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有哪些看起来很初级的技术其实原理很高端很厉害?

2.9感谢大家支持,其实觉得很惭愧,,,我其实扯了半天没扯到点子上的,也没有很切题,真鸡儿丢人
11.12
感觉很对不起大家,ttt曲线还没补,,,我决定今晚就补,,,
ps,当天晚上已补完ttt曲线。
11.1
222赞,111评论,纪念一下。
我真不是学材料的,只做了点微小的工作。
有机会补上ttt曲线
10.28
解释一下,热处理的技术是随着时代在改变的,所以本文说的先进,仅仅是特定时间的先进。比如我说唐朝热处理技术先进,只是说当时的先进,并不能说唐朝的热处理技术是可以和日本战国时代比的。

啥?100多赞了?
看的人多了以后,有些原则问题要强调。教科书的图不是我拍的,是百度katana吧的一位前辈拍的,另外我有些内容参考了他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前辈觉得不妥的话和我说一下,侵权了我就删吧。

原答案:
嗯,关于淬火为什么能让钢材变坚硬 刀为什么是"打"出来的 以及日本刀为什么是这样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刀会"地黑刃白"?为什么影视剧日本动画里,刀都是有白色花纹的? 那些打兵器的抠脚老汉为什么要把一根烧红的铁条丢到水里?
其实早在唐代,人们就学会钢材的热处理了。看起来技术很初级吧。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科(xuan)学?

1.0更新
应大家要求补充点内容,作为一个纯业余金属材料懵逼者,出错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先放一张图
来源如图(滑稽)

1,淬火为什么能让钢材变坚硬
在开讲之前我先放一张图,这也是回复我的人最经常提到的不同的钢在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简单版)。横坐标是含碳量,纵坐标是温度。

用这张图来解释刀具淬火变硬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钢材慢慢加温到800度前,它的主要成分是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在大约700~800度时,钢材结构转为奥氏体。

然后,在淬火的时候,奥氏体迅速冷却(非扩散性转变),这种过冷足以使得奥氏体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于是,马氏体诞生。宏观来讲,马氏体结晶经过研磨呈现出来的是一颗颗亮白色的颗粒(自行想象银河,待会有图),冷却速度越快颗粒越小。

刀剑硬就行了吗?
当然不是,大家都知道玻璃很硬,可是你希望你的刀是玻璃做的吗?遇到其他铁兵器就嘎嘣脆了。所以刀剑需要硬度与韧性的良好平衡。如果一整个刀全是亮晶晶的马氏体,那这绝对不是一口好刀。
为了解释接下来出现的另一种玄学,有情我们久违的TTT曲线。
你们也许看不懂。你们也许看不懂。
所以,把这个拿掉
剩下这个剩下这个
(给我们贴吧贴个软广~)(给我们贴吧贴个软广~)
首先看到纵坐标温度,横坐标时间。也就是说V4的冷却速度最快,V1的冷却速度最慢,其他依次排列。
看见那个横插一刀的两条自左下冲向右上的两条曲线和虚线包裹的区域了吗?我姑且叫这个区域为“搞事情区域”好了。
无数条从左上贯穿右下的线代表每一颗奥氏体的人生轨迹。有一些奥氏体迅速冷却,变成了马氏体,之前讲了,马氏体是又白又亮,说明这些奥氏体屁股插着金汤勺出生,人生轨迹一帆风顺,最终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然而有一些奥氏体却遇到了坎,那些菊花没金汤勺的,都会遇到一条左下冲向右上的两条曲线,然后经过“搞事情区域”,有些经历的短,冲出搞事情区域的时候显示的是冲出虚线。有些奥氏体就比较倒霉了,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搞事”,最终从区域出来的时候经过的是实线。
好了,经过实线的那些奥氏体终究成了珠光体。由于其结构的原因折射颜色偏黑,相当于被钦定了是非洲人。
而那些经过虚线的奥氏体们,虽然主要是马氏体,不过含有部分珠光体的特性。
然后我们来说一说HRC,还是我们的老朋友TTT曲线
在偏下面一栏写着,V5 55-65HRC,V4 45-55HRC在偏下面一栏写着,V5 55-65HRC,V4 45-55HRC
HRC叫做洛氏硬度,是一种表示硬度地计量方法。简单来说,数值越高,东西越硬。
从数据可以看出,欧洲人马氏体平均60左右的硬度要高于非洲人珠光体或者混血的平均50的硬度。
所以,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下降速度,刀匠可以控制刀身的硬度和韧性的平衡。职业的刀匠甚至可以在一口刀上控制不同区域的硬度不同,那些富含马氏体的地方就作为刀刃,以期刀口足够硬,可以愉快地砍人不受阻碍。而富含珠光体地地方就可以作为刀背刀身,让刀剑地韧性更高,寿命更耐久。
(所以,欧洲人必须站在非洲人的肩膀上,否则屁。也。不。是。)

到此为止应该很好理解,但是实际的锻造远没有那么理想! 如果你不小心把奥氏体加热地温度高了一点,或者低了一点,又或者你没有控制好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快了或者慢了,甚至是你淬火时是刃朝下还是背朝下。。。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失误,最终都有可能都会造出乱七八糟的东西,总结来说就是各种其他晶体杂质惨杂在刀里面。而你只需要达到一点点的杂质含量,珠光体或者马氏体的排列就会受到影响,刀剑会产生结构上的不均匀,很容易产生裂缝。这在战争中是致命的:
(以下引号内容由前辈提供)
"幕末新选组的局长近藤勇有一个名叫佐藤彦五郎的好友,两人经常互往书信,而近藤则时常向这位好友提及一些京都见闻。
近藤在职期间,曾经目睹了日本三大复仇事件之一的「伊贺越仇讨」(宽永十年---西元1634年-----伊贺上野、键屋之辻【十字路口】的报仇砍杀故事),信中的内容记载“自己曾在荒木的后人家中,亲眼看到了又右卫门那把激战中断掉了的刀,是二尺八寸长的伊贺守兼道(据历史记载应该是『二代伊贺守金道』才对,近藤勇应该是记错了)。”
这里来看一下伊贺守金道其人,伊贺守金道属新刀期在京都为根据的所发展出来的刀工集团「三品一门」,传承自美浓国的「关」出身的兼道及其长男初代伊贺守金道。这位初代伊贺守金道有些类似国内的红顶商人般的红顶刀匠,政商关系非常良好,自二代伊贺守金道开始在刀匠铭刻中加刻「日本锻冶惣匠」字样。而到了三代金道以下,为了专心跟公卿交往,将锻冶事务完全交给家里的门人或仆人代劳。加上后来发生了这个伊贺越仇讨中的断刀插曲,让人觉得这位锻冶惣匠及其后代所锻的刀,还真是名实不符不太可靠阿!以至於评价越来越低;最后甚至於废业了。
言归正传,据记载,荒木又右卫门在键屋的十字路口上与一位使长枪的高手樱井半兵卫对打时,半兵卫的手下用木刀自背后向他砍来;情急之下为了挡刀,结果长刀自『物打』处被打断掉。 但是,因为他身上还佩了一把长二尺二寸五分的大脇差,才能迅雷不及掩耳拔刀打倒对手。
由此可见,在猛烈的使用过程中,刀的损毁甚至断裂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古代一旦发生断刀事故不但会危及刀主的生命,刀匠的名声也连带会受到影响。"

然而,依旧有相当多的优秀刀匠,他们的产品值得使用者的信赖,良品率高到吓人,而这绝不止看起来那些事儿那么简单,更是可怕的经验积累。
所以,你以为几百年前的抠脚刀匠做的仅仅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他们的手中操控着战士的生命,而其中的原理上文只是稍作科普,实际知识深不可测,而古人的经验技术,也是相当复杂:

2,如何“打一口刀”?
自古以来谁不想自己的刀像上面那个切猪少女的菜刀一样,稍微“压切”一下就能把敌人华丽丽地一劈二。因此,古代勤劳的杀人爱好者们发明了一个又一个能让武器尽可能削铁如泥的方法,“折叠锻打”便是其中之一。请允许我引用在我楼中的@真义 的回答
“叠打的目的是让钢材的各个部分暴露于空气中以氧化掉过多的碳,从而提高钢材的柔韧性”
没错。打一口刀并不仅仅是打出刀的形状,更是对钢材进行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古人虽然不知道所以然,但是至少从经验中累积出了“应该怎么做”。
我们用现代的解释来解释一下:
一般整个“打”的步骤分为三个:
1,选料
中国在明朝,日本在江户时代之前,刀匠拿到的原材料基本上是不同含碳量,各种乱七八糟的钢材混合在一起。所以预先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做的刀的料。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原材料用锤子打成小块,一堆堆叠好用纸包好,混合粘土和草木灰(作用是隔绝空气防氧化,以及渗碳作用)然后炭火加热。然后第一次水淬,目的是让表面产生一层马氏体,隔绝内部继续氧化,去除杂质。接下来,把做好的钢材敲碎,挑拣,这一步日本叫”小割“,”水减“,中国有没有这一步孰在下不知。
2,下锻
把含碳量类似的铁片收集到一起,拼成一个小方块。(这需要在小割的步骤中将钢材碎片打成固定形状),然后固定在一个烧台上,再用纸头包好,撒上草木灰和糯米汁,将碎片熔融在一起,然后反复打平,折叠,打平,大约十五次。

3,上锻
实在太复杂,放一张图算了(来自日本)
有机会细讲,这部分其实很重要ps,中国古代”十炼,五十炼,百炼“的来源,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瑜铰锻“,”百炼“不是折叠或者锻打一百次,而是在上锻中所用铁条的数目(存疑)ps,中国古代”十炼,五十炼,百炼“的来源,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瑜铰锻“,”百炼“不是折叠或者锻打一百次,而是在上锻中所用铁条的数目(存疑)
ps,有人提到夹钢技术,这里说一点,打铁的时候,芯铁和皮铁是分开打的。而”夹钢“你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三明治(皮铁包芯铁)。目的是为了提高刀具的耐久。
上图:日本人玩三明治玩得贼6上图:日本人玩三明治玩得贼6

3,日本刀为什么有花纹?

大家看海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毛索隆的刀上有这种花纹?

不仅是日本刀,全世界的兵器,尤其是优质兵器,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些是装饰品,有些则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以日本刀为例,粗略的分花纹有两种,一种,是上文说的”折叠“钢材引起的花纹。由于折叠次数和层数是指数倍关系,因此名刀上千万层此言非虚。这种花纹叫"地肌”
另一种就复杂了。另一种就复杂了。
为了让刀剑更加完美,中国在汉朝发明了“土置”(存疑,但不会晚于隋唐)
我们刚才提到:我们刚才提到:
“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下降速度,刀匠可以控制刀身的硬度和韧性的平衡。职业的刀匠甚至可以在一口刀上控制不同区域的硬度不同。”
为了让刀身强韧的同时,刀口保持锋利,这种方法类似给烤鸭刷酱料,不同的地方涂上不同的“酱料”,最后在淬火时,不同地方的温度下降有差异,从而在钢材表面表现出不同的晶体结构。刃区主要为马氏体,其中夹杂屈氏体,而栋区主要为珠光体。在不同的温度下淬火也会产生不同的情况,如果烧的温度很高,那么淬火后会产生大片的马氏体结晶区,像云一样。参杂着黑色的屈氏体。如果温度较低,那么马氏体组织更少,与屈氏体混合更均匀。刚才说过,马氏体亮晶晶,那么,亮晶晶的花纹就产生了。
楼上这个应该是上杉谦信的爱刀,因为马氏体区域非常细碎随机,因此被叫做“山鸟毛”楼上这个应该是上杉谦信的爱刀,因为马氏体区域非常细碎随机,因此被叫做“山鸟毛”
军神:这名字很洋气,嗯。

4,中国刀剑锻造技术瞎扯:
中国:
战国时代铁器普及之前,优良的刀具都是铜质,比如越王勾践剑
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吹的那么超前,但是至少是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吹的那么超前,但是至少是世界上比较领先的。
战国时代中后期中国第一次出现铁器,几乎同时,优良的铁制武器开始出现。到了秦建立,铜武器正式被铁质武器取代,这个时期中国的铁器得到了很大的进步。(ps,含铬秦剑只是巧合!不服的过来,我陪你撕~)
从汉代到隋唐五代,中国的铁质武器逐渐取得领先,尤其隋唐,武器质量简直逆天。不服的可以看看日本正仓院那几把唐样大刀,虽然不一定是源于唐朝,但只会早不会晚。这个时候的,唐朝工匠已经学会简单热处理和夹钢技术。
汉-环首汉-环首
唐-水龙剑(日本仿?存疑)唐-水龙剑(日本仿?存疑)

五代十国战乱之后,宋朝重文轻武,武备废弛。
有人提到宋朝多民族的武备交流,至少刀从直的变成了弯的,我觉得有道理。希望不吝赐教。
进入明朝,先前学习中国的日本开始反哺中国刀剑产业。这个时期的中国刀剑受日本刀影响较大,重新捡回了部分技术,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刀-明代刀-明代

清朝-停滞不前。
举例如下

此剑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一名日本医官所得。医官将其装进了当时日本的指挥刀装中带回日本,并且做了日式上研(精细研磨)。
作者称据其研究,此剑为三枚合造入(一种夹钢方式),并且经过烧刃(土置)。然而烧刃效果比较弱,锻造瑕疵也很多。作者称“虽然不像日本刀那么优秀,但是仍然是很有趣的一把剑。”
从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来看,清朝皇帝偏好各种进贡刀剑和舶来品,整个清朝中原基本处于冷兵舶来的状态,自己是没多少刀剑文化的。

参考资料·;
katana吧精品贴
翰龙雅集资源:话说日本刀
材料与热处理




2.0更正:正仓院改为四天王寺。
3.0更正:有人说看不见白色花纹,我要放大招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282.html

更多阅读

芬兰游记九 看起来很雷同的北欧国旗 北欧航空和芬兰航空

在我们候船的芬兰图尔库客运港,我拍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如下图:五面旗帜并排在一起迎风飘扬,左边的第一面旗帜大家都认识是欧盟盟旗,而其他四面上面都有十字的旗帜则令很多人感到疑惑,常常不能准确地将这些国旗与其国家准确地一一对

你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刘秀敏,你是好样的!

     流程管理技术讲座结束后,项目组成员都承接了自己的流程图设计任务。任务分配后,为了保证项目组成员都会画流程图,我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刘秀敏是销售部业务员,业绩在公司是最好的,设计流程图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

看起来很美的字 小酒,看起来很美

     近几年来,小酒始终是部分酒企所钟爱的产品类型,如二锅头、劲酒、酒中酒霸等都在全国市场或部分区域市场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也打造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其实稍有规模的酒企都会有小酒产品,但多为个别区域销售,或作为高端产品的搭

心动的感觉 电影 你看过感觉很经典的电影有哪些?

多图预警。光收藏的,动动小手点点赞,满满正能量哦。收藏数远远大于赞同数,不开森。注释:本文中推荐指数不代表电影的好坏程度,电影排序也不代表个人喜爱程度。以下电影都是自己看过的很不错的电影,但是不敢保证每个人都会喜欢。个人在惊

声明:《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有哪些看起来很初级的技术其实原理很高端很厉害?》为网友檛鰣吥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