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来自剥削工人是否正确?

那个不能叫剥削,应该叫利润分享。准确的说,马克思当年正确,现在不正确。

先来个提纲导读:
1、无产阶级不再一无所有(工资普遍提高)
2、工资提高的原因(风险和市场的作用)
3、利润分配比例的确定(社会平均风险决定分配比例)
4、风险的社会化(工资与利润和行业的技术含量有关)
5、马克思时代的局限性(对科技影响估计的过于悲观)
6、劳动者和资本家界限开始模糊(劳动者也普遍在“剥削”别人)
7、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新平衡(不断创新维持资本主义不落入内在矛盾之中)
8、关于评论区的一些讨论(实在回复不过来了,所以把共同的问题说一说)
9、关于本观点的应用(解释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资本主义要在生产力发展后才有可能,为什么经济落后会喜欢集体主义)

一,无产阶级不再一无所有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成本-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其中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再造相同劳动力所需的价值,表现为工资,换句话说,工人的工资应该仅够他维持生命所需。先上段原文(被人说我没看过原文,其实有点冤枉):

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

资本论是这么描述劳动力和劳动力价值的

现在应该进一步考察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物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


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在:一家人住在小隔间,每天馒头就咸菜,偶尔买点最便宜的衣服遮体的情况下刚好用完,甚至还不大够,而且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存款,没有任何娱乐。

然而,现在工人工资即使在低,也不至于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换句话说,十九世纪后,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无所有的穷人。

他们除了获得马克思所说的维持生命的工资外,还有了更多的收入(换句话说工资大幅提高)。多出来的部分显然是从资本家的利润中分出来的。

重要补充:
1,以下所说都是基于预言与事实不相符合,我们就是要从这个不符合的点反推回去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2,另外声明一下,我说的工资提高是和最低限度的工资相比

3,我下面说的工资比例的提高是指:“工资”和“公司利润”(除去成本的销售额)的比值。

二,工资提高的原因


既然实际工资是上涨了的,我们要问工资水平的提高是资本家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

如果愿意的,那就说明资本家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主动给工人涨工资,这样我们只能说:资本家都是活雷锋啊。

那如果不愿意,是什么迫使工资上涨呢?

1,很多人认为马克思说的不是“维持生命”,那叫“维持生活”。因为我们多出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所以迫使工资上涨。这就颠倒了一个基本事实,是工资水平决定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工资水平。实际上是因为工资上涨了,所以那些买得起的东西才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可以说房子绝对是生活必需品,现在房价这么高,也没看到谁的工资和房价一个速度上涨。

2,是工人的斗争吗?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民主国家,工会的力量很大,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最受不了的就是工会,三天两头罢工谈判。但是,其实世界范围内罢工可以说一直就没停,但为什么之前少,现在多呢?

3、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为什么不给员工降低工资?

假如一个大学生的工资是3000元,现在你手里有10个大学生,我们知道一个人每月吃喝最多500元,合租地下室什么的,1000元到头。换句话说你要想压榨他们,可以再降低1500元,10个人可以压榨1.5万元每月。你为什么不给他们降低工资?

因为你担心他们会跳槽。也就是说工人对老板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他们手里的核武器就是跳槽。但是,这个武器总是很灵吗?我们反过来问问那些大学生,他们为什么不用跳槽威胁,要每月1万的工资呢?

因为他们怕你开除他们再招人。所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是双方的武器,看来这个武器的枪口指向谁要看具体情况。

那我们要问,什么情况下老板害怕员工跳槽,什么时候员工害怕开除?

老板害怕员工跳槽是怕以后招不到人,员工害怕开除是怕之后找不到工作。

换句话说,工人的人数和工作岗位的数量哪个多,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谁的底气足。

当就业岗位多,工人少的时候,资本家就不敢随便开除,工人底气就足;当就业岗位少,工人多的时候,工人就不敢跳槽,资本家就底气足了。

什么时候就业岗位多工人少呢?可以想象,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反过来,经济不好的时候,就业岗位少工人多。(为什么西方国家政府,政绩指标主要看增加多少就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经济条件好,投资风险低,这个时候资本家更怕工人跳槽,工资水平会提高;经济条件差,投资风险高,工人更怕开除,工资水平低。

所以工资上涨的秘密是:市场调节(或者说劳资力量对比,或者说投资风险调节)。

这个道理马克思意识到了吗?答案是:意识到了。

实际上马克思用大量篇幅从理论上证明,资本主义世界工人的供应量永远过剩,证明的工具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产业后备军。

但现在看来,这个证明是错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工人工资会上涨。最后面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错,以及错在哪里。

三,利润分配比例的确定


既然工资不再是维持生命,那多出的部分就是按比例和资本家分配的,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分配比例问题,这个比例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分成?

答案是市场风险。

下面我们假设一个工人生产了一件价值100的商品。

问题是:就这个商品而言,该工人平均生产能力是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100,那么你是错的。

因为100的前提是这件商品每次都能买的出去。

根据马政经,商品价值的前提是
1、人类劳动的凝结
2、使用价值

如果卖不出去,结果就是不存在使用价值,所以你的商品价值直接归0。

假如,你有80%可能卖出这个商品,根据以上的情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0-1分布,我们计算这个分布的数学期望,也就是工人的平均生产能力为100*80%+0*20%=80。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自产自销的工人,你卖出的100中,有80是自己生产的,20实际上是市场风险奖励。有奖励就会有惩罚,一旦卖不出去,你的收益为0,其中80是自己的产量,市场风险惩罚是80,最后合计为0。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20世纪科学思维的转向问题,19世纪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牛顿式的物理世界,一切事物都可以精确测量,只是我们的工具不够精确。我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发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随机的世界,我们的研究对象永远是一个概率分布。

举个例子,19世纪人们会认为,光的反射性质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进入20世纪人们会发现,其实反射的角度是随机的,只不过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角度的概率非常的大而已。表面上我们研究的是入射角,实际上研究的是入射角所表现出来额概率分布。

同样,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人,会觉得研究的就是那100元的劳动力价值,而我们现在看,实际上研究的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概率分布问题,是多次商品生产的平均。

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当风险提高,比如卖出产品的概率降低到70%,资本家的收益就会提高到30。也就是说风险越高,经济情况不好时资本家获利越多,这反应出来就是裁员,延长工时,降低工资。

当然这并不能得出资本家喜欢经济差的时候,因为经济越差资本家破产概率也越高,由于减产和销路不好,尽管资本家分的比例更多,但由于总量减少最后未必在绝对值上增加收入,最多也就是减小损
失。

从社会整体来看,有些人天生是不喜欢风险的,于是就有了一种合作,对于一件100的商品,A固定只得80,无论是风险奖励还是风险惩罚都由B承担,但好处是B什么都不用干。具体到实际问题中,B是资本方,A是劳动方。

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劳动方转移的风险奖励。

我们之所以会误以为出钱的一方是寄生虫,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挣钱的资本家,没有看到每一个挣钱的资本家背后是无数破产的企业家,据调查中国新生公司平均存活时间为2.9年,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死在沙滩上。

以上可以总结出风险原则的逻辑:高风险虽然资本获利高,但因为破产率高,所以会有大量人口变为工人,从而提高了资方的分配额,降低了竞争,这一切进而又降低了风险;同时风险过低,会有很多人开始投资,这使得竞争加剧,而低风险又使得资本的分配额下降,资本利润减少,这一切又会导致风险的提高。

最后我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总是关注理论逻辑,却忽视身边反复发生的事实。你可以去问问身边的人,既然资本家这么好,为什么你不辞工作去当资本家?多数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要是赔了怎么办?(害怕承担风险)其实这种应激反映式的回答才真正说出了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当然也会有些人回答没钱。但仔细推敲,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现在大城市中很多卖早点,卖菜的小老板,都是外地农村务工人员。这些人没什么本钱都能东借西凑,弄来资本做生意。城里人随便把房产抵押也可以弄到大笔钱,要说没钱实际上也是担心借钱还不起,最后还是怕赔钱。

四、风险的社会化


1、概念的界定

在这里为了方便我们引入一个新概念:同学历行业的意思是那些对劳动力素质(学历)要求近似的所有行业。同学历行业至少包含一个行业。

在解释风险和利润的平均之前必须作如下说明:当我们针对个体企业时,我们说到的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当风险社会化后,我们就无法再把它当做一种不确定性了。因为一切进入整体的平均状态,不确定性就消失了。并不是风险不存在了而是它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我们不在把社会化的风险叫做风险,而是把它称为竞争。所以风险是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竞争的量化的表达。为什么把风险和竞争联系起来?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商品卖不出去的理由就是其他同行的竞争,竞争越激烈,你的风险越大。

2、结论和导读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个体的风险问题,但是当我们从社会角度分析利润和风险是否会形成平均风险和平均利润呢?我的结论是:①在同学历行业内,会形成平均风险,和平均利润。②在非同学历行业内,会呈现不同的风险和利润情况,但一定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高风险低利润,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低风险高利润。

要证明这个问题我们的思路是:
第一步先证明劳动力市场在同学历行业内是有平均价格的。
第二步再证明,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家逐利之心的推动下,同学历行业内部会形成平均工资,平均竞争水平(风险),平均的利润。
第三步接着证明,在非同学历行业中,不会形成平均风险和平均利润


通过全部证明,我要展示劳动力市场是如何影响各行各业的。

3、劳动力市场形成平均价格(同学历行业内)

首先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一定会形成平均价格,但这里要说的是这个平均价格是按照学历水平在不同梯度内的平均。我们知道市场是按照供需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质的区别(或者说不同职业之间可以无障碍自由转换),那么最后会形成统一的平均价格,但是现实是人们最多只能在同等学历下的行业内自由转化。所以最后形成的劳动力价格也会是按照同等学历需求的行业内达成的平均价格,不同行业的劳动力价格可能不同。

我们说工资高或者低的时候有没有标准?有,这个标准就是风险确定的。当工资高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时,就会有更多人应聘,导致工资下降,反之亦然。我们把资本家收益除以总利润叫做资本家收益比例,则资本家收益比例就是风险(详见第三部分),两者作为同义语使用,下文中为了分析方便会使用资本家收益比例这个说法

4、资本家逐利之心的数学表示

假设资本家收益比例为p(资本家收益除以总利润),企业利润率为k。在市场上资本是以自身增值为目的的,他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一点 张义潮 的那个答案说的很清楚。但是如果我们加入了风险因素,你会发现资本实际上追逐的就不是最大化的利润率k,而是利润率k和风险p的乘积。我们将这个乘积设为w,于是有w=kp,其中w就是资本家赚钱的速度。根据自由市场原则,各个行业会通过资源优化,使得w的数值趋于稳定。

由公式w=kp可以看出,当w不变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情况1:企业利润率很高,工资比例很高(资本家收益比例p比较小);
情况2:企业利润很低,工资比例很低(资本家收益比例p比较大)。

5、不同范围内考察利润风险工资的平均情况

①当在同一行业内出现这两种情况时,低利润低工资的企业业很难生存,因为劳动力会像高工资流动,低工资的企业必须提高工资,而工资提高后利润会更低,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能提高效率会被淘汰。因此剩下的企业一定是利润相同、工资相同的。

②当在同学历行业内出现这两种情况时,会产生3个逻辑环节。

环节1:劳动力首先会向工资高的行业集中,这导致那些高工资的行业可以压低工资,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p值增大,w增大。同时,劳动力会逃离工资低的行业,导致低工资行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这就导致这些行业p值减小,w减小。

环节2:一方面w增大,一方面w减小,这就吸引资本家离开原先低工资的行业去原来高工资的行业。于是,原来高工资的行业因为竞争导致利润k下降,w下降;原来工资低的行业因为竞争减小而利润k上升,w上升。

环节3:整个过程整理一下就是,原先高工资的行业,本来k高p低,原先低工资的行业k低p高。经过市场调节,高工资行业p会提高,k会降低,低工资的行业p会降低k会提高,最终k和p会在同学历行业形成平均的k,和平均的p。

③当在非同学历行业间出现这两种情况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受阻,所以不会出现平均工资和平均利润,高工资高利润的企业会和低工资低利润的企业并存,并且越是高学历行业,就越会高利润高工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实际的工资会按照学历划分等级,并且越是高技术企业就越是利润高工资高。

五,马克思时代的局限性


为什么马克思会把工资水平估计错?

马克思在分析工人工资水平时有一个假设: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的,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的情况。

所以逻辑是这样的:由于当时工人太多,所以工资被压的极低,低工资下,工人又不可能转化为资本家。所以工人永远无法翻身。

为了说明这个假设,他提出一个概念:产业后备军(也叫相对剩余劳动力)。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假设在十九世纪是对的。在当时劳动力的供应是极大的,马克思只要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经济不会让劳动力供应减少,反而增加就可以说明劳动力永远过剩了。其主要思路一个是说明工人人数会增长,另一个是说就业岗位会持续萎缩。

理由如下:
1,从工人人数的角度看,当时有大量儿童和妇女,作为劳动力的随时补充者,在需要劳动力时这些人加入工厂,不需要时退出工厂从事家务。他们是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阀,保证即使真的缺乏时,也可以使劳动力源源不绝。但是现在这股力量由于禁止童工,和妇女普遍工作而消失。

2,从就业岗位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回带来负面效果。记得学马政经时学过:利润率随着科技进步而降低吧,原因是技术进步,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劳动力减少,生产价值就少了。由于机器代替人类,造成了大量失业。所以马克思预言,劳动力供应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继续增加,这样工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第一条的问题已经解决,而第二条的问题也是不合现实的。因为马克思说的仅仅只在同一个行业内是对的。每个行业内部确实对人力的需求在减少,但科技同时还在创造新的行业,新的行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需要的人力更多,因此科技进步确实消灭了大量工作岗位,但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比如我们发明了电脑和互联网,于是产生了大量新的工作,现在程序员,大数据分析师,淘宝,百度,腾讯微软的所有工作岗位,在当时都是不存在的。


这张图片来自Erdogan Bakir & Al Campbell在2009年的文章。是美国公司在1946年到2008年之间的税后利润,蓝色的线是税后利润,粉红色的线是资本积累率。可以看到在1946到2008年之间美国的税后利润率大概都是在5-6之间波动的,没有明显的利润率下滑的趋势。
图片及解说来自链接:

到此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看起来19世纪的资本主义尽管工人工资很低,但是风险看起来不是真的有那么大,刚才说的风险确定工资比例是否有问题?

能否用上面风险原则来衡量马克思的十九世纪呢?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十九世纪不是一个劳资平衡的时代,由于工业刚刚发展,所以资本的需求极度旺盛,与此同时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工人不断涌进城市,这就造成了低风险和资本稀缺同时存在的现象。

所以说,马克思所说的有他的局限性。

六,劳动者和资本家界限开始模糊


整体上看,劳动力的供应是越来越少的,同时由于金融的发达,普通人获取资本成为资本家的能力越来越强,此消彼长之下,工人的工资也开始高于马克思设定的级别,开始和资方分享剩余价值。当然,只不过分到的有多和少的区别。

同时,普通人也用另一种方法成为资本家。比如,按马克思的说法,你把钱存银行,只要拿到利息,你就是剥削者,因为利息本至上是剩余价值,你不劳动拿到利息就是剥削者。类似的,股票的分红,余额宝里的返利,保险的红利等等都是“剥削”的手段。因为这些钱,你没有付出劳动,而这些钱本质上都是利息,都是剩余价值。

在以前无产阶级不可能有存款,所以所谓银行利息股票和无产阶级没什么关系。但现在不是了,一般人至少也会有些积蓄,银行给你点利息也叫剥削就不合适了。

七,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新平衡


按马克思的逻辑,工人数量永远过剩,且永远不可能成为资本家。那他们的购买力就会很低,这就导致生产的大量商品无人去买。这就是所谓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然而现实是资本主义正在克服这个矛盾,正如之前所说,克服的法宝就是科技和创新(为什么国家这么关注创新?)。创新造就新的技术,新技术产生新行业,新行业导致高工资的岗位,高工资的职位需要高学历的人才。

这就造成了一个以创新为动力,按财富分等级的社会,站在顶峰的是资本家,承受风险。

资本家往下都是劳动者,下面第一层是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比如企业高管,他们因为垄断相关技术,虽然是劳动者但人数少,谈判手段多,优势大,因此收入最高,同时他们有很多底层没有的社会经验,是资本家的后备军。

再往下基本上根据你的学历水平逐级递减,下一级都是上一级的后备军。因为继续教育不断发展,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教育上一个台阶。教育的差别导致收入差别,学历越高,你的竞争者越少,谈判能力越高。

这样一个金字塔结构使得社会上升的通道从新被打开,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等后天努力进入金字塔的顶端。(中国现在还不是这种状态)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创新作为动力,一旦创新枯竭,新的行业产生的就业赶不上消灭的速度,马克思有机构成的魔咒就会回来,劳动者的地位就会持续下降,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再可能成为资本家,需求萎缩经济崩溃。所以创新是支持资本主义的动力源头,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岗位,新的行业,新的需求,才能维持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从事实来看创新确实改变着社会,当代的资本主义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单纯的满足需求,而是主动创造需求。就在十年前,很多人觉得手机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了,照相功能没用,现在没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已经无法使用了,这个功能带动了很多行业,比如自拍杆,比如美图秀秀一类的软件行业(当然与此同时交卷企业也倒闭了,这是双向的,马克思只看到了交卷长倒闭,没看到自拍杆厂的兴起,才有了悲观的预测)。

八、关于评论区的讨论


1、商品价值的分配结构

一件商品的价值是怎么分配的呢?先上图对比一下,上面是新的理解,下面是资本论的解释(线段CD指的是劳动力创造的“比自身价值高出的”那部分价值)
我所说的“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在哪里呢?看下图我所说的“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在哪里呢?看下图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在哪里呢?看下图

创造的价值和得到的价值一样吗?我是这么认为的,看下图
马克思怎么认为的呢?看下图马克思怎么认为的呢?看下图
1)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中没有包括成本,是因为劳动力在对成本部分进行劳动时,1)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中没有包括成本,是因为劳动力在对成本部分进行劳动时,不是创造价值,而是转移价值。
2)风险决定的是图中线段CD和线段DE的比值。即“商品卖不出去”的风险p=DE/BE

2、风险的定义

评论区很多人争论说工人承担的风险比资本家多,大家不理解我说的工人不承担任何风险。在这里我要统一说明一下:

我说的风险是特指的这一个风险(强调是一个风险):当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在还没有卖出去的时候,资本家是面临着一个不确定性的(商品可能卖不出去),这个不确定性就是我说的那个特指的风险。

还有人提出如果我们用概率分布描述工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但不用概率分布描述利润是否合适?利润难道不考虑卖不出去的情况吗?下面我给出回应:

当我们把利润也计算进去的时候,上图中线段DE的部分就会消失,因而就无法发现资本家赚钱的秘密。再有,如果我们把利润的概率分布考虑在内,就意味着我们要把已经破产或亏损的企业也纳入研究范围,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而我们之所以考虑工人的概率分布是因为即使破产企业也是要发放全额工资的。

九、关于本观点的应用


我们用以上的观点分析一些政治经济问题,假设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为m,劳动力的价值为b,社会风险为p,工厂里工人数量为n。

由于资本家通过所有权获得的财富必须足够他自己的生存,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不等式:



其中(m-b)是一个工人创造的利润,p(m-b)是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一个工人),不等式右边的b指的是资本家自身的生存底线。

由此我们对这个不等式进行变形: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b:



根据定义,的实际含义是一个人的劳动可以养活多少人。我们就用这个数表示这个社会的平均生产力,这个数值我们设为t,这样上式我们可以写成: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当n与t不变时,社会风险是有最小值的,也就是说低于这个数值资本主义就不可能产生。同时可以看到当t越大,社会风险的最小值也越越小,从此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越来越大,换句话说生产力进步到一定程度时,资本主义才能产生。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生产力不变n增大时,同样可以增大p的取值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当社会风险一定而,生产力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增加增加人数的办法达到要求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们喜欢集体主义,因为人数越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高。

这个分析过程同样可以推广到封建时代。资本家可以推广为生产组织的管理者,尽管封建时代交换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解释力度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5338.html

更多阅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里面的内容吧,只是当年基本都只留意那个幽默的瘦高个的马克思老太太述说她被资本家剥削的故事,然后就是仰慕她大彻大悟回归校园做教书匠的洒脱,具体的内容,是应付完考试就忘光了的。重新找个简版的

小便熬不住怎么回事 “铁人”熬不住了

“铁人”熬不住了文/郑忠明一天周末,翘着二郎腿,我正在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此时,QQ滴滴滴地响起来:“阿飞最近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还熬了两个通宵,我看到他累得脸色都发青了,怕是撑不住了。”这位QQ好友与阿飞在同一个公司,经常向我“报告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崛起》第一章之没有货币的世界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无政府主义者,甚至那些极端的保守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嬉皮士,他们曾经梦想拥有这样的一个世界。按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说法,货币仅仅是资本家剥削的工具,取代

声明:《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来自剥削工人是否正确?》为网友樱花浪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