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缺爱会影响成年后的性格、情感模式、价值导向这个命题,大家已经说了很多,我就不再赘述。童年对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呢?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从女明星那翻检例子。
最常见的是梦露,童年时频遭遗弃,后来长成了金发美女,仍然安全感缺失,觉得身边的男人跟冷漠的收养者,并没什么实质区别。还有李嘉欣,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她跟姐姐,住在香港特色的铁皮屋里,据说下雨天要用脸盆来接屋子里漏下来的雨。父爱缺失、物质匮乏,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她找一个个成熟富商拍拖就讲得通了。再比如郭羡妮,被指天生狐狸精,据说拍一部戏就要搭一名男演员,但是起底她的童年,又会发现父母离异,自幼漂泊,“爱”这一营养元素不良,难怪多年后要过分进补,不怕劳民伤财。
从女明星们堂而皇之示众的命运来看,童年缺爱,后果往往有两种,一是过分渴慕异性关怀,不是患得患失,就是侵城掠地,就像一个我认识的熬过62年饥荒的老人,盛饭时一定要盛到满出来,隔三差五巡视自家米缸,跟孙辈讲“你们要存着点东西哦”。二是索性把带有救赎意义的爱彻底摈弃,埋头于成功、名望、资产等一系列,实实在在能够带来安全感的东西。我很喜欢的作家韩松落写过一段话,精练概括了这种情形:
童年缺爱固然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情,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怎么解决。由我看来,要疏通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认识到“对,我童年缺爱,但只有极少一部分的童年,会像婴幼儿奶粉伊利QQ星广告里描绘的那样,无忧无虑,快乐天真”。
通俗意义上来讲,我也是童年很缺爱的人。七岁前孱弱多病,时常发烧,我爸妈刚开始打拼事业,根基不稳,顾不上我,就把我送回奶奶家。印象中我在很多人家里住过,奶奶家、姑姑家、不同的月嫂家,我爸妈一周回来看我一次,把我哄到午睡,然后就偷偷走掉。醒了以后我哭着要找妈妈,仓皇奔出门去,一路上看到谁都问,你带我去找妈妈好不好?六岁时,我爸妈下决心把我带回身边,到自己家去的路上,我爸指着一排房子问我:“宁宁,你知道哪间房子是我们家吗?”
靠。这么多年了,我打这句话的时候,还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你说有阴影吗?当然有,我一直讨厌午睡,搞不好跟这个就有关系,我真的恨极了一觉醒来,就没了最亲的人的失落感。我还主张“没钱不要生小孩”,我妈要是接一句“都像你这么想哪来的你”,我就立马回嘴:“你以为你把我养得很好啊?”
顶嘴归顶嘴,我也长大了。
从陪伴质量上来讲,我爸妈做得也不怎么样。我妈活得很粗糙,一辈子没涂过指甲油,讨厌一切纯女性的八卦交际,热爱岗位,比热爱家庭更多。我爸呢,是个特别没好奇心和幽默感的人,小时候我一站上比地面高五十公分的东西,他就紧张得不得了。他是教竞赛的,老是跟一些智力和自制力都超群的孩子打交道,以至于不能够体谅我这种普通小孩。我现在还记得,我小学时,他蹲在地上拿我的小车给我演示追及问题还有相遇问题,我是真的搞不懂,还玩心重,一怒之下,他把竞赛书撕得粉碎,顺便把我的小玩具车扔进了垃圾桶。
妈的。
反正我的熟人比我爸妈熟人多,那就再控诉两句。我爸擅长以小见大,我每次理科考砸,他都会冷静地坐在沙发上跟我讲:“你爱干嘛干嘛吧,反正没救了。”我妈呢,又过分刚烈,有时沉浸在情绪里出不来,就会歇斯底里。但是这个也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我奶奶是个很强势的人,我爸又是小儿子,长期生活在母亲的强权压迫下,可能会造成胆小怕事、过分黏着的性格。我妈呢,又是长女,从小肩负太多压力,所以不知道怎么跟人轻松地沟通,更不要说用撒娇代替发怒了。
那再往上推呢,我奶奶幼年丧父,还要抚育胞弟,性格强势精明也很正常……你看,每一代人的性格,都是冤有头债有主的,这么个往上推法,那真是祖祖辈辈无穷匮了。
你要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解释童年环境带给你的损害,那就跟反省中国历史对国民性养成的影响一样,讲起来很头头是道,但屁用没有,为什么,积重难返啊朋友。
我不惜以不匿名的自揭伤疤为代价,就是为了让大家端正一个想法:是。我童年不怎么样,但是没关系,很多人的童年都不怎么样。你受家庭影响最多受到十八岁吧,那之后不是还有好多个十八年吗?够不够你消解那些魔障,吞下那些喋喋不休的委屈?你说你阴影深厚,父母罪孽深重,对,有这个可能,但是一段真正有力的人生,不就是跟自己还有回忆,达成和解吗?
总是把什么都归因到童年,那就一辈子不要想长大了。说到底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之前那几代人,有谁被真正细致入微地爱过?很少。但所谓的成长以及成熟,不就是从艰难地补齐自身缺憾,到敢于也善于向他人表达善意的过程吗?
我有时觉得,对童年的过分耿耿于怀,其实是一种责任推卸,把受到的伤害过分放大,忘了你也拥有宽容、原谅和自愈的能力。爸妈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当然有。比如我妈可以选择跟我商量,我没办法,得回去上班了,你好好在这里呆着,我下礼拜再来见你好不好?这个方式,可能就比偷摸走掉来得好。但是再回头想想,那时候她30岁,心理年龄更稚嫩些,还没有育儿宝典成功妈妈这种书可以看,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再比如我成长过程中,不止一次地被当过撒气包,我妈有时候骂我,骂得理屈词穷,明显就是在单位受了气。这个做法当然不妥,可是自己上过班也就知道,人还真的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毕竟她在只剩50块钱的时候选择了给我买牛奶,感情摆在那,偶尔骂两句就骂吧,反正我也还嘴还回来了。
讲这个是想说,在情感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天生的疤痕体质,太容易记住受过什么伤,跌过哪次跤,忘了其实磕磕碰碰,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我觉得我的童年不怎么样,可是,我爸妈的30岁也不开心的。我很喜欢看美剧《modern family》,可是我也承认,那种相处模式就是一个愿景而已,你不要指望照搬它,你我在人生这个场景里都是精疲力竭的演员,没有抖二十集机灵制造无限惊喜的气力。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不要一发现自己的问题,就推给“童年缺爱”这个无法证伪的因素,说真的,一个人到底要多少爱才够呢?我小时候在饭桌上讲幼儿园里王佳买了双带花边的袜子,好看得不得了,刘老师今天重感冒,所以讲话声音很滑稽,我爸妈都很麻木地听,这应该算忽略我了吧。但是我现在回家,我爸妈在讲老王家闺女进了哪个银行老周提前办了退休这种新闻,我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恨不得在桌底下偷偷刷微博。
亲人啊,就是错误百出的羁绊,不可能是电视剧里演出来的,各部门配合到位的圆满。
而造成的后果,要在不别扭的情况下积极改善。我算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主要表现是,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怕拜托人,一边拼命维持高姿态,一边想太多。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抱我坐膝盖上,我就知道要脚尖偷偷着地,不把整个人的重量都靠在他身上。因为我妈是个硬邦邦的人,所以我也不会撒娇,总以为撒娇就意味着示弱,而只有足够“有用”和“有力”,才能留住爱人。我爸以前对我没什么耐心,一旦觉得我讲话没意思,就管自己做事情,这导致我后来极其擅长察言观色,也顺便有点畏手畏脚,总担心别人觉得我没劲。我小时候周末在家,我爸妈对我的预设都是弹琴练字背成语,从不会想一个正常的七八岁小孩,最可能做的事情是看一整天电视。因为这不近情理的期望,很多年里,我都不敢跟人表达我的正常需求,不敢说“我想”、“我要”、“我希望”这类词汇,总之,我就是那种看起来虚张声势,内心全没底气的人。
但这些年来,好说歹说,也改了一些。改的过程非常迂回,比如硬着头皮发嗲,把对方的怒气消解掉,比如在出现电脑问题的时候直接求助,不怕对方腹诽“傻不傻啊”或者“好麻烦啊”。一个蛮有趣的现象是,求助往往比帮助,更能够建立跟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有时给别人一个表达善意的机会,也等于给了自己一个,走近他人的机会。至于太在意别人这个事情,我觉得主要靠能力的积累。以前特别想知道他人对我的评价,现在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对你的评价也就是一阵风,吹过就散了,会对你产生实际作用力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你团结好他们就行。要是想解决过分“顾影自怜”的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托尔斯泰。他真是宽宏如天父,既公正又怜悯,他什么都懂,可是他也什么都不渲染,从他的表达里,你或许能捡起塑造自我、怜悯他人的力量。
至于成年后过分“讨要”爱这个问题,我觉得靠两方面努力。一边是你不断自洽、自给、自娱自乐,用多方向的注意力分散,来代替对爱情的无止境需求。比如你希望男朋友提供二十四小时关爱,但他最多跟你讲两小时话,剩余时间怎么办呢?就做点喜欢的,也能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跳个操看会书,练练字,实在不行你买个包也好。另一边呢,就是你索性从心欲,别怕怂,你既然缺爱,那就去搜寻那些给得起充沛的爱的人。你放心,世间既然有爱无能,就一定有“爱超能”,你要怀揣着这么颗心,找最能包容你伤疤的那个人。童年缺爱的人一般过分敏感细腻,那就去找个钝感力很强的人,找个皮实的,在泥地里翻滚过一遍,照旧笑嘻嘻的人。每个用户的”恋爱痛点”不一样,看重的特质就不一样,都说结婚是第二次投胎嘛,那你这次就自己做主,找个你觉得最能把你的性格往积极方向带的人。
但是对方再包容,也是有底线的。我知道在做错事说错话以后,泪眼婆娑地讲“可是我小时候……”还蛮爽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其实也是占便宜又省力。可童年之后还有许多年,骨骼停止增长后,心灵还在成长。漫漫余生,不是为了展示最初的疤痕,而是用来纠正当初无法掌控的错误。总是惦记着最初的阴影,你就永远没有办法,沐浴到完整的阳光。不管内心的小黑屋是谁造的,你要记得,你已经长大了,它已经困不住你,当你使劲抬起手臂,它就会坍塌,你就能看见一片全新的天地。
那顺便再打个广告,欢迎关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withniyining,不写论文的时候我就在那瞎逛聊天。
喜欢我,就在人群中多扫我一眼嘛~(这就是撒娇的示范案例)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