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普朗克说:“好啊。”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这是查理芒格最喜欢讲的一个故事。芒格是巴菲特的挚友,是巴菲特最敬佩的人之一,两人共同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芒格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表扬司机很机敏。在芒格看来,这个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他们拥有那种能力。另外一种是司机知识。他们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可能有漂亮的头发;他们的声音通常很动听;他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实他们拥有的是伪装成真实知识的司机知识。
芒格说,他实际上描绘了美国所有的政客。“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想努力成为拥有普朗克知识的人,而避免成为拥有司机知识的人,你们将遇到这个问题。到时会有许多巨大的势力与你们作对。”
看了芒格这段故事之后,许多人都会无比贬低司机知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司机知识的人都不同。正如芒格所说,掌握了司机那样鹦鹉学舌的知识获取方式,也是可以当政客的,至少可以信口开河、滔滔不绝,而且说的很有道理。相比之下,绝大部分人的知识都是破碎的,想对某个主体发表一下观点,却无从说起,或者语无伦次,感觉自己有所知,但又不确定自己究竟知道什么。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三类人,代表对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
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
(1)有生长能力的知识。
普朗克的知识是有生长能力的。他的知识可以不断发展,可以生出新的知识,可以应对许多问题。即便是从未遇到的问题,都能给出见解。
如此掌握知识的内在特点就是体系化。外在特点是有大用途。
所谓体系化是指从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到应用,有一整套逻辑的过程。
所谓有大用途是指,可以用来干许多事情,尤其是能用来干大事。
比如掌握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的知识体系,就可以用来造原子弹,造核反应堆。正如此后爱因斯坦的提议,奥本海默、惠勒、费曼等一大批人,真的把原子弹造出来了。
比如掌握了投资的知识体系,可以当大学教授、也可以用来实战。比如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即是大学教授又是投资家,巴菲特很长一段时间也在大学授课、当然他也是世界上顶级的投资家。
(2)鹦鹉学舌的模仿知识。
鹦鹉学舌的模仿知识,虽然不成体系,但也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内在,虽然不可生长,但却是模块化的。外在,可以用来干许多事情,但难以干大事。
这些模块化的知识最大的用处就是忽悠人。如同芒格所说,司机知识至少可以用来撑场面,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政客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模块化知识,所以可以滔滔不绝,对下可以用来忽悠大众,也可以用来跟对手论辩。
(3)破碎化的知识。
破碎化的知识的特点当然是破碎的。用处就是作为谈资,跟人聊天可以,辩论就不行了,应用起来错误百出、不堪其用。
破碎化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搜集来的,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引章摘句。
掌握知识体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零零散散的积累来的。例如古代丈量土体,成形了面积、形状这些概念。到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把大量的这种知识系统化了。用定义、定理、命题、以及其间的逻辑,把所有相关的认知发现和基本事实连成了一个整体。这个系统化的过程非常艰难,前后超过了数百年、无数人的努力。
如果你想通过零散的收集知识,并达到系统化,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而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模仿。就是普朗克那位司机做的事情。如果那位司机模仿的不仅仅是普朗克的一篇演讲,而是普朗克的所有论文和著作,那么他所具有的知识就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了,相反,可以肯定,他至少能够达到一般的物理学家的水平。因为,这么做,并且能做到的人,古往今来都不多。
小平邦彦抄书,抄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是模仿。
爱因斯坦大学时代翘课,沿袭牛顿、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经典著作,是模仿。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倒背如流,是模仿。
中国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是模仿。
毕加索和乔布斯推崇的“优秀者抄袭,伟大者剽窃”说的还是模仿。
不通过深入的模仿,能够达到顶级造诣的人,不存在。
在你感兴趣的领域选择一部顶尖的作品,完全模仿下来。如果是文字性的,完全复述下来。那么你的水平将产生质变,甚至达到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阶段,创造。
物理学家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这被称为学习的终极法则。
业界认为,费曼最大的成就不是他获得量子电动力学的工作,而是《费曼物理学讲义》。在这套书中,费曼重新发明了物理学,给后来者提供了无穷的启发。
例如数学,如果你能从基本的问题和定义出发,将整本著作,从头到尾的推演出来。那么,你离那本书的作者在那个领域的水平已经接近了。
巴菲特就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他对《证券分析》的熟悉程度,甚至每个案例在哪一页都烂熟于胸,以至于比其中的一位作者(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主任多德)还要熟悉著作。而外下的效果是,巴菲特能够跟格雷厄姆和多德这样层次的人直接对话,别人只能当听众。
走过了上述两个过程,你的模仿对象可以不止一位,再模仿一家,你就可以自成体系。博采众长,你就是牛人。
事实证明,在投资这件事情上,巴菲特超越了他的导师们。
第三阶段,吸纳丰富。
当有了体系化的知识之后,你可以吸收各种零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效果。这就是巴菲特能够每天读500页书的秘密所在。首先,这世界上的原理并不多,所以大量的知识是重复性的。其次,大量的事实都可以纳入到大脑的知识体系之中,多而不杂。
昨天有人问,“为什么光靠微信公众号上的学习,我们总是学不到真知识,还依旧沉迷于此?”实际上,有此疑问的人,并不是没有学到东西,但学到的都是零散的,他们显然不满足于此。
我的回答是:
想学知识的人哪里都能学到知识。从假知识里都能榨出精华。不想学的人,即便手握《葵花宝典》、《独孤九剑》,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要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该学什么。要么,变成游戏,把榨取知识当成玩耍。
掌握体系化的知识是困难的,需要付出意志力。但收获大,乐趣无穷。以至于,随便看看报纸、看看新闻,都能让自己的知识更丰满。就像巴菲特,每天要看许多份报纸一样,增长功力。一般人看报纸,大多数是消遣,看过就往,顶多当个谈资。而掌握了知识体系的人,就像练就了吸星大法一样,无处不学、无所不学。
有人看到马云侃侃而谈,好像什么事情到他嘴里,就深刻了,就不一样了。他说的东西,有的不变,翻过来调过去总在说,有的总在变,不断有新的内容。他为什么能够跟各种人都能侃,他的认知迭代为何如此之快?显然,他的知识是体系化的,他的学习是体系化的。例如《道德经》就是他常备身边的书。《道德经》当然是体系化的,是超越时代的。显然在这本书上,马云是下了大功夫的。
归根结蒂还是回到了动机。方法是有的,问题是为了获得你想获得的一切,你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认识到体系化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都是如此。然而,想成为牛人,体系化的学习是不可逾越的,别无他途。
此后痛下苦功,与朋友切磋,受益无穷。相关的经历,已经写在了其他文章里。
以上认知,供你参考。
==核聚相关文章===
专栏:{ }
微信订阅号:{ 核聚 }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