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这么多,评论里面还继续喷的,不知你们想要什么?一起骂政府怨社会?有用么?还是让我在你们失业的时候给份工作?可臣妾做不到啊!~~~~~~~~~~~~~~~~~~
~~~~~~~~~~~~~~~~~~~~以下是补充~~~~~~~~~~~~~~~~~~~~~~~
这句回复听上去刺耳?但本意不是幸灾乐祸,只是为了提醒我们,在事情没发生的时候就需要有点危机感。好吧,为了不辜负我严谨认真的职业,还是把回复补充完善一下。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满~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事实上,宏观趋势变化,几乎都是有预兆的。我们很难预测哪个行业未来一定会火,但是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的衰败通常是有征兆的,所以其实需要通过准备去应对这样的变化。更何况,即便是突发变化,也很少会导致所有的同类岗位消失,只是说岗位变少或者薪酬略有下降,如果你真的是有竞争力的人,其实很难被淘汰的。
既然说的是下岗潮,那我理解为,由于大趋势导致的大量下岗。那么,分析下来,有可能是以下原因,下面分别来分析一下:
下岗潮原因一:整体经济下行,导致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
事实上,整体经济下行的时候,有竞争力人才的价格反而会上升。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行业内的各家企业的业绩压力都会增加,而资源却会减少。这种状况,会迫使企业打破过往的资源分配方式,将资源从竞争力一般的员工手里拿走,重新分配给竞争力高的人才手中。
所以,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企业对大多数员工冻薪、对表现差的员工降薪甚至辞退,但是对优异的人才却有更大幅度的加薪,因为这些人能给企业带来业绩。(注:答主在某top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待了8年,为不少企业设计组织架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等)
下岗潮原因二:行业增长无力,包括行业衰退、行业结构调整等,比如当前的半导体行业。
行业衰退和调整,通常不是毫无征兆的。前阵子Marvell大规模裁员,其实没有太大的意外,半导体行业的窘境不是一天两天了。面临这样的趋势,你有两种选择:要么留下,做最好的,因为行业衰退并不意味着消失,总是要人的吧。要么趁早转行,转到相关行业去。如今这个社会,变化都是几何级数的,如果想要一辈子不换行业,其实很难。
另外,给初入职场的新人一个建议:如果你真的是一个风险承受力很低的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妨选择一个行业性不强的,比如你做HR,什么行业都需要,一个行业衰退了,那你换一个就是了,成本不会很高。
下岗潮原因三:公司状况不佳,包括国企改革、公司业绩下滑等。
如果只是公司状况不佳,而行业是不错的,那就换个公司,除非你已经在这个公司待得脑满肠肥、不能动弹了。这里提一下国企,我很多客户都是国企,所以我对国企的人并没有任何偏见。但是,国企分很多,我看到有些企业完全市场化、人员素质很高、氛围很好。我也看到有些企业业务垄断、人员不进取、内部关系紧张,一旦政策放开失去垄断优势,这些人去到市场上,其实很难竞争。
我曾经跟某家企业的老总聊过,他们公司属于我刚才说的后者,他说他并不建议应届生毕业到他们这里,因为待几年,生存能力就消失了。政策这东西说不准,要是哪天真的没有这个优势了,四五十岁的人已经无所谓了,但是这些年轻人未来的路还有几十年,一下子推向社会是很难适应和生存的。
无论选择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公司不行了,我还可以去哪儿?如果答案是哪儿都不能去,那你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选择。
下岗潮原因四:劳动力结构调整,即行业和公司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业务模式、运营模式的变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出现结构性调整。
这一条,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所以我想重点说说。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很努力,毕竟抱着不劳而获幻想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是一种没有策略的努力,其实反而会让我们的热情消失、让我们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滋生,然而生活却不会变得更好。
比如说我所在的咨询业,外资咨询刚进入中国的那些年,本土企业是仰视你的,你的那些先进理论他们都没见过,随便掏一个出来,个个都觉得有道理,所以,那时候的咨询顾问,如果学习能力不错,把这些工具方法论掌握就可以应对了。然而这几年,国内企业发展快了,见得多了,你拿那些东西给他们,根本行不通,他们发展到这个阶段,跟外资企业走了另一条道路,你需要花很多时间理解他们、你需要客制化很多工具和方法,你需要更加创新。而过往那些死守着方法论不放的咨询顾问,逐渐在被淘汰了。
回头看看,这几年,你所在的行业/公司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又发生过什么变化?
其实,做人力咨询的这些年,我明显感到企业人才管理的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其实对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很少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 你以为有能力就可以?其实还要看价值观!
——对人才来说:你需要找到跟自己价值观匹配的企业。
过去制造业占主流的时候,流程性、重复性的岗位需求很多。而现在,服务业逐渐占主流,互联网的发展更是逼得很多传统制造业不得不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脑力工作的劳动过程其实是很难用流程和标准来监控的。企业能够控制的是他的时间,但投入程度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所以,企业需要的是跟人才建立情感联系,形成精神契约,而这种联系和契约,靠的就是价值观。
如今,很多企业选人用人,价值观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能力。比如阿里。
反过来,对人才也是一样,为自己不认同的企业工作,就跟找了一个貌合神离的另一半,每天生活在一起,怎么样都会别扭。
第二, 你以为海投简历就行?其实内部推荐成功率更高!
——对人才来说:人脉对于找工作来说,越来越重要。
从前,企业招聘更多依赖面试看人,而面试对一个人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更不用说很多企业的面试流程实在是……不科学。
这种招聘就如同包办婚姻,只能在成亲当晚揭开红盖头的时候,才能一睹芳容,至于品性、才德,那更得要观察好一阵子了。
而员工的内部推荐就不同了,一个员工愿意推荐他的朋友,至少说明他的能力和价值观是有信任背书的,找错人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我在公司也参与过很多面试和招聘,明显发现,内部推荐要比盲目的社招靠谱得多。
所以,你大可不用费神地全网投简历,你的重大职业转机并非源于什么神秘渠道,而是源自于你认识的人。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广交朋友,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通过职场社交网站找到了理想工作。
第三, 你以为你的饭碗很安全?其实企业自己都不安全!
——对人才来说:安全感只能寄托在自我价值上,而无法寄托在企业身上。
社会变化太快,能够长青的所谓百年企业越来越少,而信息的透明化跟去中介化使得一直维持高利润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以前整个战略都是5年、10年的,现在能拿得出清晰的3年战略的公司都不多了。
5年、10年,企业是不是活着都不知道。所以,你的安全感最终只能来源于你的自我价值提升,而永远不可能来源于你的雇主。
第四, 你以为“以人为本”只是说说?其实是因为你不够重要!
——对真正的人才来说:变化意味着机会。
从前做咨询项目,讲究先从战略梳理入手,接着设计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然后配上相应的人力资源。
而如今,身处变革时期,稳定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无法及时做出反应。组织和制度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有可能及时识别变化、快速反应。乱世出英雄,无非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几年,组织设计的话题都在围绕如何更加灵活、适合人才的发展,而不是追求稳定。
所以,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How Google Works》就提到,要管天才员工,原则其实非常简单:别挡他们的道。
第五, 未来你跟公司之间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投资关系!
——对人才来说,提升自己的投资价值,找到值得自己投资的企业,才能不辜负你的努力。
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的畅销书《The
Alliance》提到,未来的职业将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互相投资的关系。即,企业和员工双方,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互相在对方身上投资。
员工加入一家企业,除了物质回报以外,还会考虑他的兴趣和发展,比如:这家企业能否给我提供一份我擅长且喜欢的工作?能否给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否具备对我有益的资源?
于企业而言,它更希望了解:这个员工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帮助公司更快成长?
双方将各自的需求提炼出来、找到交集、达成共识,就是形成长久联盟的基础。反之,如果双方不能够为彼此提供价值,那么联盟关系将无法维持。
好了,总结一下:我原先的那句回复,其实也只是善意的提醒:努力太久了,也要偶尔抬头看看。盲目的努力,其实也只是偷懒的一种。有一天真的被淘汰了,无论别人是理解你还是指责你,都无法减轻这对你和家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
填坑完毕,噢耶!!!
以下是硬广===================================================
更多干货文章,可以去我的公众号:圈外(iquanwai),反鸡汤反鸡血,只发有用有趣的方法论。你不是懒,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努力。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