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2015年我看到的第二部极为精彩的电影,上一部是《一代宗师》3D版。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没有简单的给出一个对或者错的答案,而是把人和事的蜕变,真实的展现出来,至于是非,留给观众评价。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这电影的认知,也代表了我们自己对于内心价值的认同。你要的是赢,还是梦。
《爆裂鼓手》——源自魔鬼的乐与怒
《爆裂鼓手》是一部有魔力的电影,这份魔力不仅仅在于影片充分展现了爵士乐中“鼓”的魅力,还在于这片子重现了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外界折辱,内在心魔苦苦抗争的过程,偏执、冲动、暴躁、阴郁、冷漠……种种黑暗情绪将人拽入泥潭,是摆脱一切走出来,还是在挣扎中被同化,也许每个人的结局都不一样。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不那么乐观的结果,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处境,不知不觉,你已经变成了你当初最痛恨的那个人。这个过程和结果,也是最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尤其对我们这些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真是感同身受。
(前方预警,大量剧透)
《爆裂鼓手》开篇,就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孩子与心魔孤军奋战的故事。
简单说下情节。谢尔佛音乐学院的新生安德鲁出身于单亲家庭,家境平凡,性格有些懦弱自卑,爵士鼓是他最热爱的事业,他渴望成为像自己的偶像Buddy Rich那样的传奇鼓手,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某天他在单独加练的时候引起了学校著名导师弗莱彻的注意,在几次测试之后,弗莱彻将安德鲁招进了他的精英演奏团,也将他带入了炼狱。在充满了鲜血、汗水、敌视、羞辱的修炼过程中,安德鲁的爵士鼓技艺飞速提升,但他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无以伦比的巨大。在连续几次冲突后,安德鲁终于在著名的卡耐基音乐厅舞台上,战胜了弗莱彻的羞辱和陷害,实现了闪亮的逆袭。就在弗莱彻与安德鲁的相视一笑中,影片结束
从阴影中缓缓登场的导师弗莱彻,首次露面就充满了神秘的黑暗气息
如果仅仅是一个学艺中突破自我,走出迷茫的励志故事,那么这部电影的魔力并没有那么大,毕竟同样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得太多,《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都是讲述学生与不良成长环境抗争的故事,甚至连《功夫熊猫》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在那些电影里学生都有一个爱护他,引导他的老师,带领他冲破各种世俗庸碌的迷雾,抵达高尚的灵魂彼岸。而在这部电影里,学生需要对抗的就是自己的老师。他需要从这个老师身上学习精湛的技艺,又需要时刻抵抗来自对方的压力和羞辱,没有家长,没有朋友,只能孤军奋战。这种从名著《浮士德》演化而来的情节也是好莱坞钟爱的类型,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魔鬼代言人》,或者上映没多少年头的《穿普达拉的女魔头》都是此中翘楚。事实上,剥离开时尚和音乐的背景,忽视角色性别,《爆裂鼓手》就是《穿普达拉的女魔头》的男版。音乐与时尚同样充斥着艺术理想和物质利益的交织,而JK西蒙斯的魔鬼光头导师压迫力丝毫不亚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高冷女主编。但《爆裂鼓手》在故事和剪辑上更紧凑,更暴烈,更直接,110分钟的片长,几乎没有温情时刻,一场对抗接着另一场,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鲜血、痉挛、殴打、怒骂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安妮·海瑟薇面对的刁难简直是小儿科。直到最后,区别来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女实习生扔掉了电话,放弃了时尚行业五光十色的诱惑,去追寻自己的真正理想。而迈尔斯·特勒主演的安德鲁却已经无法摆脱魔鬼导师的阴影,两人在舞台上对视一笑,却让人在心底更加战栗。这个结局让《爆裂鼓手》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和安德鲁一样,没能在这场对抗中幸存下来,不知不觉被同化。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能幸存呢?这就是这电影的精华所在,面对魔鬼,我们是怎么一点点失去最后防线,这电影将其中的过程精妙的描述出来。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中国的年轻观众会非常有共鸣,甚至还会有“励志”的感受。因为在中国父权文化下,在高考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太熟悉那种理想被一点点揉碎,在痛苦中不断用各种鸡血和鸡汤激励和麻醉自己,最后不知不觉屈服,异化成另一个人的过程。用另一部电影中的台词来总结,就是一个自己对着另一个自己说“他好像一条狗”。我们都无力抵抗,只能乖乖戴上那个金箍,放弃自己的爱和梦想,做师长和父母希望我们做的那个人去了。
看片间隙,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那条狗一样的人,同样激烈抗争,同样仓皇落败。扯远了,回到《爆裂鼓手》。首先看看热爱爵士鼓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单亲家庭出身,家境普通甚至可以说贫寒,长辈对自己并无太高期望,只是希望有个谋生技能,安稳度日就好。自身外貌普通,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懦弱,连和心仪的女孩搭讪的勇气都没有。除了心底还会有一个强烈热爱的兴趣所在,能偶尔闪光,其他可以说一无是处。问题是,有兴趣的东西,却不知自己是否有天分,就算有点天分,也未必有机会能发挥自己,于是就在不知向何处去的迷茫中慢慢长大。电影里的安德鲁相对幸运一点,他自小热爱爵士鼓,勤于修炼,好歹进入了著名的谢尔佛音乐学院,学习自己喜爱的艺术,这已经是让我们很多人羡慕不已的事情。
安德鲁非常勤奋,也非常有韧性,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天才来自于勤奋”的典型,课余时间还自己加练,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成为传奇爵士鼓手是他的终极梦想。但他有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见的问题,就是他并不能分清“世俗成功”和“梦想实现”的微妙区别,是最终站在林肯中心舞台上重要,还是创作出传世的音乐作品重要?这个问题如同“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时常摆在我们所有人的面前,好难选。
异变从这里开始,我们追求的是梦想还是成功,有些时候真的很难区分。这个冲突集中体现在安德鲁的家宴上,他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堂兄)的优势比较,与家人亲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说出了“我宁可为了音乐家破人亡,酗酒吸毒,34岁就死掉但被人铭记,也不愿家财万贯一生平安却不为人所知”这样的狠话。言辞之间充满了年轻人的血气,却不自知这就是堕落的开始。因为他不自知,也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不相信自己的音乐追求能否实现,他只能依靠别人的认可来判断。而到了最后,获得他人的认可,站在更高舞台上,已经成为他更优先的目标,他已经忘记自己追求的音乐是什么了,在为了别人的认可而前进。
事实上,每一次安德鲁获得的认可,都会给他动力,让他做一些从前不敢做的事情。加入精英演奏团,他终于有勇气去搭讪心仪已久的女孩。利用首席鼓手的事故替补出场表现精彩获得掌声,让他敢在接下来导师选进新人替代他做首席的时候,说出了“就凭他演奏的这种渣?”这样直接树敌的质问。而在与导师直接冲突,投诉对方让其失去学校教职之后,对方几句温情的话,加上“你有我想要的天分,我一直在找自己的查理·帕克”这样的赞誉,他就忘乎所以,踏入了导师给他设置的陷阱,差一点把自己的前程断送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到了这一步,他已经不是为了音乐而拼命,而是为了“赢”。
获得弗莱彻认可,给了安德鲁搭讪姑娘的勇气,之后他就忘了姑娘,只为了赢。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说充满了墨菲斯特一般魅力的导师弗莱彻了,他是全片最精华的所在,引诱浮士德堕落的那个魔鬼,是安德鲁的引路人和掘墓者。充满了罂粟花一般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JK西蒙斯凭借此角色的精彩演出,横扫各大奖项,众望所归拿下刚刚颁布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其笑里藏刀,阴狠暴烈的表现可称银幕经典。
首先,弗莱彻的确是个音乐素养极高的导师,6年前他带出的学生西蒙毕业后直接进入林肯中心,2年就做到首席演奏员,他对安德鲁的调教,虽然手段残酷,但音乐上却都打到了点子上,就专业技能来说非常出色。他在失去教职之后,于酒吧里兼职演出,抚琴独奏爵士乐的一段,也显示出他对爵士乐的修养与热爱,所以才能在后来的短暂温情对话中,一举将安德鲁引入陷阱,因为在音乐水平上安德鲁只能对他仰望,即使骨子里痛恨他,却也无法回避他技艺高超这个事实。
短短的酒吧演奏让弗莱彻的音乐水准毋庸置疑,这是他占据主动地位的基石。其次,弗莱彻自私冷漠,对学生毫无关爱可言。他关心的只有他自己,他的声望,他的主导权,谁敢挑战他,他就想办法毁了谁。学生在他的眼中不过都是可以用来证明自己能力和权威的牺牲品。比如在安德鲁进入精英合奏团的第一次排练,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声称有人演奏跑调,然后逼着乐手一个个现场表演,最终将第四长号手赶出了乐团。但小胖子刚刚抹着眼泪走出门,他就坦承“跑调的不是他,不过他既然连自己都不能确认是否跑调,那让他滚蛋也不委屈他。”他就这样毁灭一个学生在音乐上的信心。而接下来他与安德鲁的片刻温情,也不过是为了套出对方的软肋,好从最疼的地方下手。对他所有学生的软肋,他都了如指掌,因此从他嘴里吼出来的话,都句句钻心,直抵灵魂最深处。比如他痛骂第四长号手“别总想着儿童套餐”是因为对方家境不好,从小嘴馋营养套餐吃成了胖子。痛骂第一鼓手坦纳“鼓槌不是你男朋友的鸡鸡,别那么着急让曲子到高潮”,是因为他知道坦纳是同性恋。套出安德鲁是单亲家庭出身后,就可以痛骂他“你妈发现你和你爹都没出息才和别人跑了”。当他的嗓门在排练室里吼起来的时候,人人战栗。他动手抽打学生,摔乐器,也无人敢还手,因为他就是这个房间的统治者,掌握所有人的命运。至于坦纳弄丢了乐谱被换,安德鲁车祸之后满脸鲜血的赶到演出现场坚持演奏却不支,在他看来都是对方的错,不够努力,不够称职,做不好,就滚。
偶尔的温情面目,也不过是为了套出对方的软肋,弗莱彻狡诈如斯,而且时刻彰显控制姿态。有这样的导师在面前,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满腹阴郁和怨气,想正常做人都难。所以好不容易才勾搭上女孩的安德鲁越来越冷漠,最后以为了音乐为名把女孩甩了。原第一鼓手坦纳干脆放弃了音乐转行学医去了。弗莱彻口中的骄傲,毕业就进入林肯中心的传奇学生西蒙,因为他造成的性格抑郁而自杀,若不是后来投诉中心的老师透露,谁也不知道西蒙竟然是因为这个渊源而死。而弗莱彻在抹一把泪水之后,讲一句“我最好的学生死于车祸”,就把自己的责任摘了个干净。
不过,如此暴力狡诈的弗莱彻能在学院这么多年不倒,直到安德鲁与其彻底撕破脸打作一团引发家长投诉才被剥夺教职,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就是弗莱彻利用自己的音乐天分,结合暴烈的教学作风,形成了独到的魔鬼教学法,因为魔鬼最擅长的,就是操弄人心。
喊着“fuck you”练到满手鲜血才插入冰水镇痛,此时痛恨已经取代了热爱成为安德鲁练习的动力。与一般教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不同,弗莱彻是通过“激发学生的痛恨”来驱动其努力进取。我们都知道,想要爱,比较难,但想要恨,可太容易了,而且见效特别快。恨自己能力不够,恨学业如此之难,恨老师阴险变态,相信看到安德鲁被弗莱彻逼得死去活来,激愤之下喊着“fuck you”练鼓练到满手鲜血,将手插入冰水中镇痛一幕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恨,也能理解他为什么和女友分手,理解他为什么车祸后满脸鲜血也要跑去演出。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爵士乐,还在于“老子不能让你找到理由骂我蠢,老子要赢了你!”的心态。在最后一幕台上表演的时候可以看到,当弗莱彻第一次失去了舞台的主导权,不仅仅是安德鲁,所有的演奏团员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实现了超常的华丽演奏,因为他们第一次可能在台上战胜弗莱彻,这应该是他们多年的夙愿。也正是这种源于痛恨的超常发挥,只会让弗莱彻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因为说到底学生还是他调教出来的。在这个讲究“胜者为王”的商业时代,你能赢,就证明他的好,谁管你的灵魂是否被毁灭,是否抑郁成疾,6年后开车自杀。
喊着草泥马开始主导舞台实现逆袭的安德鲁,已经浮现出另一个弗莱彻的雏形。影片的最后一幕,安德鲁中了弗莱彻的圈套,带着最熟悉的caravan曲谱走上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台下是美国音乐工业最重量级的一群人,他在这里迎接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挑战,听到的却是“今天演奏的是upswinging”,瞬间他知道弗莱彻要毁了自己的音乐前途。在张皇失措被赶下场之后,他带着满腔痛恨,回到舞台,不管不顾,带领乐队演奏起了caravan,这时候他已经不在乎之后能不能继续打鼓了,他就是要打破所有规则和礼节,挑战弗莱彻,并且赢一次!开场之后的安德鲁面目扭曲,骂着“草泥马”开始演奏,整个乐队的怨气跟着他一泄而出,分外闪亮。失去了舞台主导权的弗莱彻恶狠狠的威胁,安德鲁更凶悍用鼓声回击。但就在这种几乎崩裂的舞台气氛中,弗莱彻却松弛了下来,跟着乐队节奏走,因为他知道乐队就是想赢他一次,而乐队赢,他就不可能输。尤其是从前懦弱哭泣的安德鲁,已经成长为另一个不择手段的弗莱彻。于是两人在对抗中相互靠近,在安德鲁自顾自的大段鼓声激烈独奏中达到了真正的和谐,老魔鬼找到了接班人,小魔鬼在仿佛性高潮一般的痛苦演奏中诞生了。最终一曲告终,两人对视,弗莱彻笑了。
最后一个镜头,恶魔的微笑,他还是赢了。
弗莱彻还是彻底的赢了。不仅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传承。
也正是这个结局最让人共鸣,因为“以恨为动力”的魔鬼教学法,不仅仅是在美国有,中国几千年来更奉行“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的魔鬼逻辑,而且太多人在成功之后,反而如同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一样,对这种精神虐待产生感激,忘了自己的灵魂是怎样被鞭挞被扭曲,忘记了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只要功成名就,哪管当年理想何在。这让一代代只会在灵魂上毁灭下一代的“严师”层出不穷。从老师到家长,再到领导,四处可见魔鬼的身影。
平心而论,我也经历过严师,但我所遇见的,都是对事标准严格,更多理想主义色彩,精益求精,却对人友善温和,保持应有尊重。我自己在行事过程中,为戾气所染,也已经隐隐有了魔鬼逻辑的苗头,这令人恐惧。因为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人,忘记了为什么而从事这个职业,以羞辱他人,挑动仇恨,散播恐惧为手段获得成功,那无论什么样的光环,都不能掩盖灵魂中的卑劣和下作。我在严词抨击魔鬼的同时,也不禁对自己汗颜。
所以,这部用19天拍摄,70天后期制作,成本不过几百万美元,没有任何大牌演员的电影让我如此喜欢,反复观看,修改文字细节。因为这电影照出了时代中横行的魔鬼身影,包括我自己身上的魔鬼。以成功为名义,以精益求精为名义,以“为了你好”为名义,用最卑劣的手段,折辱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灵魂,制造更多的魔鬼。如果你没能在这场卑劣的竞争中幸存下来,魔鬼会告诉你,别怪他,是你自己不够天才,不够坚持,带着满手鲜血扬长而去,留给你满腔的迷茫和痛恨。而这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
相比之下,《中国合伙人》也好,《致青春》也好,国产电影对于成长的描述,真是个渣。
最后,如果这电影你能看出励志的味道来,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有资格在这个社会的成功阶层中开始起步了。
魔鬼总是能赢。
本文同发微信电影公众号:zhimovie。禁止转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