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谋杀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死法很具艺术性/戏剧性/仪式性?

说到艺术性,戏剧性和仪式性,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这个人。喜欢文学的人可能知道他,三岛由纪夫。对他,我本人感情复杂,一方面欣赏其才华,另一方面却难以理解他那令我的取向纠结不已的美学情怀。

他是怎么死的呢?

答曰,切腹。(切腹很奇怪吗,日本人不动不动就喜欢切腹么?)

戏剧性谋杀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死法很具艺术性/戏剧性/仪式性?

切腹不算完,而且是在1970年这个非常现代的时间点切腹。

时间特殊不算完,其切腹还是在进行了政变演说失败之后自己执行的。

鼓吹政变不算完,他在此之前还闯入防卫省本部劫持了东部方面队总监与外界对峙。

劫持人质不算完,这个文坛巨匠还筹建了自己的武装组织楯会,其成员在1970年11月25日的劫持事件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这些看似日本大正时代末期的政坛纸牌屋一般的戏剧元素,全部叠加在一个20世纪末期的日本文学家身上已经处处格格不入令人咋舌。不过若是品味一下三岛自杀的过程和原因,那这些也就不算什么。

他的切腹是自己完成的,介错是由其楯会成员帮助执行,因为好几次都没能干净利落的砍下头颅而不得不中途更换介错人。其痛苦不可谓不巨大,死相不可谓不壮烈。官方词条上对三岛自杀情形的描述如下:

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在额际系上了写着“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斩首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还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其它三名成员依“委托杀人罪”各判处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但没见到尸体。这个事件让川端很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打开煤气开关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这个人非常复杂。首先,他是战后日本文坛的巨匠,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荣誉等身。其次,他是十足的一个交际草,三教九流人士无不结交。最后,他还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其所作所为,让现在互联网生态上的民族主义者望尘莫及。可以讲,当今绝大多数所谓极端民族主义者在三岛由纪夫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一方面,三岛由纪夫家中高朋满座,其在欧美文化圈里也享有盛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及亲西方的现代日本人。相反,在他内心里一直藏着一种对于传统武士道的推崇和天皇亲政的期望,并对战后日本受制于美国的种种约束及文化层面的深度西化心生不满。另一方面,三岛是个有着极度表演型人格的人,他在事发前多年就已经通过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忧国》里暗示了自己的死亡, 影片中一位忠于天皇的日军大尉在1936年的政变失败后切腹自杀。 跟三岛在1970年年底发表政变演说却被人嘲笑和无视,进而令其走上了“自杀谏世”的道路如出一辙。可以说,三岛从生到死,本身就是一出戏。

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官发表演说,呼吁“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纯朴坚忍的美德与精神,成为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拥有军队的日本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没有人响应,甚至大声嘲笑三岛是疯子。

三岛并不长久的一生里,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这在70年代的文学家里也是不多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三岛,即使以今天的审美标准,也是十足俊朗的青年形象,干练的短发,健美的肌肉,很难跟切腹这一扭曲和极端的死法联系在一起。


然而,一旦三岛的政治热情爆发出来,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完全被颠覆。观察其在自卫队驻地发表政变演说的照片,就能清晰的看出这一反差,扭曲的表情和僵直的动作,难以名状的肢体语言透露出的诡异情感,以至于很难区分这是三岛的本色使然还是重重精神压力下的偶然之举。


然而,三岛显然不是个出色的演说家,他的演说并没有得到当时楼下一众自卫队员的半点附和,甚至换来的全是嘲笑。而一向作为文人重视气节的三岛,面对如此压力和心理落差,也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了作为一个文人本能想要隐藏起来的无奈和卑微的姿态。他当时面对楼下的震天响的嘲笑,这样说的:

你们好好听一听。静一静。请安静。请听我讲。一个男人正在赌上生命和你们讲话,好吗。这个、现在、各位日本人、如果在这里不站起来的话、自卫队如果不再这里站起来的话、宪法是不可能改变的。各位只会永远的、成为区区美国的军队而已啊...我已经等了四年了。(等著)自卫队站起来的日子。……已经等了四年了、……我再等……最后的30分钟。各位是武士吧。如果是武士的话为何要保护将自己否定的宪法呢。为何要为了将各位否定的宪法,向着将各位否定的宪法低头呢。只要这(宪法)还在,各位是永远无法得到救赎的啊。——三岛由纪夫,于总监部阳台(译)

且不论这种轻小说一般的调调会不会让处于今天这个后现代语境下的我们感到出戏,这一段恳求之语反正我是听得尴尬不已。把姿态放的如此之低,已经出乎一般文学家的常态,而联想起三岛那精神洁癖一般的生活作风,这里的所言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可见其当时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


早在一个月前的十月,三岛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照摄影展,标题“蔷薇刑”,纽约大学教授好友参展并作评,在三岛自尽后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岛动机:他认为三岛心中过于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成“救国妄念”遗害三岛,他认为摄影展里三岛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样,就已经透露他想为武士道殉道的企图。但是,三岛由纪夫曾写过《武士道と军国主义》一文对军国主义加以批判,认为那与近代化、工业化同样都是由西洋传来,并非日本原有的东西。他所追求的是“自己尊敬、自己犠牲、自己责任”的武士道精神,而对军国主义加以反对。

至于这个蔷薇刑是一套怎样的摄影作品,我稍微附一些图片吧。





作品中充斥了对肌肉美的表达和对受虐的反常迷恋,被学界很多人解读为三岛对自己死亡的预演。也有人称,三岛死前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丰饶之海,已经明显的表达出了三岛的自杀倾向。

据三岛自己坦言,年轻时的自己向往战争和武士道。这一切跟其出身于没落武士贵族的祖母的影响关系颇大,受祖母的耳濡目染,三岛自幼就向往高贵又荣耀的武士文化,太平洋战争末期三岛还是高中生。 “甚至连战争,我都觉得像孩子般的高兴。……连预想自己的死,也使我由于未知的喜悦而颤抖不已。” 三岛这样说。

可以讲,日本投降在三岛年轻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矛盾和忧郁的种子,这一点也并非三岛的专利。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文学作品,带有此类色彩的作品并不少见。尽管偶有抗争之举,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日本民族还是坦然接受了战败的结果。不过,接受并不代表完全屈服,更多时候是日本人骨子里的集体意识在发挥着作用,这一骨子里的基因让日本人能看似坦然的接受战败投降,也能谦和平静的与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生意往来。然而很多日本人骨子里到底还是存在着固执而又决绝的一面,这里面,有对逝去的传统的惋惜,也有对占领军的潜在愤慨。受传统武士文化浸润的三岛纵然周游列国,受欧美文化影响也颇深,依然没能走出这一怪圈。连他美国大学里的朋友,也想不到他竟然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总之,三岛是哪个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其个人经历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文化和国族认同矛盾,这一问题从45年之后一直持续不断到今天。只是相比在宪法下平稳运行了七十年的当代日本,三岛时代的日本,美国为其量身定做的宪法对国民性格的改造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整个社会中也自然存在着一股更大的抗争力量。

初次接触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是初三的时候,当时读到了《潮骚》,感觉这个作者有点意思。高二又读了《金阁寺》,觉得这个作者真是有病。好几年过去了,大学生活已度过了一半,稍微也积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阅历和人际经验,渐渐有点理解了《金阁寺》里的主人公的想法。三岛几乎用整个的生命,来演绎了他笔下的世界。从第一次翻开《潮骚》,到我过完一半的大学生活,几乎从未写过任何文学性的文字。似乎逢动笔必要扯上钢铁一般沉重的国关和战争,今天算是个例外,我居然能坐下来,好好说说一个人的死了。只是恐怕看惯了我文字的朋友会对这种无病呻吟般的调调嗤之以鼻吧。真是不好意思。

评论区的朋友精妙的概括了三岛的人生:“ 平庸之人因其漠然而热闹的活着,敏感之人因其洞悉时代之痛而陷入无穷的精神折磨。选择惨烈的死亡方式也许还是因为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

恩,这种别扭到极点又令人无法忽视的生存哲学,很泥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60103/635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恽代英    恽代英(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又名蘧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

历史上有几个三藏法师 无双大蛇z三藏法师

历史上有几个三藏法师提到三藏法师,想到最多的就是唐三藏,也就是《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唐僧。唐僧确有其人,唐时洛州缑氏(今河南)人,俗家姓陈,法号玄奘。玄奘法师博学多才,毕生钻研佛理,精通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佛法经典,熟悉多国语言,是一

声明:《戏剧性谋杀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死法很具艺术性/戏剧性/仪式性?》为网友雨晴烟晚坠堇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