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搭个顺风车再无耻的把自己写过的答案Copy一遍=_,= (已经是第三遍了)
话说最近正在做相关的项目,做完了我会过来更新答案的…
=============COPY的分界线 原文在 =============
本文分几个部分:
1、音量和安全暴露时间的关系
2、对朋友圈原文的分析
3、以索尼Z2和iPhone6为例的安全听音音量分析
4、听力损伤的机理
…越写越长文笔还不好 这样下去是不是要没人看了orz
所谓的一小时的出典可能来自于这里:
“They can also limit the time spent engaged in noisy activities by taking short listening breaks and restricting the daily use of personal audio devices to less than one hour. ”
国际卫生组织:
原文并没有提到说听1小时听力明显下降,更不用提2小时的伤害什么的了。
@Jay Zhuang 说得好 抛开音量谈损伤都是耍流氓
(但是关键很多人开音量都死大啊……)
那我们不妨好好来谈一下这个音量、时间和对耳朵损伤的关系。
多数研究一般使用声压级(SPL)来定义音量及研究其对听力的影响。
引用维基百科的定义:
声压(acoustic pressure)是指通过媒质时,由振动所产生的改变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的疏密程度会随声波而改变(示意图见),因此,区域性的压强也会随之改变,此即为声压。声压常用字母 "p" 表示,在中,声压的衡量单位是(符号Pa)。
声压级(SPL)是指以衡量有效声压相对于一个基准值的大小,用(dB)来描述其与基准值的关系。人类的对于 1 的声音的(即产生听觉的最低声压)为 20µPa,通常以此作为声压级的基准值。
我们一般的日常对话,大概相当于60dB SPL. 在该环境中连续暴露也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市内道路3米外行驶过的一般的汽车大概相当于80dB 也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dB是一个对数单位, 即是说,dB的变化与声音中包含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且人耳也不是线性的,所以声压级与感知音量 (人主观感知到的音量强度) 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线性的。
举个栗子:
我们刚才提到日常对话的声压级大概是60dB. 3米外汽车是80dB. 这两个之间差多少呢?
换算标准是这样的,声压级每增加20dB, 声波传递的能量是原来的100倍, 声压是原来的10倍,需要的驱动电压是原来的10倍,驱动功率100倍,主观听感是原来的4倍。
所以3米外的汽车音量将会将普通交谈的100倍的能量传递到你的耳朵里,给你的鼓膜带来10倍的声压,而你只感受到了4倍的声音变化。
NIOSH(美国国家职业卫生安全研究所)对不造成永久听力损害的噪音暴露上限是用8小时工作周期的暴露总剂量计算的。在一个8小时的工作周期中,85dB的噪音暴露被认为是安全阈限。在一个8小时的工作周期中在不同声压级下的暴露可以通过时间加权算出暴露的总剂量。公式不再赘述。
声压级大小与安全暴露时限的关系如下表:
来源: 来源: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
注意是这里提到的是总剂量。另外这是关于职业伤害和劳动保护的标准,所以标准定的其实比较松…(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答主对国标不是太熟悉…所以用了美国标准orz
WHO的建议比美国制定的这个职业伤害的标准还要严格一些,是70dB/24小时, 85dB/45分钟。
回到NIOSH的标准上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 80dB以下的声音连续暴露也不会造成损害,100dB的安全暴露时间只有15分钟。
好我们扯回耳机,就拿很多人用的Apple的入耳耳机说吧。
它的在100Hz下的灵敏度是109 dB SPL/mW, 阻抗23ohm.
iPhone的3.5mm口的输出功率我不知道是多少,但应该超过了了1mW.
因为找不到数据,一路估计下来,最终iPhone+原装入耳在最大音量下的输出声压应该>=109dB。入耳式耳机声音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来看一下安全暴露时间是……
…………
1分53秒…
一路最大音量听下来的话现在已经可以去烧助听器了!
不过请注意以上说的是iPhone的最大音量下,想必大多数人听音乐都不是最大音量吧…
而且不同器材的参数也不一样,音量调节也不一定是线性的(甚至可能连对数都不是)。
原问题中,提到的1~2小时的界线,大概是91~94dB。
这大概是多大的音量呢?…层主也不知道因为现在手边没有设备
我看看能不能借个示波器去……
总而言之扯了这么多有点儿远…音量+暴露时间才能决定听力伤害的程度。
至于有人说的失真,我只想说合格的器材所造成的失真与听力损伤没有科学的关联。
方波和爆鸣除外,方波和爆鸣可能产生在极短时间内的大声压级的噪声。
=====================回答完题主问题、开始瞎扯的分界线====================
虽然题主并没有放在问题里面,不过朋友圈上的原帖是这样的
戴耳机连续听1小时音乐,听力明显下降,连听2小时,会对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注意①隔1小时休息下②音量能听清就行③别只戴一边④头戴耳机比耳塞的伤害小。
①隔1小时休息下
前文已经提到过了,对高音量的耐受限可以用剂量来计算。听一小时休息一下确实是好的,但是这不能成为高音量听音的藉口。
③别只戴一边
这个也很误导群众。当单耳听音的时候,如果环境足够安静,由于左右耳的音量不同,确实会造成感知上的不适,但这种不适与我们说的噪声对内耳造成的损伤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且,如果环境足够安静, 为了减少这种音量差所造成的不适,我会倾向于把音量降的更低。(注意这里我用的是”我“,这个倾向没有科学依据我没有任何的文献支持。)
④头戴耳机比耳塞的伤害小。
……这东西谁写的我要和你好好的谈谈。
这需要分情况讨论。头戴不等于不隔音,入耳不等于隔音。
先来说现在随身听常见的使用情况:马路、地铁等等较嘈杂的环境。
马路如前文所说,大概是80dB。北京地铁内的噪声大概也是这个水平
(来源:曲春燕;韩宇晨;浦丕浩;陈彦;梁凤和; 北京部分地铁线路乘车人噪声暴露水平的初步研究)
为了使人能够清晰的区分语音与背景噪声(背景噪声含语音),一个听力正常的人需要6dB的信噪比,即语音需要比背景噪声大6dB。为了使背景噪声不打扰音乐的欣赏,音乐的音量也需要比噪声大一些,而且应该需要6dB以上。(过两天我去做个实验…我现在找不到好的文献).
头戴式耳机根据耳机结构不同,隔音效果也不一样。封闭式耳机隔音效果会相对好一些,但大多比不上入耳式耳机。
来个极端的栗子,开放式头戴耳机隔音效果几乎不存在。
(入耳的开放耳机多少隔点儿音…比如说IE800)
如果要听清楚音乐,意味着声音至少要到86dB。超过WHO的85dB/45分钟限度,不过不到美国的标准。不过这仅仅是听清楚而已……
入耳呢? SHURE SE535的标称隔音能力可以达到37dB Westone W60 是 25dB。
如果只是要听清楚音乐的话,两者需要的声压级远远低于大耳,大概只需要60~70dB左右。根据听音习惯不同,很多人会选择在70~80dB左右听音,不过这已经足够听清楚了。
所以耳机的形式不重要,隔音能力才重要。
当然入耳也有其他的风险,佩戴不当可能造成外耳伤害或感染,摘的过猛可能会出现耳膜气压伤……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看看答主能不能借到示波器啊人工耳啊什么的做个实验吧。最晚8月份能拿到这些东西,希望我到时候还记着…
==================追加答案 示波器来啦==================
感谢 #刘俊良 同学当天就在万里之外帮我跑了一个试验,可以更清楚的展示音量和听力损伤的关系。
测试设备:SONY Z2 (L50w)
示波器:Lecroy HDO6014 with 1GHz 1Mohm//15pf probe
带24ohm电阻负载,模拟一个理想的耳机。设灵敏度 = 109 dB SPL/mW (参考Apple 入耳)
结果如下图:
上图绿线是WHO的24小时建议暴露值,蓝色是NIOSH的8小时/WHO一小时暴露限值,红色是NIOSH的1小时暴露值。超过该值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该标准常用作职业安全、劳动保护的标准。超过85dB时即需要使用保护设备,如耳塞。
从结果上来说,只要Z2在出声,就会超过WHO的24小时限值,所以长时间听是一定不可取的。
在第六格音量时, 会超过NIOSH的8小时暴露限值,WHO建议在该音量下连续听音不超过一小时。
超过第8格时,暴露超过一小时即会产生一时性的听力损失,重复/持续暴露即会产生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所以…如果你听音音量足够大…题主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是
YES
尤其是如果你在公交上用开放式耳机…
呵呵呵呵呵呵…
明天再补个iPhone的图…睡了
======================再更新 iPhone的图来了===========================
继续感谢 # 刘俊良
测试设备:iPhone 6 带24ohm负载,模拟一个理想耳机。
设灵敏度 = 109 dB SPL/mW (参考Apple 入耳)
结果如下图:
结论上来说, 按照NIOSH的职业安全标准线,在音量为5~6格的时候暴露8小时(蓝线),在音量7~8格的时候暴露1小时(红线),就会达到安全阈限。超过该剂量的暴露会造成一时型的听力损失,长时间暴露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按照WHO的建议,5~6格对应建议听音音量不超过一小时。
而且iPhone6的驱动力相当可怕…音量到第14格的时候会达到120dB,这是人耳的痛觉阈限。120dB以上的声音与暴露时间无关,都可能造成一时性的听力损失,重复暴露也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所以说,Apple自家的入耳式耳机,7格听音+1小时就是极限。注意这叫做极限不是推荐值,7格音量听一小时已经是职业伤害的阈限了。 换句话说……你和带着耳罩的冲击钻工人差不多。
别说钢琴悦耳冲击钻伤耳什么的,传递进耳朵的能量决定一切。
长时间听?4格以下的话可以忍… 不过仍然不推荐
原因很简单,即便是NIOSH的职业安全标准,计算的也是总剂量。
你能保证除了听音乐以外没有任何声音接触嘛?怎么可能…
于是来…再把音量调小一点…
最后来提一下这些图的几个局限点吧。
首先是这些图并不精确,也很难做到精确。耳机对功率的响应并不是线性的,所以在1mW之外的数据计算值会比实际值要低一点。
另外,由于频响曲线的存在,各个频段的响度也不一样。最终计权下来的dbA会有一定的差别。
不过差的不会太多,这些图的指导意义还是存在的.
建议看到这个图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自己耳机的灵敏度,在100~110之间可以适用这张图的结论,如果灵敏度高于110dB,请自觉把音量再再再调小一点。
============听力损失的机理==================
另外关于听力的损失,听力的一时损失有很多机理可以解释,一时性损失经过休息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
而反复暴露在噪音下产生的永久性听力损失只有一种解释,耳蜗纤毛细胞受损退化导致的特定频率下的不可逆的听力伤害。纤毛细胞一旦挂了是不可修复的(至少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然后挂了你的听力就再也回不来了。
最讨厌的一点是,因噪音暴露产生的听力损伤的频率(无关于你的噪音暴露类型),一般都是从4000-6000Hz开始,其他的频段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人声和乐器的的能量大多集中在20-4000Hz的频率范围内,4000Hz以上都是些什么呢?
齿音、泛音、气流声,还有很多乐器的细节。
所以听力损伤一开始是注意不到的,在4000-6000Hz频段出现25dB左右的听力损失,在强大的脑放(咦)的作用下说不定会感觉声音的音质变的更好…刺耳的齿音没有啦音量再调的大一些吧(咦)
不过注意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然后这之后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当负责4000-6000Hz的细胞死得差不多的时候,听力损失就会进一步向高频和低频波及,低频会波及到人声的频段。 然后你就会发现别人说话开始听的不太清楚啦。从辅音开始,“三藩市”变成"安安日"啦…
然后反应过来去医院了
然后发现4000Hz的损伤已经60dB了
2000Hz也被削掉了
25dB以上的损失=听力损伤
然后就改烧助听器了
<完>
可能有人会推荐做一下Online的Hearing Test,但是不我是很推荐。 由于回放设备各有特色,用家用设备(包括顶级回放系统)做这类测试可能会出现误导性的结果。对自己听力有疑问的同学请老老实实去医院…
============================更新 20150422===================
影响最终耳内声压级的有下面这么几个因素
1、音量设置
2、设备的输出功率 (实验只使用了特定的设备)
3、耳机的频响曲线 (实验只用了特定的耳机)
4、实际播放的乐曲的情况 (实验用的1000Hz 0dBFS的正弦波)
5、声压计权网络 (1000Hz在A声压计权网络中没有衰减)
6、耳机与耳朵的配合方式
所以不同的耳机 不同的乐曲最终的声压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实验里面我们算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值,而不是最终的精确结果。
那怎样才能知道最终播放音量是多少呢?…除了用设备测量以外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能得出精确的答案。
不过参考值已经很够用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