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最好了解一个人 想通过书了解一个城市再去那旅行,有哪些以城市为背景的书?

经历了多年的自助旅行之后已经逐渐养成看书旅行相结合的习惯。有时候我已经记不得很多小城市的面目,但依然清晰得记得在哪本书中寻见过它的气息。以下整理国内34个省区市的图书推荐,每省一本,不以贪多求全为目的,意在介绍找书的角度,想到合适的书目我会尽量补充。读书和旅行是长久以来的爱好,我的专栏 是在这方面的一点努力。当然更直接的旅行读物参考是几年来陆续补充的豆列 ,还在不断增加中。

我们无法在时间上重回历史,但我们可以借由阅读和旅行,在空间里实现对时间的标记、重构对城市的理解。旅行时的阅读,也往往划分出很多的种类,比如小清新的游记、实用的攻略手册、相关的文学作品、略带晦涩的田野报告,甚至是颇为艰深的学术研究。在这份推荐中,我会把各种类别的图书做一个“自认为合适”的平衡。我的目的不在荐书,实用的操作建议附于文后,这些找书、读书的技巧才是我最想和知友们互相交流学习的核心部分。

注意:没有一本书可以概括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我的推荐受限于我的兴趣面向和旅行经历,尽量从各种角度推荐一些不错的作品。一些大省的相关图书非常丰富,借机介绍一些相对少有的图书种类,以作分享。非常欢迎在评论中回复推荐好的书目。

#收藏数又几乎成了点赞数的两倍,各位觉得本文有点用处的小伙伴,能不能用直观一些的方式给点肯定啊,简直被这收藏点赞比气到大哭#

北京

王军是新华社的记者,这么多年里,《城记》大概是第一部让北京的城市建设如此备受公众关注的书。他后来又出过 和 ,也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们总以为北京城的积淀太丰厚了,但仔细看看卫星图,这座城市的古老历史早已处在飘零的命运之中。也许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对文物的意识、对历史的态度、对城市的理解、对“现代”的反思,都适合以这本书作为一个奠基吧。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也许习惯了北京今天面目的年轻人们才会猛然记起这座都城有多么辉煌的过去吧。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书里面写到梁思成在拆除历代帝王庙牌楼时的痛哭,曾经天气晴朗的夕阳中可以遥遥望见金色牌坊后面的西山,这份传承了几个世纪的美景从此就永远地消失了。

北京毕竟是北京,梁思成、老舍、林海音、顾城、侯仁之、北岛、王朔、李敖,太多的大家都创造过和这座城市有关的作品,大到整座城市,小到一街一寺,都收纳着无数前人的钻研心血和人生感悟——也因此,我常在傍晚去登景山,看着暮色里的紫禁城,更觉得王军作为了解这座城市重要意义的一位优秀引介。我常会幻想,一座已经如此饱受创伤的古城,在历经几十年的破坏改造之后还能留下如此辉煌壮观的人类杰作,那么它曾经予以完整保留的时期又该是多么伟大震撼。

如果对北京遗存的文物非常感兴趣,额外推荐一套,上中下三册,该系列还另有颐和园、故宫、天坛、四合院等专题的图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出品,“建筑五书”这一系列读物的质量还算不错,适合作为路书。

天津
有点遗憾要用这样的一本书来介绍天津,毕竟天津只是书中近代十六城之一,篇幅有限。但在关于晚清的论述中,我们几乎可以在天津寻找到一切元素,有义和团、地方大吏和民族企业家不同幻想中的复兴愿景,商人、买办和八国联军更纷纷在这里登场。天津是近代中国关于未来的想象,她未知、美好、充满挑战,同时也脆弱、衰败、危如累卵。这本书的文笔视角都很棒,更在其中挖掘了马尾、安庆、北碚乃至康定这样的偏门小城,对于打开旅行的视角和思路有很大的助益,但问题在于对史料存在过分演绎的嫌疑,适合拿来当做文艺作品欣赏。

河北
作为旅行目的地,河北是国内文化遗存质量最高的省份之一。满城汉墓也许不是最具观赏价值的一处,但这里出土的文物却妇孺皆知,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银博山炉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文物。同系列的 包括曾侯乙墓、马王堆、龙兴寺、狮子山王陵、三星堆、法门寺、兵马俑这批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三联出品、质量保证,是非常好的普及读物。

想要了解更多的河北文物遗存, 是典藏河北系列中的一本,以此为例,就可以发现该系列的很多其他书目,蔚县、正定、邯郸、承德等地都是一城一书,整体质量不错。

山西
如果问我对哪个省份的旅行感到最无力,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山西。如果在山西只能去一个目的地(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不人道的要求),我大概会痛哭流涕地选择大同吧。这本书的作者逯耀东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里面的部分章节实在啃不下去(比如崔氏食经一章简直抓狂),但我相信对于了解北魏、了解大同而言是极好的读物,游览云冈石窟时也会自带一圈莫名其妙的人文光环。细读一下“北魏前期的文化与政治形态”、“北魏孝文帝迁都与其家庭悲剧”、“北魏平城对洛阳规建的影响”这三章,对于逛大同、看云冈而言很有帮助。(也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来去洛阳旅行,专门去孟津的邙山找到孝文帝的长陵,也算给读书画一个句号。)

说到云冈石窟,是一本非常棒的路书,我在窟内照着书看了七个小时,石窟逛完书也正好看完,景区内书店有售。

比较晦涩难啃的是这么一堆建筑的测绘考古报告:、、、。还有些大部头平日里看不完,也只能留给山西,比如梁思成的 、,潘谷西的 ,以及(个人最喜欢的)刘敦桢的 ,看这些通史性质的建筑类读物其实远比阅读单本的建筑报告更省时省力,也是建构中国古建筑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

内蒙古
内蒙人席慕蓉的创作中有不少关于那个她几乎没有生活过的故乡,这种生命初期的缺失也许为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源泉。诗歌本来就应该搭配远天、河流与草原。

辽宁
我记得某年乘车从海城去锦州,正拿着手机看地图定位,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大河,就兴奋地叫醒身旁的小伙伴。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而推荐的这部红透半边天的回忆录即以这条河作为书名。写作《巨流河》的地理背景大至整个中国,从故乡到流亡,再漂泊海峡彼岸,文人的视角提供一种有别于正统史学的叙述,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糅合,更让人感受到作为故乡的东北土地是如何塑造了作者的命运。

吉林
长春是近代史上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伪满洲国在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市防御工事。而内战中的长春围城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记忆,双方军队僵持不下,这座城市在150余天的围困中见证了无数生死离别。当年守城的国军官兵在绝望中写下家书,有的已是意识之下的绝笔,但随着长春的解放,这批信件最终没能寄出,并在档案馆中沉封半个世纪。这本书重现的就是这些最终没能及时到达亲人手中的信件,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交织在一起,而个人的命运、家国的前途更不能彼此分离。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是吉林唯一的世界遗产,阅读 可以了解这段有些缺失存在感的历史。同系列的 其实也相隔不远,黑吉两省都有分布,在东北的荒野访古算是一段挺有情怀的旅行。

黑龙江
作为萧红的代表作,此书的背景即是作者出生的小城呼兰。萧红的作品以强烈的乡土气息、细腻的叙事风格见长——《呼兰河传》也因之成为了解感受黑龙江的不二之作。

而事实上黑龙江并非历史的不毛之地,渤海国上京、金上京都曾选址黑省境内,而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也有不少以这片土地作为背景,江东六十四屯、瑷珲、中东铁路都有不少专著可看。

上海
上海毕竟是同济的大本营,对城市规划、建筑感兴趣的小伙伴到上海简直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溺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上海的意义毋庸赘言。建筑、规划只是了解城市的切入点,关键是这样的切入点看得见摸得着,特别符合旅行时的直观感受。

类似京沪这样有规模有历史又有学术力量的大城市,相关的书籍实在多如牛毛,推荐时反倒无从说起。对上海历史建筑感兴趣的,可以买一本,这张地图特别适合扫街时随身携带。

江苏
这个省份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园林,这些在小小天地间打造的园林是文人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读园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却能在微小的细节间带给人欣喜和感动,那些精致的巧思能够时隔百年重新为人发现,本身就是一个与古人对话的过程。

对中国的旅行者来说,江苏还有个特别的意义。背包客的祖师爷徐霞客就出生在江阴,如有兴趣,他的旅行科考笔记 可以一读。徐霞客是江苏“专家”特色的缩影,这个以学者文士见长的名人之乡出产各个专业领域的大拿,以我个人的专业而言,胡焕庸、吴传钧、诗雅风都是江苏人(当然隔壁省也是出了竺可桢、任美锷、谭其骧、张其昀),行前翻翻自传,去他们的故乡找找学者风采,也是旅行的趣味。学者费孝通所著关于家乡的 成为他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成为理解中国的一条途径。

就城市而言,江苏的国家级历史名城数量位列全国之冠,每个城市都有大量图书可以推荐, 就是南京曾拥有过的一种可能。

浙江
作为我的故乡,越熟悉的地方越是无从说起。大概去绍兴时读一本鲁迅、周作人、蔡元培,在杭州读一本张岱、郁达夫或者戴望舒,在嘉兴读茅盾、金庸、王国维、徐志摩、木心,在宁波读王阳明、蒋梦麟、冯骥才、三毛、余秋雨,在湖州读凌濛初、沈尹默、钱玄同,在金华读艾青,可以罗列出一大段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而正是这些人构成浙江的文化底色。文学史上浙籍名家可谓星汉灿烂,但还是忍不住要推荐鲁迅,对于寻访两浙风物而言,鲁迅远不及张岱、郁达夫那么直接有效,但鲁迅的骨子里有着不一样的创造,鲁迅的气味似乎与江南的软语熏风并不相融,但又确确实实是这片土地所孕育的。

无论是思想文学还是民俗风物,浙江都有太多可以推荐的书目,作为瓷器的起源地, 是一本非常通俗并且有用的读物,这本书的介绍可以让人对青瓷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游览浙博和上林湖之前很好的休闲读物。同属 系列的还有一册,可在游览中国茶叶博物馆前一读。 是以宁波为主的人物画像,而 则在我们熟知的正史之外勾勒出草根经济的面貌。

安徽
安徽之名便是从安庆和徽州的首字而来。安庆为旧时省府,如今已经有些落寞, 就有介绍,而在天津部分推荐过的 全书第一篇就献给了安庆(真的不是按照拼音首字母排序的),其中涉及的不少地点和人物,都可以作为设计专题旅行路线的参考。好在徽州真正保存了人文的精华, 系列中的这本《徽州》将牌坊、古宅这些典型的徽州元素整合在一起,呈现的徽州印象也许恰好是旅途的一个剪影。

安徽也出过太多文化名人,但也许最合适的,是在来的路上读一本 。海子的墓就在怀宁老家的乡下,并不是一处旅游地,但也许路过附近的时候,可以远远地遥望一下美好的八十年代。

福建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旅行指南”,我本只是花了一天在永定和南靖看了几座最有名的土楼,回来后看到此书,心中充满惭愧。作者黄汉民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现为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兼总设计师,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土楼近年因为入遗而声名大噪,但真正冷静地反观历史、准确剖析的读物可谓少之又少。这本书资料详尽、用笔精到,非常好地呈现了土楼的发展历史,完全打破我心中关于土楼的诸多刻板印象。

福建是我非常喜欢的省份,它的色调和三峡略为接近,清冷山水中都有太多被迫远走异乡的悲情故事;而风物又和我的故乡浙江极为类似,茶叶、瓷器亦都是福建的标志。 和 都是风物记叙。另外,作为泉州的真爱粉几乎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我安利了无数杂志报社、摄影师、小伙伴去游访这座神奇的城市,从来没有一个城市的推荐得到过如此一致的感谢和褒奖,阅读方面推荐 和 。

瞿秋白的 是临刑前在长汀的监狱中写就,至今还可见他当年写作的书桌,如果有机会去往这个美丽的小城,可以顺带重温一遍这段有些沉重的历史。

江西
华夏地理杂志社所出的这一套是我非常喜欢的分省读物(但太贵了),内容不在贪多求全,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以《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作为江西一册的副标题,其中的内容则是道教、禅宗、风水、村落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文章独立成篇,有一定深度,但绝不晦涩难懂,而文中的那些地名,也许正好勾连起一条绝佳的文化旅游线路。

另外, 是饱含深情的历史叙述, 更多侧重赣南。

山东
山东是我旅行经验最少的东部省份,几乎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十年以前,但总也还不至于要推荐人重读一遍论语。作为沿海的明星城市,青岛的近代建筑群大概可以列进全国前三,相关图录专著自然不少。建工出版的这本书体量略大,只适合作为参考书目,小块头的 和 就会轻松许多。

河南读者在杨炫之的 读者在杨炫之的 和孟元老的 中,也许能够找到洛阳和开封在精神和命运上的冥契,这两座城市昔日的繁华都收藏在废墟之中,沧海桑田的感受也许只有在河南才最为真切。这两本书并不适合作为现实的旅行读物(不排除真的有人愿意捧着古文逛街),如果有机会随手翻阅一番,还是不难在这两座城市中找到历史的踪影。

河南可读的书目非常多, 是关于早期中国的普及读物,作者许宏是二里头考古队的队长; 是基于商王朝都城的考古通俗读物,作者是殷墟考古队队长; 算是一本小册子,同一系列的 质量都还不错,不算深奥难懂,其中包括了按朝代划分的考古介绍,也有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这类基于遗址的读物。

湖北
在湖北待了四年,熟悉的省份都不容易挑书,为了保持书单类型的均衡,索性安利两本展览图录。自由、浪漫的楚文化是我离开楚地后最为怀念的文化记忆,有幸在北京赶上的两场大展 和 成为我对大学生活的缅怀仪式。湖北省博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博物馆,也正是这段求学经历让我养成了每去一地必要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文物成为我了解当地历史最直观快速的方式。首博举办过“凤舞九天”,还很壕气地免费提供图录下载,,向首博致敬。

湖南
边城一定是最适合在写作地重温的文学读物之一,在湘西的秀美景色中重新感受沈从文的细腻文笔,阅读本身就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

广东
我在广州生活过两次,也阅读过不少和广州有关的书籍。相比之下, 更像百度百科,可以照着去按图索骥,但几无阅读的愉悦;而这本书的优势即在于此,这是一本连接历史与现实之作,不乏学术的意见,也是不错的文学作品。这是“老广州”写的老广州,字里行间都有对城市的情感,而非简单地罗列史迹。

广东有不少精彩的区域,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各有特色。而我以为,在广东的乡间行走,最有趣的就是发现那些精彩的民居建筑。从粤东靠近福建充满生活气息的客家围楼,到粤北那些规模雄伟却带着衰败美感的围屋,从开平入选世界遗产的精致碉楼,到广州城内那些随处可见的古老骑楼,还有潮汕地区那些装饰着精致砖雕木雕的古厝祠堂,广东的民居建筑异彩丰呈。推荐图文并茂的: 和 。

广西
作为我的前东家,中国国家地理的书还是有必要安利一下(请销售部同仁看到后主动把广告费打给我)。不得不说CNG出品的图书质量都有保证,而广西这样的地方实在太丰富,从诡谲的喀斯特到五色的壮锦,说起来好像我们都太过熟悉,但换一个视角也许会有更多发现,CNG的书无论文字还是图片,最棒的就在于其新颖的视角。

海南
在互联网还没有如此普及的年代,行知书系列曾经是我的百科全书,是了解中国各地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风格结合了游记和攻略,只是如今这一系列似乎已经过时了,但看过的几本印象中都有着不错的质量,也可以作为补充的参考。

重庆

这是一位摄影记者留下的“最后”的三峡影像。如果是初读三峡,第一次尝试了解这片作者笔下的“荒古自然与血性人文的结合”、“汉地的华丽高贵处”,那么日志的体裁大概会显得有些过于私人。但正是在这些琐事的记叙中,才能观察到三峡最后的生活气息。人们如何照常生活、如何告别故土、如何迁往高地、如何远走异乡,正是这些日常中隐忍的点滴让三峡那清冷阴郁的底色走向一种悲壮。

这是 中的一本,另外还有以重庆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包括了一些河南三门峡的移民采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拆迁现场死去的那个年轻人,他那老实的父母从乡下赶来,用一条崭新的花被子包裹了他的尸体。他悄无声息地死去,尸臭渐渐弥散开来,在江边的废墟里,和着他年迈双亲的哭声。在另一个侧面, 展现了史上最大考古工地,当年移民时期全国各省派考古队进驻库区,这本书就是这段文物工作者笔下的历史见证。

不得不提的还有彼得·海斯勒的 ,讲述这位美国志愿者在小城涪陵支教时的见闻。他的中国三部曲都值得一看,他典型的外国人视角非常有趣,是另一种了解中国的方式。

四川
这也许是一本无法好好介绍的读物,在这本书中,我们得以观察到少民边地底层生活的悲情状态。田野调查是一种非传统(将来也不太可能成为主流)的旅行方式,这本意上也并非提供旅行的指导,未经相关学术训练的我们当然很难通过一本书来掌握技巧,但其间有温度的关怀却能成为旅行时可供参考的态度。旅行的方式和意义太过多样,但探索未知、尝试理解、建立宽容一定是其中核心的价值。

华夏地理所出的 延续了一贯的精确定位,副标题《田野中的汉灵》表现出准确、新颖的切入点。 是少有的由专业考古学者写作的考古手记,专业而且通俗,是很好的带些学术范的旅行读物。 与前述《满城汉墓》同一系列,值得信赖。

贵州
在贵州一个月的旅行中,我最喜欢的城市就是安顺和镇远。镇远毕竟地处舞阳河畔、湘黔线边,虽然名声不比凤凰丽江,但在审美上起码非常直观,人人都能读出她的好。而安顺却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文艺小城,黄果树的瀑声从徐霞客的时代开始就已经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旅行达人,而城市东面那些喀斯特峰丛环抱的中式城堡中,却令人意想不到地收藏着古旧的江南习俗。戴明贤的这本书早就绝版,似乎近年出了新版的 ,内容一样,这本忆旧的散文集是很好的城市读物。

另外,在黔西北和川滇交界处,有一个至今都很难抵达的村落石门坎(我不得不放弃行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少数民族村落。传教士伯格理在这里开始他的传教生涯,普及文化、发展教育、构建现代社会,但今天这里似乎已被学界以外的人忘记。 是伯格理传教的心路, 是中国学者的研究专著, 近乎一本通史——当年中国国家足球队刚刚成立时,便有不少队员来自石门坎;这个封闭的苗族村寨培育出了数位教授、博士和大学校长;而至今不绝的苗语唱诗,是百年前发展现代乡村教育的悠远回音。

云南
我第一次去云南旅行,第一站就安排在西南联大,随后也把大理丽江放在一边,先跑去个碧石铁路边的几个小城里住了几天。除了法式的碧色寨车站和悠闲的建水古城,最吸引我的还是蒙自市区的联大分校,在纪念馆里读到“美丽而苦难深重的中国”,竟一个人在展厅里落泪。也许是大家都太熟悉石寨山、大理国、洱海和黑龙潭的经典场景,这段独特的近代史似乎有了些灯下黑的窘迫。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学记》长时间是我的床头读物,讲述他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历史,文笔诚挚自然。

同样的历史可以参见 、 、 ,这是昆明留给今日中国的财富。

另外,作为路书的 似乎是LP进入中国后出版的第一本分省指南,无论实用程度还是介绍深度,都是我用过的十几本国内分省LP中最好的。

西藏
非遗是近年热门的话题,尽管不如建筑或文物那样实在可触,但如果足够幸运,能亲身参与其中一定是最难忘的旅途记忆。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相比拉萨的前藏似乎更为神秘,通过这些风俗传统了解西藏是一种更鲜活、生动的方式。

但实在很难找到一本让人满意的西藏旅行读物,这里是小清新、伪文艺、矫情、刻奇、空洞读物的重灾区。在旅行读物方面,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到哪一个地方比西藏更不幸。也许华夏地理的 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如果想要学习历史,相对全景式的 和专注一时一地的 值得尝试。

陕西
陈忠实、贾平凹的笔是通向关中社会的快速路, 和 都是近代小说史的名篇,也是剧场版的中国近代史。

作为中国历史几个黄金时代不约而同选中的首都,西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 是一本侧重于规划和建筑的读物,书中所介绍的古代大遗址是相当冷门但却充满历史苍凉意味的旅行目的地。

陕南的秦岭是划分南北方的界限,有不少自然类科普读物可以选择, 是文艺的自然科普书。在陕甘交界的宝鸡,必须安利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借机看看 ,也许是把握青铜时代整体脉络的最佳地点。

甘肃
当我第一次买好从张掖去往敦煌的车票时,内心竟然觉得有点失落,就好像梦想突然实现了,不知道如何面对实现后的真空。和莫高窟有关的图书太多了,作为全世界仅有的三处满足世界文化遗产全部登录标准的圣地,词汇是贫乏的。赵声良老师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侧重美术的研究,这本书属于比较深奥的普及读物。 是一本非常详尽的参观指南,可以在参观莫高窟时随身携带(莫高窟出台新的参观办法后,似乎一定要在入口处分批次跟随讲解员参观了)。

省城兰州对不少旅行者来说是一个相对无聊的目的地,但是无论如何不要错过甘肃省博物馆,这里几乎是中国最一流的彩陶收藏地, 适合作为预习。

在嘉峪关逛书店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杨显惠的 被放在入口处最显眼的旅行图书之中。这一被称为中国古拉格群岛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的发生地就在酒泉附近,我们仍可在这本书中寻见大西北曾经的悲惨和绝望。作者的另两部作品《定西孤儿院纪事》、 的背景也是甘肃,前者在市面上仍可买到(包括网店和新华书店),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豆瓣网上已经变成了禁书。

宁夏
作者张贤亮本身是江苏人,近年去世时最多的新闻却是关于宁夏。他生前是宁夏文联主席,创作的这部代表作也以动荡的1961年的宁夏为背景。故事发生地镇南堡多少可以和如今的镇北堡影视城对上一些号,而后者即由张贤亮一手创办。值得一提的是,镇北堡并不是一处假古董,尽管进行了一些商业开发,这里的底子仍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青海
这是一本纪实性质的小说,在可可西里即将成为世界遗产的今天,希望这片自然保护区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更为写实。

是一本插图异常精美的图书,对于中国古建筑结构的表达可谓淋漓尽致,其中也收录了青海的翟昙寺和塔尔寺,是很好的古建筑入门读物。

新疆
在有关新疆的众多书籍中,还是忍不住想要推荐李娟。这大概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真诚最纯净的散文,当然作者本身也很有趣。清新、才华、干净、幽默,我们似乎很难把这些词语和遥远的新疆联系在一起,但李娟偏偏做到了。她后来又出了不少的散文集,但《我的阿勒泰》是最早的一部,也适合作为了解李娟的第一本书。

新疆是我等旅行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丝路、天山、阿尔泰都充满了不可阻抗的强大诱惑力,作为对历史相对全面的介绍,也许 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香港
虽然我是三联的脑残粉,但作为一个差点被中图社挖走的人,我还是很乐意看到新版的Lonely Planet转由中图社出版。新版的设计我更喜欢(虽然装帧广遭诟病),作为旅行路书,LP的《香港和澳门》促使我完全转变了对香港的观感。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无趣的现代都会而已,感谢这本指南一次次打脸。

另外,在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香港是一个典型的由事件重塑的城市。鼠疫、非典、台风、金融危机,香港的成长(尤其是制度的成长)始终和这些重大事件紧密关联。一个能够被事件重塑的城市,必然知难而进、知耻后勇,在定义香港成为今天的香港的过程中,一些严肃的阅读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之珠,而我们的反思当然不应止于香港这一城一地。 一书的副标题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而这一系列的图书还包括了开封和西安。游览方面推荐 是一本兼顾了知识和趣味的读物。

澳门
尽管看似晦涩又偏门,但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路书。按图索骥是使用这本书的最佳方法,书名里的“宗教建筑”并没有限制的书的内容,相反,以这样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了解澳门简直有提纲挈领的神奇功效。本书逻辑清楚、主题明确,虽以宗教建筑为主线,其发散的内容却展现出相当丰富的澳门和与之相关的世界历史,远胜那些无聊琐碎的旅游书籍。建议游览澳门的前后通读两遍,对这座城市理解就不会只有“赌城”这么肤浅了。大部分旅行类的图书,糟就糟在“琐碎”,但这本书好也好在本意非为游客所写,那些小清新的毛病也就全然不存在了。

台湾
来到台湾,当然有一大堆的台湾作家可以读,但我偏偏挑一个日本人的作品。台北故宫是我的台湾旅行清单上必去的第一项。野岛刚的这部作品基于中国特定阶段的历史,但真正的着眼点,似可说是台北故宫。如果有一天我有幸可以站在外双溪的馆舍前,我希望自己的心中不只有范宽的雄奇高伟或汝瓷的雨过天青——沉浸在历史的荣光之中固然也很好,可这份延续大半个世纪的执着坚守,这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反观历史的洪流,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的又何止是个人的命运?

应景的读物有白先勇的,身份认同也许并非只是台湾的主题,同作者 的行文里也都是台北的踪影。想要了解现代台湾,前些年颇热门的 也还不错。

——————————————以下才是今天的主要内容——————————————

以上的内容基本来自于我这几年整理的豆列,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但是自己出行前都会把这个豆列翻一翻。有些书的目的地精确到县城甚至村庄,旅行的时候才会看到其他人眼中不曾看到的精彩吧。再次安利我的豆列 和专栏 。

TIPS:
对于文保控来说,推荐《寻城记》系列,虽然这套书看得多了会觉得像百度百科,但是以文物旅行图书市场之空白,大体还是不错的。本文中推荐的不少系列图书都可以照此按图索骥,华夏地理、三联、商务、中图、CNG的出品基本都有保障。
作为路书,无论国内国外,推荐Lonely Planet系列。尽管有些景点餐厅的推荐确实让人失望,但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以实用程度和信息更新的频率来说,LP都是最好的。而且LP在特点提炼和主题整合的方面做得非常不错,每本LP中也都会有相应的图书推荐,这些推荐更侧重可读性和旅行体验(不像我的这些五花八门)。
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找书利器,比豆瓣好用。按照国内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可以非常精确地找到一个门类的图书,比如本篇回答中的图书大多数来自:G12(中国文化与文化事业)、I2(中国文学)、J(艺术)、K2(中国史)、K87(中国文物考古)、K92(中国地理)、P9(自然地理学)、TU(建筑科学),在图书馆里照着书柜编号找总会有很多发现。有很多老书已经很难买到了,去图书馆又往往不外借/未归还/无此书,所以推荐一个版权有保障的找书APP:移动图书馆。这款APP可以使用大学院校、公共图书馆或科研机构的账户登录,我便是用的首都图书馆账户在iPad上下载电子书,出行前后阅览简直是旅行必备之神器,各种偏门读物都有(但新出版的图书不会有),同时也消除了背着三五百页图书出门的不小负担。
如果以后有时间有精力,还可以做一个以各地为背景的电影、纪录片系列~(拖延症患者这么说的意思就是我不会有时间有精力了)
最后,收藏又点赞,才是范~(强行押韵)

版权声明

欢迎并感谢个人分享及原文带链接转发,其他各种形式的转载请参考如下。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在文首注明作者名Luke LOU,在“阅读原文”处链接本文地址。同时,请将您的微信公众号ID以私信回复给我,以防在维权时被错误举报。

微博转载:请在转载内容的显著位置保留作者名Luke LOU,并在转发的正文文本中@本人(微博账号 ,欢迎关注~)。

完成以上操作则自动获得本文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的转载授权。如不能在“阅读原文”处添加链接或不能在微博正文中@本人,请主动私信联系我支付转载稿酬,否则一律以侵权处理。

报刊、杂志及其他网站商用转载:请私信联系,支付稿酬后即获得转载许可。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280.html

更多阅读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和他一起去旅行吧 一起去旅行

一次旅行的过程,就是谱写自己人生里程的缩影。没有什么能比和他一起去旅行更能让你清楚认识一个人。和他一起去旅行,不是为了旅途的风景,周边的人文,而是为了单纯地了解对方。在旅行的过程里,任何细微的行为都会成为对方的注意焦点,行程

FBI阅人术——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个人 了解一个人

FBI阅人术——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个人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要如何在一开始谈话的几分钟内,了解这个人?如何和对方拉近距离?如何找到对方喜爱的话题?如何让对方愿意开口?  这都得依靠细心而入微的观察力,谈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最近声名大

第66节:4种方式了解一个人

系列专题:《教你笑傲职场江湖:做个讨人喜欢的女人》  4种方式了解一个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与一个人开展交际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他。只要了解了对方的人格、性格、办事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就等于找到了与这个人打交道的办法

声明:《旅行是最好了解一个人 想通过书了解一个城市再去那旅行,有哪些以城市为背景的书?》为网友一世安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