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史公司马迁发现了一个真理,即古今大著作,无不是穷愁而著书。“《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其通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李白和杜甫也是如此。他们满肚子的失意牢骚,忧愁幽思,只好借用文字来浇灌心中之愁苦。流传千古的作品往往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绝不是无病呻吟。 这让我想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年轻时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成了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后来官运亨通,平歩青云,却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他会从文如泉涌到文思枯竭?可能是当官后,养尊处忧,脑满肠肥,酒足饭饱之后堵塞了文思的泉眼。
2. 写作的秘诀是什么?修改修改再修改,好文章就是好句好结构好思想。两个层次修炼,首先是文字层面遣词造句,能自由表达自己所想。更重要是功夫在诗外,流传千古的作者或忧国忧民或豪情壮志或郁闷愁苦,喜用文字来浇灌心中之愁苦,实乃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江郎之才尽实际上是酒足饭饱之后的满意,堵塞了文思泉眼。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从草稿到正式版本,历经了从1.0版到9.0版本的升级过程。要炼就生花妙笔,就要笔耕不辍,不断反复推敲锤炼,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手中的铁棒磨成了一支神来之笔,思如泉涌,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如有神助。正所谓好文章不厌百回改,千古流传出推敲。
3. 写作的最大痛苦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写作而愁眉苦脸,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如挤牙膏一般地痛苦。又或者是心中有而笔下无,即心中纵有千言,笔下却无一墨; 话到嘴边,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it'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 好不容易写了出来却又感觉词不达意,力不从心,墨尽词穷。呵呵这大概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写作过程,不由地感慨“书到写时方恨少”。
4. 写作是一种生活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人和事都是他观察和描述的对象,都可变成他笔下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呵呵,写手如同与魔鬼撒旦签下契约,成了笔的奴隶。作者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去观察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敏于观察,善于思考,长于叙述。呵呵他慢慢变成了那个讲故事的人,记录历史的人,成了电影中的旁白角色。只要灵感火花来了,他就能马上捕捉到,马上用笔记录下来。有时他也分辨不清那究竟是他的思想或是别人的,他的使命是把它们记录下来。
5. 写作也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在于诗人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要能够深入其中,又能超然其外。这样他才能客观地观察和描写万事万物。他必须对世事有真实的体悟,所以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他必须随时捕捉自己的灵感火花, 一时兴至之作远胜于刻意为之。他追求意境之美,而不是堆砌华丽词藻。
6. 写作和翻译有时要靠灵感,很多名言名句是作者笔耕不辍中妙手偶得的。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再到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选词炼句的过程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迸发,而随之得到的那份豁然开朗的惊喜。一切尽在不言中。
7. 哪个群体对语言的掌握使用得最好――作家,语言学家还是词典学家?个人认为,各有分工。作家(含诗人,词曲作者,广告词作者和网络写手等)负责创造新词新句,一流作家甚至有能将病错句变成名句的能力。而词典学家负责记录和收录那些能流传几十年还有生命力的词语。语法学家则是去分析这些语言现象,试图找出和总结出规律。但总有些不符合语法的例子。呵呵语言是由古代的巫师智者创造出来的,并继续由有创造力的人来创新以反映那个时代。
再举个中国的例子,大家是不是觉得鲁迅的文章也有很多病句呢?比如: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要是咱们也这么写,保准被人认为是个重复累赘的病句。但是一流作家有能将病错句变成名句的能力。因为鲁迅是文学大家 ,他的文学造诣使得人们愿意花时间去读懂他。大家最终会得出结论: 以他的文字功底一般是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样写肯定另有深意。正如鲁迅先生的另一句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流作家或优秀段子手等就是这样一些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闯出路的人。
8. 小时候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早就耳熟能详,但不能真正理解。那时候语文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多读书,说对写作文有帮助。一学期下来我的课本总是破破烂烂的,但一到写作文,也还是绞尽脑汁,挤不出几句像样的句子出来。青年时,迷恋金庸先生笔下的少侠令狐冲,对他所练习的独孤九剑心驰神往,什么破剑式,破刀式,破棍式等没有破解不了的功夫。那时候的我正为英语单词和考试所烦恼,期盼着金庸先生再出几本书,比如《破考试》或《破单词》什么的,以解我们武侠爱好者的燃眉之急。但我翻遍金庸的武侠小说,却没有找到答案。 成年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慢慢悟到 “破”字大有深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是突破还是磨破又或是识破呢? 破的重点不在于把书翻破烂了,而是要通过熟读深思来真正破解书中的密码。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能破解书中的言中之意甚至言外之意。就象福尔摩斯先生总能破解密码一样。某晚无聊之极,重读金庸的笑傲江湖,才恍然大悟金庸先生已经暗示了突破学问的方法论。活学活用,料敌机先,大巧不工,后发先至,以无招胜有招。呵呵我想金庸先生肯定是领悟到了杜甫先生的“破”字诀,才创造出了独孤九剑吧!但我们的广大考生所期盼的《破考试》《破写作》之类的真经又在哪里呢?
9. 写手手中的笔如战士手中紧握的枪,篮球队员的球,婴儿的奶瓶,舞者的高跟鞋,歌手的嗓子。呵呵如今鸟枪换炮了,笔已被键盘和手指所取代。但不变的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和信手拈来。
10. A great writer is a master of words who can convey his meaning in words which can be sung like music, and which by their position and association can move men to tears.
我试译如下: 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文字大师,他既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能使这些文字可以像音乐一样被歌唱; 他的生花妙笔能巧妙地组合文字,这些文字仿佛被赋予了魔法,能触发人们的联想,让他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原译: 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文字大师,他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文字可以像音乐一样被歌唱,也可以通过它们的位置以及联系使人们感动得落泪。
我的翻译是不是过于意译和增译了?呵呵,巧妙地组合文字=位置以及联系。还请方家不吝赐教和指正。
何时中国才能再出几个林语堂?
林语堂名篇《英文学习法》
林语堂大师的启示:我们怎样学英文? - 令狐冲学英语的烦恼 - 专栏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richard zou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