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见:
下面是选摘: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最早的出版物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
“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但是其中说“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大概是有根据的。我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
《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不再专攻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
……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二十年间,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在1993-2000年之间,台湾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的各种组织都捐印了大量读经手册和书籍。而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会受欢迎的。
……无论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我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另外我补充一下近年的新闻报导,这个把《弟子规》流毒天下的王财贵还干过许多骗钱的事情,保守估计害了十几万孩子:
当代“圣人”王财贵
而在媒体对家长的访谈中,不难看出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人、台湾学者王财贵的巨大影响。一名家长曾表示,他非常赞同王财贵教授的话,做大事、创大业的人不需要文凭。
“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今年,读经的孩子比以往少。”
一位私塾老师迟疑着说,背后,是一幅至圣先师孔子的行教图。
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在一千余场讲座中,王财贵的理论一以贯之: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中国的经典,学习的方法则简单明了——大量读经,大量背诵。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对经典的推崇。“读童蒙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文,读古文不如读四书五经”。读了四书五经,其他的也就无需花时间,这被誉为“教育的经济学”。
而读的过程,也无需讲解和认字,不认字的跟着老师读就好了,学会拼音后就自己看,高深的内容小孩子本就无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经典也自有妙用。
“读一遍有一遍的好处,读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处。”
在王财贵流传最广的一次演讲中,他举了一个例子,阐释了经典的魔力。因为怀孕的母亲坚持读了十个月《论语》,出生的孩子不仅相貌不凡,而且知礼懂事,晚上从不哭闹。
……一位倡导先认字的堂主走在路上,就被其他堂主质问,“王财贵老师说了不用先认字,你怎么能这么做呢?”
王财贵:一个人的学问,大体分为对内在心灵体悟的“生命的学问”和对外在世界认知的“知识的学问”。内在体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有了智慧的引导,知识才有它的方向。通过读经,有了高度的语文熏习,默默中自然涵育他的内心智慧,同时也增长了理解的高度,再去追求逻辑数学科学等外在化知识,是很容易的。
王财贵:读经是最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之后该进入书院“解经”。目前我们在做书院的规划,希望能建全国最大的书院,这还是个理想,就是条件不成熟也没有关系,书院可以散落在全国各地供私塾学生继续向学。
王博士:他也能教出有学问、品德高的人,所以这个怎麽教?要教他一个简单的方法。或是说他送到保母那边。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有读经胎儿,胎儿读经教育,保母有读经的保母,就是保母不需要有学问,但是他可以放给学生看,就不要到保母家整天看电视。有些保母带着别人的孩子去打麻将,这个孩子在保母那里三年,三年就看打麻将,他就学坏了。所以这个必须告诉家长,要找到好的保母,然後再来是幼稚园,幼稚园其实也很好教,幼稚园的时候,他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现在幼稚园都教他一些很无聊的东西,没有东西可以教他,就教他玩。
所以幼稚园就可以做,我最近几年实验的结果,其实幼稚园三年就可以把四书背完,还背完《老子》。幼稚园就可以奠定他的,第一个文学学问的根底。第二个,幼稚园如果照老师所说的《弟子规》这种规矩来要求他,那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样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现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功课,在台湾跟大陆,尤其大陆功课很重,就是学生学得很困难,回家做很多功课,有的学生都是十点、十一点才能够睡觉,天天忙,天天忙。但是忙了六年,他所学得到的东西是很少,不如您以前学四个月。学六年不如学四个月,你看这个教育不是浪费了!
薰陶就是从文字开始,文字薰陶就是让他去读,就是去读!去背!他读多了,多多少少都能够受到这些经典圣贤指教的感动
此外,感谢 先生提醒,的确我国最高媒体公开推荐弟子规:
记者:我看到一则报道,有些人到农村讲儒学时,还没讲完,就走了一半人,原因是听不懂。我采访时,发现很多人对《弟子规》津津乐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儒学精华很多,您在讲乡村儒学时,为什么首先选择《弟子规》?
赵法生: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给他们讲儒学,不能照本宣科,要用浅显易懂的教材,要讲故事和体会,还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弟子规》是一本蒙学读物,源自《论语》“学而篇”,讲的是人生最基础的礼义规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给农民讲课。
对怀疑《弟子规》作用的人,建议他走出办公室,到老百姓中间去,看看那些因这本小册子而化干戈为玉帛的家庭,问问那些因为这本小书而不再受儿媳虐待的老人。《弟子规》之所以有效,在于它重新唤醒了人性中的良知,这正是儒家教化之根本。当然,《弟子规》的思想毕竟源自几千年前,我们不能指望它包治百病。
除了《弟子规》,我们今后还要向老百姓讲解《论语》《孟子》《增广贤文》等。@
还有,发现复旦的钱文忠教授是真拿这本《弟子规》当经典:
相比之下,于丹虽然又蠢又贪财,但在公开场合貌似还没直接吹过《弟子规》是经典。可见钱文忠的下限有多低。
相关话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