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read a book 中文 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我把这篇取名为:如何评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评论。原因下文有说明。)

我的总体评价:这本书的作者很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前后非常一致,用词准确,只是没有一定的理解力之前(有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不应该读,最好是在疑惑积累、收集到足够程度再去读,否则会读不懂,无法与作者达成共鸣。


我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种逻辑上无效的想法:能发现这么多阅读秘密的人,怎么能抵挡住在写作的时候不向这美好标准靠拢的诱惑? 后面几次重读,慢慢冷却沉淀,开始有理有据地为此书竖大拇指。不过这篇评论里不打算讲这本书如何如何好。

这个题目是“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前后跨度几年读了几遍这本书,觉得它毫无疑问是本好书,但是评价却又不少恶评。我打算从几个主要的恶评切入,而不谈书本身的好坏。
一本书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其实不影响这本书的本身的好坏,只影响那些潜在读者做出是否要读这本书的决定。评论好我就读,评论不好我就不读嘛。没有人能不读一本书就预先知道它的好坏,但是又必须知道它的好坏来决定是否阅读,所以某种程度上要读时间淘洗过的经典和依靠评论是较为懒惰但保险的做法。现在的人除了读老作品,还要读现代作品,无法让时间验证,那就只能依靠书评了。


我也在豆瓣上读了本书的一些书评,以及在这个版面上,负面评价最多的似乎是——这本书怎么会那么啰嗦?我想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妥善解决,有助于那些有充分潜力读懂但是看了书评或是只看了一部分原书而放弃的读者重拾本书。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实际上是“如何评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评论”。

大概分几类恶评:
没有读完全书、不认真读书的读者所写的评价;
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的评价;
声称“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认认真真多读其他书,不要想着走捷径”的评价。
① 没有读完全书、不认真读书的读者所写的书评:

其实作者大概也想到了部分读者会觉得他啰嗦,他不仅意识到了,还用了一个比喻讲清楚了,所以觉得作者很罗嗦的人,要么不认可下面这段说明,要么他们确实没有读到或者忽略了。引用得有点长,但比起全书来,还是十分简洁的,请看: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论说性的书,这种本来就想条理井然地传达一种知识的书,不能光是把主题纲要交待清楚便行?原因是,不仅大多数人都不会读纲要,而且对一位自我要求较高的读者来说,他并不喜欢这样的书,他会认为他可以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作者也该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还有更多的原因。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 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 read 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本书,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这本书一种生命,而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达不到的。”

我猜测读了这么清楚直白的解释之后,仍保留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书“啰嗦”到无法接受的读者,大概是不认可“一本论说性的、实用的书需要用艺术的方法来写就”这个说法。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但严谨的读者不应该草率地下结论说这本书不够好或不值得阅读。

② 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的评价:

除了觉得作者啰嗦的评价,还有相当部分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出现这种评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下面我要说的——

一个对这本书感兴趣并拿起这本书的人,他们做出了一个预设,并且他们很少意识到:


“我上了那么久学,怎么说也不是文盲,当然是会读书的,自然也能读得懂教授我如何阅读的书”,之后他们开始拍大腿:“这XX不就是我在学校学的阅读理解吗?我大天朝已经学得透透的了,还用你美国佬教给我?OUT啦~” 然后上书评网站问答网站唱衰它。

不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学校也许教过并且你可能掌握得很好的,是“如何阅读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而从来没有系统地教过你,也没有考过你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学里实际上也没有广泛地教授研究和写作方法)。

离开学校之后还要继续学习,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技巧来分析阅读一本书、怎样靠一己之力自学一本书、怎样有计划地自主进行主题式鲸吞阅读,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个精于阅读之道的读者。

我当初读这本书,是抱着“我最近读书好像遇到点困难,是不是我读书的方法不对呢”的想法开始的,只要你成为一个正面积极并且主动的读者,你的眼力就会透过纸背,读到你以前不曾读到的东西。

③ 声称“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认认真真多读其他书,不要想着走捷径”的评价。

评论中有一类人声称或暗示:“这种书没有意义,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
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这句话本身没有错,熟能生巧嘛,practice makes perfect嘛,但是这句话也有一些陷阱:
让人误解读得多就是一切;为了读得多,有些人就去收集很多的书,有深陷“资料收集”不能自拔之虞;
读得多确实不是一切,皓首穷经茴字写出3种写法的人多得是。读什么、了解读书的系统方法、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变着方法来读、用不同的速度来读、用什么工具辅助地读,这难道不重要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啊。正面书评里,我看过有人说,虽然已经有完善的、个人的读书方法,看了这本书仍旧有启发的。学习他们的灵活和开放心态,这样才能学得更多。评论是把双刃剑,要么让你邂逅好书,要么让你错过好书。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192.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百度云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

《如何阅读一本书》内容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下载

内容简介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

格吕宁《快速阅读》读后感 格吕宁

格吕宁写了一本《超级快速阅读》,有写了一本《快速阅读》。虽然两本书的内容有些重复,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前者注重理论,后者有更多的案例和练习,更便于理解和操作。《快速阅读》清晰的讲解了阅读的三个步骤:1,快速阅读2,理解3,记

声明:《how read a book 中文 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为网友倍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