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怎么死的 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喂喂,朋友,我等你更新都等了快过年了,估计你都忘了这事吧?
在截止目前55个回答中, 的答案遥遥领先,但是2K+赞掩盖不了曲解史料,三观不正的事实啊!
李老师还挂反对者 和 ,有点无解。
船神说的太虚,对于李老师的煽情文没有击中要害。
今天就让我来尝试一把,把李老师文中的种种观点关于史料方面的事都罗列出来,看看到底书该怎么读。
有网友(甚至当事人李老师)会觉得,我这个人说话不友善,那也是因为我看到了胡说八道的人,就会变得不友善,就这样!
你好好读书,好好讲道理,我会比谁都友善的。
【新年补更一段2017.01.29】
李老师在他的答案末写下了如下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并表示自己公正立场。
我不知道,所有读过他的答案的朋友们中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是“查阅过诸多文献”、“尊重史实”,并且“公正的表示”:愿意在发现错误后,去“我不知道,所有读过他的答案的朋友们中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是“查阅过诸多文献”、“尊重史实”,并且“公正的表示”:愿意在发现错误后,去“修正她”。
我要说的是:在这几天里,李老师是看到了我的质疑的。
但是,他唯一愿意去做的事却是:保持缄默(自知理亏,心虚,不敢发出任何反驳)、自抽耳光(口口声声说“如果她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会修正她”其实是“绝不修正”)+拉黑我(复仇心切)。
嗯~这很吕布!只可惜李老师忘了自己为人师表。
好了,我很高兴在这里撕下了一个虚伪之人的面具。
对于李老师的答案,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点个“没有帮助”,仅此而已。
——正文开始——
以下序列中黑体字是李老师原文,我直接复制来的,还有一些截图。
1.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
啧啧!杀恩主、旧主这种事叫单纯。这是“单纯”这个词在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李老师还给吕布贴了个“有死无生”的煽情标签,没看过史书的朋友可能觉得史书上“有死无生”的人物真的是社会地位问题。
这话要是说给袁绍、袁术听,他们估计也会哭的。。。
凭什么啊!地方乃至朝廷栋梁家族!四世三公!袁绍和袁术也是“有死无生”啊!
然后,曹魏帝国首任司空(王司徒的美名是演义内容哈)王朗也要哭了,王大人也是“有死无生”啊!
蜀汉帝国首任司徒许靖,也是“有死无生”啊!
认真点,多看点史书的人都会知道,书上“有死无生”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关羽、张飞都没说什么,凭什么这还能成为吕布社会地位低下的佐证说辞?
2.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偏科的莽夫形象不同,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
“文武双全”?李老师的依据就是吕布当过“主簿”,一个文职。
拜托,他有文化的话,会拿着刀逼袁涣写信骂刘备?
你说吕布想要吟诗作赋搞艺术创作,一时技短,逼袁涣代笔,我信!
骂人这种大老粗(原文错用“下里巴人”,经评论中网友指教改正)都会的事还需要找人代笔?!这特么算哪门子“文武双全”?!我看他是连字都不会写吧!
陈志《袁涣传》:(吕)布欲使(袁)涣作书詈辱(刘)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还有,王允把“文武双全”的吕布当成“剑客”看待,难道是他眼拙吗?
范书《王允传》:吕布又欲以(董)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从。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有布粉非要纠缠,说吕布当了主簿就一定是有文化的证据。
我就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听过这句民谣不?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民谣(感谢网友指教,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这民谣应该都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了。
这民谣就是说东汉末年的官员并不称职,名不副实啊!
正是丁原让一个武夫吕布当了主簿,这才符合后文的“大见亲待”啊!
(补充更新:我接受评论区网友指教,吕布应该是识字写字的,只不过文化水平并不高,仅此而已。至于“文武双全”肯定是夸大其词了,要符合这个褒义词,文和武应该是在文化与军事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才能符合,而不是说认得字+带过兵就算,那太掉价了。)
3.丁原手中的并州军,与董卓手中的西凉军,都是当时东汉大将军何进手中的重要力量。那一年,何进意图诛杀十常侍,便召两军齐聚洛阳。
凡是读过我写的关于何进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罗列的史实是:从大将军府外派五路人马征兵,从地方征调三路人马(董卓、丁原、桥瑁)进京。
而且按照范书《种劭传》,何进还反悔了,他对董卓是拒绝的。
李老师可能是对《三国演义》架构的三国世界印象深刻,所以写出这样着重拔高丁原、董卓的论断来。
4.董卓便派出西凉大将胡轸与吕布一同前往抗敌。《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预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青绶,指的便是吕布。
胡轸,字文才,按《九州春秋》记载,属于凉州大人,也就是地方豪族的意思,从字“文才”看,这很可能是一个读书人嘛!
李老师把武夫吕布写成“文武双全”,把可能是个读书人的胡轸写成(西凉大将)武夫。
搞得胡轸好像是身经百战似的,还“大~~~将”。
裴注引《九州春秋》:(李)傕等在陕,皆恐怖,急拥兵自守。胡文才(胡轸)、杨整修(杨定)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青绶指的是吕布”,这是方诗铭的观点。原文如下:
《三国人物散论》:胡轸是“凉州大人”,在凉州军中享有崇高声望。在这次战争中,胡轸为“大督”,位置在担任“骑督”的吕布之上,属于全军统帅。由于吕布和胡轸的“不相能”,即有并州和凉州军之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胡轸对并州军的敌视。所谓“要当斩一青绶”,据《后汉书·吕布传》,这时吕布的职位是中郎将,《续汉书·百官志》说中郎将是比二干石的官,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干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因此,胡轸所说的“青绶”即指吕布。这种公开“宣言”,必然激起吕布和并州军的仇恨,从而导致全军不战自溃。这是并、凉两支军事力量矛盾和敌视的典型事例。我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
简单说一下,在胡轸出兵之前,徐荣击破关东联军,擒杀颍川太守李旻(青绶),所以胡轸的话是在吹牛(“预宣言”),意思是:我也能跟徐荣一样抓个太守来。
方诗铭解读成:我今天要杀个自己人(吕布),整顿一下军纪。
孰是孰非,请看下面的分析再自行体会。
5.可以想象,吕布的尴尬处境么?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纠其原因,却不过是因为昔日曾是敌人。自己新认的义父,竟对自己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自己却不敢反抗。想其原因,无非是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未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即便他英武非凡,战功卓著。
李老师这段文字,就是建立在“文武双全”和“胡轸整顿军纪”两个错误观点上发挥出来的。
我再来批一下方诗铭的观点。大家先看原文(请注意:按成书顺序排列,也就是说,三段史书是一再被改写的):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英雄记》:初,(孙)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董)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胡)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预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范书《董卓传》:(董)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吕)布与(胡)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问题来了。(以方诗铭解读成“胡轸要杀自己人整顿军纪”为基础)
胡轸想要杀自己人整顿军纪,指名道姓要杀吕布了吗?
第一份原文(王粲《英雄记》)是“诸将闻而恶之”,这是大一帮人对胡轸不满。
第二份是司马彪的《九州春秋》,改成了“(吕)布等恶之”,这是以吕布为首的一群人对胡轸不满。
第三份是范晔的《后汉书》,已经缩写成了:吕布与胡轸不和(不相能)了。
可见,综合一下,真实情况是:很多人对胡轸不满,吕布只不过是个带头搞事的。
一个军队建制里,难道就只有吕布一个高级军官(青绶,二千石军职)吗?
吕布只是一个“骑督”,《英雄记》原文明确写了“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不止吕布一个都督好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都督,名叫华雄。大家都懂的。
综上,故事明明是吕布想看胡轸的笑话,故意捣乱导致兵败。方诗铭因为误解而写成胡轸先要对吕布动手,继而发展解读成了并、凉两州人的派系矛盾(我认为并凉矛盾是有,那也应该是吕布先搞事的。)。
再看李老师煽情的写成:“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
说得好像:吕布想一心一意想做好事,是胡轸把事弄砸了一样。
后来吕布放谣言,害得自己军队溃不成军,华雄的人头也被孙坚收割了。
按李老师这逻辑发展下去,解读成华雄之死的锅应该是胡轸来背,吕布就是一朵人畜无害的白莲花。嗯?
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最终,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还是杀了董卓。而董卓临死前,对吕布咆哮却是——“庸狗敢如是邪!”(《后汉书·董卓传》)庸狗!这是董卓对吕布最后的态度。
这么煽情,连道理都可以不讲了吗?
明明董卓吕布二人“誓为父子”,李老师偏偏塞入私货,“吕布却讲”。
——这个“却”字用对地方了吗?
在董卓临死前,又来一句“(董卓)对吕布咆哮却是”。
——这个“却”字是这么用的吗?
难不成董卓身中数刃,口吐鲜血,还要深情款款的对吕布说:我有一句你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董卓这样的态度才对路子吗?嗯?
整个就是解读史书时加塞私货的套路嘛!
(李老师解读史书时竟然会用“塞字大法”!这招在后面也用了,参看第14条)
7.吕布投奔袁术,被拒绝。吕布投奔袁绍,帮助其大破张燕后,却惨遭袁绍暗算,险些殒命。据《英雄记》所载——“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吕布捡了一条命。可以有功,但不可以妄想出头,出头便杀你。
第一句就是错的,真相是袁术是收留过吕布的。
或者这么说吧,李老师直接删去了吕布在袁术、袁绍处做的“恶”,只写吕布的“功”(帮袁绍破张燕),只看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记载,删掉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记载,请问,这样是治史的公平态度吗?
范书《吕布传》:袁术待之(吕布)甚厚。布自恃杀(董)卓,有德袁氏,遂恣兵钞掠,术患之。袁术对吕布十分厚待,吕布怎么对恩主袁术的?来,划重点,跟我念!“恣!兵!钞!掠!”
范书《吕布传》:(吕)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袁)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袁绍对吕布有没有恩没有记载,我不会发明历史编故事,也不会煽情删文字,大家跟我念“(吕布)将士多暴横”。
感受一下,曹操跟袁绍在邺城时玩一把“将士多暴横”会怎么样?
刘备跟刘表在襄阳时玩一把“将士多暴横”又会怎么样?
人家嫌弃你不是没有理由的!吕布是真的因为身份低下才被二袁看不起的嘛?!
这根本就是自身原因嘛!锅都不会甩,靠断章取义的方式来曲解,真是非常low的方法。
我就在这里教一下布粉如何直面史料,技术性甩锅,咳~咳~认真看着:
我大吕布宅心仁厚,和宽厚慈祥的张扬并称汉末“仁慈二将”,袁术、袁绍这两件事是因为吕布下面的士兵私自做的,吕布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所以跟吕布这个领导无关,吕布知道后,想要去找二袁解释,而二袁心眼狭隘,根本不听!我大吕布也为了给二袁一个交代,只好委曲求全,含泪(我都快被感动哭了!)主动离开。
布粉学着了没?!光靠李老师这种煽情,断章取义的玩法是走不远的!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用史料打脸的。只有学会我这招,才是光明正道啊!
好了,一本正经脸,继续~
8.陈宫本是曹操的谋士,此时却与曹操不和,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勾结张邈作乱。又怕自己对付不了曹操,便想利用吕布前来顶雷。
李老师把“利用”这个词用的多妙,吕布又被打扮成了“小白兔”。倒是陈宫尴尬了,这么个“利用”法到底图个什么呢?就为了恶心曹操一下?
9.袁绍数次救曹操于水火,反死于曹操之手。刘璋箪食壶浆以迎刘备,反遭刘备入川盗蜀。曹魏厚待司马懿俞四世,反被其一手尽诛窃得天下。孙权,呵呵。
李老师这段文字属于不讲道理。
袁绍要打曹操,难不成曹操因为袁绍有恩就不能反抗吗?
刘备入蜀是有私心不假,陈寿写蜀志都敢承认,但是你吕布夺了徐州,你怎么倒不敢认呢?还非要强调吕布又收留了刘备,那我问你,难道刘备没收留刘璋吗?
要认就一起认,不要玩双标,玩比烂,好像只有别人玩的是尔虞我诈,而我吕布就是“单纯好不做”似的,天底下可没这种强盗逻辑!
吕布的道德问题是两个:
杀旧主(丁原、董卓),
对主人不忠(袁术、袁绍、刘备)。
第一个问题,嗯,根本洗不了!放古今中外都洗不了!
第二个问题,布粉只能熟练的用比烂的方式把其他历史人物的节操拉低到吕布同一个层次,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吊打他人。
下面开始放的是李老师挂其他人答复。我直接用小标题做概括。
10.李老师暴露了官职瞎的史学水平。这段内容除去李老师对史料记载描述错误外,还暴露了李老师官职瞎的史学水平。这段内容除去李老师对史料记载描述错误外,还暴露了李老师官职瞎的史学水平。
我先纠正一下,董卓官职的正确描述是:中平五年(188年),董卓拜前将军随左将军皇甫嵩救援陈仓。六年(189年)领并州牧,进驻河东郡。
在董卓进京这个时间点上(189.8.28-8.30),三人官职分别是:董卓(并州牧→司空),丁原(执金吾),吕布(主簿?司马?)。
真的懂官职的人,怎么会解读出“这三个人的真正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
在这里,史书只有明确吕布是丁原下属;丁原、吕布可从来不可能是董卓的下属。
“(并州牧董卓)几乎是吕布的直接领导”,然后引申出董卓下令吕布杀丁原,“符合法理”。
这种官职瞎洗白法,只能骗小白,骗无脑布粉好吗?
我说前些年我在三国吧看到有布粉抛出“吕布杀丁原,符合法理”的论调,感情李老师你才是始作俑者啊!
来来,大家学习一下《百官志》
《百官志一》: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百官志四》: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
范书《刘焉传》: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并州牧是地方官职,职权在并州,军政两权;
司空,属三公,主水土事(水利、基建等工作的监督考核);
这两个官职能管京师宫外警卫队大队长(执金吾)丁原?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好吗?!
11.李老师不知道丁原死在什么时候,强行脑补董卓是汉室旗帜。
李老师可能不知道丁原是死在8月28日至30日之间,9月1日就是刘协登基了。
所以,李老师处心积虑把董卓征辟名士,美化成“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是胡乱发挥的结果。
董卓征辟名士的记载都是发生在9月1日之后,包括朝廷(袁隗、董卓、黄琬、杨彪)宣布给陈蕃窦武平反也是发生在9月底。
翻一下范书帝纪都能看明白的事,李老师(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故意)把“”丁原被害“”挪到9月来,显得吕布是为了维护董卓这面“汉室旗帜”才做出杀害故主的举动的。翻一下范书帝纪都能看明白的事,李老师(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故意)把“”丁原被害“”挪到9月来,显得吕布是为了维护董卓这面“汉室旗帜”才做出杀害故主的举动的。
请大家记住:读史书,了解事件发展脉络,时间顺序不可乱!
李老师写的:
董卓当时是吕布的上司(——这是官职瞎的日常),
董卓当时形象优良,有政治资本(——本节重点:时间混乱,丁原死时,董卓尚未有丝毫名望),
吕布是汉官吏,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难道执金吾这种朝廷官职就不是汉官吏了吗?)
这其中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故弄玄虚)
李老师自己说的,是不是“洗地”,请大家自行判断。
12.在这里,斯雷普尼尔先生 的论证有着一个致命的缺失。就是忽略了,胡轸与吕布矛盾的先后顺序,是胡轸先无视并、凉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先行恶言相向,提出要拿”青绶“,即吕布,祭旗。这是两组素有间隙的军事集团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至于吕布究竟是否全然无辜,或者有多大的责任。继续向下看。(……后略)
这段文字(胡轸和吕布的话题)我在第四、第五条中分析了很多。
简而言之,李老师只不过是借鉴了方诗铭一个漏洞很大的观点持续发挥,并强行脑补“诸将”都是并州将。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是华雄这个都督搞事呢?偏偏是你吕布这朵白莲花要搞事呢?
13.李老师断章取义他人观点。
李老师对史料断章取义也就算了,连人家的观点都“断章取义”!人家都承认了董卓的态度“确实不好”(看红线),李老师却无视了这句话,直接摘录人家后面的观点,搞得好像是别人解读史料时断章取义似的。李老师对史料断章取义也就算了,连人家的观点都“断章取义”!人家都承认了董卓的态度“确实不好”(看红线),李老师却无视了这句话,直接摘录人家后面的观点,搞得好像是别人解读史料时断章取义似的。
多复制一点又不会死人!
14.李老师采信百度百科荒谬内容教育别人!
我看到有网友已经批了这个观点,我在其他回答中也说了这事。
董卓“归耕于野”,已经说明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是如何了。
像李老师强行塞私货,说董卓“屡杀耕牛”,这种加字解读的方法真是别具一格啊!
请问史书原文哪有“屡”字?你自己塞进去的能算数?
然后,李老师让别人去看“百度百科”!
(严肃脸)告诉大家吧,也就在前些天,我已经把百科“董卓”词条给修正了!
因为“董卓出生于殷富豪强之家”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啊!
我教大家做一件事,就是把百科董卓词条历史版本的内容,截取一段内容拿去百度搜索,你们就会发现:这词条内容竟然是一篇网文的内容啊!
而且应该流传很广,我已经判断不出最原始的出处了。
也就是说:从前,有个读书半吊子水平的人写了一份董卓传记,其中胡乱脑补,发到网上,然后让一个小白看见了,在2013年5月把这网文做成了董卓词条。我们的李老师看到了,他信以为真,并底气十足的拿出来教育别人!
对了,他还会塞字。啧啧~节操呢?却~屡~
15.李老师观点:吕布搞女奴没错。
“女秘书”的解读肯定不准确,李老师兴冲冲的教育别人,一码归一码,点个赞。但是后面的画风就不对了。“女秘书”的解读肯定不准确,李老师兴冲冲的教育别人,一码归一码,点个赞。但是后面的画风就不对了。
在汉末,女性本来就没有基本人权,何况是婢女,翻译成女奴就女奴嘛,李老师还生怕女权主义者找上门来。
但这不是用词的问题,我就问几个问题:但这不是用词的问题,我就问几个问题:
吕布搞干爹董卓身边最没分量(李老师语)的女奴,他怕什么啊?
难道因为人家是最没分量女奴,吕布就可以乱搞了吗?
难道吕布和董卓没有血缘关系,吕布就可以乱搞了吗?
你吕布难道没有老婆吗?
你吕布喜欢人家,就不会明媒正娶吗?搞通奸算什么光彩的事吗?
古时女奴可能要为主人提供性服务,但她的主人是董卓啊,吕布你来搞算什么?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要为儿子迎娶吕布之女,可见当时吕布的女儿至少也得10+岁吧?反推一下,192年,吕布刺董时,妻女都在身边吧?
吕布搞婚外情还长脸了?偷偷搞干爹的婢女还有理了?
这都能洗白,李老师你的三观去哪了?亏你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
16.李老师说董卓僭越,所以吕布杀的好,杀得有正义感。
联系李老师在吕布杀丁原时把董卓强行推为“汉室旗帜”,现在故事到了杀董卓时,在李老师的答案中,董卓就里外不是人了。联系李老师在吕布杀丁原时把董卓强行推为“汉室旗帜”,现在故事到了杀董卓时,在李老师的答案中,董卓就里外不是人了。
历史上,董卓搞过僭越的小动作是不假,我就再贴一个史料,大家看看。
范书《蔡邕列传》:(初平)二年六月,地震,(董)卓以问(蔡)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皁盖车”。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这故事是说:董卓做了僭越的事(坐的车太高级了)后,蔡邕趁着长安发地震后,劝说董卓换了符合身份的车,董卓也听从了。
董卓做的错事很多,但关于僭越的事大概就只有这一条吧,而且人家都改正了,这还能成为吕布杀董卓,维护汉室的理由?!
这是“狼说下游的羊弄脏了自己喝的水”的逻辑么?
点评到此结束。
最后写给李老师的话,教书育人,“欲成才,先成人!”
汉末有汉阳太守傅燮,为了“圣达节,次守节”,舍身成仁;千年后有谭嗣同,为了维新革命,“请从嗣同始!”
——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
最后说一个汉末三国故事。公孙瓒的长史关靖,《英雄记》评价他“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酷吏,执法残酷;谄,奉承拍马;无大谋,不聪明。),就这样一个口碑差评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孙瓒战死后仍然选择单马冲阵而死!说明,即使他自身素质差,但心中仍然知道一个“义”字!
范书《公孙瓒传》:后(关)靖见(公孙)瓒败,叹恨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乃策马赴绍军而死。你把吕布写成全天下人都欠他似的,把吕布的恶披上“被迫”+“合法”的外衣,这样曲解史料才是读书人最大的恶!
如果作恶的人都会模仿你这样的逻辑方法,推卸恶果责任给他人(例如强奸犯会说受害者穿的太少,勾引了他),他们只会更迷茫,却不知道自己做的恶才是自己真实的内心反应!
——结语——
最后上图(日剧《金牌女王》经典台词),请大家感受一下,就算全天下人都辜负吕布,那么吕布就是白莲花吗?
【2017.1.31补更】
嗯,李老师还是忍不住回应了啊,可惜对于我提的问题,李老师只能避重就轻找些可以继续忽悠的话题着手,可惜还言之无物,没有一点干货!
话说我是真的期待你来点史料干货啊!
1.李老师为何还要反复在“吕布文武双全”这个话题上发挥。
拜托!我在当天就接受了评论区网友的指教,补充了说明文字若干,认可了吕布应该是识字写字的,只不过文化水平并不高,仅此而已。至于(李老师说吕布)“文武双全”肯定是夸大其词了。这两点内容。
不知道李老师为何需要重复他人意见,对一个已经不存在的话题进行立靶打靶,你应该对我“补充说明”的文字进行指点才对啊。
(至于我为何不删改原文,我觉得这是答题规范吗?写错了、写偏了,我认,就这样。)
我拿汉末童谣说事是不靠谱,但你却心虚得对王允的“以剑客遇之”视而不见嘛!
2.青绶是不是吕布。
李老师为何盲目反问我“难道你看不见胡轸后面那句“乃整齐耳”?”
那你为何看不见我对两种解读都做了对应翻译吗?
嗯,我来给我之前的回答划重点。
a.青绶不是指吕布。
(胡轸的)意思是:我也能跟徐荣一样抓个太守来。(整齐:跟徐荣一样。)
b.青绶是指吕布。
方诗铭解读成:我今天要杀个自己人(吕布),整顿一下军纪。(整齐:整顿军纪。)
请问,这是阅读理解问题吗?
其次,我在第五条的分析基础就是采用方诗铭(也就是你的意见)来解读史料,我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我还错了吗?我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你敢回答一条吗?还是心虚,还是不敢。
李老师莫名其妙来教育我“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那么,我就在这里装个13:我读的三国史书只会比你多,绝不会比你少。
评论区有朋友醉喷《英雄记》不靠谱,却不知道范晔写《后汉书》是参考了《英雄记》的,而且《英雄记》原文是说“诸将”对胡轸不满,方诗铭拿《后汉书》强行解读替换成吕布,难道这样就靠谱了吗?
3.“吕布含泪离开”那段文字,我这就有点无语了,明明大家都知道我是在写着玩啊,怎么偏偏李老师会觉得我是在认真翻译。。。
君不见:文字开头的加粗黑字“技术性甩锅”和结束时的“好了,一本正经脸,继续~”(说明我之前写那段文字时就不是一本正经的啊!),你怎么就看不到捏?
你怎么会拿这事当真?怪了!
对了,你选择性无视“袁术收留吕布”,为何不敢做任何辩解呢?你有理你就说啊!
吕布在二袁处搞事,被你选择性无视,强行歪曲成“吕布因为出身不好,为二袁不容,无奈被迫离开”,你这样的史观是正确的解读方式?
你一本正经的教育我“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你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吗?
4.官职瞎。
我觉得我没说错啊。
时至今日,你不是还在强调“我的文章里,说董卓是吕布的领导(一位并州牧,一位并州下级主簿),你非要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然后说我各种瞎”。
董卓当并州牧时,吕布还在并州?
吕布是随丁原进京的好吗?丁原是执金吾好吗?
请问我哪个细节说错了?
另外,你是从我的答文中哪段文字看出来:我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了?
我列《百官志》的内容不就是证明了:董卓不管是并州牧还是司空,都与丁原不是一个官职系统的好吧。
不恰当的用现代官职来解读:一个省委书记(或国务院负责水利基建工作的副总理)能管辖首都某警卫队领导?
所以嘛,你还是不懂嘛!我说你瞎,哪错了?
我要是说错了,你就拿《百官志》,拿史料甩出来好吗?
5.吕布和董卓婢女的问题。
李老师竟然说我是用“现代价值观”来批判吕布,我就无语了。
说的好像吕布这么搞女人在当时是无可厚非似的。
就这么说吧,你读的书多,知道的事多,你就举个例子: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某人和义父的婢女搞婚外情是被当时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吧!
顺便请你解读一下,这种被当时价值观所认可的事(这是你认为的),吕布怎么就“心不自安”了呢?
你举出来了,这个话题我认输,好吗?
拜托你别光拿“现代价值观”来做挡箭牌。古人也是有基本素质、懂得社会伦理的好吧!
6.关于拉黑我的事。
我从来都觉得“有理不怕声高”,所以我写文字,从来不怕人质疑,从来欢迎质疑。(前提是:你必须是用干货来质疑,而不是用嘴炮质疑。)
我错了,我就认,我没错,你就点个赞。美其名曰“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我就问你,你看的书多,你客观,你有理,你身正,你还会怕我“没有逻辑的人身攻击”吗?
又不是你和我两个人,围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若是我无理取闹,你还会怕没人支持你吗?至于急匆匆的拉黑我+保持沉默吗?
你认为拉黑“只是做了每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吧?”
讲真,这也是真的是你以为。
你可以私信问问在这个话题中,在评论区中给我提反对意见的人,我拉黑他们了吗?嗯?
难不成你吃的饭和我吃的饭就不一样?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更多阅读
维京群英传——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与他的子嗣们渣翻坑 拉格纳.洛德布洛克
公元750-850声名狼藉的维京人领主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与他的子嗣给伟大的欧洲帝国(在当时看来北欧不算欧洲)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与可怕的影响。在超过五十多场战役中,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仅仅被打败了一次。重♂要♂声♂明:“拉格纳·洛德布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通常说唐朝有20位皇帝,要是把武则天算上就是21位。其实还有一位当了17天(710年的6月7日――24日)皇帝的李重茂(中宗李显的儿子)。一一道来。618年5月20日,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
果郡王与雍正关系如何,历史上的果郡王怎么死的? 历史上雍正怎么死的
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通过一幕幕充满阴谋和陷害的后宫争斗戏,展现了雍正身边的女人“甄嬛”的一生。后宫甄嬛传里,皇上不专情,甄嬛和果郡王允礼私通后,甄嬛为他生下一对龙凤胎,公主灵犀和六阿哥弘瞻。而果郡王为了保护甄嬛,不惜喝下雍正所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 魏征和李世民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2013-01-15 16:05:31来源:商都文化 Tag: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著名。魏征他是怎么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宋朝八贤王赵德芳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2013-6-9来源:雷霆军事网八贤王是谁呢?历史上的宋朝有没有八贤王这个人?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剧中,讲述关于杨家将或者包青天的故事中,都有八贤王这个人?他是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化身,他机智、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