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明朝灭亡 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咦?忽然发现我反对yolfilm的答案不见了,惶恐万分^ω^
先赞一下题主,问题提的比较有深度,碰巧我两本书都看过,而且《明朝》现在正在看第四遍,《万历》看了两遍,再者,强烈反对yolfilm的答案,现在的粉丝难道已经到了不看答案直接点赞的地步了吗?先表明观点,两本书都是基本基于史实,但是《明朝》夹杂了比较多的作者个人情感。
我们来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儿》是否为信史野史,先上一段维基百科对这本书的介绍:《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集,作者为当年明月。于2006年3月10日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其内容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诞生,终于崇祯帝朱由检。《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连载期间,每月点击率逾百万人次。后来,《明朝那些事儿》集结成书籍刊行,在台湾发行了繁体中文版本。之后被翻译为日文、韩文及英文等多国语言。中国青年学者欧发伟认为,当年明月用自己的灵魂还原了历史,而人类在他的历史里还原了灵魂。抛开所谓的正负面评价不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看过《明朝》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本书是基于野史创作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段文字作者这样写“我在外地讲学的时候,曾几次谈到张居正,讲完后下面递条子上来提问,总有这样一个问题:据说李太后(即李贵妃)和张居正有一腿,不知是否属实。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十分认真地回答那位认真的求知者:不知道。我确实不知道,因为即使他们俩之间有什么冬瓜豆腐,史书也不会写,至于野史,张大人和李寡妇连孩子都有了,这种事情,乱讲小心被雷劈死。”,由此可见,作者其实是骨子里把自己当成一个史官而非小说家来写这部书,所以说它是信史野史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当年明月这本书侧重于对人物、对政治斗争的描写,我们一路读下来可能会发现,似乎明朝的兴盛与某个人有关,明朝的衰落也与某个人有关,并没有从国家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来解释明朝的兴盛与灭亡,其实这样写也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历史观,人们很愿意看到创造盛世的圣君、能臣,更愿意骂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所以这部小说能够受到这么广泛的好评,如果说局限性,我觉得这应该是这部小说的最大局限性了,但是,无可厚非,因为当年明月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我们不能期冀他用社会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明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话又说回来,他真的分析,你会看吗?
至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是从学校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的,一本泛黄的小书,第一次读,就感觉有一股宏伟的气场,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大历史观吧,《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总结:这两本书基本都基于史实,但《明朝那些事儿》夹杂了较多的个人情感,作者对明朝灭亡充满惋惜,对满清带有鄙夷;而《万历十五年》则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小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非常客观的,我相信真正懂历史的人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题目答完了,我来点私人见解,首先,关于《明朝那些事儿》,我觉得它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把历史人物写活了,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自动脑补,而且毫不费力地脑补他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比如说朱元璋教育儿子朱标那一幕,我们之前也读过爹为儿子扫除执政隐患的故事,但是我觉得这段文字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还有一些像顶楼答案那些,
像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
  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宪也不信。
  毕竟死于非命,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毕竟……
  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还有整本书在写倭寇的时候,那些文字幽默中带着嘲讽,在我看来真的是神来之笔

所以虽然他们来自出产最凶残野兽的九州,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说句寒酸话,日本历史中大书特书的所谓战国时代,也就是几十个县长(个别还是乡长)打来打去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们的,竟然是个农民。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从爷爷开始,到孙子,再到孙子的孙子,这帮孙子几百年来窝在岛上,做着同一个梦,却始终不醒,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丰臣秀吉,就是这些孙子中的极品。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嘴边开始念叨这样一句话: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但是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话,能够看出作者幽默下的满腔热血
几百年后的1937 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 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至于最后崇祯皇帝的苦逼,顶楼都写了,我这里不再赘述,我只想说,读了这段文字,无论什么人都得同情崇祯。
还有,我是因为《明朝》而喜欢王阳明、张居正的、并且试着读了《传习录》,知行合一成为我追求的目标。

关于《万历十五年》,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本科普类书籍。


以上。
我这么努力得码字(Air真不是个打字的好设备),各位看官要是看完了,点个再走啊喂ˊ_>ˋ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73.html

更多阅读

《万历十五年》:一场华丽的腐朽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

余秋雨散文作品精选典藏本——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散文作品推荐

基本资料余秋雨散文作品精选典藏本——出走十五年作者: 余秋雨出版社:出版年:页数:定价:装帧:ISAN:内容简介长期以来,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的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为便于读者清晰了解余秋雨

《我的八十五年》 九一八事变八十五周年

<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我的八十五年》 第一部分 第一章、青少年学生时代(1)第一章青少年学生时代(19117—19302)我的家乡在陕西省神木县乔岔滩乡桃柳沟村。乔岔滩乡建国前属于佳县,佳县也叫葭县。解放后,划归神木县。神木县位于

声明:《万历十五年 明朝灭亡 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为网友唯有自己强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