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动物 有哪些动物植物是因为好吃而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

2016.4.8更新

1、更新推荐关于日本歌山县太地町屠杀海豚事件另一个问题:
“《档案2013血色海豚湾》里说的日本人真的是这么残忍吗?” —— jyo gan的回答

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及环保态度,同时也补充纠正一些我在环保观念上有失偏颇和理据不足的地方,以求让更多人更科学、友善、合理的爱护动物和体会环保的价值。
感谢知友“江户川散人”的指点建议。
2、本文末尾补充段落更新关于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事件中,加拿大政府、环保组织、生物学界各方的动机、理据,对事件进行更全面的展示。
感谢知友“yao不良”的提醒建议。


———————————————————————

无人邀,不请自来...
怒答!
(超长文预警,海量图片警告,特别提醒,高能提醒!下文中的部分图片可能引起您的不适。如果您是环保主义者,相信您有足够的理由和动力读完本文;如果您不是环保主义者,只要您还心存良知与善念,相信这些图片和黑体文字就足以让您有所触动与改变;如果您还不了解、不在乎、不关心环境保护为何物,那么本文也至少可以让您看到平日里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奋斗拼搏、疯玩笑乐之外,世界的另一面真实写照。感谢您的阅读与感受,感谢您愿意为这个世界的美丽多付出一份关心、耐心和努力。)



作为一个极品大吃货和一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觉得这个问题我有责任也必须严肃认真的回答一下。因为这两种矛盾身份的叠加与融合,让我长期关注环保动向,近两年尤其关注日本歌山县太地町屠杀海豚、日本政府借科学考察名义捕杀鲸鱼、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三大事件。不论始作俑者表明何种理由,如何声明强辩,事实是这三大事件中被猎杀动物的血肉绝大部分被摆上了餐桌,皮毛及其他经济部件则更是近乎全部用于了商业开发和消费。
对于以此为代表的自然界中众多生物仅仅因为人类的一己私欲就遭到整个种族的无情杀戮,甚至灭顶之灾,我无数次的感到痛心至极。
初中地理课本里曾有这样一句描述着中国生态环境状态的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 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诉说着中国的环境状态,也刻画出了世界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缩影。初中地理课本里曾有这样一句描述着中国生态环境状态的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 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诉说着中国的环境状态,也刻画出了世界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缩影。
身为人类,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得到自己畅意的生活,闪烁着笑意和炫耀的快乐,却看不到世界留下的无尽泪水。这不由得令我想到了电影《海豚湾》中,在鲜血海洋里悲惨挣扎的海豚们真实演绎诠释的那句台词:“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伪装。” 无不令人伤感悲哀。身为人类,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得到自己畅意的生活,闪烁着笑意和炫耀的快乐,却看不到世界留下的无尽泪水。这不由得令我想到了电影《海豚湾》中,在鲜血海洋里悲惨挣扎的海豚们真实演绎诠释的那句台词:“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伪装。” 无不令人伤感悲哀。
(海豚湾事件的另一面,请参考以下问题的回答,了解更为全面的事件深层原因,让环保和爱护动物更科学,更友善,更有理有据。
“《档案2013血色海豚湾》里说的日本人真的是这么残忍吗?” —— jyo gan的回答

无论人类如何打着为了生存的旗号,这些生灵都不该遭受残忍到种族灭绝的对待,何况绝大多数时候,人类的屠戮,真的是为了生存所需吗?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一己之私的欲望与享受呢?无论人类如何打着为了生存的旗号,这些生灵都不该遭受残忍到种族灭绝的对待,何况绝大多数时候,人类的屠戮,真的是为了生存所需吗?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一己之私的欲望与享受呢?
有时,伤痛不尽的愤怒之余,也会想到在极端环保主义群体中流传甚广的那句名言:“人类是地球的癌症。”
(经知友在评论中提醒,下图中关于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事件在本文末尾补充后话第7条中有更新说明,本文不作结论。)
此语虽然显得过于绝对和极端,但成百上千年来,因为口欲的贪婪与奢靡的追求,人类的所作所为至无数生灵于不顾,七宗原罪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循环地重蹈覆辙着先辈的恶行,悔改甚微,欲望依旧,无休无止,似无尽头,这的确很难不让人心生失望,甚至绝望。此语虽然显得过于绝对和极端,但成百上千年来,因为口欲的贪婪与奢靡的追求,人类的所作所为至无数生灵于不顾,七宗原罪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循环地重蹈覆辙着先辈的恶行,悔改甚微,欲望依旧,无休无止,似无尽头,这的确很难不让人心生失望,甚至绝望。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网友在网上询问,一些艺术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绘画、音乐、电影中都表露出他们追寻着同一个问题的答案:臣服在各自无尽欲望之下的人类,真的还有救吗?



无奈痛心归痛心,还是要言归正传,回归题主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动物和植物仅仅因为符合人类眼中美食的特征就导致其种族灭绝...
而因为美味,这只是众多物种因人类绝迹的其中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人类对皮毛的享受、角牙爪的崇拜、标本的追求、英雄主义、开荒耕种、城市开发、污染破坏、外物入侵...... 等等这一切更是导致了无数生物的灭绝、区域性灭绝或难以挽回的濒临灭绝...

生物科学界已经普遍公认,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而人类行为则是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近两百年来,人类活动就已经直接导致超过540个物种灭绝。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的统计,当前世界每天都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最近两百年来,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资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 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的蚕食。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但经粗略测算,过去400年间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就缩小了90%,而物种更是减少了约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最为突出。估计从1990年到2020年,由于人类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总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出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出13—135倍;而如果从全部地球物种的角度来看,这百余年间灭绝的生物数量则比灭绝的哺乳动物数量至少还要提升10倍,灭绝速度更是较人类出现之前至少提升上百倍。
其中一些动植物,仅仅因为血肉、根果符合人类舌尖之上美味佳肴的特征,就成为了它们物种消亡不可忽视的原因。






因为好吃就灭绝的物种包括:



一、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681年
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
1598年9月,荷兰商船阿姆斯特丹号因遭遇风暴,被迫漂移到今天的毛里求斯岛。登岛的船员第一次看到了渡渡鸟。关于渡渡鸟灭绝的原因有不同的学术争论,暂未完全定论,但人类对其的捕杀食用,人类带到毛里求斯岛上的外来家畜捕食渡渡鸟的蛋和雏鸟,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等等一系列外来物种的负面效应已经公认成为渡渡鸟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渡渡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八十余年的时间里,就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也是毛里求斯唯一被定为国鸟的已灭绝鸟类。


二、斯特拉海牛(Hydrodamalis giga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768年
斯特拉海牛,又名大海牛,是海牛目中已知体型最大的物种,比起其近亲海牛与儒艮都要来得大,而它们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动物中,唯一适应寒带气候的物种。斯特拉海牛于 1741 年在白令海峡发现,发现者为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当时他正与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过大海牛活体的生物学家。当时斯特拉海牛的种群本就很小,分布地区十分有限,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岛(Commander Islands)的白令岛与铜岛(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斯特拉海牛,又名大海牛,是海牛目中已知体型最大的物种,比起其近亲海牛与儒艮都要来得大,而它们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动物中,唯一适应寒带气候的物种。斯特拉海牛于 1741 年在白令海峡发现,发现者为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当时他正与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过大海牛活体的生物学家。当时斯特拉海牛的种群本就很小,分布地区十分有限,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岛(Commander Islands)的白令岛与铜岛(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
在人类发现它们后不久,白令海地区拥入许多猎人,这些人的目标是捕杀生存于当地的海獭与北方海狗以获取毛皮,而为了食物补给需求造成了斯特拉海牛的悲剧。这些人大量捕杀斯特拉海牛,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来制造与修补船只,对许多船员而言斯特拉海牛的肉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特色菜。已知 1768 年在白令岛捕获最后 一头斯特拉海牛,探险家马丁·索尔记录下了最后的斯特拉海牛之死,这距离斯特拉发现它们的存在仅仅过于 27 年。
1768 年,斯特拉海牛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而最终灭绝,已知没有遗体模式标本留存于世。


三、恐鸟(Dinornithidae),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00年左右
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之一。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2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身高平均约3 米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世界第一高鸟。虽然上肢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尽管下肢发达,庞大的身躯使得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之一。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2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身高平均约3 米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世界第一高鸟。虽然上肢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尽管下肢发达,庞大的身躯使得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
毛利人土著曾告诉欧洲移民巨大的鸟类曾经漫游在新西兰的平原和山谷中。大约700多年前,首批人类来到了新西兰。他们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发现新西兰岛上有一种无翅的鸟很容易捕杀,可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鸟就是恐鸟。成年恐鸟高达3.5米,重达250公斤,肉多而鲜美。在随后的六个世纪之里,毛利人的捕杀食用成为了恐鸟灭绝的众多原因中最关键的一项。
到1800年左右,恐鸟已经几乎踪迹全无,生物学界估计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恐鸟彻底灭绝。


四、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44年

大海雀,是一种不大会飞的水鸟。曾广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虽然是水鸟,但其外观与企鹅很像,体型粗壮,腹部呈白色,头到背呈黑色。在水中的游动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双翼已经退化,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不能够飞行,在陆地上的行动也比较缓慢。大海雀的繁殖能力极低,每次只产一枚卵,而且不做窝,仅产在露天的地面上,曾成群地繁殖于北大西洋沿岸的岩石岛屿,向南远到佛罗里达、西班牙和意大利。
500多年前,欧洲的早期航海家们,在北极附近的一些岛屿上,发现了这种从后面看去是黑色,从前面看去是白色的大鸟,这鸟有两只小小的,不会飞的翅膀,身高将近一米,长得很胖,走路的时候一摇一摆。
在19世纪初期因遭到人类以获取肉蛋食用、羽毛制衣、博物馆标本和私人标本收藏为目的的大量捕杀而导致灭绝。


五、阿特拉斯棕熊(Ursus arctos crowtheri),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70年
阿特拉斯棕熊是棕熊的一个亚种,也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动物。分布区域曾经从摩洛哥至利比亚,栖息于阿特拉斯山脉和邻近地区。阿特拉斯棕熊的皮毛是棕黑色的,朐部没有白色标记,上腹部的皮毛桔红色。身体结实,皮毛更厚,但口吻和爪比美洲黑熊短,杂食性,以植物根茎和坚果为主要食物。阿特拉斯棕熊是棕熊的一个亚种,也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动物。分布区域曾经从摩洛哥至利比亚,栖息于阿特拉斯山脉和邻近地区。阿特拉斯棕熊的皮毛是棕黑色的,朐部没有白色标记,上腹部的皮毛桔红色。身体结实,皮毛更厚,但口吻和爪比美洲黑熊短,杂食性,以植物根茎和坚果为主要食物。
阿特拉斯因紧靠地中海,这里气候湿润,森林广袤,为棕熊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却也由于阿特拉斯地区物产丰富,因此这里一直是欧洲列强的必争之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早在16世纪即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欧洲列强来到以后,掠夺各种自然资源,野生动物也自然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阿特拉斯棕熊因为肉质鲜美,皮毛用途广泛而遭到了人类毁灭性的捕杀,皮和肉被运回欧洲市场出售。1870年代在摩洛哥的里夫山区,有记载的最后一只阿特拉斯棕熊被猎杀,此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过阿特拉斯棕熊。之后这种在北非生存了长达几千年的熊类便被人类宣告灭绝,非洲大陆至此熊迹全无。


六、斑驴(Equus zebra),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83年
斑驴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普通斑马的亚种,一般体长2.7米,尾巴近1米,重约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种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头到身体的前半部有条纹,并且脖颈上的条纹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体后半部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却为白色。斑驴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普通斑马的亚种,一般体长2.7米,尾巴近1米,重约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种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头到身体的前半部有条纹,并且脖颈上的条纹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体后半部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却为白色。
斑驴由于肉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加之19世纪初期,欧洲人的到来对斑驴的生存现状更是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欧洲人虽不象当地人那样喜欢猎食斑驴肉,他们却看中了斑驴亮丽的皮毛,因此他们也加入了大量猎杀斑驴的队伍,剥下毛皮做成标本运回欧洲市场出售。
最后一只野生斑驴大约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被射杀,世界上最后一只捕获的斑驴则与1883年8月死于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动物园。


七、澳洲小兔猼,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90年
小兔猼是兔猼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它的体长0.45-0.7米,身高不过0.9米,体重15-30公斤。由于它的脸部特征和习性很象兔子,因此而得名“小兔猼”。小兔猼是兔猼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它的体长0.45-0.7米,身高不过0.9米,体重15-30公斤。由于它的脸部特征和习性很象兔子,因此而得名“小兔猼”。
兔䶈属原本有4种动物,而目前只剩下3种,其中澳洲小兔䶈因人类的捕杀及破坏栖息地,早在1890年灭绝,剩下的3种目前也只有少量残存,如不是得到了及时保护,可能也早已灭绝。
原本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到处能看到澳洲小兔猼的身影,但由于它们的肉味鲜美,很早就遭到了人类残忍凶狠的大量捕杀,特别是在欧洲移民进入澳洲后,它们更是厄运当头,人们不但大量捕杀它们食用,还四处开垦草地种植庄稼,澳洲小兔猼在失去家园的情况下,无处觅食,不得不偷食庄稼,这更增加了人们捕杀它们的理由。之后,人们开始把它们当成一种美味的害兽,见到就杀。在人类的狂捕滥杀之下,澳洲小兔猼在1890年终于全部被人们赶尽杀绝了。


八、北美旅鸽(Ectopistes migratorius Linnae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14年
北美旅鸽,俗称旅鸽,为鸽形目旅鸽属下的一种陆禽,是一种成群结队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 美国拓荒者在荒野里赶着马车行走时遇到的旅鸽群遮住了太阳达几个小时,“旅鸽”的名字由此而来,其英文名中的“passenger”意为“从身边经过的人”。北美旅鸽,俗称旅鸽,为鸽形目旅鸽属下的一种陆禽,是一种成群结队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 美国拓荒者在荒野里赶着马车行走时遇到的旅鸽群遮住了太阳达几个小时,“旅鸽”的名字由此而来,其英文名中的“passenger”意为“从身边经过的人”。
北美旅鸽主要食用浆果、坚果、种子和无脊椎动物。旅鸽典型群居生活,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生活在美洲西部山区的斑尾鸽,是旅鸽地理关系最近的种。曾有多达50亿只的旅鸽生活在美国,它们结群飞行时最大的鸟群覆盖面积宽达1.6公里,长达500公里,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才能穿过一个地区。北美旅鸽主要食用浆果、坚果、种子和无脊椎动物。旅鸽典型群居生活,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生活在美洲西部山区的斑尾鸽,是旅鸽地理关系最近的种。曾有多达50亿只的旅鸽生活在美国,它们结群飞行时最大的鸟群覆盖面积宽达1.6公里,长达500公里,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才能穿过一个地区。
旅鸽因为肉味鲜美,成为这些开拓者的食物,这也成为其灭绝的唯一原因。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之前,北美有多达50亿只旅鸽。17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没多久,旅鸽的噩梦开始了。1800年到1870年间,旅鸽的数量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当旅鸽的肉被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大规模的商业捕杀开始。1805年的纽约,一对旅鸽卖两美分,旅鸽肉由火车从美国西部运来。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的穷人往往除了旅鸽见不到其他的肉食。再随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北美旅鸽遭到人类丧心病狂的疯狂捕杀食用,19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战争结束后,鸟类学者已经很难发现大片的旅鸽群,各地发现野生旅鸽的记录也越来越少。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每天有5万只旅鸽被杀死,这种情况持续了5个月。1896年,大约25万只的一群旅鸽被猎杀,这是人们所知的最后一个大旅鸽群。19世纪90年代中期,旅鸽已经非常少见了。之后,旅鸽的野外记录几乎没有。旅鸽因为肉味鲜美,成为这些开拓者的食物,这也成为其灭绝的唯一原因。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之前,北美有多达50亿只旅鸽。17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没多久,旅鸽的噩梦开始了。1800年到1870年间,旅鸽的数量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当旅鸽的肉被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大规模的商业捕杀开始。1805年的纽约,一对旅鸽卖两美分,旅鸽肉由火车从美国西部运来。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的穷人往往除了旅鸽见不到其他的肉食。再随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北美旅鸽遭到人类丧心病狂的疯狂捕杀食用,19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战争结束后,鸟类学者已经很难发现大片的旅鸽群,各地发现野生旅鸽的记录也越来越少。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每天有5万只旅鸽被杀死,这种情况持续了5个月。1896年,大约25万只的一群旅鸽被猎杀,这是人们所知的最后一个大旅鸽群。19世纪90年代中期,旅鸽已经非常少见了。之后,旅鸽的野外记录几乎没有。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县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岁的少年猎人用自己的气枪打下了一只野生旅鸽,这是至今为止最后一例野生旅鸽的记录。1947年5月11日,美国在威斯康星州立怀厄卢辛公园为旅鸽立碑,谨以为念这种曾经比人类还要多的生物。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县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岁的少年猎人用自己的气枪打下了一只野生旅鸽,这是至今为止最后一例野生旅鸽的记录。1947年5月11日,美国在威斯康星州立怀厄卢辛公园为旅鸽立碑,谨以为念这种曾经比人类还要多的生物。
超过五十亿只的北美旅鸽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就被人类灭绝,这也成为了近代绝灭鸟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九、墨西哥灰熊(Mexican Silver Grizzly),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64年
墨西哥灰熊是棕熊的一种,因毛色棕灰而得名,体型较小,一般体长1.5米,身高0.6米,体重120公斤,曾是墨西哥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之一。墨西哥灰熊是棕熊的一种,因毛色棕灰而得名,体型较小,一般体长1.5米,身高0.6米,体重120公斤,曾是墨西哥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之一。
19世纪,在墨西哥的森林中还随处可见灰熊,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开始扩张生活范围,于是大量砍伐森林建立农场,牧场。墨西哥灰熊因失去家园而无处觅食,不得不进入农田偷食农作物。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粮食,开始了捕杀灰熊的运动,一时间,这项运动在全国上下迅速开展。随着人们的大量捕杀,到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灰熊数量已经出现锐减。
此时,贪婪的人类又注意到了墨西哥灰熊的肉质鲜美,且熊胆、熊掌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本就遭到严重打击的墨西哥灰熊又再次遭到了人类新一轮的捕杀。到1964年,墨西哥灰熊终于被人类赶尽杀绝。


十、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80年
爪哇虎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虎,体长约155厘米,肩高约80厘米,属于小型热带岛屿虎,是体型第二小的虎。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桔红色不等。它们 巨大的身体上覆盖着黑色或深棕色的横向条纹,条纹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个部位的毛底色很浅,一般为乳白色。爪哇虎雄性全长2.35-2.55米,重100-155千克。雌性全长2.1-2.3米,重95-115千克。爪哇虎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虎,体长约155厘米,肩高约80厘米,属于小型热带岛屿虎,是体型第二小的虎。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桔红色不等。它们 巨大的身体上覆盖着黑色或深棕色的横向条纹,条纹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个部位的毛底色很浅,一般为乳白色。爪哇虎雄性全长2.35-2.55米,重100-155千克。雌性全长2.1-2.3米,重95-115千克。
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一百年间,人类因为爪哇虎的肉质美味,皮毛美丽,骨头具有药用价值而对爪哇虎进行大量捕杀。加之,人类的农业生产对爪哇虎居住地的侵占,爪哇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更加加剧了这个物种的灭亡。
1979年根据推算仅剩下3只,这年也是最后一次有人亲眼目击到野生爪哇虎,此后野生的爪哇虎便没有了任何消息。世界上最后一只野生的爪哇虎估计死于1982年。1988年,印尼政府沮丧而无奈地正式宣布爪哇虎也已于80年代灭绝,这是印尼继1937年巴厘虎灭绝之后又一个虎种的绝迹。


十一、毛里求斯冕鹦鹉(Lophopsittacus mauritian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650年
毛里求斯冕鹦鹉,又名阔嘴鹦鹉,是毛里裘斯特有的一种鹦鹉,它的体型很大,雄鸟壮如棕树凤头鹦鹉,雌鸟则细小,它们的尾巴很长,但飞行的器官则很细小,估计它们不懂飞行。喙很大,但相对较脆弱,适合咬碎果实。它们身体呈蓝灰色,有细小的前冠。毛里求斯冕鹦鹉,又名阔嘴鹦鹉,是毛里裘斯特有的一种鹦鹉,它的体型很大,雄鸟壮如棕树凤头鹦鹉,雌鸟则细小,它们的尾巴很长,但飞行的器官则很细小,估计它们不懂飞行。喙很大,但相对较脆弱,适合咬碎果实。它们身体呈蓝灰色,有细小的前冠。
因为体型很大,且不懂飞行,体大肉多的它们易被捕杀采食,因此遭到人类猎杀,同时被人类带来的诸多外来入侵生物猎食,如家猪、狗、长尾猕猴、大家鼠大量掠食,最终于1650年前后灭绝。


十二、毛里求斯虎纹蛙(Leguat’s Rail),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700年
毛里求斯虎纹蛙又叫毛里求斯田鸡,个头魁梧壮实,是毛里求斯的独有物种。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全身有形似虎纹的纹点。背部呈暗黄色略带棕色,虎纹斑点遍布全身,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少量的纹点,咽部和胸部两侧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点看上去形似虎皮,因此得名。毛里求斯虎纹蛙又叫毛里求斯田鸡,个头魁梧壮实,是毛里求斯的独有物种。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全身有形似虎纹的纹点。背部呈暗黄色略带棕色,虎纹斑点遍布全身,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少量的纹点,咽部和胸部两侧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点看上去形似虎皮,因此得名。
因其个头偏大,肉多美味,因此长年遭人类捕杀,加之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改变,致使其栖息地日渐稀少,最终于1700年左右宣告灭绝。


十三、留尼汪椋鸟(Fregilupus vari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68年
留尼汪椋鸟,为椋鸟科,是留尼汪的原住民。它们生活在潮湿的沼泽森林及海岸山区树林中,主要吃昆虫、农作物及水果。它于1669年发现,并由荷兰自然学家Pieter Boddaert所描述。它的头上有一个灰冠,长30厘米。双翼呈灰褐色,展开达4.7厘米。尾巴长11.4厘米及呈红褐色。脚呈黄色,踝骨长约3.9厘米,趾甲弯曲。头、颈及腹部都呈白色。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鸟的喙长4厘米及呈浅黄色,稍微向下弯曲;雌鸟的喙较细小及笔直。雄鸟的冠向前,而雌鸟的冠向后。留尼汪椋鸟,为椋鸟科,是留尼汪的原住民。它们生活在潮湿的沼泽森林及海岸山区树林中,主要吃昆虫、农作物及水果。它于1669年发现,并由荷兰自然学家Pieter Boddaert所描述。它的头上有一个灰冠,长30厘米。双翼呈灰褐色,展开达4.7厘米。尾巴长11.4厘米及呈红褐色。脚呈黄色,踝骨长约3.9厘米,趾甲弯曲。头、颈及腹部都呈白色。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鸟的喙长4厘米及呈浅黄色,稍微向下弯曲;雌鸟的喙较细小及笔直。雄鸟的冠向前,而雌鸟的冠向后。
由于留尼汪椋鸟吃人类种植的咖啡果,被视为害鸟,且其肉质鲜美,它所带来的美味被人类喜爱,故被人类长期猎杀,同时人类带来的外来入侵物种大家鼠的入侵,农户为保护庄稼,对付蝗虫而引入的家养八哥也令它们的食物减少,因此留尼汪椋鸟在两百年间大量减少,它们的减少可以在19世纪自然学家的信件交流中可以见到。有历史记载的最后一只留尼汪椋鸟是于1837年被人类猎杀,至此野生留尼汪椋鸟宣告灭绝,随着1868年最后一只人饲留尼汪椋鸟的死去,这个曾经遍布留尼汪的物种彻底灭绝。


十四、冠麻鸭(Tadorna cristata),现状:功能性灭绝(极危物种)或已灭绝,灭绝时间:1964年
冠麻鸭,鸭科鸟类,喜成群,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盐池、河口沼泽和草原等地带。常在海岸、盐湖边的沙丘或石壁间营巢,偶尔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废穴,食性很杂,食物中包括咸水、淡水中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牡蛎、软体动物、海螺、贝类、蜗牛等,也吃小鱼、水蛙及植物的叶子和种子、苔藓等。每窝产卵7-12枚,卵椭圆形,淡黄色。冠麻鸭,鸭科鸟类,喜成群,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盐池、河口沼泽和草原等地带。常在海岸、盐湖边的沙丘或石壁间营巢,偶尔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废穴,食性很杂,食物中包括咸水、淡水中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牡蛎、软体动物、海螺、贝类、蜗牛等,也吃小鱼、水蛙及植物的叶子和种子、苔藓等。每窝产卵7-12枚,卵椭圆形,淡黄色。
曾经一度遍布亚洲大地的冠麻鸭因为人类的采食捕杀,自然栖息地不断被人类侵占破坏而日渐消亡。这种鸟儿在中国已经有50年没有记录了,基本可以确认这种过去的常见鸟类已经在中国土地上消失,放眼世界,冠麻鸭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自从进入20世纪,冠麻鸭就十分少见了。科学家先后在1877年、1913年、1916年各发现一只。这三只标本分别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和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1964年5月6日,有人在前苏联的海参崴发现一雄两雌三只冠麻鸭。这一消息曾轰动全球动物界,也给中国及亚洲各国寻找冠麻鸭带来过希望,但是数十年过去了,冠麻鸭依然杳无音信。
这种美丽的水鸟,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美丽和生命价值时就匆匆消失,今天我们只能凭借标本和鸟类学家的描述来认识它们。世界自然基金会已正式宣布冠麻鸭功能性灭绝或已灭绝。


十五、牙买加纯色秧鸡(Amaurolimnas concolor),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81年
牙买加纯色秧鸡是一种中型涉禽,是牙买加的特有物种。林秧鸡属的鸟类在体型上与秧鸡属的很相似,嘴峰与跗骨等长,或者较长。体形略似小鸡,但嘴、腿和趾均甚细长,适于涉水。体羽松软,前额羽毛较硬。身体部分基本由三种颜色组成:背部和翅膀为褐黑色。头、颈青紫色,胸腹棕红色,下体暗褐色,。嘴暗褐色,基部橙红或黄色,嘴长度在秧鸡科中属于中型。直而侧扁稍弯曲,嘴长等于或长于跗跖;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牙买加纯色秧鸡是一种中型涉禽,是牙买加的特有物种。林秧鸡属的鸟类在体型上与秧鸡属的很相似,嘴峰与跗骨等长,或者较长。体形略似小鸡,但嘴、腿和趾均甚细长,适于涉水。体羽松软,前额羽毛较硬。身体部分基本由三种颜色组成:背部和翅膀为褐黑色。头、颈青紫色,胸腹棕红色,下体暗褐色,。嘴暗褐色,基部橙红或黄色,嘴长度在秧鸡科中属于中型。直而侧扁稍弯曲,嘴长等于或长于跗跖;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
十九世纪,由于人类贪图牙买加纯色秧鸡的肥美肉质,对其大量猎杀,同时人类活动造成其栖息地破坏,食物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其的捕食,最终导致其灭绝。


十六、新英格兰黑琴鸡(Tympanuchus cupido cupido),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32年
新英格兰黑琴鸡外观像大草原榛鸡,但较为细小。它们长约43厘米,重约900克。亚历山大·伟臣(Alexander Wilson)指其中一个标本重达1.3分斤,但却未得到证实。它们一般呈深赤红色,胸部及两侧有很厚的斑纹。它们的羽片尖锐,尾巴呈灰褐色的。新英格兰黑琴鸡外观像大草原榛鸡,但较为细小。它们长约43厘米,重约900克。亚历山大·伟臣(Alexander Wilson)指其中一个标本重达1.3分斤,但却未得到证实。它们一般呈深赤红色,胸部及两侧有很厚的斑纹。它们的羽片尖锐,尾巴呈灰褐色的。
新英格兰黑琴鸡在殖民地时期数量很丰富,因为味道鲜美,且数量多,因此被人类猎杀为食物。到了18世纪末,它们因供应太多逐渐形成饮食习惯而成为穷人的粮食,但由于过度被猎杀,其数量骤减。可能早至1840年代,它们就已经在各大陆上被根绝。在麻萨诸塞州对出的玛莎葡萄园岛曾余下300只,但到了1890年因野猫的猎杀,及人类宰杀煮食而下降至120-200只。直至18世纪末,只余下70只左右。
在经历了短暂的人类拯救后,它们的数量曾一度恢复到两千只左右,但最终因森林大火,加之严冬寒冷、大量的苍鹰流入、近亲繁殖、过多的雄鸡及黑头病的传播,都令它们的数量再度大幅下降。1928年,全球就只余下一只新英格兰黑琴鸡的雄鸡,它最终于1932年死亡。该物种宣告灭绝。





十七、新不列颠紫水鸡(Porphyrio alb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34年
新不列颠紫水鸡是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特有一种秧鸡。它们像紫水鸡,但身体较为短及双脚较顿。它们的身体呈白色,有时会有一些蓝色的杂色,另外有身体是完全蓝色的形态,它们可能不能飞行。现存的两个标本的羽毛都是白色的。新不列颠紫水鸡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一部分地区,是水鸡类最漂亮的一种。新不列颠紫水鸡长0.47米,高0.6米左右,体重约1.5-2公斤。雄性全身覆盖着漂亮的紫色羽毛,嘴和头的顶部及腿为朱红色。雌性和雄性的颜色截然不同,全身为灰褐色。它们的腿又细又长,其中腿高占身高的一半以上,非常适于在水草上行走。新不列颠紫水鸡是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特有一种秧鸡。它们像紫水鸡,但身体较为短及双脚较顿。它们的身体呈白色,有时会有一些蓝色的杂色,另外有身体是完全蓝色的形态,它们可能不能飞行。现存的两个标本的羽毛都是白色的。新不列颠紫水鸡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一部分地区,是水鸡类最漂亮的一种。新不列颠紫水鸡长0.47米,高0.6米左右,体重约1.5-2公斤。雄性全身覆盖着漂亮的紫色羽毛,嘴和头的顶部及腿为朱红色。雌性和雄性的颜色截然不同,全身为灰褐色。它们的腿又细又长,其中腿高占身高的一半以上,非常适于在水草上行走。
由于新不列颠紫水鸡生活的岛屿交通不便,所以直到18世纪末一直很少有人到这里来开发耕地。紫水鸡就这样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年夏一年无忧无虑地繁衍生息着。1804年,英国移民的到来,给岛屿上的紫水鸡和其他水鸟带来了灭顶之灾。其中紫水鸡因其肉味鲜美更是倍受英国移民们青睐。由于岛屿上原来很少有人进入,因此紫水鸡根本不知道躲避人类,极容易就被人们捉住,常常一下子就捕捉上百只。英国移民不但猎杀它们,还捡拾它们的卵。同时英国移民带来的猫也成了紫水鸡的天敌。因为紫水鸡的雏鸡是猫的美味佳肴。再有英国移民大面积的开发岛屿岸边的水草地种植庄稼,使紫水鸡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躲藏之地,更失去了充足的食物。它们不得不吃人们种下庄稼,这样更给了移民们猎杀它们的理由,从1804年到1930年二十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只紫水鸡死在移民枪口之下。从此,紫水鸡越来越少,到了1834年,人们只发现了一窝紫水鸡的卵,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过紫水鸡的踪迹。美丽的紫水鸡从此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对它们来说充满血腥的世界,从此灭绝。


十八、新西兰鹌鹑(Coturnix novaezelandiae),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68年
新西兰鹌鹑,是雉科鹑属的鸟类。翅较长而尖;第1枚初级飞羽最长,或与第2枚几乎等长。腋羽形长而色白。尾羽柔软,计10—12枚,被尾上覆羽遮盖住;尾短于翅长之半。嘴小而细长。跗蹠强但不甚长,与中趾连爪几等长;不具距。雌雄通常在羽色上略有不同。新西兰鹌鹑,是雉科鹑属的鸟类。翅较长而尖;第1枚初级飞羽最长,或与第2枚几乎等长。腋羽形长而色白。尾羽柔软,计10—12枚,被尾上覆羽遮盖住;尾短于翅长之半。嘴小而细长。跗蹠强但不甚长,与中趾连爪几等长;不具距。雌雄通常在羽色上略有不同。
由于新西兰鹌鹑炖汤美味,且形态可爱,易被狩猎,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在新西兰享受到了捕杀猎物枪杀新西兰鹌鹑的乐趣。有记录记载,1848年,D.莫勒先生和里士满上校两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总共捕杀到43只新西兰鹌鹑,当年他们的狩猎场,就是现在纳尔逊市。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过度的狩猎和普遍的烧荒,是导致新西兰鹌鹑在一两年时间里突然衰亡的根本原因,尽管后来为了保护它们,政府制定了政策,划出了大片的保护区,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不论他们多么努力,新西兰鹌鹑仍然在1875年左右灭绝了。


十九、黄嘴秋沙鸭(Mergus australi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10年
黄嘴秋沙鸭属于同鸭科,体形也很像鸭子,但它的嘴部构造却和普通鸭有很大不同,其前端弯曲成钩状,两边还各有一排角质细齿,鼻孔在嘴中部。雄性黄嘴秋沙鸭比绿头鸭稍小,羽毛色彩斑斓,并带有黑色羽冠,在阳光照耀下全身羽毛闪闪发光,甚是好看。雌性大部分羽毛为灰褐色,与雄性相比,要逊色许多。黄嘴秋沙鸭属于同鸭科,体形也很像鸭子,但它的嘴部构造却和普通鸭有很大不同,其前端弯曲成钩状,两边还各有一排角质细齿,鼻孔在嘴中部。雄性黄嘴秋沙鸭比绿头鸭稍小,羽毛色彩斑斓,并带有黑色羽冠,在阳光照耀下全身羽毛闪闪发光,甚是好看。雌性大部分羽毛为灰褐色,与雄性相比,要逊色许多。
原本新西兰奥克兰岛上曾到处都有黄嘴秋沙鸭无忧无虑的身影,岛上毛利族居民在一般情况下从不捕杀黄嘴秋沙鸭,认为它和许多其它鸟类都是神灵赐予他们的朋友。可是19世纪初,随着欧洲人的到来,他们大量的捕杀黄嘴秋沙鸭作为美食,黄嘴秋沙鸭的生存环境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越来越少。
1902年1月,人类记载中最后一次发现黄嘴秋沙鸭后,这种生物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1902年 黄嘴秋沙鸭灭绝。


二十、白令鸬鹚(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52年
白令鸬鹚最初是由乔治·斯特拉(Georg Steller)于1741年在维他斯·白令(Vitus Bering)的第二次堪察加半岛探索中发现。他形容白令鸬鹚是一种体型大及丑陋的鸟类,而且差不多不懂得飞行,不过实际上是很少飞行而非体质上的不能。白令鸬重约12-14磅。白令鸬鹚最初是由乔治·斯特拉(Georg Steller)于1741年在维他斯·白令(Vitus Bering)的第二次堪察加半岛探索中发现。他形容白令鸬鹚是一种体型大及丑陋的鸟类,而且差不多不懂得飞行,不过实际上是很少飞行而非体质上的不能。白令鸬重约12-14磅。
由于白令鸬鹚体大肉多,一只就足以供三人食用,且按照当地原住民的烹饪方法白令鸬鹚的肉相当可口,因此随着外来探索者不断来捕猎白令鸬作美食及取其羽毛作为装饰品后,它们的数量大幅的下降。最后发现白令鸬是于1850年的白令岛的西北端,随后这种曾经无忧无虑生活的鸟类因人类而灭绝。


二十一、西萨摩亚水鸡(Samoan Wood Rail),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73年
西萨摩亚水鸡是萨摩亚萨瓦伊岛一种特有的秧鸡,它们长约25厘米。头部、颈部及胸部呈深蓝色,臀部及尾巴差不多完全呈黑色。上身呈深橄榄色,有绿色光泽。喙及前盔呈黄至橙红色。眼睛及双脚呈红色。西萨摩亚水鸡是萨摩亚萨瓦伊岛一种特有的秧鸡,它们长约25厘米。头部、颈部及胸部呈深蓝色,臀部及尾巴差不多完全呈黑色。上身呈深橄榄色,有绿色光泽。喙及前盔呈黄至橙红色。眼睛及双脚呈红色。
西萨摩亚水鸡是由John Stanislaw Kubary于1869年发现,并于1873年在挑战者号科学考察中采集标本,现时存有10个标本。
因为西萨摩亚水鸡很美味,常被大量捕猎作为食物,且人类带到岛上的入侵物种,如大家鼠、夜猫均大量捕食它们。最终西萨摩亚水鸡于1873年前后灭绝。


二十二、所罗门冕鸽(Microgoura meeki),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10年
所罗门冕鸽,生活在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曾是世界上最显著的鸽之一。它们长约30厘米,大小如鸡。头上有深蓝色的冠,前额及面部呈黑色,头部其他部份散布一些红色的羽毛。翕及胸部呈深蓝色,背部下方呈褐色。所罗门冕鸽,生活在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曾是世界上最显著的鸽之一。它们长约30厘米,大小如鸡。头上有深蓝色的冠,前额及面部呈黑色,头部其他部份散布一些红色的羽毛。翕及胸部呈深蓝色,背部下方呈褐色。
所罗门冕鸽最初是由罗思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于1904年描述,他当时射杀了六只所罗门冕鸽,并交与位于特灵的沃尔特·罗思柴尔德动物学博物馆,此外还采集了一枚所罗门冕鸽的蛋。但仅仅二十余年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鸟类的身影。据生物学家估计,它们是因人类大量采食猎杀,以及被人类带来的外来物种野猫与家狗掠食而导致灭绝。


二十三、原牛(Bos primigeni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627年
原牛曾遍布欧亚大陆,它们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样。原牛体态魁梧,体长280至300厘米,尾长130至140厘米,肩高1.8 m,体重800至1000千克,双角尖耸,在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的“黑森林”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超群,无论面对人兽,它们都不示弱,无法被驯化,就是幼牛也很难驯服。原牛曾遍布欧亚大陆,它们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样。原牛体态魁梧,体长280至300厘米,尾长130至140厘米,肩高1.8 m,体重800至1000千克,双角尖耸,在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的“黑森林”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超群,无论面对人兽,它们都不示弱,无法被驯化,就是幼牛也很难驯服。
自古以来,人们长期不懈地设陷阱捕杀原牛,它一度成为在亚欧大陆生活的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随着风俗变迁,好胜斗狠的年轻人则开始以捕牛为一种强身之法,在追杀中取乐,还以拥有多多益善的牛角为荣耀。人们热衷于搜集牛角并镶上银边,用做筵席的饮具。
不分青红皂白地猎杀,使欧洲大陆的原牛仅仅延续到十、十一世纪,当时除东普鲁士、立陶宛及波兰的荒野外,哪里都找不到原牛了。1299年,鲍莱斯劳斯公爵在其领地马索维亚下禁杀令,1359年,泽姆维特公爵也曾保护过原牛,使波兰成了原牛最后的庇护地。到1550年尚出没于波兰西部森林中,1590年仅余20只,1620年便剩下最后1只,这只原牛活到1627年。原牛,于1627年宣告灭绝。


二十四、欧洲野马(European Wild Horse),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77年
在200多年以前,欧洲大陆曾广泛分布着这种野马,欧洲野马和家马很相像,连齿式和牙齿式的构造也是一样的,但欧洲野马身躯不大,在夏季,欧洲野马十几只结成一群,由一匹雄马率领,在草原上漂泊漫游,寻觅野生植物吃。每到傍晚,便去湖边饮水,并在附近休息。冬季,它们会季节性迁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藓充饥,它们有着很强的耐饥渴能力。欧洲野马性情昂扬,在遇到狼群时,它们并不畏惧,而是镇静地等待狼群冲击,有时也会突然发起攻击,向狼群冲去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蹄猛踢。因此,狼也不敢轻易侵犯它。在200多年以前,欧洲大陆曾广泛分布着这种野马,欧洲野马和家马很相像,连齿式和牙齿式的构造也是一样的,但欧洲野马身躯不大,在夏季,欧洲野马十几只结成一群,由一匹雄马率领,在草原上漂泊漫游,寻觅野生植物吃。每到傍晚,便去湖边饮水,并在附近休息。冬季,它们会季节性迁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藓充饥,它们有着很强的耐饥渴能力。欧洲野马性情昂扬,在遇到狼群时,它们并不畏惧,而是镇静地等待狼群冲击,有时也会突然发起攻击,向狼群冲去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蹄猛踢。因此,狼也不敢轻易侵犯它。
虽说欧洲野马能在狼群中奋起抗争,但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它们因为肉量丰富,味道肥美,加之人类喜欢征服驯养它们,面对人们在原野上挖下的层层陷阱及几百人手拿枪器同时围攻,它们的抗战却成了徒劳。强健的欧洲野马一匹匹地倒下了。人类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欧洲野马数量在急剧减少。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被一群贪婪之徒猎杀在乌克兰的原野上。后来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欧洲找了十几年,再也没有发现过欧洲野马的踪迹。欧洲野马宣告灭绝。






二十五、高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25年
高加索野牛是栖息在东欧高加索山脉的欧洲野牛亚种。它们在高加索山脉是里海虎、亚洲狮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猎物。高加索野牛与欧洲野牛一样,体型巨大,包括尾巴在内全长有3.6 m,高2 m,体重超过1 t。它生活在高加索的山上,十分擅长攀登陡峭的山崖。它的后腿又长又强健,身体细长,长着美丽的犄角的头高高昂起,它的毛比别的野牛要短,与长毛的美洲野牛相比,它的毛色更明亮一些。高加索野牛以俄罗斯森林中的草,羊齿叶,树皮,野果等为食。同北美洲野牛一样成群一起迁移,不同的是,高加索野牛常常是10头左右,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在森林里。它夏天产仔,但是一两年才能够产一只小野牛。高加索野牛是栖息在东欧高加索山脉的欧洲野牛亚种。它们在高加索山脉是里海虎、亚洲狮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猎物。高加索野牛与欧洲野牛一样,体型巨大,包括尾巴在内全长有3.6 m,高2 m,体重超过1 t。它生活在高加索的山上,十分擅长攀登陡峭的山崖。它的后腿又长又强健,身体细长,长着美丽的犄角的头高高昂起,它的毛比别的野牛要短,与长毛的美洲野牛相比,它的毛色更明亮一些。高加索野牛以俄罗斯森林中的草,羊齿叶,树皮,野果等为食。同北美洲野牛一样成群一起迁移,不同的是,高加索野牛常常是10头左右,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在森林里。它夏天产仔,但是一两年才能够产一只小野牛。
从中世纪起,人类就开始猎食高加索野牛,随着文明发展,人类开始开垦森林,武器也更加有威力,屡被猎杀的高加索野牛岌岌可危,1820年,高加索野牛只剩下300头了,它们孤独的生活在一片森林里,同年亚历山大一世征服了这片土地,他驱赶农民,由宫廷保护高加索野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高加索野牛的数量增加到了700头。高加索野牛被看作是宫廷的宠物,成了帝国的象征。1918年,苏维埃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长时间禁止开垦森林的农民又重操旧业,当时的军队开始猎杀野牛,吃美味的野牛肉,常常为此动用了枪炮和马车。最终,在人类的疯狂杀戮中,高加索野牛只有一头存活了下来,这是一头公牛,属于署名马戏团和动物的经营者──哈根贝格。1925年2月26日,这头世界上最后的高加索野牛在德国汉堡死去了。高加索野牛宣告灭绝。


二十六、波图格萨北山羊(Capra pyrenaica lusitanica),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892年
波图格萨北山羊,又名葡萄牙羱羊,栖息葡萄牙山区、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及坎塔布里亚西部。它们的大小及毛色与西班牙羱羊相近,倾向褐色而非黑斑。它们的角与其他伊比利半岛的亚种明显不同,约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长度及两倍阔度,底部两角较为接近。波图格萨北山羊,又名葡萄牙羱羊,栖息葡萄牙山区、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及坎塔布里亚西部。它们的大小及毛色与西班牙羱羊相近,倾向褐色而非黑斑。它们的角与其他伊比利半岛的亚种明显不同,约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长度及两倍阔度,底部两角较为接近。
直至1800年,波图格萨北山羊的数量仍十分丰富,但因它们的肉可供食用,且风味独特,遭到猎人的追捧,此外,它们胃粪石是有效的解毒剂。毛皮可以制作为披肩,角则可以用来装饰及制作成号角,这些经济价值更加令它们遭受屠杀。波图格萨北山羊在遭到疯狂猎杀后急速下降。到了1870年前后,它们已经极其稀少。最后纪录它们的群落是于1886年发现。一头雌羊于1889年被捕获,但却只生存了三天。最后已知的波图格萨北山羊是于1890年在西班牙死亡,1892年有人在葡萄牙见到了最后一头波图格萨北山羊雌羊。此后这个物种便彻底绝迹。


二十七、梅氏马鹿(Merriam’s Wapiti),现状:野生灭绝,灭绝时间:1906年
梅氏马鹿曾生活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它是马鹿中体型最大者,身长可达2.8 m,尾长0.2 m,肩高2.7 m,体重400至500 kg。成年雄鹿有一对美丽的角,可做为有效的自卫武器,角上有6个分叉,角长可达1.8 m,而母鹿没有角。梅氏马鹿毛为暗红色,腹部颜色较浅,臀部有一浅色斑,背部沿脊柱有一深色条纹。梅氏马鹿曾生活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它是马鹿中体型最大者,身长可达2.8 m,尾长0.2 m,肩高2.7 m,体重400至500 kg。成年雄鹿有一对美丽的角,可做为有效的自卫武器,角上有6个分叉,角长可达1.8 m,而母鹿没有角。梅氏马鹿毛为暗红色,腹部颜色较浅,臀部有一浅色斑,背部沿脊柱有一深色条纹。
历史上,梅氏马鹿最多时曾有1000多万头,到了19世纪后,有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猎杀梅氏马鹿。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梅氏马肉质鲜美,皮还可以制作服饰、护具,雄鹿那对美丽的大角更可作为高档装饰品。在人类猎杀之下,梅氏马鹿迅速减少,特别是到19世纪后期,人类的无情猎杀更是疯狂。就这样,1000万头的梅氏马鹿历经百年的沧桑之后,只剩下不足几百头了,它们了为躲避枪杀逃到了密林深处,但它们还是在1906年被猎人发现了,此时的猎人并没有因它们已是最后的一群而放它们一条生路。到了1942年,这最后一个家族只剩下几十只。幸运的是这时美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并专为这仅剩的几十只梅氏马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也宣布了梅氏马鹿的野生灭绝。


二十八、格陵兰驯鹿(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50年
格陵兰驯鹿是格陵兰岛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端的鹿科动物。它主要生活在格陵兰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这里受北大西洋和西格陵兰暖流的影响,有着驯鹿非常适应的海洋性寒带极地苔原气候。格陵兰驯鹿是格陵兰岛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端的鹿科动物。它主要生活在格陵兰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这里受北大西洋和西格陵兰暖流的影响,有着驯鹿非常适应的海洋性寒带极地苔原气候。
随着19世纪后,格陵兰岛上居民的不断增加,他们猎杀的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1814年格陵兰岛成为丹麦的殖民地后,更是彻底地打破了岛上各种野生动物宁静的生活,丹麦人不但带来了各种日常用品,还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猎枪。他们到来后就开始用先进的武器大量猎杀各种野生动物。格陵兰驯鹿和北极熊是他们猎杀的主要对象,因为格兰陵驯鹿肉不但可以炖汤食用,皮和鹿茸更是用途广泛,把这些东西运回欧洲市场还会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丹麦人不但自己捕杀大量的野生动物,他们还用日用品和先进的猎枪向爱斯基摩人换取动物的皮毛。这促使爱斯基摩人放弃了原来的狩猎方式,也开始大规模猎杀格陵兰驯鹿。随着人类的不断猎杀,1950年,这种曾经在茫茫雪原上自由驰骋的生灵永远的销声匿迹了。


二十九、加勒比僧海豹(Monachus tropicali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52年
海豹比普通海豹略大,它嘴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没有外耳,但是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僧海豹喜欢热带温暖的海水,体型比海狮、海象更适宜在水中生活,后肢不能曲向前方,而这在水中运动十分重要。僧海豹体表平滑,几乎成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游泳和潜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再加上水中的灵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种鱼类。而到了陆地上,它的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只好缓慢地匍匐爬行。海豹比普通海豹略大,它嘴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没有外耳,但是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僧海豹喜欢热带温暖的海水,体型比海狮、海象更适宜在水中生活,后肢不能曲向前方,而这在水中运动十分重要。僧海豹体表平滑,几乎成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游泳和潜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再加上水中的灵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种鱼类。而到了陆地上,它的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只好缓慢地匍匐爬行。
进入15世纪后,加勒比僧海豹宁静的生活被人类打破了,因为加勒比海地区一直是欧洲及美洲列强相争之地。早在1462年就有西班牙人进入此地,后来英、法、丹麦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人也先后来到这里,并且开始逐渐进入到了加勒比海腹地各个岛屿,而这些岛屿正是僧海豹常年栖息之地。由于食物短缺,人们来到这里后便开始捕杀海豹作为食物来充饥。在陆地上笨拙的僧海豹只能束手就擒。因小海豹浑身长着厚密的乳毛,可以制成上好皮毛制品,因此也没能逃脱厄运。就在猎食僧海豹的同时,人们又发现海豹油是一种非常好的油料,加在食物之中香气四溢,致使加勒比僧海报的境遇就更加糟糕了。
加勒比僧海豹最早被发现是在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航海期间,数量最多时曾超过25万只。然而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20世纪后就很难再寻觅到它们的身影。1952年,有人报告在牙买加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之间看到一只加勒比僧海豹,经证实这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这个物种的身影。
008年6月6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 — — 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


三十、叙利亚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ppu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30年
叙处亚野驴分布于叙利亚东北部的高原之上。这里高原面积广阔,植物丰茂,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叙利亚野驴外形似骡,身躯比家驴高大,耳长,前额无额 毛,背纹鲜明。它的叫声不像驴,而是像马嘶。叙利亚野驴与其它野驴一样属于典型高原寒漠动物。栖息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开阔草甸和寒冻半荒地带。在 春夏季结为小群,以一头强健的雄驴为领队。秋季则自动聚集成几十乃至几百头的大群。它们无固定栖息地,清晨到有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水源附近觅食沙漠植物和休息。它们迁徙性很大,每天能走很多路,行走时排成一行,一般雄驴领先,雌驴在后,幼驴居中。它们也很善跑,时速可达60多公里,且能一口气跑40-50公里。叙处亚野驴分布于叙利亚东北部的高原之上。这里高原面积广阔,植物丰茂,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叙利亚野驴外形似骡,身躯比家驴高大,耳长,前额无额 毛,背纹鲜明。它的叫声不像驴,而是像马嘶。叙利亚野驴与其它野驴一样属于典型高原寒漠动物。栖息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开阔草甸和寒冻半荒地带。在 春夏季结为小群,以一头强健的雄驴为领队。秋季则自动聚集成几十乃至几百头的大群。它们无固定栖息地,清晨到有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水源附近觅食沙漠植物和休息。它们迁徙性很大,每天能走很多路,行走时排成一行,一般雄驴领先,雌驴在后,幼驴居中。它们也很善跑,时速可达60多公里,且能一口气跑40-50公里。
20世纪之前,叙利亚野驴一直在高原上与当地人民和谐地相处着。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叙利亚野驴带来了灭顶之灾。它们同叙利亚人民一样,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煎熬,大批叙利亚野驴死在了炮火的硝烟之中。随着战争的发展,叙利亚很快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叙利亚野驴自然也成了法国人的战利品。法国士兵觉得叙利亚野驴肉味肥美,为取食其肉,它们开始大规模地猎杀野驴。开始时他们只是用枪对准叙利亚野驴,可随着占有欲的不断膨胀,他们逐渐架起了大炮,轰击成群的野驴,在大炮的轰击之下,叙利亚野驴死伤遍地。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后期,叙利亚高原上已经很难寻觅到野驴的踪迹了。1928年,最后一只叙利亚野驴死在了异国他乡,至死都没能回到它们的祖先诞生的地方。从此,叙利亚人民再也看不到与他们一起承受炮火洗礼的叙利亚野驴,也再也听不到叙利亚高原那滚滚的马蹄声,空旷的高原越发显得荒凉。叙利亚野驴灭绝。


三十一、普氏野马(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现状:功能性灭绝、区域性灭绝,灭绝时间:1964年
普氏野马是野马的亚种之一。头部长大,颈粗,耳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至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普氏野马是野马的亚种之一。头部长大,颈粗,耳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至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
由于普氏野马本就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让它们种群稀少。而人类为食其肉所进行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们消亡的进程。
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已告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至乌克兰的动物园饲养,中国于1957年曾在甘肃肃北县的野马泉和明水之间捕获到过1只普氏野马,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野生的普氏野马。普氏野马宣告功能性灭绝和区域性灭绝。


三十二、马里恩象龟(Seychelles Giant Tortoise),现状:功能性已灭绝,灭绝时间:1918年
马里恩象龟也叫塞舌尔象龟。但是实际上,马里恩是一只象龟的名字,但是当它被冠以马里恩这个名字的时候,它的小伙伴都已经灭绝了,就是只剩下它一个作为代表。印度洋上的塞舌尔群岛以前曾是象龟的领地,至少有6种象龟在这里生存过。塞舌尔象龟是象龟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大约有270千克,身长也有1.2米。据当地人们简绍说,成年象龟背上可以站两个成年人,它还行走轻松。它的头部呈淡黄色,顶部有排列对称的大鳞;背甲隆,似大象背状,背上盾片中央有大黑斑块;腹甲前缘较厚,后部缺刻较深;四肢呈圆柱形,趾指间无蹼。象龟的腿上的鳞有一点像大象的腿。马里恩象龟也叫塞舌尔象龟。但是实际上,马里恩是一只象龟的名字,但是当它被冠以马里恩这个名字的时候,它的小伙伴都已经灭绝了,就是只剩下它一个作为代表。印度洋上的塞舌尔群岛以前曾是象龟的领地,至少有6种象龟在这里生存过。塞舌尔象龟是象龟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大约有270千克,身长也有1.2米。据当地人们简绍说,成年象龟背上可以站两个成年人,它还行走轻松。它的头部呈淡黄色,顶部有排列对称的大鳞;背甲隆,似大象背状,背上盾片中央有大黑斑块;腹甲前缘较厚,后部缺刻较深;四肢呈圆柱形,趾指间无蹼。象龟的腿上的鳞有一点像大象的腿。
在十八世纪,首先遭遇这些巨大象龟的是人类初期的航海者,对于这些航海者来说一个个岛屿就是补给食品的港口,在船抛锚以后,他们要补充食物,起初他们用盐将象龟的肉腌制起来食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象龟在不吃食的情况下也可以活几个月,于是象龟成了他们最新鲜的肉源。从18世纪的航海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一艘船大约就会捕食1000至6000只象龟。1766年,一只象龟被作为吉祥物送到了毛里求斯的法国军队司令部,它被赠送者命名为马里恩──一位探险家的名字。1810年英国占领了毛里求斯,马里恩象龟也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这只巨大的孤独的象龟,在帝国的炮火中生存着,这期间,有数十万只马里恩象龟被杀。
到了1800年,塞舌尔群岛上的野生马里恩象龟彻底灭绝了。那只命名为马里恩的地球上最后一只马里恩野生象龟,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死去了,它不是老死的,而是因为手枪走火被打死的。在它生命的最后120年当中,一直被作为一个物种保护着。可是1918年,这个自然界中的物种还是在人类的屠刀下灭绝了。
目前野生马里恩象龟已经灭绝,仅剩下塞舌尔国家公园和各国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少量马里恩象龟个体。





以上仅仅是切合题主的要求列举出的因人类的口腹之欲就灭绝的一小部分物种,还有更多数之不尽的物种因为人类收割皮毛牙角、标本收藏、扩张活动领地、毁林开荒、挖山建房、垃圾倾倒、污染毒害、旅行干涉、干扰生态、外来物种入侵等等人为因素而导致灭绝。
例如:中国犀牛、台湾云豹、新南威尔士白袋鼠、巴厘虎、亚洲猎豹、开普狮、里海虎、南极狼、中国白臀叶猴、佛罗里达黑狼、西袋狸、纹兔袋鼠、卡罗莱纳鹦鹉、马提尼克绿鹦鹉、夏威夷舌管鸟,等等等等,数之不尽。
即便是当今濒危动物和极危动物的数量都让人触目惊心,如:北部白犀牛、白鳍豚、兰坎皮海龟、夏威夷蜗牛、小嘴狐猴、苏门答腊虎、斯比克斯鹦鹉、中华鲟、东北虎、藏羚羊、克罗斯河大猩猩、金丝猴、微型猪、婆罗洲矮象、北极熊、黑足雪貂 、鱼芒、朱鹮、扬子鳄,等等等等。
除了大量动物的命运因为人类活动而终结,此外还有不少植物也因为人类的干扰而绝迹世界。除了大量动物的命运因为人类活动而终结,此外还有不少植物也因为人类的干扰而绝迹世界。



三十三、日尼达叶,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20世纪初
出产于非洲日尼达地区的一种带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叶片宽大,因此用叶片来命名。在殖民时期被当做香料疯狂的引入欧洲,导致在非洲的灭绝。而在香水生产找到更好原料以后,在欧洲也没有生存的空间,在20世纪初灭绝。出产于非洲日尼达地区的一种带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叶片宽大,因此用叶片来命名。在殖民时期被当做香料疯狂的引入欧洲,导致在非洲的灭绝。而在香水生产找到更好原料以后,在欧洲也没有生存的空间,在20世纪初灭绝。


三十四、日月潭羊耳蒜(Liparis hensoensis),现状:已灭绝,灭绝时间:1950年左右
日月潭羊耳蒜,为台湾特有种植物。假球茎卵形。叶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6-30厘米,仅1-1.5厘米宽。总状花序顶生。上萼片及花瓣线形,长约九公厘,唇瓣卵状椭圆形。仅分布于南投日月潭地区的拉鲁岛,海拔约750m左右。日月潭羊耳蒜,为台湾特有种植物。假球茎卵形。叶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6-30厘米,仅1-1.5厘米宽。总状花序顶生。上萼片及花瓣线形,长约九公厘,唇瓣卵状椭圆形。仅分布于南投日月潭地区的拉鲁岛,海拔约750m左右。
在明潭水库建设后其栖地遭受严重破坏。目前已超过70年未有后续发现纪录,估计已完全绝灭。


三十五、藤枣(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Forman),现状:区域性灭绝,灭绝时间:20世纪60年代后
藤枣,濒危种。又名苦枣,木质藤本。长9.5至22厘米,宽4.5至13厘米,果期2至3月。先端渐尖或突尖仅在西双版纳小范围内有零星分布,生于海拔62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边缘。藤枣,濒危种。又名苦枣,木质藤本。长9.5至22厘米,宽4.5至13厘米,果期2至3月。先端渐尖或突尖仅在西双版纳小范围内有零星分布,生于海拔62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边缘。中国仅此一属一种,结果的植株也仅有一株,其对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有重要意义。食用具有益气滋阴,补血活血的功效,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藤枣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成为一些人的直接砍挖对象,对其不加控制的滥砍滥挖,此为濒危的最主要原因。逐渐减小的居群又因其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从而加速了一个个居群的灭绝,同时由于人们对其他植物或土壤的破坏作用而使其所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藤枣本就繁殖能力低,退化的生态条件更是已不能使其正常的生存繁殖,加之开发建设对植物的破坏,更是使其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
经中科院调查,目前藤枣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局部地区,且个体极为稀少,经调查全中国只见到唯一能结果的藤枣一株,且极易被毁。该物种已被列为区域性灭绝的极濒危物种。


三十六、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dii Dandy),现状:极度濒危
长蕊木兰,是一个单属濒危种,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60厘米,花期5月,果期9-10月。长蕊木兰树干通直,材质优良,树姿优美,花纯白,芳香美丽,为珍贵的造林及庭园绿化树种。长蕊木兰,是一个单属濒危种,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60厘米,花期5月,果期9-10月。长蕊木兰树干通直,材质优良,树姿优美,花纯白,芳香美丽,为珍贵的造林及庭园绿化树种。
长蕊木兰要求的生长条件苛刻,且常遭砍伐或被不明其价值的人挖掘栽培导致死亡,更因森林破坏严重,适生环境大辐度缩减,加之天然更新能力极弱,已经濒临灭绝。


三十七、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 Cheng),现状:区域性灭绝、功能性灭绝,灭绝时间:1960年前后
宝华玉兰,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苏等地,生长于海拔22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丘陵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本种叶倒卵状长圆形,花被片匙形,外面中部以下紫色等特征与近缘种白玉兰有明显区别。本种花直径12厘米,芳香艳丽,为优美的庭圆观赏树种。模式标本采自宝华山。宝华玉兰,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苏等地,生长于海拔22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丘陵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本种叶倒卵状长圆形,花被片匙形,外面中部以下紫色等特征与近缘种白玉兰有明显区别。本种花直径12厘米,芳香艳丽,为优美的庭圆观赏树种。模式标本采自宝华山。
宝华玉兰虽产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宝华山,可是在其产地曾一度仅存18株,濒危之急已达到绝种的边缘。更加上本种花太美丽,是园林观赏树种之上品,对植物分类系统之研究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因多种缘由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而且先开花后长叶。
由于宝华玉兰花朵美丽,一度遭到人类的大量砍伐、挖掘,加之生长条件苛刻,生长地遭到耕地开发、城市建设、环境污染退化的多重影响,破坏极其严重,且曾无法人工培植,只能自然生长,在人为破坏严重,又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该物种一度几近灭绝。
好在国家已经引起重视,并为其划立自然保护区,截止到2013年10月25日宝华玉兰,在国家扶持的人工精心捉种、培育下,已有苗木数万棵。


三十八、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 Cheng),现状:区域性灭绝、功能性灭绝,全球自然界仅存一株,灭绝时间:未知
普陀鹅耳枥,属落叶乔木,普陀鹅耳枥,属落叶乔木,中国特有,自然生长情况下全球仅存一株,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高13米,主干胸径63.7厘米,侧干32.4厘米,树冠覆盖面积72平方米。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和自然景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
目前仍未可知普陀鹅耳枥濒临灭绝的具体原因,因为在人类了解到这个物种之前,它就已经极尽稀少了,据推测,它的消亡与人类的烧林砍伐,开荒挖山,环境破坏,毒害污染有着密切关联。
好在中国政府最终认识到了它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培育措施,普陀庙中全球唯一的植株进行倍加保护自不必说,保护的另一举措就是本树的结种研究及大量繁殖。杭州植物园已试种成功。普陀山现划为国家重点自然风景保护区,并设置管理局,对本种的保护极为重视,为了防止游人攀折,已在植株周加坝围护。当地管理机构和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栽培,并进行各种繁殖试验,最终尝试成功,繁育出大量树苗,解决了其面临灭绝的危机。







好了,在看过这么多已经在人类手下灭绝的动植物后,希望大家往后不要仅仅只关注和保护国家与媒体界着重宣传的那一些珍惜物种,还有更多的濒危动植物和大熊猫一样珍贵,并且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再见到它们的面貌了。
请大家尊重所有自然界中生灵的生命和物种多样性,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其实很多野生肉类食物,人们只是因为好奇心或者带着我食人不得的虚荣心与炫耀感才想要一饱口福,大多数野生动物制作的食物并不见得比一个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汉堡更好吃,却因为人们的一己私欲,一个物种就可能万劫不复。
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那里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每一块墓碑都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上面记载着那些因人类而绝迹于世界的众多物种的血泪史。
参观者来此凭吊的,不是人类中逝去的成员,而是自然界中永远逝去了的动物物种,这个特殊的墓地将向你诉说一个个物种灭绝的哀歌。参观者来此凭吊的,不是人类中逝去的成员,而是自然界中永远逝去了的动物物种,这个特殊的墓地将向你诉说一个个物种灭绝的哀歌。
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群的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蛮横干涉,在满足私欲、疯狂杀戮、生态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野生物种大量走向灭绝,一些大型脊椎动物被记录了下来,1600年以来共计720种动物灭绝了;而未被记录的灭绝物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则更是要多得多。一如上文中提到的斯特拉海牛在被发现27年后便惨遭灭绝,50余亿只的北美旅鸽被人类发现一个世纪后就遭屠杀殆尽,而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群的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蛮横干涉,在满足私欲、疯狂杀戮、生态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野生物种大量走向灭绝,一些大型脊椎动物被记录了下来,1600年以来共计720种动物灭绝了;而未被记录的灭绝物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则更是要多得多。一如上文中提到的斯特拉海牛在被发现27年后便惨遭灭绝,50余亿只的北美旅鸽被人类发现一个世纪后就遭屠杀殆尽,而更多的物种尚未被我们认知,便默默逝去了。为此,这里立立起了一座座悼念碑和无字碑,为那些已被人类记录和尚不为人所知的灭绝者们哀悼缅怀。
在墓地的最后,赫然屹立着人类的墓碑,它是排在整个墓地倒数第二块仍未倒塌的碑石。在墓地的最后,赫然屹立着人类的墓碑,它是排在整个墓地倒数第二块仍未倒塌的碑石。
如果再不反思,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个多米诺骨牌的墓碑阵终有一天将压倒在我们自己身上,但你依然可以庆幸,那时罪有应得的我们还不是地球上最后的孤独者,还好,我们还有鼠类为伍。
何不从现在起,就避免这样黑暗一天的到来呢?


地球接近70亿人口,如果一个人每一天因为口欲就吃掉一只小动物,那么每天都至少有几个物种将消失于世界,请不要让我们自己成为地球上最后孤独的存在。




这里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灵的家园,如果你的家中只剩你一人,你还会称它为 “Home,Sweet home”吗?



请一起重建我们的家园,请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请一起拯救我们的家园!



———————————————————————


后来补充的话:
1、无意间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这些年在各种新闻报道、纪录片、书籍上看到的种种,也感怀于身边亲身见证过的一些事情,仅出于个人对于自然的感情和自认的那一点善良,于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2、这里的文字并非奉劝大家不要吃肉或是放弃各种美味,我本人就是个极品大吃货,而且无肉不欢,特别是吃火锅的时候,但有一点,我抵制食用野味,也就是那些野生兽禽,只吃人工养殖和繁育的兽禽。其实吃过野味的人都知道,野味往往名大于实,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图它稀少,难得一见,抱着好奇和虚荣的心理去一品滋味,但吃过之后绝大多数的滋味也不过如此,就算极少数好吃一点的,也没有好吃到不吃遗憾、非吃不可的地步。野味稀少,因稀而食,越吃越少,这是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当今城市发展飞速,本就愈发难寻的野生动植物,经得起多少人好奇心和虚荣感而一探口味的尝试?
3、为了利益和逃避法律责任,很多食府会宣称他们的野味是家养繁殖的,而对于一般的食客和消费者而言是无从分辨野生家养区别的。我的做法是,但凡比较少见稀有的,经网上搜索查询也无法了解太多信息的,一律不吃。这样或许我会错过少量家养美食,但却抵制了大多数非法野生猎物。虽然杯水车薪,但能做好自己,也就无憾了。
4、上面列举的这些绝迹动物,很多并非因为绝对美味而被人类猎杀殆尽,在过去那个落后的时代,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因贫穷或求生而猎食这些野生动物,他们视这些动物为赖以生存的粮食,而非为了一品滋味的珍馐,更何况饥饿的时候,任何食物都会成为心中的美味。但随着发展,贪婪的人类开始并不仅仅满足于求生了,更多人为了享受、为了滋味、为了奢靡、为了好奇心,为了利益,甚至为了娱乐而大肆猎杀野生生物,如果不是这些私欲野蛮的行为,大多数曾满足于求生人类口腹需求的动物不至灭绝。
5、历史上基本没有哪一种动物是单纯因为好吃或被人类食用这一个原因而灭绝的,它们都是千万人类百千各不相同的欲望与无节制索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灭绝动物在人类为一品滋味大肆猎杀的同时,为了取得它们身上如羽毛、皮毛、牙、角等有经济价值部件而导致它们被屠杀的数量更是较食用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加上人类活动与开发建设带来的环境改变、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更可怕的是人类携带的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当地因没有天敌遏制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外来物种猎食洗劫,更是成为了很多生物灭绝的一个极重要原因,比如人类带来的大家鼠、家猪、狗、狐狸,这四种动物的外来入侵,在历史上就至少成为了数十种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禽类灭绝的重要推手,甚至是直接原因。
6、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你可以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你也可以和我一样做一个顶级大吃货,而这一切和你同时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付出一份绵薄之力并不冲突矛盾。在我生命的二十余年时光里,基本没有吃过野味,但这从未影响到我成为朋友们公认大吃货的地位。
7、上文中关于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图片的说明:环保团体与生物学家对于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决定本身并无过多反对,他们更多的是对于猎杀过程的操作、规范,以及猎杀原因的单纯性,从人道主义角度提出了抗议。由于加拿大政府官方的说法与环保团体、生物科学界的说法有出入,无法甄别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故此不作最终结论,知友们从多方面了解更客观的情况就好。
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加拿大主要捕猎的海豹均不是濒危物种,加拿大竖琴海豹(又名格陵兰海豹)数量达到730万只;海豹过度繁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灰海豹过度增长制约了“易危物种”鳕鱼资源的恢复,部分导致了鳕鱼高死亡率;加拿大海豹捕猎配额逐年增高,却都远远没有用完;加拿大遵循最高的屠宰动物标准,也有着世界最成功的捕猎管理,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协会认为“加拿大的商业捕猎没有对海豹种群造成任何危害。”
①、海豹季捕猎的海豹均非濒危物种:加拿大东海岸的竖琴海豹数量已达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约730万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格陵兰地区的竖琴海豹、灰海豹等均列为“无危物种”。
②、海豹的过度繁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加拿大竖琴海豹一年消耗1300万吨鱼,相反商业捕鱼消耗量却小于100万吨;灰海豹数量的增长制约了鳕鱼资源的恢复,部分导致了鳕鱼高死亡率。
③、加拿大实行海豹捕猎配额制度:尽管竖琴海豹的配额逐年提高,但从来没有被用完,例如,2013年配额为40万,最终被捕杀的竖琴海豹数量为9.4万。
④、加拿大遵循最高的屠宰动物标准:海豹捕猎实行击昏-检查-放血三步骤;加拿大不“活剥海豹皮”,也禁止捕杀海豹幼崽。
⑤、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成功的海豹捕猎管理:要拿到海豹捕猎许可证,就要参加人道捕猎培训;2008年,一名违反法规的捕猎者被处罚金25000加元,并被禁止参加2009年捕猎季第一天的活动。
⑥、加拿大98%的海豹被以“可接受的人道方式”杀死;欧洲食品安全局、国际独立兽医组织纷纷认可加拿大的海豹捕猎工作;WWF认为“加拿大的捕猎强度对海豹种群没有危害”。
另一方面,环保团体、生物科学界:
①、加拿大政府雇佣的猎人在每年猎杀的十数万只海豹中,近一半并没有严格执行其规定的宰杀动物标准,实际上多数猎杀者图省事,在仅仅打昏海豹后,就直接活剥海豹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要求的在剥海豹皮之前必须进行简单的检查测试,以确保海豹已经死亡,但实际上因为增加工作步骤,很少有猎人照做)。还有一些猎人,直接抢过母海豹怀里的小海豹,敲死小海豹后,马上剥皮。有些猎人甚至直接将并未死去的海豹用刺棒刺穿在冰面上将其拖行至海豹收集点。
②、按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规定,禁止猎杀皮毛仍为白色或出生不满12天的小海豹等。但95%被猎杀的海豹仅12天到3个月,猎杀者基本从不分辨海豹年龄,反而更多的猎杀小海豹,因为小海豹游泳技能还很不娴熟,不愿离开冰面,更容易进行捕杀。
③、加拿大政府猎杀海豹牵涉商业考量和政治因素,保护鳕鱼无可非议,但近年来海豹皮在全球市场价格攀升,加之海豹脂肪组织中含有名叫“omega 3”型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天然鱼的含量还要多,人们将这种物质提炼出来制成珍贵的营养滋补品在市场上销售,需求量十分巨大,这些成为加政府屡次增加猎杀配额背后的经济动机。并且加拿大各党派在联邦选举中为获得为数不少的渔猎业港口城市和从业者的选票支持,在猎杀海豹的原因中还掺杂了并不单纯的政治因素。
8、我们都是地球的一分子,先辈们的混沌无知已经让如今的我们遗失了这么多曾经与我们相伴的动植物;今天的我们还要继续重复走上让我们的子女、后辈失去更多物种的老路吗?无论它们或我们最终是否注定灭绝,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此时此刻不采取力所能及行动的理由。
9、保护环境,救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260103/8506.html

更多阅读

补铁的食物有哪些 补铁的食物有哪些水果

补铁的食物有很多,但还是说一下平时生活中经常看到过的吧,比如鸡蛋、瘦肉、肝、心等,其中鸡蛋为最好。 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蛋类、黑木耳、海带、大豆、芝麻酱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

濒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

用户:长睫毛20112012-8-17上午11:46美国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评选出因为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警醒我们应该关注自己居住的家园。1、火蜥蜴这种会游泳的火蜥蜴是极度濒危物种,只生

那些灭绝的动物 己经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那些灭绝的动物 第一章 生命之初及早期生物这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历程,从小到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到几辆公共汽车长的巨型动物,无一例外。对个体而言,生命的归宿是死亡,而对于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来说,就是灭绝。个体是渺小的,即使是高度文明的人

已灭绝的动物名单 2016年即将灭绝的动物

已灭绝的动物名单: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白令海峡的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恐鸟于1800年以后灭绝;南非拟斑马于1883年绝迹;西非狮于1865年灭绝;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亡;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

声明:《濒临灭绝的动物 有哪些动物植物是因为好吃而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为网友幻蓝式解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