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忘记学过的东西 爱看历史书籍,但看完很容易忘记具体的细节,有什么好办法么?

如何用史书学习历史?

(2016.08.31)因为有人反映清史比较泛泛不够代表性,于是我更新了总结历史的方法一部。更新之后本文共分两部分:(甲)如何总结断代历史,和(乙)如何把想总结的历史从历史长河中分出来。第二部分将以五代十国史为例,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举一反三,学到以这个方法可以分析任何朝代的能力。
(2016.09.01)更新了如何整理时间线因果部分的细节,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为学习者面临多思路问题时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下是原文-------------------
第一部分,如何总结断代历史


小生非科班出身,这里介绍的方法不仅对于我这种对数字敏感的人有效,并且适合大多数学生。因为它符合人类大脑的记忆习惯。

过程大概如下:
1.先构建历史框架—年表;
2.然后把事件联系起来—换代;
3.接着填补每层空隙—细节;
4.再读事件的历史,安装到框架里。

这个过程跟搭房子差不多。如果你知道房子是怎么建起的,那么你一定能学好历史。
如此你不仅会随着看的越多而对年代史愈感清晰,而且别人说任何一个事件,在你脑中都可以推测出其年份和发展原因。因为历史对于你是连贯的。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一个从了解到整理,再到补充和吸收的过程。
我拿清史举例。

第一步。构建历史框架。我们首先要知道清朝有多少皇帝,共历多少年(见图)。

上半边是随处可见的朝代年表,你需要把它们抄下来,选一些你觉得有用的大事,列在另外一张纸上。然后把它们切开来分部记忆。我在图里,简单地分了五个部分。

拿第一行举例:
①—1621—1625—1635—1640—1644
年份分别对应的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七大恨”叛乱发动萨尔浒之战,迁都辽阳,迁都沈阳,皇太极更名满洲并建立大清,松锦之战,清军入关。

可以看出,这些事件联系起来,可以构成从努尔哈赤创业一直到入主中原的过程。这个过程共经历28年。
相邻的两个历史事件年份差分别是:2,3,4,10,5,4。

因此只要你能记住1616这个年份,那么你就可以跟别人说,你对明末满洲发迹历史有了解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第四行:
④—1842—1843—1844—(1848)—1851
这串数列代表了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1839年,到15年后咸丰帝即位、洪秀全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的过程。

同样的我们先熟悉一下各年份: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和洪秀全拜上帝会,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欧洲革命),太平天国。
其中()中的1848年,是为了找规律而加的,那一年是轰轰烈烈的欧洲革命。

年份差分别是:1,2,3,4,5。这样我们就能背出清中后期进入近代史的进程了。

以上就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第二步。联系起年份,这一步就像往大楼结构里填砖块一样。我们不仅需要用简洁的文字把年份形象地联系,还需建立我们对某段历史的印象。这种印象被称作历史感。

这一步我们需要:
1.两种颜色的记号笔(用于高光要素)和若干根不同色的笔(用于写不同的思路)。
记号笔推荐Mitsubishi的双头铅笔,写错了还可以擦,颜色很舒服。具体用法稍后解释。
2.至少两本通史或者年代史。
我选择的是中国通史(傅乐成)和国史大纲(钱穆),两本书都是大家简笔,皆使用文言,因而言简意赅。科班生可以用中国古代简史(张帆)等教材,但我个人觉得那种写的比较详细的书适合复习时候再看。
3.若干白纸。

关于高光笔的作用
首先说两色的高光笔的作用。他们用于这个过程中,对比两本书而总结出每个事件的三要素:时间,起因,结果。

所有涉及第一要素(时间)的,比如过了几年,当年几月等,皆用红色线标注;所有人名和事件的名称皆以蓝色线标注。
这样标完的笔记,不仅一目了然,而且也为三要素的记忆加入了颜色的概念,继而加深了记忆。

关于因果思路和时间线整理
不仅仅要记录你框架里有的事件,还要提到年份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通常,同一件事的因果可能相隔了几年,甚至一个年号,这种情况就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了。

我举个例子。康熙十二年(1673)准噶尔汗噶尔丹即位,一统明代瓦剌后裔的漠西蒙古(即是清人所谓厄鲁特四部)。接着蓄兵了十五年,他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袭击了归顺大清的漠北蒙古,并于次年复击漠南时,被圣祖打了个落花流水。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清同样也没闲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了最后一个心患台湾之后,圣祖还对国内政治进行了很多的改进,还六次南下监督水利工程。二十八年(1689)年还在荷兰人的斡旋下和俄国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这两条没有因果关系的思路,却列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并重叠了起来。如果使用同样颜色的笔,无疑在记忆上会造成困难,因此这两条思路将会使用两种颜色来写。
如果你不确定事件的因果思路的话,没关系,你可以在这个环节里不停地修改,直到你觉得满意时再进行下一步。下一步里,我们将会把整理好的时间线誊写到本子上。有一点需要注意,则是尽量以大的因果事件来启动每一行。

关于无法细致列出的背景知识
有时候,一些事情的因可能发生在前朝,或者是由于很多很多复杂的原因构成,这时候时间线就无法完全记录它了。
这一部分内容,我的做法是留下它们的页码,然后留在下一个步骤誊写时间轴的时候,抄在时间轴之前作为时间轴启动的背景。

关于使用的历法
有些史书习惯以当年公历1月1日作为那年的开始,有些则使用中国历法,所以不同书里年份可能差一两年,这点需要总结者注意。

(2016.09.01更新) 同学问我如下:
答主提到了用西元总结的话题时,提到了中国历法。但我觉得是不是用年号记忆比西元好,一方面还能知道哪个皇帝即位多少年。
使用公元来记录年表,于现代来说更方便。比如你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史书来学习等等。年号的话如果你熟悉是可以的,但是总会碰到转换的问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用的年号纪元。因此你可以总结各年号对应的西元来记忆,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口诀例如:
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其实你学过一遍之后,脑子里都有印象。如果你看了我传的那个图片你会发现,我的记录都是以年号为主然后括号里写西元的。各有所好吧。

还有一些情况,两个朝廷同时存在,或者以胡人的年号记载,这样的情况将另谈。



这一步大致如上。具体细节可以之后再补充。

第三步。收录入本。
把上边总结的内容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一些在时间轴以外的内容,则被整理在时间轴之前。
你可以给每段事件加上标题。比如:“明室之倾:明太祖驱逐蒙古三百年后再遭入侵”这样,有助于记忆。
同样用红蓝两色标注年份和名字,可以适当加入地名的外文名(比如我学满语就加入满文)和历史评价(谁是忠臣,谁是汉奸,谁是乱贼)。比如我这页里,在写顺治二年(1645)的时候就用到了“降臣吴三桂”的称呼。
最后可以抄录通史中对某段历史的总结作为结尾。

最后,再阅读更多细致的历史,来装饰你的历史大楼,比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等等。这样无疑会加固整个楼的结构,还可以使其看起来更完整。几次积累下来,你也是断代史专家啦。

(2016.09.01)有些答案里提到了在记事件的时候抄下页码。我觉得这种方法作为阅读法也许还可以,但是对于历史的学习者来说,就显得没有那么中用。哪本史书写的不是历史?如果你记不得具体事件的细节,你自然可以用前后因果来推算,或者查询任何一本史书。

当然,如果你可以把每朝每代的历史都如此总结,以后你对史学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比如像我这样(yù~)╮( ̄▽ ̄"")╭比如像我这样(yù~)╮( ̄▽ ̄"")╭

--------------------分割线-------------------

第二部分,如何把想总结的历史从历史长河中分出来


同学问我如何总结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我以此抛砖引玉,介绍关于朝代更迭的原理。
他的问题,我是这么回答的:
历史是有主线的。如果有意地放眼所有视角来学习的话,从逻辑上自然就不是线性的了。
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亦然,都是按年代分开研究的。那么线性总结的方法,该怎么应用于如你所说的,五胡乱华史更甚至于是世界史呢?
在这个回答里,我否定了学习者想要一口气学下通史甚至于全世界的通史的想法。
研究历史,应该讲究以时间为主线,事件为辅的方针来进行。因此,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把想要总结(学习)的那段历史从通史里选出来呢?

如果是单一朝代的迭代,即是一个人篡了另一个人的位,那么很简单我们可以说自上一个朝代灭亡起,下一个朝代就开始了。但是对于东汉末年、五代十国这样各种混杂的历史又该如何?

这就遇到了“天命/皇权”这个概念。

像是对于三国历史,大多数研究者是以魏晋为主题的,因为“皇权”在他们手里。因此我又回答他:
而历朝历代的正史,也是以这种思维来撰写的(进而分为本纪和列传)。再例如研究清史,大清就是主角而南明和流寇就属于支线。
这种皇权本位的历史,建议你可以参阅《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和西洋史观的终结》一书,会对你的视野有很大帮助。这里为了防止长篇大论,我可能只能给你讲个大概。具体怎么分段,各通史或者五代史里都有不同的方法。
很容易忘记学过的东西 爱看历史书籍,但看完很容易忘记具体的细节,有什么好办法么?
诚然。那么就让我们进入五代十国历史来分析什么是皇权吧!

五代十国是一个胡汉融合的时代,正统皇权一度在外族人手中。
而天下大乱之后,唐朝这个混种族朝代手握的两种皇权:天可汗和皇帝(也就是少数民族的王权和汉族的皇权于一体),也分散到了各藩国和少数民族实力手里。谁是继承者?这是关键。

黄巢之乱(公元875年)是这个分裂的开端。山东的汉人先是攻占了唐的洛阳和长安,接着又被打败。但是也因此,唐朝开始割藩封王。
李克(突厥人)受封于大同而成为军阀,与他对立的是河南平原上的朱全忠(汉人),两人都是在黄巢中立了功的。先成功的是梁王朱全忠,在公元907年废掉了唐朝皇帝,建立了后梁。
十六年之后的923年,李克的儿子又灭了梁建立了后唐。这又使得华北落入外族。
同时期,契丹人从东方进入蒙古高原(皇帝是916年称帝的耶律阿保机),先后攻占了西北鞑靼人,回鹘人,女真人(渤海国),乌古鞑靼人(肯特山脉以东)的居住地。

这时候正好后唐内部沙陀突厥人和朝廷闹矛盾,沙陀突厥人和契丹人结盟之后,石敬瑭建立了后晋。他同时把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人,成为了后来北宋灭亡的原因。
不久之后后晋迁都,又导致民族矛盾,契丹人此时再来一腿,太原突厥人刘知远就建立了后汉。

短短四年,有个汉人郭威篡了后汉,建立了后周,还特别贴心地把突厥人赶走了,他们在契丹边上苟延残喘,史称北汉。此时突厥人带着少数民族皇权到了北边,而汉人皇帝黄权则属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灭了后周,合并南方小国们(那些没有皇权的),他弟弟即位之后又灭了北汉,少数民族皇权最终落于契丹人的辽国手中,而大宋也理所应当继承了汉人皇权。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灭掉南宋也是两个皇权合并的时期。但明朝打败元朝之后,大多数的蒙古王朝仍然在世界各地,因此只能说是夺回了汉人皇权。直到清朝入主中原灭掉蒙古余部,才算是又统一了。这么想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实际上也暗喻了自汉代以来两个皇权的交替。

另外,现在西藏,蒙古都是我国的固有领土的原因是,我们汉人篡了大清,所以理所应当握有两种天命。至于外蒙独立,他们的一个说辞也是暧昧的。

因此每当我看到有些人搞民族矛盾的时候,我都特别痛心。
请尊重少数民族,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我们不能否定他们,因为这同等于我们否认几千年来中国胡汉恩仇的历史,等同于我们否认“中国”概念之存在。

同样的,如果我们承认汉人的国家等于中国,那么所有的少数民族将得到权利离开这个主体。

因此我坚信:

学习历史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学习历史让我们鉴古人,让我们知道将来的路。

以上。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119.html

更多阅读

非要我写个什么影评之类的东西(河内新娘 美丽的新娘 影评

说到影评啊,很是怕怕啦,话说爱看喜剧片的主,笑过一场之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更何谈有何感想?没什么深层次的思考啦。还好,最不能忘记的初恋情人的眼神一再杀了过来,于是我又爱情了。——写在前面的话谁知道有没有爱情这回事,反正五花八门,异想

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 小时候看的动画片

盘点一下我看过的(记忆很模糊了~有些名字很熟悉,但是又没画面印象)IQ博士(几中意,虽然感觉比较粗糙)安徒生童话花仙子成语动画廊(哈哈,好中意d成语故事,但系好憎果只熊猫大叔)机甲小宝(早上播的)格林童话龙珠(不太

声明:《很容易忘记学过的东西 爱看历史书籍,但看完很容易忘记具体的细节,有什么好办法么?》为网友最爱的阿宝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