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看待「剩余价值理论」?

谢谢邀请。

剩余价值理论是依托于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而劳动价值理论是早期经济学界中一个比较流行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又是构建在商品价值理论上的。

商品价值理论的产生是因为学者注意到很多商品的价格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因此他们认为商品本身有一个固有的”客观价格“,也就是价值。其市场价格总是因为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在这个价值周围浮动。

既然商品有价值,那么这个价值是怎么来的呢?应该如何定义,如何计算呢?学者后来注意到,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只有劳动是唯一的必要环节。因此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这就是劳动价值理论。那么其他一切要素都是依托在劳动之上的。

反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业余人士,往往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有的人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什么都搞不懂,就开始大放厥词。这都是很可笑的。

但是以上这并不是说劳动价值理论是优秀的。

经济学,究其根本,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价值理论的诞生是因为经济学家想搞明白是什么定义了商品价格。如果商品有一个固有的价值,那么这将大大简化对商品价格的分析。劳动价值理论的诞生,又是为了搞清楚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到最后,人们发现,价值实在无法准确评估。比方说我们即便知道了剪刀生产的整个流程,又如何通过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估算一把剪刀的价值呢?尽管我们知道,研发工作由于对教育年限有要求,因而科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其真实的劳动时间,还要根据所需的教育年限进行加成,但是又该进行多少加成呢?

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

所以,为了分析价格与经济而引入的价值概念,到最后,大家发现是无法计算的。那么整个理论路径就走入了死胡同。只能另辟蹊径。因此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商品价值这一系列理论都逐步被抛弃了。

如果这些是可计算,那么,其他诸如资本风险、制度成本、信息成本等等都可以加入进来,最终能够成为一套计算、预测商品价格的完备理论。这将是经济学上的”大一统理论“。然而遗憾的是,它不可操作,因而日渐势微。

——————————————————————————————

那么剩余价值理论是否有意义呢?它当然是有意义的。它只是不能定量分析而已,还是可以定性分析的。

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理。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出现经济危机。

尽管我们今天不再使用剩余价值理论,但是这一系列推理对当今世界仍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比方说,为什么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

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解释大概是这样的(并不完全一致,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由于资本家剥削了工人所产生的价值,这导致所有工人的工资,买不起所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资本家只是很少的一群人,他们也不可能消耗剩余的产品,一个人总不可能平均每天消耗25个汉堡包。因此最后全社会生产的产品总会因为购买力不足而导致积压。积压的多了,新生产的商品就没人买了,继续生产就要亏钱。那么资本家就会缩减生产规模。但是由于剥削的这个问题,缩减生产规模只是降低了产品积压的速度,而并不能逆转产品积压的过程。所以无论如何最后终究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导致大量生产无利可图,工厂大规模倒闭,经济危机开始。

那么这些分析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价值呢?

经济危机谁都不想要,这对底层民众也好资本家也好伤害都很大。那么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该如何规避经济危机呢?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发明了各种方法来回避这个问题。

第一种方法,叫做高税收高福利。资本家不愿意花钱,那么政府把资本家的钱拿过来分给民众花。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而且由于削弱了资本家的投资能力,会影响经济成长率。

第二种方法,叫做借贷消费。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一部分在资本家手里,不具备购买意愿,或只具备特定领域的购买意愿),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格。(以下”购买力“均为”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那么为了把这两者能够实现对等,一种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消费他们所没有的钱。也就是向未来借钱花。由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未来的钱会比现在的钱更不”值钱“,因此这个钱的差价就可以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极限的,它会导致层层累积的债务,甚至造成借新债还旧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

第三种方法,叫做滚动投资。也就是让资本家把收到的钱赶紧花出去,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只要资本家总是能把钱花出去,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但是花钱是很困难的事情。资本家本身如果仅仅把钱消耗掉了,那么社会也就不会前进了。资本主义社会要前进就是要靠投资-收益的循环。因此资本家花钱,最好是去投资而不是吃喝玩乐。然而投资也是很困难的。一个人手上有了20万,一时又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方向,怎么办?所以,现代金融体系应运而生了。现代金融体系能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把资金用各种方式快速地投资出去。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迅速再投出去。形成滚动投资。这样钱总是在使用的,就不存在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距了。各种票据交易,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都是在这种资本投资的压力下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而使得这些模式出现。只不过资本寻求自我增值的本能和规避经济危机的方向恰好一致罢了。

然而,这个模式看上去虽然很完美,却很少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代金融业找不到适合投资的项目怎么办?“在现代产业中投资有一个要素是风险。当你看到资本开始从事天使投资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形式时,就会想到,如果资本还需要更多的投资项目,自然会从事高风险中回报、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项目。当投资机构知道这风险太高不太适于投资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停下,因为所有资本都在寻求增值,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压力。他们只会刻意无视风险(选用一种把高风险评估为低风险的评估方法),继续投资。最后风险爆发,大规模投资失败,产生金融危机。

所以可以这么说。现代资本主义规避经济危机的出路并不多,长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要么高福利低增长,要么债务危机,要么金融危机。有时兼而有之。这就是我们这些年看到的现实。中国之所以还没遭遇经济危机,是因为政府和企业都在不停地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巨额投资恰好暗合第三种方法。

说到底,最靠谱的还是最后一条路。因为先投资后回报,在回报产生之前,这是一个工人反过来剥削资本家的过程,正好平抑资本家后来对工人的剥削。但是要规避金融危机就要保证资本一直有风险-回报比例合适的项目去投资。可这世界上哪里来的源源不断的项目可以投资呢?只有新技术。要获得源源不断可供市场化和投资的新技术。那就只有加强科研力度。要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又要求有一个强大的教育体系。所以你瞧,我们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一直可以推理得到未来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方向。

虽然这些推理未必完全正确,但是起码可以说明,马克思的这些理论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只不过它需要不断发展罢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5218.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看待纸媒已死 如何看待「实业已死」的说法?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实业已死」的说法,最近来自于吴晓波的文章。今年上半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这样的:年初,我去瑞士苏黎世旅游,那是全球公认的居住环境最好、也是物价最为昂贵的城市。在苏黎世的中心商业街上,我赫然被橱窗

奥特曼不是神这句话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首先,非常同意@Sven的答案,钱其实是一种机会成本。钱,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是一种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付出了一些东西,必然会换取到另外的一些东西,就像太阳付出热会换来光、人爬楼梯会换来热量、早点睡觉会换来精力充沛、主动多和人聊天

声明:《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看待「剩余价值理论」?》为网友寂寞花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