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夏洛特烦恼》将会成为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又一部年度现象级电影。
在豆瓣上,本片至今仍保持着8.2的高分,作为国产喜剧段子电影,这样的分数还是头一次见。
2380万、4060万、5070万、6300万、7980万、9800万、1.14亿、1.2亿......
这是《夏洛特烦恼》在国庆期间走出来的惊天票房曲线。
这部现象级电影是如何做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呢?
小弟不才,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坦白讲,在去看《夏洛特烦恼》之前,我抱的期望很低,因为这部片子作为一个中国式青春怀旧题材的段子体电影,拥有两点我最讨厌的电影元素:中国式青春怀旧和段子体。
我承认,这确实是一种不太好的主观上的偏见,作为理想中一个公正客观独到的影评人来说,不应该有。
但我实在是被折磨的怕了。
中国式青春怀旧类型的(或者叫内地式青春怀旧更加妥当),从《那些年》掀起这股风潮之后,内地跟风之作一部烂过一部,《致青春》还稍稍凑合,我尤其要批判的是《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恶心极了。 中国式青春怀旧类型的(或者叫内地式青春怀旧更加妥当),从《那些年》掀起这股风潮之后,内地跟风之作一部烂过一部,《致青春》还稍稍凑合,我尤其要批判的是《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恶心极了。而段子体这一类型则是今天重点要分析的,因为现在的国产喜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段子了。包括“老导演”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中导演”宁浩的《心花路放》、新导演肖央的《老男孩猛龙过江》和大鹏的《煎饼侠》,甚至连动画电影都开始出现段子体了---《十万个冷笑话》而段子体这一类型则是今天重点要分析的,因为现在的国产喜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段子了。包括“老导演”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中导演”宁浩的《心花路放》、新导演肖央的《老男孩猛龙过江》和大鹏的《煎饼侠》,甚至连动画电影都开始出现段子体了---《十万个冷笑话》
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国民导演还是野路子新人,几乎所有的喜剧都没能免俗,而问题是这些喜剧片都越来越不好笑了。
《私人订制》差评一片,《心花路放》远不及“疯狂”系列,而在《港囧》的网友评论区里似乎人人都在怀念《人在囧途》
说来也巧,同档期的《港囧》和《夏洛》就像在完成同一篇命题作文一样,都是一个中年危机的男人,厌倦了“糟糠之妻”而去寻找年轻时的“梦中情人”,最后幡然悔悟,这样一个套路。同时还要求插入不少于十首经典老歌来怀旧。
同样的命题作文,同样的段子体喜剧,《港囧》却在口碑和“笑果”上被《夏洛》完爆了。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一是《港囧》中的喜剧效果更多的靠堆段子建立起来,二是在对段子的运用上《夏洛》更加的自然,适宜。
在《港囧》中,超过一半的喜剧笑果都是想落在包贝尔的身上,所以他就不停的说说说,一个连着一个的段子在嘴里说出来,显得刻意又生硬,即使有那么一两个挺好笑的,也让人笑不出来。
哥印象最深的那场家庭聚会的戏,就是一直在讲什么“徐滚”、“徐嗖”之类的那一场,真的有被恶心到了。每个人出口必须是个段子,密密麻麻,但影院里真的没有几个人笑,哥看的时候只想他们赶紧吃完散了,别提多尴尬。
这样的对话和段子在微博上看看可能还会觉得挺好笑,但是这样演在电影里就真的不好笑了,很脱离生活。现实里哪有这样的,硬要表演就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念台词,即使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演员。
而在《夏洛特烦恼》里面,念台词的感觉就非常的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很有性格。
且不说主角夏洛和马冬梅了,就连自带bgm的袁华,一心想做女人的孟特(孟特娇),憨厚的大傻春,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并有强烈的认同感。
对,夸张式的表演在喜剧里是很必要的,但同时也很难拿捏。搞得好如周星驰电影中的如花,石榴姐,罗家英,吴孟达等这些配角,每个人的表演都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但二十年后的今天还在被观众津津乐道。搞不好就像《港囧》里包贝尔那夸张而又可怕的狞笑,会令人讨厌,避之不及。
而《夏洛特烦恼》却将夸张又带恶搞的表演拿捏的很好,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悲情小王子袁华了,这是一个出场自带bgm(background music)的男人,全片共插入了十几首怀旧音乐,唯有《一剪梅》总共放了六次。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便是晚上袁华在电话亭下,45度角眼含泪水仰望镜头,大喊一声“不”的同时,高潮音乐起白雪纷飞,“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十分应景。这一幕恶搞到极致而且“笑率”也达到了全场最高点,长相有些像“小吴彦祖”的袁华简直被玩坏了,这个角色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也注定会被观众记住。
其实这也和《夏洛》出身于舞台剧有关,舞台剧面对的是现场的几百几千观众,如果这个笑点观众笑了,那个笑点笑声很少,那么就会把不好笑的那个改掉。
舞台剧演员更清楚的知道现在观众的笑点在哪里。
所以《夏洛》比之《港囧》显得更加接地气,它是观众用一次次笑场作为投票投出来的。
讲到这,我就要说一说题目中的“笑点革命”了。
这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命题。还记得上中学时候,互联网还并不发达,那时获取笑料的途径只有来自电视里的小品,收音机里的相声,杂志下面的每日一笑,电影院里的葛优冯小刚。
那时候会讲笑话的男生是很受女孩子喜欢的,我当年就在地摊上买过一本厚厚的《笑话大全》,每天挑几个背下来,有机会就讲出来逗女孩子开心,现在想想好辛苦的。那时候大家笑点都很低。
而现在不同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笑料的途径越来越广。微博段子,神贴,搞笑动图,暴走漫画,B站弹幕,秒拍视频,笑话订阅号,朋友圈点展开……人们的笑点也开始越来越高,甚至现在的妹子都没有耐心听你讲完一个笑话。
互联网改造了一代人的笑点,我形容这是一场革命,而我们这些整天在互联网上刷来刷去的人,在经历了这场革命的洗礼,被改造了笑点。
然后人们发现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笑了,塞满笑话故事的杂志慢慢都不见了,连国民导演冯小刚也中断了他自己开创的国产贺岁档、每年一部喜剧,改成每两三年来一部《夜宴》、《唐山大地震》、《1942》之类的“大片”了。
而电影也越来越“段子化”,观众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台词似曾相识,似乎在微博上见过。最恶劣的就是为了某个段子或某句“经典台词”而反过来凑剧情,这往往都会来的莫名其妙让人感到尴尬。
去网上找搞笑段子拼凑出来一部电影很容易,是个人都能拍,但真正做喜剧是非常难的,不然怎么会难得才出一个“喜剧之王”,又那么受人追捧呢。
真正的喜剧电影不是靠讲笑话获得喜剧效果的,不然观众每天刷刷微博,比看电影精彩多了。
真正的喜剧电影靠的是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服饰化妆上的创意,精心安排的戏剧冲突,对现实的讽刺,对人生的调侃。
幽默的语言对话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增光添彩的作用,不幸的是现在的大多数国产喜剧却把这当成了核心。
像卓别林这样的喜剧大师,他没有对话存在的黑白默片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捧腹,像华人的喜剧之王周星驰,即使我完全听不懂粤语,看他没有字幕的原声电影也会笑出眼泪。
放在当下,只要是有志于拍优秀的喜剧电影,还是要在人物塑造和喜剧细节上下工夫,这点上《夏洛特烦恼》就做的很好。
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第一个是电影的开头,夏洛一身潇洒的从别人的玛莎拉蒂上下来正要装B时,衣服却被车门夹住了拉着跑。
第二个是袁华在篮球场上一个漂亮的进球,观众席尖叫欢呼纷纷跑下座位,正当袁华闭眼享受准备迎接崇拜时,却发现原来人们是奔向在场边弹唱《菊花台》的夏洛,瞬间红了眼眶。
第三个是自行车上的王老师看到夏洛他们被流氓欺负,正要下车阻止,流氓一声“滚”,他刚撤下来的一条腿马上又跨了回去,骑车走了。
这三处利用反差构成的喜剧效果是周星驰喜剧里最常用的,这种有情节,有动作,有表演的幽默是只有电影里才能够出现的。小品、相声、笑话,包括搞笑动图或者秒拍视频,都无法完全展示出这样的效果。因为这和剧情还有人物形象与性格紧密相连,这才是喜剧电影中独特的精彩。
和《港囧》一样,《夏洛特烦恼》中也插入了大量的老歌,渲染一种怀旧的情绪,《港囧》中还多了一种香港地域感的体现。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对此不屑,认为是讲故事能力不够硬用歌来凑,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对这种观点我并不同意。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最年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出现的。
自从电影出现之后,它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进步,出现了彩色画面、有声电影、特效奇观、3D技术等等,并且与其它种类的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紧密结合。
早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电影有已经有配乐了,后来电影也越来越离不开配乐和歌曲,作为烘托气氛,配合叙事,增加观赏性来存在。
时至今日,好的电影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就像《我心永恒》之于《泰坦尼克号》、久石让之于吉卜力、黄霑之于香港武侠片……
当下的内地电影也越来越重视电影音乐的打造,甚至出现了歌曲先红来带动电影的情况,就像王菲的《匆匆那年》或者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当下的内地电影也越来越重视电影音乐的打造,甚至出现了歌曲先红来带动电影的情况,就像王菲的《匆匆那年》或者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而《港囧》和《夏洛特烦恼》则掀起了一种电影中加入歌曲大杂烩的新潮流,仿佛可以看到日后的内地电影已经开始纷纷效仿了……
存在即合理,本身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只要用得好就行。但是,即使徐峥亲自去了中国好声音唱粤语歌,《夏洛特烦恼》中对这种老歌大杂烩的运用还是比《港囧》要高明的多。
首先,《港囧》中对粤语老歌的运用基本还是只停留在充当背景音乐上面,某个情节好像适合放歌了,然后就音乐起。个别的插入还会显得有些生硬,比如对无数大话迷心中不可亵渎的经典《一生所爱》那样随意的运用,简直是不可原谅。
《夏洛特烦恼》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给老歌的插入提供了多种形式:有背景音乐,甚至人物的出场音乐------袁华简直自带《一剪梅》特效;还有很多是根据剧情的设置从人物口中唱出来;甚至还有用来交代信息的。
哥看到有三处歌曲的插入简直绝了:第一处前面有提到过,就是袁华在电话亭大叫“不“的时候,黑夜飘雪,《一剪梅》高潮响起,配合着歌词的意境,完美~
第二处是当夏洛穿越回过去,经过一系列闹剧并摔断腿之后,相信了这一切不是梦,他问现在是哪一年,背景音乐直接是《公元1997》中“1997年”那句,配合上空镜头拍摄具有年代感的布景,起到了交代信息的作用,怀旧的感情扑面而来。
第三处是夏洛意识到许巍还没火后,在学校广播里弹唱《曾经的你》追女孩儿,“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这句歌词勾引的我跟着夏洛一起热血沸腾。
年少时也曾立大志,但都在时间流逝中慢慢变作遗憾,多想重新穿起校服捡起志向,再回去看看记忆中美好的姑娘。
给我激动的都作起诗来了……
全片最亮的一处就是《那些花儿》的那组横移镜头了,每个人都给了几秒钟的镜头,讲述的是生活中的一幕,这短短的几秒就把一个人物立体的塑造了出来,简直是神来之笔。
镜头一边横移着捡拾生活中的小事,一边配合着《那些花儿》伤感的歌词“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反正哥是鼻子酸酸的,非常受用,这一段简直是笑中带泪的最高境界。
其实我看《夏洛特烦恼》的时候有把自己很深的代入进去,本片也的确超值的满足了自己的意淫。
哥年轻的时候也有过音乐梦,无数次因为上课哼歌被同学告老师;也有给心爱的女生写过歌,却只敢给自己的哥们儿唱;也曾凑齐过十二首歌,把出一张专辑当做毕生理想……
最后结果和电影中一模一样------徐峥最后真的意识到自己画的很烂;夏洛回到过去也只能靠抄袭成名;我渐渐也明白了自己没有唱歌那副嗓子。
每个人都能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各自的内心和经历。
网上也有很多人在骂《夏洛特烦恼》,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说本片的价值观混乱,其实就是自己不认同片中的价值观,哥想这其中大部分应该都是妹子。
诚然,人各有志,我也曾因为对最基本的价值观不认同,而给某几部豆瓣TOP250的电影怒打一星,所以我还是能理解那些不认同《夏洛》的朋友的。
我也承认,《夏洛特烦恼》本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电影感有些弱,某些段子还是有着念台词的尴尬,开头婚礼上的吵架显得有些生硬,结尾处夏洛回归家庭后除了对老婆的溺爱没有其他方面的变化,没有能真正找回“面子”,略有遗憾。
以上那些要求提的已经有些过高了,《夏洛特烦恼》已经是近几年哥看过最好的国产喜剧电影,它不仅足够好笑,而且还对人有所触动,还让我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来夸它。
电影是造梦的工厂
《夏洛特烦恼》真正给人造了一场大梦,让人沉浸其中,让人在爆笑中缅怀逝去的青春。
---------------------------------------------------------------------------------------------------------------------------------------
微信公众号:tongtongmovie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