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傻子都知道,因为:投资有风险!
哪怕是银行也会破产,这种事情数不胜数,连国家都会破产,何况银行。但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的破产风险是很小的,比如像咱们的几个国有巨无霸银行,有央行兜底,只要15亿人民还没破产,它们就不会倒。而在这种低风险情况下,利息肯定低的可怜,要想跑过通货膨胀就别想了,而且还有贬值的风险。
所以,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是:在自由市场中,风险与收益基本成正比。
像马克思这种穷迫潦倒连自己都养不活从没做过任何投资生意甚至基本没靠自己的努力赚过钱的穷屌丝,显然不懂得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他以为资本家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可以马上销售一空,而且必定能赚取丰厚的利润,他不知道资本家把牛奶倒到河里,是因为牛奶根本卖不出去连送给别人都要运输成本,竟然以为是十九世纪的很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物质极大丰富了,可以进入共产社会了。你提到的那位法国经济学教授,在经济学上我看并不比马克思高明多少。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资本家,一切财产都是资本,土地、人才、房子、现金,都是资本,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它们本质上都是个人财产。只要你还有东西能拿去卖,哪怕是卖身卖肾,那你毕竟还是有一点点资本的。只有马克思这种基本没从事过经济活动(平时打酱油也主要是老婆去办)满脑小农意识的屌丝,才会只把金钱当作资本。
实际上,出卖劳动力的企业员工与企业所有者(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易关系,出卖劳动力本质上出租劳动力,即在约定的上班时间段内,劳动者将他的劳动能力出租给企业,将劳动力的使用权租给企业,劳动者收取租金。这时,劳动能力(劳动的使用权)的确属于企业,是企业的生产要素。
那什么资本或财产的回报率比较高呢?金钱资本的回报率高还是劳动力的回报率高呢?这是典型无意义的浆糊问题。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金钱,更没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我的现金是我的现金,你的劳动力是你的劳动力。10亿人民币在你的手里,回报率很可能是负的,但是在巴菲特的手里,可能没几年就可以翻一番。比尔盖茨的劳动力是劳动,洗碗大妈的劳动力也是劳动力,你怎么算回报率?巴菲特的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劳动,跟你去上班打工没本质区别。如果缺乏这种投资劳动能力,那即便你有10亿家产,你也只能放到银行里吃利息,借给别人投资创业,让别人承担投资创业的风险和收益。
那么劳动力的回报率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微软ceo的工资比你高呢?显然是因为人家的劳动力阻值比你的高,人家的劳动力能够创造更大的财富。所以劳动力跟其他财产一样,其市场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所以“劳动力的回报率”本来就是个含混概念,因为回报率指的是投资的回报率,拿资本的回报率跟劳动力的回报率做对比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正如一个答案所指出来,所谓劳动力实际上是教育投资的所累计的资本,因此,讨论劳动力的投资回报率,要看你提升劳动力阻值所付出的成本收益比。比如,你花十几万人民币和大量时间读个MBA,之后你的年收入提高了10万,那这个投资回报率就非常可观,工资被动静,那这个教育投资就是相当失败,等于打水漂了。
所以,为什么你是你,巴菲特是巴菲特呢?这是因为,在现代自由社会,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是自由社会,越是“资本主义社会”,知识越值钱。巴菲特拥有的投资知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获取不了。但这仅仅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因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很大价值的,具体地说,是那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而又稀缺的知识才是有市场价值的。因为知识很容易被复制学习,所以最有价值知识通常表现为伟大的创造发明,比如微软的windows,沃尔玛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恰恰因为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所以学习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资,但跟所有投资一样,知识投资也是有风险的,投资不慎,完全有可能血本无归。
由于作为最重要资本的知识一直处于更新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定律:在市场经济中,总体而言,所有资本都处于不断的贬值之中,包括已有的知识。这是因为新的知识源源不断产生,导致旧知识和其他资本贬值,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知识通货膨胀,很类似于一些游戏中的装备通货膨胀,即新的装备的出现使得旧的装备贬值。所以一个现代人,如果不想贬值甚至被淘汰破产的话,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投资教育,不断地充电,就好比游戏中,要想不落后于别人,必须不断砸钱或砸时间刷新装备。因此,那位法国经济学家所说的“劳动的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显然是人云亦云的胡扯,正确的说法是,不思进取坐吃空山的人(企业)永远跑不过居安思危积极创新的人(企业)。
另外,不难从逻辑上得出结论:现代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平均。因为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相比其他财富,知识(包括技能经验)的“分布”是最平均的,获取的门槛是最低的。越是自由的社会,市场经济越发达的社会,个人财产越得到保护的社会,财富分配越平均。现实中也是如此,说美国贫富差距大的是完全胡扯,美国的中产阶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全球数一数二,你拿最富有的一批人跟最穷的一批人比,不是居心不良么。反过来,越是传统社会,越是监管垄断的社会,越是不自由的社会,两极分化越严重,道理很简单,因为个人创造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被政府权力给没收了(税,费,国有化),政府掌握着极大的社会财产,而政府权力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的。
————————————————————
最后回到你标题里的问题。
年轻人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穷了?这个问题很笼统,因为要考虑不同的国家地区。在很多国家,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养老医疗福利制度。可以先抛出结论:一个国家养老医疗负担越重,年轻人就越穷。由于福利主义的全球滥泛,大多数国家的年轻人的确可以说是越来越穷了,这主要体现在全球性的越来越高的年轻人失业率上。另外一个外在的表现是生育率或老龄化程度,总体而言,一个国家的生育率越低,老龄化越严重,年轻人越穷,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小孩。但反过来不成立。
可以一些主要国家为例展开。
美国。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富裕国家中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福利最低并不是说他们的生活没保障,而是说他们主要自己保障自己,而不是交税给国家来保障自己。与过去对比,美国这几十年福利一直在增长,还好最大部分投入到教育领域,因此总体而言年轻人并不算吃亏,大多数地区年轻人的失业率不高,除了不少被福利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坑惨了的黑人年轻人。
欧洲。欧洲是全球圣母大本营,北欧模式被视为楷模,所以毫无意外,那里的年轻人大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老本越吃越少,老年人也越来越不好过,因为社会财富主要靠年轻人创造,大搞福利剥夺年轻人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福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所谓欧洲经济危机,欧债危机,说到底就这回事。但欧洲本来就是鱼龙混杂,瑞士是难得的资本主义净土,不比美国差,德国荷兰丹麦等北欧国家虽然福利也不低,但政府不怎么干涉市场,加上国民素质高,所以经济一直能保持活力,虽然年轻人压力大,但也谈不上越来越穷。其他国家就比谁更烂了,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几个著名欧猪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还有他们的人口生育率。
日本。日本比较奇葩,大多数企业实行终身制,在这种论资排辈的体制下,年轻人一直都挺穷,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吃能当乞丐啃老。尤其是在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大多数年轻人真是挺苦逼的,不知这是不是促使av产业兴旺发达的一个原因。因此,很多日本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不是有av看了,而是组建家庭压力太大。
中国。这个就自己感受吧。反正作为一个年轻人,感觉结婚生孩子就像要豁出去半条命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如果不啃老的话,很多人估计勉强能养活自己吧。但大家都知道,啃老也不是白啃的,棺材板都给你啃完了,以后你不养谁来养。
为什么这么苦逼呢,原因无非是公有制大锅饭,土地财政、金融垄断、医疗教育垄断,各种国字牌垄断,政府各种搜刮瞎搞鸡的屁,把国民经济的血抽干了,生意难做,年轻人作为就业市场上最缺乏竞争力(总体而言)命最贱的菜鸟,当然是首先被淘汰出局的。自己创业的话,虽然勇气可嘉,但绝大多数也只是拿老爹的棺材本当炮灰吧。这个是题外牢骚话了。
——————————
最近读到一篇对《21世纪资本论》批判的一篇文章,个人认为非常专业彻底:
引用几段直接相关的:
一个例子是皮凯蒂把“资本”作为一种同质的“基金”处理,这是古典经济学“资本”思想的延续,没有把资本视为进入行动人计划中的手段,而是“客观的”物的总量。我们知道,进入个体计划中的才是资本,脱离个体的计划谈论资本没有意义。
所以,皮凯蒂那本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资本回报率”其实并不存在。只有个体的某项投资,才可以说“资本回报率”,而在皮凯蒂的“资本回报率”概念中没有主语,谁的资本回报率不知道,也许他指的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但社会或国家不是行动的个体,它们是不投资的,也没有回报率可言。不能加总,更没有总量资本的回报率,“资本的回报”或“劳动的回报”这种概念都是建立在对资本或劳动概念的误解之上的,哈耶克说凯恩斯“没有资本理论”,这句话也适用于皮凯蒂。
还有,“资本/收入”也是皮凯蒂常用的概念,但把它用于个体可以,用于社会同样是不适合的,因为那样的话,是把“社会”作为一个“个体”来处理了。
“生产”是个体行动(合作)的产物,而不是抽象的资本、劳动和土地的结果。皮凯蒂大量使用“收入”、“资本的所得”这样的概念,好像它们是个体行动之外的某个主体“自动地”产生的,但显然,这不是事实。
最后强烈推荐此作者。还是要少上多读书。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