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 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颁给鲍勃 · 迪伦(Bob Dylan)?
顺便,我爱布克奖。
———就是你们这些人搬小凳围观害得我写得乱七八糟口亨————————
先祝贺迪伦老爷子。
总算知道今年的诺奖为啥会推迟了,没想到争议这么大。
刚才百度了一下,迪伦老爷子确实是正经写过书的,“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可惜这本书我并没有找到,可能是年代太久远了。04年迪伦又出版了自传《像一颗滚石》,摘一段百度的介绍吧:
“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本书出版以后,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有媒体把它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相提并论,也有媒体说它写作手法直追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更有媒体称迪伦为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迸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
讲真,这臭脚捧得我想吐。
然而,迪伦也不是靠这两本书拿的诺奖,他的获奖理由是:“为美国歌曲注入了诗性的表达。”,而百度上获奖作品一栏上尴尬地写着“Blowing In The Wind”
我并非是厌恶迪伦本人,相反,我很喜欢他的歌曲,但是我对诺奖评委组这样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本来以为今年会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颁给叙利亚的阿多尼斯或者肯尼亚的那位作家,但现实狠狠地抽了我一个耳光。
神TM政治正确。
迪伦的歌词写得确实很好,要是真拿个诗歌终身成就奖我也不会吃惊。可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世界上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评委在评选时应当考虑到它的影响力和倾向性。虽然诺奖的判准里说的是“具有重大文学价值”而非“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一个有竞争的项目,世界上尚有如此多优秀的作家未能受到全球性的认可,在世界局势纷繁变幻的2016年把这样一个奖颁给一个成名于嬉皮年代的摇滚歌手,不免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上一次诺奖颁得如此诡异,还是丘吉尔拿奖那时候。(但是人家丘吉尔也是靠着正经出版物获奖的啊!)那时候什么背景,现在什么背景,用阴谋论的思路想想,还真像大新闻的前兆。不难看出这个决定对于美国的政治讽刺或者某种愿景。
从一个中国读者的角度来看,每一年诺奖颁发,都会推动一波作者新书的译介,对于那些不怎么接触文学的人来说,这似乎就是他们一年之中离文学最近的时候了。莫迪亚诺、门罗也正是借着得奖的东风走出了小众文学爱好者的抽屉,走向了世界。那么,今年这么个结果,估计连上译社的人都是懵逼的,再版自传然后打包卖专辑?一百块一本?
如果诺奖有一天改名为“诺贝尔人文奖”,那么我双手赞成迪伦拿奖。可只要文学这两个字还在,就算它真的是个终身成就奖,那也轮不到迪伦来拿。
文学奖就是文学奖,别拿影响力洗地,也别搬苏轼出来。文学奖必然要拿文字作为第一判准。
拿丘吉尔赛珍珠来类比的,第一他们是靠出版物获奖的,和迪伦不一样;第二,我也并不觉得这两次奖颁得没毛病,倘若现在换了个风口浪尖上的政治人物拿奖,我也会反对的。
至于说迪伦出过诗教过英文,三十年前就被人说要提名的,比如某大V,只能说逻辑不过关。出过诗,那么这些诗是否达到了诺奖水平?同其它竞争者相比又如何?
我们在评判现代诗和歌词的时候,所使用的研究范式早就截然不同了,非要跨界很可能会尴尬地卡在界上。况且诗歌的音乐性和能否演唱根本不是一回事。
诺贝尔奖早已不需要通过给文化名人颁奖来提高自己的分量了,但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却有许许多多笔耕不辍的作者需要这么一个肯定。今年的颁奖不是最佳选择。
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今年诺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是一种价值上的新尝试。但我更希望它落到实处。
对一个职业歌手来说,获得诺奖提名是一种荣耀,一种对于歌词文学性的肯定,而真的拿了奖,只能说明世界出现了某些问题。去年非虚构作品得奖,我以为只是评奖倾向上周期性的回潮。而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个趋势?诺奖正在不停俯身下去。
心疼一波昆德拉阿多尼斯阿特伍德拜厄特。明年欧茨、罗斯估计也没戏了。
不心疼村上,可能2035年他就能击败一众摇滚歌手夺得诺奖了。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呵呵。
加个备注,我说的不是迪伦庸俗,迪伦没毛病,他做了他能做的事,只是文学奖慢慢下落而已。这么讲可能有点遗老的感觉,但我愿意当个遗老。
PS:诺奖说要表彰的是“最近的成就”或者“最近才体现出成果的老成就”,迪伦老爷子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噜,这么看来,只有一种可能,诺奖评委搞这个评选搞得心力交瘁,打开音乐放松,不小心摸出了Dylan老爷子16年的新专《Fallen Angel》……
PPS:我就听着这张专写完了这个回答。
PPPS:心疼Thomas Dylan。
(说我鄙视链的,本来正经的文学写作就已经很艰苦了,再不生出点崇高感,吊吊逼格,怎么撑得下去呢?再讲个政治不正确的,我们这类人表达本来不是为了被人理解,而是为了理解自己,就酱。)
过500赞了,放个专栏吧,我和朋友一起搞的平台,人文社科,我自己也写小说。
贴一下几则评论:
说句实话,鲍勃迪伦的获奖让我感到愤怒,我甚至愤怒到不能用诸如“遗憾”,“无奈”这些字眼。鲍勃是个好人,也写了好歌,从歌词来说写得不错,挺有感觉。但我就是不能接受他获奖,他的获奖贬低了那些在严肃文学上穷尽努力的写作者,这是一种伤害。我是学艺术出身,在艺术学院呆了好多年,大概和大多数中国的文学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不一样,像我这类有艺术圈背景的人最能嗅出这次颁奖里“泛艺术主义”那种令人作呕的气味。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不再像19世纪享有超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小众了,但全世界仍有大量读者认可这样的形式,就因为这样这种形式就有维护的价值!在中国,严肃文学的读者也在变多而不是变少。诺贝尔奖虽然争议不断,但总代表一种维护传统的价值判定的取向。它关注人文价值,世界影响,但最终总要落实到纯粹的文本写作的水准。但我注意到鲍勃居然是因为音乐获奖的,一个文学奖,居然他妈的搬给了音乐!读读艺术史就知道艺术这个词是怎么从绘画和雕塑变成现在这种含义的。今天,一个歌手鲍勃迪伦获奖了,那么做了那么多互文游戏的新达达艺术家们也应该得到提名,做影像艺术的也要提名,人家在片子里还说话呢,文学不一定要写字啊,说话也算诗对吗?著名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也要提名,历史定位高,影响力大,还把文学带进行为艺术,谁说文学一定要用语词?行为也是符号,也能表达!它从侧面回应了历史上的文学,所以也算文学也要得奖!你说不是没关系,有一大堆哲学家能够用理论说明的。我们是不是有一天要去古根海姆对着一堆装置看文学了呢?文学会成为那些大黄鸭,浸在福尔马林里的被切开的鲨鱼一类的东西吗?我对文学报有很深的感情,当代艺术很好,有很多很棒的艺术家,很棒的艺术品。但我真的不希望它归为当代艺术那种有着无限可能性,但仿佛又什么也成为不了的东西。
再者,有那么多艺术机构,学院体系,政府和民间基金在服务于“艺术”,掌握的社会资源之多,参与资本力量之雄厚跟本是文学不可比拟的。音乐自然也有格莱美等各种奖项去肯定他们的成就,诺贝尔一个文学奖去凑什么热闹?格莱美怎么不颁奖给诗人,诗歌也有音乐性啊!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文学圈的人对此表示欢迎,表示这是文学的广阔的“可能性”云云,还把布朗肖的《文学如何可能》搬出来,我真是醉了,文学圈这是有多寂寞多脱离时代啊,艺术圈的陈词滥调隔了几十年的漫长光阴居然引发了这些人的高潮。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不是约翰凯奇开音乐会的50年代,这是威尼斯双年展一年比一年像菜市场,评论家看展只看10分钟,尔后就在开幕酒会上吹逼,一群拿着艺术史学位整天读的却是哲学配合着艺术工业不停地生产高深的评论的21世纪?
话说到最后,十来个精英老爷爷关门开会这种19世纪“直男癌”做派来做这种当代“政治正确”的媚俗行动,看起看难道不像慈禧太后主持共和大业那么反讽吗?
感谢@toki图南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更多阅读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戈泰尔1913年获奖作品
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争夺赛经过一番剧烈的角逐,这顶耀眼的“桂冠”远涉重洋,戴到了一个东方人的头上。他就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泰戈尔以他的1910年出版的抒情诗集《吉檀迦梨》而成为东方第一个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是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照片与内容无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西方记者在中国拍到的一张照片,怀疑是灵异。2000年高行健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当年《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了社论,这片社论现在读起来更加的有意思。顺便说一下:瑞典的执政党社民
莫言: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组图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诗《一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ömer)。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关于川上伦子小姐的去世~ 鲍勃迪伦去世
本来想写GNO3的,但是一来没找到工作,二来也没什么成绩,所以先暂缓吧。倒是刚看了动漫贩上的一个消息,自己觉得有点儿不爽,所以想随便写写。起因是看到声优川上伦子小姐的去世消息,感到很难过。难过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对她早逝的遗憾,但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