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他们读过《五号屠场》,《第二十二条军规》,《西线无战事》等书籍
或者身临其境,亲身经历。
处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他们依然存在极大可能性或者在妥协下(什么?反对战争?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一件无法被反对又无法被阻止的事情?)
把战争当做一场RTS(即时战略游戏),很多东西都必需量化成纸面上的数据。
--------------------
60年前,他们曾经是最可爱的人,60年后 他们已永远走不出心中的战场
可惜贴不了这个视频-----
有空的话,希望大家能点击观看
---------------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曾在1969年出版的《五号屠场》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还原了自己二战时的亲身经历以及由此落下的巨大心理创伤。战争带给他的痛苦几乎毁掉了他战后的正常生活,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言:“即便战争并未如冰川般接踵而至,仍然有无尽的赤裸裸的死亡。”
小说里写到:他在战后,当了个警察记者。在新闻里描写意外事件。有次他看到一具給升降机压成肉酱的男尸。別人问他,如何。轻描淡写的说,没什么,在战争里,看过更多更差的。
So it goes-----《五号屠场》
------------------
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却是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
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
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
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
1955年5月,马玉堂终于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适合服役”。退役后,马玉堂转到湖州三院长期休养。
因“战争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精神异常,往往会被视为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如关监狱,强迫加入“突击队”,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处决。
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军事人员坚持认为那是违反军纪。因为“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如果你能证明你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突然想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这句话,这个社会似乎只能服从于这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的逻辑当中)
军医院事后对马玉堂跳楼事件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马玉堂所在部队的基层领导及身边战友,都存在认识不当的失误。即不应该表露出强烈鄙视其“贪生怕死”的态度,“这个态度进一步刺激了马玉堂,导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后选择跳楼”。
但当时部队的组织结论仍然强调马玉堂“贪生怕死、思想落后”。
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75岁的蒋振娟,思维仍然停留在56年前,医生护士都叫她“小蒋”,问到年龄,她永远的回答都是“17岁”。
而她的病友,87岁的胡久昌,已经卧床不起。他们在医学上被称为“战争应激反应”患者(“战争应激反应” 军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数周、数月、数年间,都一直处于战场上才会有的特殊亢奋状态,最后会到达”崩溃点”,然后出现严重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缓,甚至记忆、语言功能退化、战争噩梦、终日独处脱离群体,以及其他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
当年共有417名志愿军人来到这里,其中146人长期留在这里休养终老,
而现在,只有蒋、胡二人尚在,在混沌中走到一生的末段。
护理了老兵们30多年的俞静如说,在此之前,他们就已丧失记忆,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类型的病症还伴随不同的怪异行为,
“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详情:
----------------
3月11日,英国媒体报道称,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返回的2.1万名英军士兵出现严重精神疾病,即焦虑和抑郁症状。此前,代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观点的福克斯新闻台也宣布,有6.4万名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返回国内的美军士兵患有精神病。战争创伤给这些士兵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有的不堪折磨而自杀,有的甚至虐杀妻儿亲人。仅在2005年,就有22名驻伊美军士兵因精神疾病而自杀。
-------------
----------------------------------------------------------------
and so on
1
当我们第一次目睹死亡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的信念就灰飞烟灭了,战场上的第一次轰炸惊醒了我们:自己的这些信念都是错误的。
这只是一场 “每一具被炸得粉碎的尸体,都救了我们每个人的命”的浩劫。
只有没打过仗的人才会把战争当成一场儿戏。
在休息闲谈的时候,谈到为什么要来打仗,大家都有点迷茫。谈到为什么要射杀敌人,大家也都不是很明白,只能拿出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观点。
2
战场上的醒悟
但早先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敌人。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能反应。我刺的是这“抽象”的敌人,但是现在,我第一次看清原来你是一个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我过去只把你当做一个“抽象”的敌人,只想到你的手榴弹,你的刺刀,你的步枪;而现在,我才“看”到你的妻子,你的面孔,你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宽恕我,这位兄弟,可惜我们的悔悟常常为时已晚。
“一道命令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敌人,另一道命令也可以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
3
"How old are you ?"
"sixteen"
那些稚气的脸,他们本不应该面对这么多沉重的生死离别
他们都被剥夺了青春和自然成长的机会,他们根本无法设想未来。
4
严酷的现实使我们都精疲力尽,我们像商人一样理解荣誉,像屠夫一样争取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再平静和安宁,我们曾渴望上战场,但战场能让我们活下来吗?
5
“我很年轻,现在才二十岁,但我所认识的人生,无非是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苦难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无意义的浅薄。我看到各国人民都被迫相互敌视,并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相互杀戮。”
6
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背回战友的尸体时,却受到了连长卡特钦斯基的批评:“它只是一具尸体,无论是谁的都不重要了。”
“他不再是你的朋友,他只是一具尸体。”连长再次强调
士兵克默里希在奄奄一息时因“右腿痛得撕心裂肺”呻吟不停,并未察觉它早已被截肢了; 没有人会关心他,一旁的战友却直勾勾地盯着他那双漆黑油亮的优质大统靴。
可在那种时候,都被当成一种“无可厚非”的行为。
7
每一个战士看待死亡,除了看待死亡的本身外,往往更多的从当初一腔热水,充满英雄梦的梦想变成了对这一场战争充满了疑问“这该死的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对死亡麻木了,但他们充满了疑问,疑问为何会被蒙骗,疑问为何要打这场战争,甚至对整个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深疑问(以下因政策原因省略XXXX字)
8
保罗回乡时看到前来迎接的乡亲们“激情民族”的欢呼,自己学校老师还在不断鼓动年青人们上战场?(甚至表现得好像拿起步枪上战场就是胜利。)为什么有那么多狂热的战争份子鼓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上战场?为什么年青人也会狂热的想上战场?
当他在学校 “被”当做“英雄模范”“被”要求讲讲战争的时候“战争就是互相拼杀,想法设法不被人打死。”从一个英雄梦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在战场上只为躲避死亡的实用主义者。
但老师们却说“不。。不。。保罗,但是你不应该只谈论这些。”
“我听到你在这里,歌颂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你想要创造更多的铁人,更年轻的民族英雄,你还是认为为国捐躯是一件美丽而甜美的事,对不对?我们一直那么相信你的话,知道第一次被敌军炮火袭击,我们才觉醒,为国捐躯是一件既肮脏而又痛苦的事,当为国捐躯的时刻来临时,我宁愿选择活下去,已经有上百万个人而为国捐躯了,那又怎么样呢?你要我告诉他们,祖国有多需要他们?他是在告诉你们“去送死吧”,老实说,这样耍耍嘴皮子,要轻松的多,“懦夫”!你骂的很轻松,那是因为你没有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讲这些都没有用,你不会了解的,只是我离开那么久了,从我踏出这个教室的那天起,我还以为这个世界会汲取教训,你们现在竟然把小孩送上战场,他们绝对活不过一星期,我不该休假回来的,在前线,我们只需要担心自己的死活,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明了,没有谎言,在前线,我们也值得不论死活,我们的人生都已经完蛋了,我们忍受了三年了,已经快四年了,每个白日和黑夜都那么漫长,简直度日如年,我们的身体化为大地,而我们的思维化为泥土,我们和死亡肩并肩的一起作息,我们完蛋了,是因为在经历战争后,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我不该休假回来的,我明天就回去!我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我明天就回去!“
以上这段是保罗的愤慨之词。
“懦夫,懦夫”学生们愤怒的的吼叫着
9
记得翻拍的电影里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 ,老师对课堂的年轻学生说
“难道你们的父亲会如此忘恩负义,以至认为自己的儿子比祖国更重要吗?难道你们的母亲会如此脆弱敏感,以至无法承受将儿子送去保卫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吗?且再退一步,难道多一点点经历,对男孩来说会是一件坏事吗?既然年轻的姑娘们钟情于那身军装,又何必不对此感到自豪呢?”
-- 《西线无战事》
打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死亡,战争的创伤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
-------------------------------
其实这些同文同种同样年轻的人儿,在那一天只是被分配到不同的立场,完成了操纵的棋手所弈新的一局罢了。不论立场如何,也只是棋子一枚。所不同的是,被抹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棋盘上;留在棋盘上的残子,在心中也永留下伤痛的烙痕。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