

说得好像很玄乎,但其实看书跟吃饭没差,我们都喜欢好吃的,看书也要看好看的。

夜行者故事里总会有好吃的出现,我还喜欢发微博晒吃的,就有人问在哪吃的,也想尝尝。

你去尝了,可能觉得好吃,也可能觉得难吃。读书也一样,相互分享就多了更多可能性,体验会更丰富。

摩擦龟头浑身颤抖 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自己看到了的好书?

这个回答我会不定期更新,和大家聊聊最近读过或重读的好书。

也希望你和更多人分享夜行书单,留言说说你最近读过的书和收获。


大家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每周会发一篇民国北洋时期的夜行者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太爷爷的笔记《北洋夜行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24.html

更多阅读

有效协调的技巧有哪些 让“客户会”有效协调客户关系

  有营销学理论指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共识。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

爱的教育故事主要内容 有哪些让你动容的教育故事?

预告:结尾有彩蛋!亲弟弟比我小十岁,与我熟识的人都说,他真的是太宠我了,没错,就是宠我!1.弟弟有一群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几个小孩经常互相串门,他们就像我的弟弟一样。通常弟弟的小伙伴来家里玩进门就叫姐姐呢,姐姐呢,而这时我就会在房间里听到:

让人想哭的句子 有哪些让你看了想哭的句子?

1.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别子才司令》 (方岳)2.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偶作寄朗之》(白居易)3.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4.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引自书评,灵

深夜痛哭的人 有哪些让人在深夜痛哭、欲罢不能的书?

高中时被称小愤青,因为总在读着一些「非主流」的书。那时的确觉得,虽整个历史浩浩汤汤,但我确实是其中一环,即使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可我依旧存在。所以总有一种使命感,迫切地想让历史再被人们重视,至怕一轮又一轮,麻痹时便是乖谬历史重复时

25句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有哪些让人一看就满身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长发飘飘的妹子不会在乎别人骂她秃子。看看评论区我真的觉得世界美好。。更一句,话只是话,重要的是能给你带来什么,取其精华即可,纠结是否是致理,处女座的么??我是来以毒攻毒的,这些可以叫鸡汤伴侣。。(另,我也是转发,大家不用问我,拿去好了)1.

声明:《摩擦龟头浑身颤抖 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自己看到了的好书?》为网友梦女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