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才能更有效 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题主的问题很实在,我看到很多答案很空灵,婉如一股清风,忍不住想自己来解决,我一个问题都不打算放过。
1、首先如今快读十分普遍,比如电子书,比如听书。很多时候读一本散文,阅读完以后也并不能记住什么内容。(当时看盗墓笔记,由于书本不易携带,就下载了全套电子书,还是感觉读完有很多疑惑,于是又买了全套图书。)想问,怎样在看完一本书后尽可能从中得到提升?而不是看完就忘。



此问题下给你的意见很有参考性:既然你着眼于“提升”,那就应该直接去阅读便于你"提升”的专门书籍。书是分类别的,参考 的观点,哲学、学术著作等提高的是你的“智性”知识,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提高你的“德性”知识,此外,还有发挥说明书功用的致用类书籍......想要提高,那就专项提高。


有人劝你既然要学人性,那就去读心理学;要提高思考能力,那就去阅读哲学、社会学.......建议固然是好的,但我还真的不认为一本心理学书比一本小说就总更能淋漓尽致展示人性,多数时候小说等文学作品折射的东西会比心理学专注深刻、丰富得多。而论述类书籍如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东西有什么优势呢?那就是他们把观点和结论直接放在你面前,让你易于接受。
我不这样劝你,我就是真的以为你阅读小说是为了提升的,那可以提升什么呢?怎么做可以更好呢?

提升感性、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焕发“德性”
我在大学前两年阅读了大量的商业、哲学、社会、心理等书籍,加之在写的一些论属性答案,让我脑子里面仿佛有许多的“框框”,说得好听一点,看到问题,你脑力里面立马就出现一把手术刀,要去把它分条缕析的解决-------养成了问题解决思维。可是这种情形让我感到痛苦,恶心至极就像一道工具。别人看得哭倒的《活着》,我硬在相关悲惨片段看了三遍,塞进额外想象好歹才挤出一抹泪花。我真的发现自己缺少------感觉。为了这一点,我晚上去走坟墓,还得加入刻意的联想,才能产生那么一点恐惧感;我背着睡袋或者瑜伽垫,去夜晚睡在山头上或者市中心,结果除了欣赏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外,还唤醒不起太多的“感觉”;当然,我还一连看了纯时间总计一百个小说的恐怖电影,看第一部吓得要死,之后就越看越没感觉了......


我知道木心提过一种说法:人的感悟分为顿悟和渐悟。顿悟,你灵光一现,想到了,可以记下来;而渐悟,是一个慢慢影响你的过程......也许培养“感觉”也应该是一个“渐渐”的过程。
于是我阅读小说,看短篇、中篇、长篇......读完第一部长篇之后,我就沉溺了。能感受《约翰克里斯多夫》或者《追忆逝水年华》或《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书带来的震撼吗?每每隔几段就有下划线的欲望,有时候整段整段的觉得写得太妙了,但是这一个大段落中又有优于段落的更出色的句子,因为我阅读的是电子书,所以经常陷入纠结,到底应该怎么分配这个下划线才好;有些段落描写得太好,令人击节,我边读边拍大腿拍桌子,为作者那洞察入围的描写所折服,于是反复地阅读那精彩的片段,毫不担心这皇皇巨著读不完......

这样的阅读体验发生的频率太频繁,也许逐渐瓦解了原本禁锢在死脑袋里面的固定思维,现在脑袋没有那么多框框了,看事物确实也多了一点感觉,另外,我一坐下来写东西,脑子里面能够接受想象------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因为以前我是多么的抵触虚构。


感性能够唤醒,我想着应该是阅读小说带来的------这是我第一个确实感受到的好处。
1.那怎样可以更好的得到这种“德性”提高呢?《如何阅读一本书》有佐证:
阅读想象文学,不要抗拒想象带给你的影响。
我想这一点足以致用。


2.怎样做到不是读完后就忘?
美国作家厄斯金《好读者》是这么解决的:
有些读者喜欢在阅读时划线做记号,但是我发现,当我再次读到划过线的地方时,就不能像没有划线的地方那样带给我新鲜的印象了,因为这些划线处会使我想起第一次阅读它时的思想和感触,难以再产生新的印象,而没有划过线的地方可能经常给我一些新的启示于灵感。

我读书时习惯自己做索引,先写下页数,再写下几个字表示我从此页所获得的思想或所了解的事实,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我可能会把索引扩充两到三倍,我用这种方法取代划线,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大部分的书里都能找到这样的索引,因此一旦我想要查什么时,我就能很快查到正确的页数。

点评:厄金斯以索引取代划线的做法能更好帮助他在需要的时候提取信息,自然能够帮助他更好的二次复习、二次记忆-------对了,得着重提一下:要读过之后不忘,别无他法,就只能去复习记忆了。厄金斯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你复习。赞。


延伸1:厄金斯索引取代下划线,自然比我惯用的下划线高明许多。另外他这个方法还让我想到一本精装版的神书《S》,这本书不同颜色的笔记,以及后一次建立于前一次笔记之上的方式,很像是索引法得到的一次次补充和丰富。

延伸2:李敖“大卸八块”读书法似乎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处:把看过的书,想要的信息都拆解开来,提要钩玄,分门别类整成一个资料库。据说这就是他引经据典的秘诀。

2、有些书读一遍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比如小时候看了一些外国名著,当时并不能理解,还觉得很无趣。怎样挑选合适自己年龄阅历得以理解的书?



若以题目所说的以“名著”为讨论范畴,那我要说一个切身感受。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想阅读《围城》这部小说了,可是有一次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说:“《围城》这本书,没有结过婚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我可惜初中还没结婚,因此搁置了阅读这本书的欲望。到了大学,我偶然在图书馆看到那本书被翻掉了皮,一时激起了兴趣,心想着,看看吧,就想看看“没结婚的人理解不了”的书是什么样的......我两天看完了,那时候真是一个可恨:要是当初知道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在初中就应该领个女同学去把婚结了,也是要看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给这本书下了符咒,我读完之后急切地和高二的妹妹推荐这书的时候,她说:“都没恋爱呢,理解不了。” 理解不了你妹啊!你去翻翻看!


所以,“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就妨碍你阅读的乐趣吗?在阅读如哲学某些深奥的著作时,你如果理解不了作者的话,那真无疑是生不日死的。而小说类,虽然有《尤利西斯》这样的意识流真的费脑外,大部分的书,它的目的可能是让你去感受、去想象,而不是苛求你去“理解”。难道字里行间的阅读产生不了乐趣吗?有人读《追忆逝水年华》就抱怨会打瞌睡,我看它,却并不试图去了解什么深刻的意图,而只是跟着去感受,文字太美、描写太俏,让我不断跺脚喊好。


这种苛求“理解”的倾向与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有关:老师向学生解释书中大意,把全书的内容浓缩为一个个要点以便于学生记忆,即使要讨论,也让他们讨论那些要点。

加拿大教育学家泰勒在《以书为伴之人的私人世世界》中,就批判了这种初级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对阅读说带来的伤害,他认为,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即------不管什么读物都被他们浓缩成摘要,任何思想都被表达成标题式的文句,念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从一个教育学家的视角出发,他认为:读书唯一的方法就是静静地沉浸其中,没有人提醒你要从中发现什么,也不需要把它浓缩成一个个要点,只要全身心地享受它.......
虽然,他所说的“唯一”过于绝对,但是结合评论家森伯里回答关于如何引起年轻人对作品的阅读兴趣时所说的话:“让他置身于书中。”的说法,看来也并不无一定道理。

所以,无趣就先不要读罢,世界的书那么多,请换一本;如果有趣,那还管什么呢,乐趣不就是读书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吗?

3、大家读书的时候都会读几遍呢?感觉有些书读一遍根本无法读到精髓啊。但是一本书读很多遍就没有时间继续阅读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一本书一般阅读一遍,但是好的书里面,如果遇到好的段落,并不妨碍我就停留在那里反复阅读。有时候我下划线或者做记号,的确是寄希望于第二次阅读精彩的部分也还能感受到同样的乐趣或者启发,但是事实告诉我:第二次再来阅读曾经有所感触的地方时,多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失望,反而会奇怪以前为什么会为这个地方所感动。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我就不吝惜时间了,也不寄托于第二次阅读的唯美愿望,而是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感触深的地方,那我就深深地体会,多读两三遍,反正没有发生世界大战,我慌什么。这样做的自然会阻碍整体的阅读速度,但确实更好做到了你所要求的“读到精髓”,另外,这样加深了我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关于阅读速度这东西,你看得多了,会更加意识到“理解速度”比之“阅读速度”更加重要。

而一般有经验的阅读者普遍的阅读次数是-----两遍:第一遍跟着作者去感受,第二遍或者带着问题或者带着其他的目的再次阅读。当然这一般是非虚构类作品的读法,而如小说这类主观的作品,阅读次数因人而异,毛泽东阅读《资治通鉴》17次,有人25岁的年纪就称《金庸全集》每本过认真10遍(金庸全集1000万字左右,我都尴尬为什么这种读者读得那么坚强).......可见他们真是喜爱不得了的。
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随着你阅读量的增长,你会不自觉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品味,并没有那么多符合你胃口的书让你感到需要多个几十遍。
所以,我不担心一本书多读几遍会让我没有时间读别的书,而是担心一本书不够我读两次就生厌了。


4、为什么读一些名家之作我个人会觉得他有些地方写的不妥当呢?是因为时代变迁吗、我个人不是很傲气的,真是觉得一些被推荐的超级棒的书写的并没有那么好。这是为什么?有些书荐过于浮夸,怎样挑选好书?


有些名家的书读起来不像传说中那么好,的确也有时代的原因。比如很多在五四运动时期白话诗歌,现在读起来让人鸡皮疙瘩,这个我就不讨论了。至于为什么被推荐的书并没有那么“好”,我想有部分原因是你个人评价的“好”字太狭隘,比如你喜欢幽默风格的语言,当你去阅读一本全篇严肃的作品,那你就会感觉乏味,当这并不代表书本身“不好”。那怎样感受到适合自己恰如其分的“好”,换话说,就是你问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书呢?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

找大量的书:
1.利用,根据答案里面的推荐去找书
提示:尤其是一些大V推荐的书,一般大V不推荐书,因为推荐不好会砸招牌,所以我在 一个推荐里找到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样的好书,读来令人唏嘘......
2.根据豆瓣评分去找书,这里有一个连接,里面的书我几乎都找过:

3.问喜欢读书的朋友:你最近读过最好的书是哪一本?
提示:最好是爱读书的朋友,不然一般人的推荐挺令人尴尬,有时候你都怀疑他是不是只读了这本书就推荐了.......
4.通常大家知道的:顺藤摸瓜法。就是在喜欢的作者提到的作品,你顺藤摸瓜去找。当还是首先考虑到网络,比如我在的一个答案中就找到了王小波参考过的大部分作品和作家。
5.网盘:有些盘主品味很高的,有时候你搜集一本书,结果可以发现一箩筐。

书是很多的,找到了也不一定非要读,不光要判断是否是好书,而且还要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阅读口味。
判断书的好坏,我会借助豆瓣书评,评分以及书评,尤其是短评,大量的短评可以让你产生初步印象,以此判断自己要不要读。如果大家都说好的书,我一般会试着去读:

第一章读十页,好读,那就读下去;不适的话,跳到第二章,在尝试读十页。

因为一本大家都说“好”的书,必然有其“好”之处,而如果我第一章初读十页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就放弃的话,很可能就因此而失去了一次与优秀作品交流的机会。美国作家拉格曼说,他在读陀思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前面几章读不下去,后来他采取的办法是:省掉第一章,先把故事看下去,以后回头再看开场的地方。
我想,他表达的和我是同样的意思。

那么如果碰到连故事也看不去,但你也知道它是一本好书呢?
说实话,我三次尝试阅读《三体》,可能是我品味怪异吧,对那文笔不感冒,强逼这自己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用有声书听了一部分,又感觉太慢受不了。后来我在豆瓣短篇里面看到有诸多对其文笔的诟病,我才放心了一点。但是它的故事还是很精彩,不过我实在读不下去了。于是我尝试了以下的办法:
1.在网上搜“三体主要讲了什么”
于是我找到了一组《三体》漫画,看完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
2.在某奇异搜了“三体”。
找到了类似“x分钟看完三体”的视频和其他视频......
3.在好几处看到降维的概念,于是才去原著中找到相关神奇部分仔细阅读......
通过这个方式,虽然不能通读全文,但也多少减少了一些遗憾。

别的作品也可以这样吗?
比如某一个作家的文风和我的阅读习好很不兼容,当故事确实是好,于是你照样去直接看“故事概梗”,多看几篇不一样的概括,你基本就能把握住了故事情节。
至于更深的内容,你则可以去阅读书评。

5、大学读了很多书却并不觉得自己有提升,图书馆都泡腻了,还是总感觉腹中空空,总是觉得无法得到满足。人到底怎样才能从读书中得到满足感,或者怎样通过知识真正的充实自己呢?


这种感觉大家都有,尤其是阅读虚构类作品,好像获得了有些东西又可以说没有获得,毕竟你今天读这本书感受到的东西,明天可能感受就没了。读书,越读越发现自己无知-----可能有时候藉于这种“无知”,或许才给我们力量。当初我刚玩的时候,什么话不敢说啊,真不知天高地厚,我羡慕那时的自己,可是看多了,人却蜷缩起来,感觉和“文字狱”般的感觉,渐渐不敢触摸。不过和玩有不一样的地方是,你藉于阅读发现自己的“无知”,你会很自然的形成路径依赖,想法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弥补你的这种“无知”感,这是一个大坑:阅读成了欲望阅读更多的原因。

我想人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但是如果本着求得“满足感”去阅读,除了把书吃了之外,我不认为这样的阅读能够在书中获得实打实的“满足感”,毕竟书本不一定打算满足你的疑问。带着一个疑问去,书中解答你的一个,也许会抛给你另外一个......

我倒是知道更好的满足方式来自于--------写作。你可以试一试。

6、读一些诗歌散文的时候,觉得有些诗句很美很有深意,可如果不背诵,很快就会忘记。那如果遇见好的诗句就去背,那不就不再是读书,而像学生时代的背书了?
像学生时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没意思。

7.想问大家每天每周固定阅读时间是多久?
木心是这样答的,
问: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阅读及写作?
答:两三小时。十一二小时。
---------木心《木心谈木心》

8、如果有一些您觉得必看的好书也求推荐。
答:不觉得。

最后我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把答案写得这么长?
我自己回答:因为憋了很久呀。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266.html

更多阅读

白色羽绒服怎样洗的更白 如何清洗白色羽绒服

白色羽绒服怎样洗的更白——简介很多人在挑选羽绒服时可能都有这样的烦恼:喜欢白色羽绒服,但是不敢下手买,因为白色的太难洗了。白色羽绒服洗的时间长了就不白了,发黄,看着像旧的一样。今天就来支几招,让白色羽绒服变的更白。白色羽绒服

绩效面谈 绩效评估面谈如何才能更有效?

绩效评估面谈如何才能更有效?作者/史为建人们可以利用双赢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传统的评估方式使用不方便而且浪费精力,双赢协议则让人们根据自己事先参与制订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只要方法得当,结果就是可靠的。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

春节旅游旺季 如何在春节旺季促销更有效?

系列专题:旺季营销   如果说广告是让消费者认识你的话,那么促销则是让消费者喜欢你。在春节旺季,对于酒水厂家来说,促销时机、促销内容、促销形式等的不同以及促销细节执行的是否到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促销投入是否有效,以

如何祛斑更有效 如何促销更有效

      很多家电营销人为策划促销焦头烂额、黔驴技穷,如何促销更有效呢?   要研究促销的创新,首先要对促销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各种营销资料上对促销有不同的介绍,根据我的体会,促销是针对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

白点病如何治疗更有效 如何使培训更有效

      有效培训将更多地成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手段,要为企业的经营做直接的贡献,如何使培训更有效呢?        现今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在具备战略眼光的同时,也要关注战术性的回报。否则,企业根本等不到战略目标实现的一天,就已

声明:《怎样阅读才能更有效 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为网友大冰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