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记之前在格隆汇首发的文章,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中、印两国人口红利的问题:
一、新闻联播
按传统,标题党后要离题万里扯点别的,最后再绕回来扣题。为了聊清楚题目的问题,先来看看最近一些新闻。
10月1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题为《IBM允许中国ZF审查源代码》的报道称,上述知情人士透露,IBM已开始允许工信部官员在受控空间检查专有源代码,源代码无法从受控空间带走。尚不清楚IBM允许接受审查的是什么产品,也不了解工信部官员审查多久。
10月16日,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小S发微博先后宣布要离开主持12年的台湾王牌综艺《康熙来了》。两人共同主持节目12年,不但入围多次金钟奖,近3000集的节目,这档长寿节目正式进入了停播倒计时。
9月22日,由熊影业公司耗资1.5亿元拍摄制作的《蜀山战纪》在爱奇艺上线,并且首次尝试先上网络再上星的会员排播策略。9月22日上线后的第一个小时,该剧就有273万VIP会员(付费)观看,挤瘫了服务器...9月23日早8:00,12小时内有超过380万会员在线观看了该剧...上线8天播放量破亿...
无心者,几则新闻;有心者,见微知著。
二、新人口红利
1、消费的力量
首先,个人非常喜爱的杜琪峰的一部作品《黑社会以和为贵》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队长有段对话,具体台词忘了,大概的意思是对友商说:“来我们这投资?欢迎;来我们这赚钱?可以;但是,必须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近期的一些消息,串起来看,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大到足够让国际巨头屈服,码农同学可以帮我解读一下IBM开放源代码被检查是意味着什么。库克上台之后来了多少次中国,甚至都明摆着说粉色就是专门为中国定制的...微软为中国放开免费更新win10,中国市场上的win10默认搜索是百度(懒得调教自家的bing)。
往前10年,中国也一样是强内需市场,但是当时是对铜、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强需求,直接托起了大宗商品多年牛市,养肥了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资源型国家。当时即使有强需求也没用,一样被修理的不要不要的,看看钢铁行业当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修理得多惨就知道了。
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供给也是垄断联盟,没有替代供给,而且当年中国大基建干得火热,上游的大宗缺不得,自然也就在角力中处于劣势。但是现在是大众消费品时代,形势就完全一样了:产品的供给端明显多样化,这个时候消费者的谈判能力就强了,需求的替代性大大加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除了苹果实在干不过,其他外国手机厂商被国产手机修理得多惨...
国内个人消费的强势崛起,甚至是强到能让外资为之修改规则,这就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想想,13.6亿人,最关键口袋里还都揣满钱,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需求?这样强劲的内需市场就是足够的谈判筹码,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的能量就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去挖TPP的墙角,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我们这有钱赚,要不要来呀?
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大家都口袋空空的时期,中国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在中国GDP已经超10万亿,全球奢侈品20%以上由中国人购买的今天,中国的人口红利,则已变为令每一个人眼红的需求市场!
2、文化的崛起
其次,《康熙来了》当年是何等的辉煌,现在的停播让人唏嘘,关于这个事情,建议去找找《智族GQ》的一篇老文章《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读读,文中提到一些数据,《康熙来了》每集制作预算只有50万台币(约人民币10万元),这已经是全台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却不及《中国好声音》单集制作费的百分之一,立白冠名《我是歌手》的制作费就够台湾做一家电视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化产业其实是高度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两个基本要素之上:
1)足够大的内需市场;
2)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其中前者远比后者重要,这也就解释了当时港台文化的盛行以及今日的衰落。港台文化盛行的时候就是当时大陆一穷二白,港台地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时候,强劲的内需市场吸引资金投入,资金持续性投入导致内容质量的提升,最后优质内容进行出口,输出文化。
这一切的根本也就是你得有足够强的基本盘,仅在区域内就可以回收投资,最后顺带出口再赚一笔。国内这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迅猛,除了到了饱暖思淫欲的阶段,还是内需强劲,罩不住你消费者多啊,一档好的节目直接面对的是亿级的用户市场,自然资金就涌进来。投资额上来了,优质的人才也就被吸引进来,即使当下烂片还很多,但是却为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起码这几年我唯一看得下去的电视剧是《琅琊榜》,每一帧都能听到制作费在燃烧的声音...这些年已经有内容输出了,就像当年在TVB看到《喜羊羊》、《甄嬛传》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这几年《中国好声音》的版权也卖到台湾了...
国内有几亿观众的基本盘,有足够多的资金,一定能出精品,个人是相信将来文化产业输出是肯定的,这难道不就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路子么?能刷回外汇的都是好产业,将来是会出现中文原声、英语字幕么?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低端制造业的血汗工厂,强劲的内需市场也是人口红利,有这样的人口红利才能支撑起新的产业和更光明的明天。
3、网络的变革
最后,文化产品和互联网产业两者很像,都是需要足够的内需市场,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互联网企业更苛刻,没有内需市场就发展不了互联网底层企业,因为互联网底层企业的基础投资额高,边际成本低,过了盈亏平衡点往后就是一马平川,没过就一声叹息。
就近观察港台甚至日本,一些大型的底层企业像搜索、社交都是外资,包括一些资讯类的网站,感觉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除开地域用户的偏好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本地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持本地企业迈过盈亏平衡点,由于特殊原因,又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同语种的大陆市场,因此使用外资产品就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而没有互联网底层应用,创新就无从谈起。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局域网造就了BAT三巨头。坦白讲从用户的角度是很痛苦的,因为三巨头很多时候是没节操的,甚至于像百度都推出了百度全家桶这种令人发指的东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他们曾经是好标的,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套路更符合国内市场,即使google认怂重回中国,我也不认为他能干得过拿作恶当饭吃的度娘,何况还有更没节操的、用一个输入法把你强行绑架到自家那个要多烂有多烂的搜索引擎上的...三巨头在国内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自然就向国外发展,像阿里系的速卖通,虽然在英语系的发达国家搞不过ebay,亚马逊,那就去第三世界啰,去年还在做跨境电商的时候,速卖通宣讲的段子就是速卖通年度大促如何让俄罗斯邮政局局长下台...雷总的《Areyou ok》也成为一时佳话,其背景是国产手机倾销印度...
国产互联网手机的套路,直接把外资手机厂商收拾得不要不要的(除了苹果),同时让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了,绝对用户数超5亿,加上几巨头、O2O的疯狂补贴,让这些智能手机都变成移动的钱包,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都大大提高。有个数据一查让我吓了一跳,《琅琊榜》的播放设备中,移动设备占比达74%!回过去看《蜀山战纪》那个前几年无法想象的数据也就更可以理解了,小说IP改编之前在网络电台刷一轮,电视剧上的时候游戏跟着一起上,新的消费形态在孕育——天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刷出怎样的新模式,三巨头们这些年激进的投资,战线拉这么长也透露出巨头的焦虑:也许一夜之间,不知道哪冒出来个东西就变天了。
全球最大的局域网的血海中厮杀出来的互联网巨头,即使开放了和国外巨头干也有一争之力,而且在非英语系的第三世界,其实两者是在同一起跑线的,食物链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压下去。
三、旧人口红利VS新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构成旧人口红利,加上以房地产为轴的一揽子消费刺激,支撑起了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搭起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其实现在中国制造的能力是很强的,只是市场需求没到那个阶段,之前主力市场还是价廉物美,高端、品牌溢价市场份额相对不高。其实大部分制造业都是代工出身,绝对制造水平是很强的,完成原始积累后,就有能力、有资本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了,走出国门看,不少中国产品已经在某些领域站住脚跟了。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有退出很正常,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请看新生代的歌尔声学,请看新的女首富:市场在迭代很正常,旧的功成身退也挺好,毕竟,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血汗工厂的年代。
现在满世界在讨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我们都知道最终我们都将死去,但明天还是照样来临。人口老龄化不是明天睡醒就全部60岁了,全体平均年龄是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终点都看到了。眼下的人口结构和平均年龄,也许已不是最能流血流汗干苦力活的时候,但却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时候,抓住这个强劲的内需市场,尽量的培育出一批新的消费领域的产业,通过消费领域消化制造业退出的就业人口,某些行业能走出国门,压榨第三世界,甚至逆袭英美,都完全可能。
旧人口红利时代是单纯的制造业时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消费领域的时代,是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刷产业变革的时代,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确实回不去了,但也根本没必要回去,利用新的人口消费红利,更上一层楼才是正选。
是的,我们终将老去,但,过程呢?
四、印度vs中国
回到近期关注的热点。格隆汇一篇《无路可退的中国》,引燃了全市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印度崛起等问题的大辩论。看完我上面的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出结论了: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假设印度真的要崛起,必然重走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中国趟过的坑,印度一个不拉的也都会全中招。假设真要消化印度如此强劲的人口红利,必然要走前工业化时代的路子,铁公基一样要从头来过,这个体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就等着被大宗商品收拾吧。这么强劲的人口红利,如此强劲的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肯定被压低,一个新的阿三血汗工厂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口只有充分就业了才是红利,没有就业的人口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印度想靠医药、软件这些高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或者消化人口红利去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吸收不了多少就业,印度不比以色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靠科技很容易把自己给玩脱了。马省长的淘宝如果没有全球最快(不一定最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铁公基),没有江浙沪包邮,没有次日达,哪里会有今天的风光?!
至此印度和中国之争也就清楚了,印度要想做世界工厂,就是中国旧的人口红利时代,那像美帝当年欢快的来中国投资一样,我们的钱也欢快的过去压榨其廉价的劳动力,如果要相信印度真的崛起,投资按着铁公基的路子去肯定没错。
至于说印度要威胁到中国,至少他先把自己12亿人口的口袋填满再说,否则,就且在血汗工厂的“人口红利”泥潭里打滚吧——按中国10万亿GDP、印度2万亿的GDP数字简单粗糙比较,5个印度人的消费能力,才比得上1个中国的消费能力,这还不算消费后面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变革。
后记
中国过了旧人口红利时代,到了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强劲内需的市场,以此为轴可以支撑起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一定能刷出一批新的行业巨头,互联网?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铁公基了。
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企业倒闭迭代很正常,关键是在真正老去之前,抓住新人口红利,趟出一条新路子,发展一批新产业,中国从此确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这事,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都完成不了,你认为全世界还有谁能完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