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的?

借着回答这个问题,也顺便梳理下自己的学习资料来源。以下部分内容与互联网、风险投资行业有关,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PS. 这个问题只问了”渠道有哪些“,没有问“怎么找到这些渠道的”,但个人并不十分赞成某些陈列性的回答——推荐的确实是好东西,可干巴巴的几行字并不能给人直观、强烈的印象,既没有说清楚它们好在哪里、适用于哪些人、会给人怎样收获,也没有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所以这样的答案很可能只会收到很多赞和收藏,却很少会被人在在事后真正认真地去利用。大家可以想一想,很多人都收藏过类似“男人这么打扮才好看”、“每天十分钟练出马甲线”、“让你变成native speaker的一百句口语”的文章吧,有多少人会在事后再度点开、仔细阅读呢?

PPS. 收藏次数远比点赞次数多……sigh

最近更新于16年3月26日,后续不断更新中……

一、实体书籍

1. 围绕作者去寻找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大师对话。而大师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他找好书看时曾用过的一招,就是看自己喜欢的作者在书中提及了哪些名字,然后顺藤摸瓜,去阅读这些人的著作——你喜欢这位作者,那么有很大可能,你也会喜欢上这位作者所推崇的人。
举例:如果你很喜欢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那么看一看这个清单,也许你的下一部心头爱作就在其中:

2. 围绕内容去寻找
这方面最好用的工具可能就是亚马逊的智能推荐了,真的非常省心,而且效果显著。类似的,还有文献综述等。
举例:如果你对互联网感兴趣,在亚马逊上挑选了一本《平台战略》(),那么页面下方“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中就会为你推荐《从0到1》,“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中就会展示《免费》、《长尾理论》、《平台产业经典案例与解析》、《大数据时代》等。

3. 围绕读者去寻找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提豆瓣上的小组、读书频道。这曾经是我最爱逛的地方之一,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读者社群。豆列功能的推出,也大大提升了讨论分享体验。
举例:我非常喜欢一本叫 的书。这本书非常小众,连浙江省图书馆这样的大馆里都没有藏书。但在豆瓣上,我却能遇见几位同爱此书的豆友。短短的几篇书评和同样不长的讨论里,就跳出了《黎明之歌》、《百年孤独》、《午夜的孩子》、《鲜花与阴影》等与其主题、风格相近的好书的名字。

二、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获取方式基本就是关键字搜索和URL链接了,其他几位答主介绍的爬虫等方式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我列的这几个则都是非常简单易用的:

1. 聚合性的站点
国内某网友制作的简易站点,帮助我这样经常需要搜索信息的人在多个搜索引擎页面中快速来回切换。此外,它还提供了磁力云、比价、图片识别等功能,并对化工、外贸、游记等细分专项领域进行了优化。国外的Info.com()与之类似,但打开速度较慢,需要翻墙,且功能也不如前者齐全。

由 创办的一个IT知识整合社区,从国内外数千个科技相关的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等上抓取文章,并提供智能推荐系统。先不讨论这样这样的做法是否侵权,仅就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资讯来源。其手机app的使用体验相当棒,与之类似的应用还有极客快讯等。对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一下我此前的一个相关回答:

IT199提供的一个大数据工具导航。一小部分链接已失效,但绝大多数链接都是亲测可用的,并且数据更新非常及时,能够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而且这上面的数据并不只是互联网领域的,还包括了药品数据查询、语义分析工具等。第一次来到这个页面时,很多链接都让我感到“大开眼界”。如果你想培养自己对数据和趋势的敏感度,不妨时不时地上去逛逛。

一个新媒体广告服务平台,能提供微博、搜狐新闻、凤凰新闻、腾讯微社区、荔枝FM、蜻蜓FM等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的排行数据,并将广告主和媒体所有者对接起来。不过,这并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重点。普通人对这个站点的正确使用方式应该如何呢?点击页面左上角的“榜单”(),即可查看国内时事、民生、财富、科技等各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并可以通过点击平台名称,直接在线阅读其最新文章!是不是非常棒呆?

一个专业投资分析报告的分享平台。这个网站是我在面看到的,印象中由某位大牛牵头创建(不确定),其中的报告来自于国内外各家权威机构,主要集中于TMT、生命健康、大消费、传媒娱乐、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是一个极其高质的参考资料来源。

这是一家提供行业研究报告的网站,覆盖的行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互联网、智能硬件、新媒体等领域较少涉及。我还没有购买过这上面的报告,但据说质量还不错,但数据可能有些落后。

2. 零散的站点推荐

阿里研究院的官网,抛开其屁股不论,这个脑袋里还是有大量关于电商领域的细致而深入的观点的,不光有阿里高层的访谈,还有麦肯锡、贝恩等顶尖咨询机构的干货。其中的“阿里商业评论”是我最感兴趣的栏目,它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小商家的发展机遇、阿里的未来规划等进行分析和梳理。


3.国外科技媒体推荐

国内目前做得最大最好的互联网创投媒体36氪,当初就是靠翻译TC上的文章起家的。TC上的文章总体还是不错的,深度观点较少,但是覆盖面挺广,而且时效性很高。其与动点科技(TechNode)合作,推出了中文版 。

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网络博客”,也曾被扎克伯格盛誉“这是我常看的两个博客之一”,但近些年发展一般,曾引以为傲的文章深度也并没有和下述的The Verge、Business Insider等拉开明显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远逊)。

最受欢迎的科技媒体之一,资讯报道通常言简意赅(关键信息+背景补充+引用名人话语),长篇评述/行业报道通常是以小见大(喜欢用细节或典例作为引子,一边讲故事一边讲道理,比如我非常喜欢的这篇 )。其对汽车行业的报道专业性略有欠缺。

全美流量最大的商业媒体之一,报道领域除科技之外,还涵盖金融、媒体、体育、政治等领域,且常会有一些对时下热门社会新闻的追踪和深度报道。话说敢在名字里放Insider的网站似乎都很有料,我以前在虎扑时经常翻译的一个篮球博客就是……

历史最悠久的科技媒体之一,有纸质杂志出版,但近年来其重心似乎并不在增加文章深度上,而是不断扩张覆盖内容,从科技到文化甚至到娱乐,还充斥着大量浅尝辄止的短讯或简评,有种“全面庸俗化”的感觉,其界面改版后满满都是娱乐小报的既视感。

几乎每篇文章都必配图,还是非常炫酷的那种。文章内容以关注明星公司的最新动向和行业热点为主,偶有创业者、投资人等访谈,其关注设计潮流的Co.Design 栏目很受欢迎。

覆盖领域从科技热点到太空探索到生命科学,专注报道最新科技产品、科学发现、科研成果等。强烈推荐它的视频频道,那里面提供了一些非常不错的访谈、纪录片等,大约一个月更新几篇,部分视频需要翻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服务器在英国的原因,访问这网站时常抽风(不翻墙时)。其更像是一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IT产业”的媒体,面向的读者群体以技术人员为主,对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创业的报道相对较少。其 栏目有很多非常好的科普性文章,能让小白也对技术领域有一点点浅显的了解。

据说在欧洲影响较大,时常会有很多欧洲互联网行业动态的文章,而不像很多媒体以关注美国和亚洲为主(但欧洲互联网行业创新乏力、缺乏全球话语权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网站的资讯更新速度上并不是很快,但覆盖面还是不错的,常常能够看到很多别的网站较少报道的新产品(各种app和智能硬件),我主要看的也是这上面每周的 New Products of the Week,比如今天(16年3月21日)出的这期:

一个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科技网站,主要报道大数据、无人机、机器人、灾难防控、卫星影像等前沿领域。铜臭味沾多了,看看这些真正能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东西,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最新动向的老牌网站。单就创业和创新而言,其专业程度和影响力逊于、 等的,但其覆盖面更广,面向受众更为普适,并时常会有一些脑洞大开的文章,非常有趣。其中我看得最多的是 。

久负盛名的“创业者”网站,也有同名实体杂志出版,长期关注科技领域创业创新的朋友们一定都听说过。不过近几年其风头有渐减趋势,可能也是因为覆盖面扩大的原因。其与 有版权合作,将部分优质稿件授权给后者翻译发表。


“极客向”较强的创业媒体,重点关注由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的最新研发产品(如其一系列关于HoloLens的追踪和报道)。其有自己的广播电台,并会定期做一些访谈节目。这些节目的录音及文字稿在官网上都能看到,比如采访GroupOn新任CEO的这篇: 。


关注加拿大科技创业的媒体。在很多方面,加拿大之于美国,都很像东南亚之于中国,所以加拿大也经常成为美国创业公司向境外发展的首选目标。该媒体除了对加拿大本土创业公司、孵化器、路演活动的报道以外,也会时常有一些关于美国创业公司将业务拓展至加拿大的报道,很有意思。与之类似的,有 (重点关注印度)、 (重点关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一家长期关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加坡媒体,内容更新速度较快,深度也还不错,基本每篇都配有数据和图表,也会有一些独到的观点。但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采用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大都是二手的(如国内调研机构的报告等),二是部分数据、图表、分析较多的精品文章需要付费用户才能阅读(30刀每月)。个人观点是,大家看看他们作为国外观察者的观点和评论就好,报告什么的看看国内调研机构(艾瑞、易观智库等)的就够了。


这是 旗下的一个网站,收录了大量来自Medium、独立博客的优秀文章,许多都是创业者们对行业的理解、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对我们现有生活方式的思考。个人强烈推荐这篇文章 ,其中的观点和逻辑很有意思。


关注消费电子产品的人一定都知道它。得益于编辑们的努力工作,这上面有关于各种新奇小玩意儿、各式数码产品的谍报、照片、新闻、评测……其中文站点 除对英文版报道的翻译外,还有不少关于国内智能硬件行业的原创内容。与之类似的国内媒体有 等。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的?

专门教你如何利用最新数码产品、科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一个网站,时常也会对当前热点进行详尽的、更为接地气、更为生活化的剖析和报道(比如这篇介绍YouTube网红现象的文章: )。


专注于发掘全球各地新生团队、新奇产品、新鲜idea的社区,其上有大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也有不少科研领域的最新突破。其行业覆盖面相当之广,互联网、硬件、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均有涉及,非常适合拿来培养自己对趋势的敏感度。


在Uber杭州做marketing实习时经常看的一个网站,上面有大量的社交媒体推广实例,跨平台推广策略制定、各式营销工具试用评析、SEO经验技巧总结……在保持内容专业性的同时,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初创公司(尤其是有意往海外市场发展的初创公司)学习。与之类似的有 (专注移动营销)、 (覆盖面更广的营销网站)。


互联网营销行业老兵Scott Brinker的博客,堪称国内外对营销SaaS服务理解最深的博客(很可能没有之一),Scott本人目前也正在该领域创业。其12年发表的一篇解读互联网营销趋势的文章,至今读来仍然非常有前瞻性: 。我专栏中 一文即来自该博客。


著名风险投资投资人 Mark Suster的个人博客。他在两次创业成功后,开始改行做投资。正如博客的名字那样,他从谈判桌的两边,从创业者和投资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很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真挚而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观点。我专栏中 一文即来自于该博客。


与 类似的知名VC博客还有 、 、 、 、 、 、 、 、 等。


对了,怎么可以忘了创业教父、YC创始人Paul Graham呢!对他的传奇经历、对YC感兴趣的创业者们,千万不能错过他的个人网站: 。






以上摘自我的个人专栏:


3. 面的精品问答

a. 生活和个人提升:






b. 创业投资相关








c. 个人强烈推荐:

当我看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时,真的非常手痒,想把那边的部分问答给搬运过来;不过后来仔细一想,别人的东西再好,也终究是别人的;要想取得进步,还是需要自己阅读、思考、整理、实践才行。与各位共勉。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专栏:

我的其他答案推荐: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270103/4217.html

更多阅读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二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1. 牙医建议,牙刷应放置于距离盥洗室至少6英尺远,以避开冲马桶时产生并漂浮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粒2. 迈克尔.乔丹每年从耐克得到的收入多于马来西亚的耐克工厂工人的薪水总和3. 麦当劳40%的利润来自Happy Meals的销售4. 1996版的韦伯斯特

一般人不知道的服装生意经 淘宝生意经

一般人不知道的服装生意经一 (一)如果有人说拿一千万来买服装生意的经验,你信不信?我信。身边有不少朋友,投了一千万或几百万做服装生意(不是开工厂),最后失败而终。尤其是去年,珠三角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做服装生意亏数百万的大有人在。象我

干旱知识你知道多少?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一、如何寻找水源1.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具体方法是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识 大全 世界上有趣的冷知识

冷知识(trivia)指的是琐碎的、庞杂的事情或知识等,或许饶富趣味、并随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却鲜少人会去注意。  冷知识(trivia)的由来是拉丁文里意指“三叉路”的3(tres)+道路(via)。在古罗马的都市中,因三叉路随处可见,便引伸为“到

声明:《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的?》为网友帅气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