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020 十三五 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的经济局势会比 2015 年的要好么?

谢谢han han的邀请。首先,需要强调的是2015年还不能算为困难时期,真正困难的时期还未到来。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比较集中的看法是2016年中国会迎来经济结构调整的真正挑战,但也有些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017年才会迎来真正的寒冬。如巴曙松的看法是2016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底这一期间中国会迎来困难时期,主要原因是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更为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中期挑战(《巴曙松:去杠杆、去产能考验金融体系》。还有最近网络上盛传的马云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5至15个月里是个困难期,认为随着全国正打击政府官员的过度开支,以及持续进行的经济转型,中国经济接下来的1年会有压力,不过马云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经历大幅下滑,他认为年内7%的经济增速是可以实现的(这个真假暂时没去考证)。


但最近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密集动作也许可以掀开明年经济动向的面纱了。


2015年11月10日,习大大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习大大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2015年11月18日,习大大在亚太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提出了四点主张,其中第一点是“坚持推进改革创新。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5年11月18日,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形成“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要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


与此同时,一批学者和官员也纷纷就“供应侧”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吴敬琏就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原因在于供给侧的问题,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

供给侧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淡化过往”三驾马车“经济发展模式,并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经济改革的重心。虽说国家政策会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国家领导人如此密集地发声已经表明,如没有重大经济问题发生,2016年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是毫无悬念。


那么,面对这种经济结构改革中国又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走出经济困境,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以及我们个人又能怎样做出应对措施呢?


先来谈谈中国走出经济困境的机遇。


第一当属产能输出与构建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无论是一路一带,亚投行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寻求加入SDR,其实质都代表了中国谋求实现国内过剩产能输出与重构国际金融秩序的努力。



第二是国内企业的做大做强,并力图打造一批民族企业品牌,这包括了那些经历“淡马锡模式”改革后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国内的内需供应问题,二是资本输出时期国内企业的对外竞争力问题。当前中国并非不存在内需,一方面是具备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多未能建立让消费者信服的企业品牌,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企业未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高端产品。其后果是导致大批消费者出国购物,并且催生了海淘一族这种在国外消费的后果。近几年国外旅游购物越发兴盛,其背后的问题是中国不仅很是缺乏能让消费者信服的高端品牌,就连底端产品也备受国内消费者的质疑,尽管其中一些其实已经达到了”物美价廉“的高标准。



第三是互联网、工业4.0(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等高新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革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正在拉开大幕,用李彦宏的话说就是:可以把传统产业都推倒 用互联网思维再做一遍。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实现共享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方面。工业4.0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最起码等我国工业全部实现自动化再说吧。



第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双创的目的在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支撑,一千个创新里面只要有一个有效提升经济效率的创新,那么国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该项的评论也足够多了,这里就不再复述,具体可参考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未来社会又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个题目太大了,笔者就主要从个人的视界来谈一谈。


先来说好的可能。经济结构改革将会释放一系列的改革红利。第一是减税,11月9日李总理在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合理加大减税力度的政策走向,近期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则建议有关部门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统筹考虑代表所提意见,适时提出修法建议以提高个税起征点;第二是户籍改革,其最大动力源自能够延长人口红利,现在很多农民工到了40岁左右就离开城市返回家乡,这是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工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如果能够留住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那么城市就等于多出了一份能再干20多年的劳动力。此外,让农民在城市落户还能顺带着帮忙消化房地产库存,因而是具备实现基础的。广东则将于2016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随迁子女可在粤参加高考。其背后所折射的还是城市对劳动人口的需求。还有人口政策改革(比如二胎)、土地制度改革等,这些就不复述了。这些改革红利有些是已经实现的,有些还没实现,具体的实现程度还是得看国家推进改革的力度。


坏的可能,最大的自然是失业风险。按照供给侧改革正常发展的思路,有很多趋势是可以预判的,笔者就简单列举三个:一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经济寡头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导致部分从业人员的暂时失业,目前国企有国家托底,即便是合并重组目前暂时没见到裁员现象(比如南北车的合并),但有没有其他形式的裁员、今后会不会打破这一情况就不好说了。


二是制造业往高端方向发展,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必然也会出现部分暂时失业,但情况未必会有网络上形容的那么严重。中国的经济转型无时不刻不在进行,只是现在到了攻坚阶段才格外引人注目。底端造业经过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早就把效率低下的企业给淘汰了(部分国企除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5年9月,一张《1.7亿就业人口的纺服业现“倒闭潮”,千万人或将提前回家过年》的网帖在互联网和微社交群上广为流传,但中国纺服业就业人口真的有1.7亿之多吗?工信部就声称所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约为1000万人,纺织服装全行业就业人数为2000万人。


三是现代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至于发展的理由笔者就不写了。


那么就业人口转移的趋势已经很清晰了,部分因为行业集中度提高和制造业优胜劣汰的暂时失业人口会往现代服务业靠拢,以现代服务业覆盖的行业范围之广,真的无法容纳这些就业转移人口吗?显然不是。但顺利实现这一过程是有前提的,一是现代服务业要能发展得起来;二是实体经济能够支撑得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就业人口转移这一过程不能太剧烈。从这三方面来看,无论从提升生产效率还是提升服务质量,进行国企改革都是必然的选择。除了资源的原因,也许还有人才的原因。国企里大量人才过剩(大量高素质人才干着初、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工作),而中小企业却十分匮乏人才,那么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从何而来?


但即便是改革顺利推进,国企也并非意味着荣光不在。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上榜公司106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国企。过去”国进民退“的实质是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直到今天看到的很多国企已经成为行业巨头。虽然不少国企因为亏损问题备受诟病,但行业巨头们仍拥有极强的竞争力,这从改革比较前沿的通信行业可以看出来。未来也许会有一批国企倒闭,但更可能的是涌现体量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国企,比如通信行业的中国铁塔。

最后是个人的应对措施。


一是保持”危中有机“的意识。在经济结构转型期既要看到传统行业的衰败,也要看到并抓住现代服务业兴起的机会。即便是在经济困难的蛰伏时期,也应细心观察并寻找新行业的发展机会。保持与外界的积极联系,多参与一些跨行业的交流,多做一些新颖的尝试,相信都会有所收获的。至于新行业若干年后会不会人满为患,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但总的来说,先入行、先熟悉游戏规则的人会有优势。

二是保持好平稳的就业观。不可否认行业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抵消个人的努力。但大部分人是否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好工作,笔者觉得有待商榷。行业周期的存在,意味着每个产业都会经历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谁又能保证自己进入的行业不会变成夕阳行业?

混任何行业最终靠的都是实力,当然在中国”实力“的含义非常丰富。笔者也并不否认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个人可以选择的,除了搭上新行业初创期的顺风车,也许就只能凭借实力说话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文完)
==============(11月22日更新)
附上供给侧改革的一张图解读,来自凤凰网


==============
(下面是有关互联网的,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直接往下拉)
现在很多互联网O2O创业者最惯用的方式就是把原来在线下运作的商业模式搬到线上,再利用线上运营的信息优势(包括大数据)和资本优势抢占市场。比如今年新兴的拼大巴互联网业务,就是把之前线下的大巴出租业务搬到线上来运营。并通过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造。据估计目前国内拼大巴的互联网市场有百亿规模,但距离兴起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就已经涌现了9家区域性经营的班车定制公司,巨头滴滴打车的进入使得该领域的市场竞争直接白热化。这也许是传统行业的悲哀之处,当互联网开始进入传统行业领域时,传统行业很难有招架之力,即便是出再低的市场价格,互联网也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不断融资的资本碾压来摧毁一切,这包括了采取免费送甚至是倒贴钱的一切营销手段。以区域性班车定制互联网公司嘟嘟巴士为例,它能够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四轮融资,总融资资本超过7000万人民币,有哪家传统行业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


但当前互联网创业的未来也开始变得不甚明朗,这并非是指互联网失去了对传统行业改造的发展空间,而是指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抄袭和资本碾压的手段征服几乎一切仍处于成长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甚至是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发现一个互联网创业的机会并不难,难处在于如何在资本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避免互联网巨头的抄袭与资本碾压。在当前国内互联网细分市场巨头都在纷纷合并以追求垄断市场的形势下,互联网行业的洗牌正在不断加速。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在祈祷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们所经营的细分市场没被互联网巨头看上,否则那日子将会天天难过天天过,也许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入股和收购。如果互联网创业者所经营的细分市场没被巨头看上或者巨头根本不屑一顾,那它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也有些互联网创业者从创业之初就确定是要捞一笔钱的,那么公司是否被收购自然就不在乎,甚至创业者本人是巴不得被巨头收购好资本变现,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得巨头愿意看得上创业者的公司才行对不?2015年互联网行业史无前例的合并浪潮,诞生了四个垂直领域的小巨头,这些巨头企业背后又都有BAT公司各自的身影。笔者猜测,随着这些互联网巨头划定各自细分市场的疆界,下一步它们将会向所经营细分市场的相关领域发起进军,以扩大市场垄断优势,一如滴滴打车进军拼大巴互联网市场,这有可能意味着经营细分市场尤其是O2O部分创业者的灭顶之灾(当然,经营出规模的也许可以无惧),但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市场竞争将会越加激烈。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会对互联网创业者提出更加苛刻的融资要求,过去资本市场青睐互联网创业无非是九败一胜仍能获得利润,但这种获利情况将会随着巨头的进入变得更为艰难。

这并非就意味着互联网创业者已经毫无机会。首先,目前互联网巨头消灭创业者用的方法简单粗暴:资本碾压和抄袭(还有一些龌蹉手段这里就不说了)。目前资本碾压多用于O2O领域,而抄袭则是巨头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群来抢先占领市场。但一款应用是否被市场接受,最终要由用户说了算。用户最终注重的,还是哪款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其次,互联网的721定律已经在搜索市场、社交市场得到验证,如果在O2O等市场得到验证,最后存活的小公司还能抢占最后的1/10市场份额。

==================
(下面是针对评论里一些问题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适龄人口下降却又伴随着就业难,这看起来是否很矛盾?
工作职位是由社会需求提供的,这其中又以劳动适龄人口的需求最为旺盛(结婚生子、购买房车的需求,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等),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会造成社会总需求的减少,进而减少了工作职位的提供。特别是老龄化社会中社会财富多集中在老年人手中,老年人自身的消费需求十分有限,而有消费欲望的年轻人却往往缺乏金钱,这自然无法拉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工作职位也就没能得到增加的机会。至于延迟退休,主要还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以及在经济中的位置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互联网会过冬?
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应该是BAT公司三家公司各自不同类型的缩招。但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当前互联网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一个最有利的证明就是国内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暴利阶段(这从阿里和腾讯今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利润可以看出)。国内互联网在08年金融海啸时期都没过冬,反而是在那时获得低成本扩展的机会,现在又怎么会过冬呢?互联网与实体企业生产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实体企业产品的用户增加通常就得扩大生产规模,包括增招人手、开设新厂房和新增生产流水线,但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用户增加却仅需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这种轻资产的特性正是互联网巨头得以实现暴利的主要原因。

但为什么当前BAT巨头又开始缩招甚至是有变相裁员的冲动?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潜在的可能原因:一是当前互联网从业者多了,互联网企业的门槛开始抬高;二是互联网企业自身追求高额资本回报而主动降低人工成本。一个潜在的可能原因则是互联网巨头正在做好过冬的准备,一如阿里巴巴在08年金融海啸来临半年之前就已经通过大数据知晓了经济危机的来临,当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情况将会是最槽糕的。当然,除了巨头之外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裁员也有可能是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被迫裁员。至于互联网行业再过十年会不会因为大量从业者涌入像建筑行业一样人满为患,这个笔者认为决定因素在于基于互联网所创造的蓝海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巨大以容纳这么多从业者。

第二个小问题:互联网只是实体经济的附加值而已,不是实体经济的主宰?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先来看下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分内容(目前只能看到建议的内容,真正规划的内容得等明年两会才会公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摘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互联网企业让实体经济厌恶的,在于它的寄生属性。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但它却只需要支付自身连通网络的费用,就能够借用互联网这种信息无比快速的网络渠道。很多互联网企业将脏活累活外包给了实体企业,自己却在独享高额利润。事实上,互联网巨头早就拥有了经营实体经济的资本,但它们通常对此不屑一顾,因为利润率太低了!京东也许是唯一的例外,但它的毛利率相比阿里巴巴要可怜的多。现在阿里巴巴拥抱苏宁,主要还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016 2020 十三五 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的经济局势会比 2015 年的要好么?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30103/46.html

更多阅读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明确八个新导向 十三五规划编制原则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明确八个新导向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准备之年。全国上下各级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编制的十分重要的规划,我们要认真领会发展大局,科

十三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经济解读

为期十一天的两会结束了。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两会除了对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进行例行审议之外还重点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 “十一五”规划纲

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 中部企业集团崛起的五点建议

  面对东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当“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写进“十一五”规划时,中部地区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部区域崛起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来支撑。因为大企业集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

声明:《2016 2020 十三五 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的经济局势会比 2015 年的要好么?》为网友靠谱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