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明朝灭亡 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我觉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个作者写作的历史,其实都反映他对时代处境和自我问题的思考,作者的红火也因为它迎合了时代心理。石悦和黄仁宇两个人,在历史写作上都取得了成功,能力和水平是没有必要争议的。我觉得重点要看的,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写作时的动机和思考。

来到美国的时候,黄仁宇是一个退伍军人。1937年抗战刚爆发的时候,他刚念南开大学一年级。尽管父亲劝阻,他还是决定中止学业,报名参军。1938年,在长沙准备报名参军的时候,他还一度在田汉廖沫沙的抗日日报实习过,他们曾经劝他去延安参加共产党的军队。黄仁宇当时一心想参加国家正规军,没有看得上共产党的游击队。于是他考上了成都中央军校。经过两年枯燥的训练后,他担任了十四师(驻守云南)的排长,后来代理连长(这个连只有三十多人)。1942年,他参加了国军入缅作战,担任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亲自体验并报道了密支那战役。后来他担任了郑洞国的副官,和史迪威将军等美国军官打过交道。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年轻的参谋军官,他的军队经历是丰富和充满前景。这段经历也是他未来历史思考的基础。

抗战胜利时,他随第三方面军进驻上海,接受驻上海日军的投降。1946年,他又随着郑洞国的幕僚群来到东北,见证了国共的第一次四平之战。原本,他是要在郑洞国的司令部干下去,在郑洞国的提拔下一步步晋升。不过,抗战时中断学业的他,又想继续上大学读书了。于是他告别了自己的军事幕僚生涯,也躲开了日后郑洞国受困长春投降的窘境。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他保送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任国防部参谋、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退伍后又赴美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半辈子的国民党军官经历,他自认为是国民党内战失败后的幸存者,既体验了国民党对中国困难而现实的管理,也接触了田汉、廖沫沙等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他在自传《黄河青山》中,这样描述国民党对统治的心态:

多年以后,经过不断的阅读和反省,我才了解到,国民党对统治的心态,具体呈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手腕。我们必须了解到,古代的皇帝无从知悉所统治百姓的数目,不清楚实际税收,也无从掌握军队的确切人数。统计数字不过是粗略的估算,其准确度有多高,官员也不会太当真。在这种情况下,将所有公共事务都转变成数字,再进行处理,是很不切实际的。为维持中央集权统治,另外一个解决之道是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式,将之标准化,再令各阶层从而效法即是。如果产生实务上的困难,忠心耿耿及足智多谋的官吏必须绞尽脑汁,设法加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个人的牺牲在所难免。无可避免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一定有落差。但在古代,中国在世界上具有无需竞争的地位,即使理想和现实有出入,也无关紧要。如果人人默不吭声,缺陷就会缩到最小。只有在失调扩大到无法管理的规模时,才有必要进行改朝换代,历史的曲线重新再走一次。
这一段话,其实也正是《万历十五年》那本书的主题,无法进行有效数字管理的现实下,被迫采取完美标准但虚浮的理想模式。他的学术兴趣,始终建立在统治为什么失效的问题上,这个问题的现实层面,正是国民党统治的垮台;这个问题的历史层面,就是明朝为什么亡于外族。也就是说,黄仁宇对明朝历史的思考,正是建立在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基础上。这构成他历史思考的现实平行影射。那次内战的结局,让他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回,在美国等同难民。他渴望了解,社会大规模动荡与暴乱的根源。而中国社会百年的动荡,和与外族的冲突密切相关。为理解今日之中国,必须回溯到中国与外族对峙的最初,“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朝代,在体制上应该更能代表中国的特色。”于是,他选择明朝作为研究的主题,并由此建立他的大历史观。

有意思的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美国学术界并没有太大反响。一方面,它不属于正规的学术写作。另一方面,黄仁宇关心的问题,不是美国人关心的问题。美国人关心的是,为什么美国在中国的外交会失败,该把谁当成中国政权的真正代表。寻找英文版出版商时备受挫折,黄仁宇将全书译成中文交大陆出版。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他的书神奇般地走火。这既有他美籍华人的身份,也有本书独特的叙事手法,还有书中对海瑞这个争议人物的描写。要知道,评海瑞罢官开启了文革运动。而且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史观,也符合中国人宏大叙事的胃口。那时的中国学术界很关心,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输给西方,中国为什么没发展起资本主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他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否定了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

说完黄仁宇,看看石悦这个同时代的人。他大学学的是法律系,毕业考上了公务员。生活平平淡淡,也没有特殊之处。毕竟21世纪初的80后们,已没有父辈狂热的理想主义。大家都按部就班过好生活,顺便分享点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这种平淡的生活很无趣,人内心深处还是要有点梦想冲动的。石悦的兴趣是历史,在历史中体味自己的梦想。那个时候有一个天涯,喜欢历史的人还挺多,他就在里面发表一些心理、历史和经济方面的文章,也算给自己平淡的生活找一个出口。他想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表述出来,来纪念自己生活过的这二十多年。

在这种心态下,他开始写《明朝那些事儿》。他在书的序言里说,这本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历史人物,加小说笔法,加心理分析,加社会评价,这正是他对历史的理解。就像他在访谈里说的,历史“记述了无数人的一辈子,他们不断地挣扎想出头,想出名,有的是为了正义而奋斗,有的是为了失意而奋斗,这些人,无论他怎么折腾,最后只在这本书里,你一页纸翻过去,就能翻过无数人的一辈子。”在石悦的书中,历史记载了那么多人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方式。

石悦在书末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换句话说,历史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一个借鉴。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另一种自我奋斗的生活。在历史中,我们能感到人生最终的宿命,但依旧感动于他们曾经的精彩。石悦就是以这种方式写历史,把历史看成我们人生的想象出口。就像朱元璋的人生故事,从乞丐成为皇帝,多么的励志鼓舞,多么的激动人心。我们看着他如何面对命运的年轮,一点点厮杀和搏斗,在自己简历上浓墨重彩地刻上印迹。这个时候,我们看的可能不是绝对客观的历史,而是在憧憬自己可能辉煌的人生。

这种写作风格的差异,也反映了黄仁宇和石悦两类历史写作的特点。从投笔从戎到退伍读书,黄仁宇的人生经历,已经足够波澜动荡了。但他也见证了国民党兵败大陆,苦涩品尝着自己在美国的流落生涯。他需要挖掘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思考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失败的原因。而石悦和我们并没有那么动荡的经历,但又厌烦此时此刻的平淡无趣,想从历史中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去挖掘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于是这种历史写作和阅读,也构成对现实自我的反叛,对碌碌无为的内心抗议。

黄仁宇的书写得很悲凉,而石悦的书写得很励志。没有体验到黄仁宇那段动荡的经历,你是无法真正读懂万历十五年背后的思考。而我们可以轻易从明朝那些事儿中,投射自己青春时曾经的人生梦想。这或许就是两者的差别吧。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73.html

更多阅读

《万历十五年》:一场华丽的腐朽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

余秋雨散文作品精选典藏本——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散文作品推荐

基本资料余秋雨散文作品精选典藏本——出走十五年作者: 余秋雨出版社:出版年:页数:定价:装帧:ISAN:内容简介长期以来,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的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为便于读者清晰了解余秋雨

《我的八十五年》 九一八事变八十五周年

<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我的八十五年》 第一部分 第一章、青少年学生时代(1)第一章青少年学生时代(19117—19302)我的家乡在陕西省神木县乔岔滩乡桃柳沟村。乔岔滩乡建国前属于佳县,佳县也叫葭县。解放后,划归神木县。神木县位于

声明:《万历十五年 明朝灭亡 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为网友唯有自己强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