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种问题都直接屏蔽掉的,看到题主十四岁,还是跟你谈两句我的理解哈。
之前有个人叫徐复观,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幕僚。他在1943年前后当国民党驻延安武官,与毛彻夜长谈,当时就在报告里警告国民党说,延安绝不是可以轻视的力量,但是他的报告却被丢到故纸堆里,被置若罔闻。还有一个人叫熊十力,是徐复观的长辈,也是有名的大儒。这个人还不是那种坐而论道的腐儒,他年轻时就在湖北新军学堂里参加首义,后来不离不弃跟随同盟会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放弃学习。他五四的时候在南开教书,后来又辗转北大、南大(时为中央大学)任教,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事情是这样的,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的时候,请他推荐书籍,熊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数天后,徐复观说自己已经读毕,熊问他的看法,徐复观谈及很多对王夫之的批评。不料熊十力竟然勃然大怒,当面训斥徐复观: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徐复观本人后来去台湾后弃武从文,成为著述等身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他自己晚年回忆此事时是如此说的:
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这个笔记故事恐怕也很多人听过了,但是其中的道理应该还不是人人可以吸收的,要不然这种问题不至于那么多答案。简而言之,如果我们谈论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书”,那讨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本来就不是书,也就不存在高估低估。如果是真正的“书”呢,那存在很多缺点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它真正被高估了,那也是人而非书的问题,因而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而罔顾吸收书本身的养料,那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心态。
所谓“不是书”的代表当然就是这个答案下举的那些热门畅销书,刘同张嘉佳啥的,说实话这些根本不能称为书,只是垃圾,所以也没必要拿出来遛一下。我个人觉得举出这些东西来痛打死狗的人实在是有点低估题主了,能在十四岁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注定不会是这种东西的受众。就像你吃饭的时候,明知道某些东西是垃圾食品,作为普通人需要认真分析其营养价值如何,为何是垃圾吗?不需要,你只需要抓住可贵的时间去吃正常的饭菜。至于每天反复咀嚼这些垃圾然后放个公众号二维码蹭热点的,本质上也就是像杨波说的那样,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语境里,小三嫉妒小四胸大,嫉妒她更得老爷宠爱而已。所以对于题主来说,这也是我建议你不要在这样的公众平台问这些问题的原因,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被这种人引到沟里,读书的习惯也就坍塌了。
那么重点说一下“是书”的那些书好了。怎么说呢,我算是一个挺喜欢黑各种书的人,但是花言辞去黑,就至少说明此书有可取之处,值得驻足停留,加以判断或者讨论。退一万步说,即使书本身实无可取,也可以从书本身的流传中吸收某些养分,这就是为什么说书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去读的原理。翦伯赞讲史料选择的时候曾说,即使是伪书,也可以从伪书的内容中看出作伪时代本身的风貌和伪作之后隐藏着的文化心理,就是这个道理。打比方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本烂书,这本来毫无疑问,如果要向我问个人建议,我当然会说它不值得看。但是烂书毕竟也是书,如果你想的话,依旧能从书里书外汲取响应的知识。作为得到茅盾文学奖评委认可的小说,文本本身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布局,从技术层面上,难道就没有丝毫值得普通读者加以借鉴的地方?那些文本中对时代风貌和民族生存状况的反映,难道不也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吗?从书外来看,作为回族女作者,她选择的叙述视角和情节安排,是否曲折反映了某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心理和少数民族普遍的心态?这种解读的方法与视角,是否也能迁移到《平凡的世界》这种书本身质量欠佳,却能客观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上?你看,上面说的是一本我自己非常厌恶的书,而我还能找出这些可供汲取的闪光点,抛出这么多问题,至于我自己喜欢的书,那当然说起三天三夜毫无问题,但是我当然不会在这里说,这本质是要靠题主你自己去慢慢寻找的。读书的一大目的本来就是从多个视角去体验这个世界,如果你只囿于自己的固有视角,那当然看这个也是高估,那个也是高估,这丝毫不奇怪。
何况,所谓的“高估”,有多少情况是书本身的问题,有多少是你迁怒于书外的人了?书的定位本身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充分汲取养分,抛弃糟粕之后走开,终身受益的是你自己。你纠结于读者的评价,看这个也高估那个也高估,那当然损失的也是你自己。就拿最具争议的《三体》举例子,它的定位就在那里,优秀的科幻小说,通俗文学。瑰丽的技术奇观与在危机情况下对人类几大母题深沉的再思考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大多数人物塑造的苍白与主题内核挖掘的有限性也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当然,读书这种事情本来不存在标准答案,你可以反对我的话,认为三体谁谁谁塑造的非常好,或者认为三体的技术奇观描写也差劲,那你就汲取优点抛弃缺点好了,就在科幻小说这比较小的门类中,能弥补《三体》缺点的小说就多的是。读书本来就是私人的事,个人趣味就是在一次次阅读中形成的,而不是问别人你觉得哪本被高估低估。
如果我真想耍个坏心眼的话,我大概会告诉你,没错,这些书都没高估了,所以你最好还是别看了。《红楼梦》被高估了啊,文本的精致与批判精神虽然无与伦比,但作者采取的视角终究不是完全冷峻与超脱的,相反,他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其幻想说他要在八十回后铺开一笔悲壮的画卷,还不如看到他本质上仍然在采取宝玉那种“短不了咱们两个”的视角去观察整个荣宁两府,因而真正残酷的世界在他这里是缺席的。所以还是别看了吧,这不是什么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只是少年的感伤回忆杂集,作者也没法进入到那些长辈的内心的。《简爱》被高估了啊,就是一个玛丽苏和霸道总裁的小说嘛……这种套路在晋江都是烂大街的了好吗……《战争与和平》被高估了啊,那些事无巨细的场景摹写早就被现代小说抛弃了,和巴尔扎克那些小说一样,你跳过一大段描写不会有什么很大损失,这是现代小说不能容忍的。所以还是别看了,真的被高估了……你看,我一句假话没说,但是要是信了这些话而不看这些书,受损失的是谁呢?
上次偶然看到还是哪里,有个人说:“王朔就是读书读太少,所以写东西一副痞子腔,上不了台面。”我看了之后觉得挺搞笑的,王朔的小说质量如何先不谈,王朔读过的书单开出来估计能吓死这么说的人吧。其实正像文章开头徐复观的心态那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注意到的时候有意避免就好。比如我之前谈起村上早期的那些小说就很不屑地说“流水账嘛”,可后来上知网读秀,看到别人怎么分析那些看起来像流水账的小说的叙事脉络与结构,这才感到职业作家毕竟是职业作家。所以说白了,只要一本书真正是“书”,不是从我的世界路过姑娘愿你道路漫长之类的垃圾,那它本来就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你从里面看到的就部分反映了你已经拥有的。动辄高估高估,以为自己站在鄙视链顶端,其实是自己露怯了而已。我的同学里,有人看《白银时代》《暗店街》能看到流泪,有人就觉得这些都写的挺无聊的,言过其实,你觉得欣赏水平更高的是前一个还是后一个呢?
当然,没有什么公认的神坛,看完一本书之后,你如何评说都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在看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带着“被高估”的想法或者干脆就放弃,那这样的态度就只能让自己受损失。在聊天的时候,我说小时候没看过什么名著啊,认识的一两个中文系的同学就说哎呀没啥好看的,我小时候就是看那种标准包装的名著,现在一想那什么什么写的真啰嗦,我最讨厌全知视角云云。我一直直接把这种行为看成傲娇,因为不管他们如何吐槽,他们都在年轻时代看完了这些书,并且内化了那些精华,所以现在才有吐槽的资本啊。
所以我对题主也没什么好指导或者什么的,我还不够格。只有一个简单的建议:确保自己远离了垃圾之后,拿起什么书,先读就是了。我想你一定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趣味,到时候,如果还能在网上看到另外的十四岁的同学问这样的问题,到时候把你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他,我想应该会比我现在这些不知所云的话说得好吧。
祝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