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雷雨 为什么人艺上演的《雷雨》「公益场」沦为「爆笑场」?

观众面对舞台上的《雷雨》「笑声阵阵」,演员杨立新连发微博泄愤,表达对学生观众的不满,说出「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不用看网友反映,光看这几条微博(假设微博的描述不存在与事实的差异),就已经替演员、替人艺感到脸红了——这件事儿,赖得着观众吗?

「原以为会打动今天的学子们」,却换来「笑声阵阵」,原因何在?杨立新说《雷雨》文学上的精致、人物关系的复杂是「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演出得以经久不衰……这些只能说明曹禺写的《雷雨》剧本好。而那一晚观众在首都剧场里,并非在阅读曹禺的剧本,而是在看那出戏。观众不是在嘲笑曹禺先生的剧本,而是在笑那出戏。所以让观众发笑的,可能观众有问题,还可能是戏出了问题。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某年人艺复排版《雷雨》,高东平演周冲,一句「爸爸,这是不公平的!」引发观众一片哗然,也是之前没有过的。观众有说演员演得不好:周冲本是单纯的,演员却把他演得傻愣傻愣,于是观众笑了;但也知道不能全怪演员,因为周冲这个人的个性本来就比较难拿捏,年龄又小——在戏剧舞台上很难找到17岁年龄相仿的演员,只能用大人演小孩,所以化妆再像,演出来也难免有「装傻」之相。这样看,观众的反映是诚实的——观众笑,不代表对演员、对戏的不尊重。

杨立新在微博中说观众是「随着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暴露」发笑的。为什么这些情节不让以前的观众发笑?为什么现在的人、特别是当晚的公益场学生就笑得那么猛?这要回到《雷雨》的情节和《雷雨》本身。

《雷雨》这部戏描述了大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乱伦和巧合让结局走向悲剧;而这悲剧又遵循着「三一律」,人物、台词无不环环相扣,用娴熟的戏剧技巧编织在一起。中国戏剧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在当时可谓难得——《雷雨》凭借着故事的工整、文学的精妙成为了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但是这样一部凭借戏剧完成度之高成为经典的「成熟之作」,到现在,是否还代表着戏剧乃至「剧情」的「最高水平」呢?《雷雨》之中的戏剧手法,已经被大多数编剧借鉴、发展和应用到新的戏剧乃至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并被观众广为接受。而五十年代夏淳排《雷雨》,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导演风格,没有对曹禺的剧本进行一分一毫的修改与再创作(排除个别复排版本删去开幕和尾声的情形);演员排演过程中进行的人物小传等创作,也是紧紧围绕曹禺的剧本剧情。因此,这一版《雷雨》的戏是一部独以剧情取胜的作品。

可是,这样的剧情,以及叙事的编剧技法,在今天「多屏联播」的媒体环境中,却并不罕见了——同时在视频网站上欣赏各国电影电视剧的年轻观众,早已习惯情节更为紧密复杂的美剧,对感官刺激的渴求变得更高,光有「乱伦」这样已被「用烂了」的「狗血」剧情,即使文学层面再精妙,观众也很难像以前一样被折服,很难对剧情「叹为观止 」了。

说到公益场,看戏的人都知道,愿意到公益售票点排大长队买票,又老远跑到交通并不方便的人艺看戏的,绝不是图便宜或者素质低的学生。中学里面四中五中是常客,大学里面,多为有准备的戏迷,连消磨时间来约会的情侣都很少有。所以公益场的「阵阵笑声」,并不是观众素质低的表现。

那么,杨立新把原因指向「公益场」,笑声到底跟公益场又没有关系?我想还是有的,关联之处在于:公益场把观众应有的笑声放大了—— 以前的观众可能还因为你是大演员你是大师对你的表演不敢发表异见,但现在的年轻学生,不再畏惧「权威」,从小生活在多媒体时代,有无限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能够捕捉各方面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面对无法将观众带入的「输入式」戏剧,不会被动接受,而是会走神、会吐槽、会发笑。常规场还有很多怀旧的成人,或者想笑又顾忌面子的青年,到了学生可不管你这一套了。

2012年,新媒体时代还没有来临,那一年《雷雨》复排的公益场大家也许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而2014年《雷雨》上演之际,正是新媒体已经占领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的时刻——演员突然感到异常,实属必然。

新时代的观众构成了新的观演关系。能否让观众「在场」,就要看创作者的水平了。彼得·布鲁克说,戏剧应当是活在当下的,应当随着时间、地点和观众不断变化,一旦观众变了,就需要根据新的观演关系对戏剧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活的戏剧」。当观众对剧情已经烂熟于心,导演和演员就都不能指望着用剧情来吸引观众了——到戏园子去看《锁麟囊》,有谁是冲着故事去的呢?观众走到剧场看经典作品,看的不是30年代曹禺讲的故事,而是为了看当下人艺排的这出《雷雨》。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所表现的感情不局限于时代,能够被人们反复解读,而每代人都能够用自己的视角阐释出新的东西。

正如很多中学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不喜欢读经典文学,说学生「怕鲁迅」,却不反思自己有没有把鲁迅讲到学生的生命里。好的戏剧,经典的戏剧,一定是让观众「心灵在场」,即使演的是别人的故事,也能让观众代入,让观众在戏中看到自己。如果没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导表演手法有问题——好老师可以把艰涩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只会念课文的老师的课没人爱听,这和学生好坏没关系。

北京人艺自从54年夏淳排了第一版《雷雨》,到79年开始不断复排,就从来没有变过;虽然演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却一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传统,不断地还原初版。(除了期间有一个以鲁大海为中心的版本,但很少有提及)60年来,人艺的《雷雨》从未改变过。造成的结果是,观众的年龄逐渐老龄化,年轻新观众越来越少,现在,学生场已经哗然。我们认可《雷雨》的经典地位,认可艺术家们的付出,但并不意味着让它就此成为戏剧博物馆里「僵死」的「展品」;北京人艺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它在历史中曾经创造出了有地位有影响的戏剧,而今天,考验它的,是人艺能否让自己创造出的经典戏剧的生命一直延续——这是对自身历史的担当。

多媒体时代,是对这一担当的更大考验。因为不仅是戏剧,文化领域中的每一个层面,都被它冲击着。戏剧创作者、剧院管理者、乃至演出市场的运营者,能否守住「剧场」这一原始的戏剧空间,要看能否在这空间中打造最好、最有当下意义的观众体验——这里说的「体验」,并非迎合观众的「品位」;有深度有内涵的演出,哪怕曲高和寡,哪怕引发争议,只要是「好的体验」,都不会被观众「嘲笑」;而且,我相信人艺的戏剧观众不是国家大剧院的戏剧观众,也不是电影院的电影观众,对「好作品」是有鉴别能力的。他们不畏新的《雷雨》。

今年,《雷雨》被其他导演用新的视角重排过,却不是在人艺的剧场里,甚至人艺的导演都没能在人艺的剧场里导一出《雷雨》。这样的做法,不是在适应时代,更不是为了「考虑票房」和「市场化运作」,用僵死的《雷雨》做市场化,不是在创造市场,而是在消耗市场。应当感谢那一场年轻学生的笑声给人艺、给戏剧亮起的红灯。让观众在《雷雨》找到自己,把《雷雨》排给现代的观众,才是对《雷雨》的尊敬、对曹禺的尊敬、对戏剧的尊敬——戏剧的里程碑被踩在脚下,创作者会感到欣慰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136.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手机上不了网? 乐视手机官网商城

为什么手机上不了网?——简介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手机就上不了网了,下面让小编给大家分析一下吧。为什么手机上不了网?——工具/原料手机为什么手机上不了网?——方法/步骤为什么手机上不了网? 1、如果连接了wifi还也不可以。为什么手机

绕过了痛苦,也就绕过了成功__智慧慈航 智慧的痛苦 北京人艺

  一只蝉虫儿正痛苦地躬着背颤动着,极力要突破蝉壳。一个小孩见此情景,便生出恻隐之心,帮助蝉儿扒下蝉壳。蝉儿很是感激小孩的帮助,以为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可是,它不知道因此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小孩也很得意,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可

看北京人艺《茶馆》 北京人艺

《茶馆》是一定要看的。《茶馆》就是北京人艺,在我看来没《茶馆》就没有北京人艺。虽然北京人艺有《雷雨》也有《蔡文姬》,但是曹雨和郭沫若的戏哪个话剧团都可以演,而唯独只有老舍的《茶馆》只有北京人艺能演,别的剧团演,还有味道吗?所

PX项目:为什么要上?该怎么上?

PX项目:为什么要上?该怎么上?核心提示: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全球PX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相关下游产业的情况。与目前在国内出现的尴尬局面相比,PX项目在其他国家发展的情况如何?2013年我国PX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了50%,聚酯、纺织等

海王张思民:为什么再上中国最差老板榜?

海王张思民:为什么再上中国最差老板榜?7月10日,福布斯中文网站发布了2008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排行榜,海王生物工程董事长张思民再次榜上有名,海王表示了不满,并进行了辩驳。其一不能这几项指标就把我们否定了。其二 海王

声明:《北京人艺雷雨 为什么人艺上演的《雷雨》「公益场」沦为「爆笑场」?》为网友心的憧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