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

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转型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看完柴静的视频,我说一点这一年来我看到的产业升级,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和自己的思考。

1.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先说一个前几年很多火的多晶硅产业吧,在技术上这是一个真的完全可以做到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产业。多晶硅的生产原理是还原三氯氢硅,转化率大概是25%-30%,剩下的主要副产物是四氯化硅。而四氯化硅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被污染的土地将会是寸草不生。于是四氯化硅和其他副产物的回收再利用就成了整个工艺的重要的环节,而这种技术对系统性要求非常高,不是单套,而是需要几百套上千套设备相互配合的,即便很难,回收工艺的技术也已经是成熟的了,德国,挪威做的已经很好。但是具体到我们中国自己,情况就变了,这事也要分几个阶段来说。

起初是技术封锁,在最开始,核心技术是根本不会卖给中国的,我们用的第一代的改良西门子生产法,气体回收率低,污染大,产出率低,耗能高。本来一个双赢的绿色产业,在刚开始,就变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那是不是我们企业升级技术,ZF提高环保要求,严格执法,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产业升级吗?很可惜,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企业并不是不努力,2013年国内多晶硅综合能耗水平已从2009年的200-300kwh/kg下降到130-150kwh/kg,还原电耗也从120kwh/kg下降至60kwh/kg,下降幅度达50%以上。但是,我们的多晶硅98%都会出口,这种绿色新兴产业,欧盟和美国是不会轻易放手的。欧盟和美国对光伏产业的双反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的企业即便是升级了技术,打算大干一番,面临的困难远比我们看客想到的复杂的多。

还有很多双高产业面临的问题比多晶硅更加无奈,比如说广东的烤漆行业,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属于腾笼换鸟政策的典型对象(其实利润还可以)。但是,搬得出去吗?往北搬,天气太冷,不开暖机,冬天半年没法开工。开了暖机,成本急剧上升,无力维持。但烤漆对其他上游产业来说是刚需,不要肯定不行。升级换代?老板首先不愿意,其次没能力进行(原因很复杂,有空后面再说),那这个产业怎么办?而且升级换代了,污染能降低多少?技术成熟吗?工人适应吗?这都是问题。

还有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是历史旧账。我们建国时期的所谓三线建设,把很多高污染的重工业放在了西部这种本来生态承担能力就很差的地方,再加上当时知青的援边,人口急剧增加,生态承受能力本来就差,更是雪上加霜。比如说兰州城关区核心区域,人口密度达到了5.8万人/平方公里。而且兰州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石油化工和钢铁是其最主要的工业,又身处黄河盆地,气象条件不佳,污染怎么能不严重。但是最近几年兰州的空气出奇的好,原因也并不是产业升级或者搬迁,而是对症下药的铁腕治理。兰州的大气污染主因之前都认为是工业污染,但是专业团队调研分析以后发现二次扬尘和冬天供暖的燃煤锅炉才是主因,于是市政府首先强制供暖企业煤转气或者升级尾气处理设备,其次严厉的治理工地和道路扬尘。结果就是,在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市基本都排在全国后10位之列。2007年开始治理,到了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8%,治污经验被国务院通报学习。产业不升级,一样可以治污,关键是政府要下决心,实事求是地干起来。

所以说,产业能不能升级,怎么升级,是企业,市场的事情,很复杂。但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环境保护的责任首先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企业。虽然一般来说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是有益的,但是绝对不是强联系。而且,环境保护在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怎么干,而是怎么想,中国的环境保护最落后的并不是设备,法规,而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理念。

2.治理污染,环境保护,除了柴静所说的,其他重要的还有哪些?

产业升级,加强监管确实对于治污是重要的。如果说这两项是通过降低单位能源的排污数量来减少污染,那么一个更加直接,治本的办法其实是直接减少能源消耗,而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从自己做起的最好方法。

首先看看我们身边的能源究竟去了哪里?

我没有国内的数据,我以德国Darmstadt市为例(以CO2 emission为指标考量能耗),说明一个现代城市的能耗结构。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看到,经济行为确实占据能耗的大头,但我们的房屋耗能也几乎占据了30%的能耗,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而房屋的能耗,最主要的就是heating and cooling这两项,这几乎占据了整个房屋能耗的60%以上,这里面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个图很说明问题:从这个图中我们可看到,经济行为确实占据能耗的大头,但我们的房屋耗能也几乎占据了30%的能耗,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而房屋的能耗,最主要的就是heating and cooling这两项,这几乎占据了整个房屋能耗的60%以上,这里面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个图很说明问题:
我们很多存量巨大的老房子,能耗就是图中的第二档,差不多要300+,经过简单的再改造,我们可以不难做到低于150的水平,比原先能耗下降60%以上,潜力十分巨大,而在我国,这些往往是被大众忽视的。我们很多存量巨大的老房子,能耗就是图中的第二档,差不多要300+,经过简单的再改造,我们可以不难做到低于150的水平,比原先能耗下降60%以上,潜力十分巨大,而在我国,这些往往是被大众忽视的。

其次,这种行为是经济的吗?英国,这是一个专注于英伦三岛,专门从事房屋改造和个人renewable energy business的公司。这在经济上已经被论证是可行的,这几年公司成长的还不错,而且公司还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来支持你的改造,而且其中旧房屋的insulation是收益最高的。

房屋改造需要比较高额的投入,也许进入门槛相对于普通人,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是有难度的。但是另一个几乎没有进入门槛的领域那就是:改变你的行为方式。change your behavior现在绝对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所谓随手关灯这种扁平化,标签化的口号。现在已经有专业的软件和系统去量化你的行为,实时反馈,科学分析,给出建议,并且设计一个social behavior去激励人们的行为去推动这样的实践。

比如说在这个领域里面一个我认为做的非常impressive的公司:

一个视频就可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个公司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国内需要翻墙):

这个公司主要做的就是用软件量化你的行为,监测整个建筑的能耗,然后通过设计竞赛(比如说建立节能与荣誉的联系)或者节能奖励(比如说省下的钱发奖金)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最后实现节能。这个系统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能够实时建立实时反馈,使参与者养成节能的习惯,最后改变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其中social behavior的设计,融合了social entrepreneurship里面的很多概念,非常地眼前一亮。这是他们的一个case study《Media company uses BuildingOS to target energy savings of 27% in three buildings, saving over $90k》: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环境保护,我们不仅要期待,督促政府去作为,作为一个普通人,相比较思考产业升级,转换能源结构这样宏大的命题,更加实际的是更加全面,科学的去理解问题本身,善用工具,去从身边点滴做起。我们的行动很渺小,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行动给我们每一个人心态带来的改变,尤其是环境保护观念的培养,这种改变的力量是巨大的。环境保护,首先是一种观念,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为环境负责,把我们身边的环境认真地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为之努力,环境问题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3.能源结构的转变究竟有多难?

就和纪录片中说的一样,想要从根本上做到治理污染,最重要的是改变能源结构,尤其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全世界都还没有给出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答案。

之前我认为renewable energy现在最缺乏的是成熟的技术本身(比如说PV的转化率依然过低,Biomass依然很贵)。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狭隘的工程师视角。成熟的技术都是由不成熟转变而来的,这种转变背后的推动力从哪里来才是重要的。renewable energy本身作为一个Emerging industry,现有的产业政策,金融体系,愿不愿意,能不能成为它背后的推动力?这个问题很重要。

说到能源结构的转变,就不得不提德国,因为德国现在正在这个领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走在了前列。尤其是福岛核事故以后,德国加速了他们改变能源结构的政策:The Energy Concept

但是,我想说说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

1.首先,而且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也就是政策本身的不成熟。第一版的 Energy Concept政策说到2022年要彻底关停核电。德国政策的连续性一直是不错的,所以有的公司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提前布局了renewable energy的电厂。我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一座非常现代化的由Biomass为主的大型发电厂,起初公司建设这个电厂的初衷就是瞄准了2022年关停核电之后的能源缺口。可是,就在前几年,德国政府仔细核算以后(也可能是四大能源公司lobby的结果),发现2022年关停核电是不现实的,政策在几年间突然变成到2050关停核电。这样一来,公司的投资周期延长了好几倍,本来认为的window phase大大延期,这笔投资的失败几乎是肯定的了(还好公司家底厚)。为了弥补这个损失,政府将其职能安排为高峰补电。一天大概运行1-2小时,总体运行效率只有12%。一个整个机组只需要几个人操作的,最现代化的发电厂,运行效率只有12%,我听到的时候都感到心痛,作为投资人的他们肯定也不好受。能源结构转变,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新的命题,缺乏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是肯定的,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反映在产业政策上就是不稳定,这非常的不利于公司做决策,政策风险巨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观望气氛浓重。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The Energy Concept 这个政策本身的出发点和考量。我曾经写过一篇小短文,题目为:《Short View of Energy Policiesof Germany》,里面有一幅我引用的图表,我觉得概括的很好:
德国能源政策出发点确实是节能减排,也就是IPCC上所说的到2050年减排80%,但是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是:德国能源政策出发点确实是节能减排,也就是IPCC上所说的到2050年减排80%,但是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是: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Germany need a reliable and affordable energy supply. This cannot be taken for granted.To this e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energy system must take place on a solideconomic basis.
也就是说,能源结构的转变,必须基于其可以有效的保证经济的繁荣和竞争力。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地困难。

这是新能源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的结果:
结果就是电价在短时间国内急剧升高。面对高额的电价,为了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或者说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德国政府决定补贴能源密集型产业。很不幸,这个后续政策变成了现在争议最大的焦点:结果就是电价在短时间国内急剧升高。面对高额的电价,为了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或者说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德国政府决定补贴能源密集型产业。很不幸,这个后续政策变成了现在争议最大的焦点:公平。

So rapid increasing of electricity price bring a huge burdento both of 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averagefamily household in Germany need to pay 230 euros per year in electricity costsas a new energy, and this number is still rising.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

政府只补贴大型,高耗能企业,其实就是普通消费者(一个家庭一年多支出230欧)和中小企业在为这次能源结构的转变买单,但是其实受益最大的重污染,大排量的高耗能企业却不仅不买单,还要享受补贴,那怎么办?现在还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

回到我们中国,如果按照柴静所说的办法——煤转气,先不说可行不可行,就说我们能转变,那能源价格一定会上去,谁来买单?高耗能(注意:高耗能不一定代表低附加值,芯片生产厂商比如Intel,samsung,TSMC都是非常耗能的企业,但同时也是高附加值产业)企业补贴不补贴?补贴多少?钱从哪里出?都是棘手的问题。

2.现有的金融体系并不看好,或者说不愿意支持renewable energy的start up。我在法兰克福的两家涉及新能源业务的VC都听到了一样的,偏向负面的结论。这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其中他们最不看好的地方,就是新能源所要进入的高度垄断,寡头化的能源市场,还有就是超长的研发周期和巨大投入。所以在我看来,能源市场的创新,是无法借鉴互联网行业的模式。依靠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市场上本来就有的寡头们的内部R&D,然后通过SEOs的方式套现。而可悲的是,如果不是政策的强制要求,本来就是既得利益的寡头们到底会有多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尚未可知。其中他们最不看好的地方,就是新能源所要进入的高度垄断,寡头化的能源市场,还有就是超长的研发周期和巨大投入。所以在我看来,能源市场的创新,是无法借鉴互联网行业的模式。依靠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市场上本来就有的寡头们的内部R&D,然后通过SEOs的方式套现。而可悲的是,如果不是政策的强制要求,本来就是既得利益的寡头们到底会有多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尚未可知。

回到柴静所说的能源结构转变,我们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们的困难会更多。究竟哪股力量可以推动我们的能源结构变化,我还没有看到。

最后,我想说点私货,说说柴静的视频。

首先,我必须要为柴静点赞。在一个人民话语权极度缺乏的社会,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人能把雾霾这种之前无法摆到台面上来说的问题摆上台面,唤起公众的认识,引起广泛的讨论,我是非常高兴的。柴静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这次的工作是十分出色的。

但唯一遗憾的就是,我在这次视频里,明显看到了和西方社会绿党一样,打着环保旗号进行政治诉求的影子。最直接的就是用了极大的篇幅去把雾霾和两桶油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雾霾也许确实部分责任来自我们国家油品质量的底下,但是这绝对不是强联系或者主因。与其批评两桶油,不如批评我们的地产和城市规划。比如说我们新建的房屋能效指标如何?建筑材料是否环保?我们的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多中心,分布式的?城市功能布局,公共交通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是比两桶油更加重要的因素。两桶油问题很多,但是让两桶油背环保这口锅,确实有着明显的政治诉求。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224.html

更多阅读

评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雾霾调查ppt

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完整版) 盗墓笔记电影完整版

8日,从央视辞职的柴静,在沉寂一年之后,带着她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再次亮相银屏。柴静说:2014年从央视辞职,打算一心一意照料刚出生的女儿时,却发现女儿一出生即被诊断出患有肿瘤。所以,无论肿瘤是否与雾霾有因果关系,她认为雾霾

声明:《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为网友醉酒惜花且惜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