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体系化,第一次写长回复有点小紧张,我认为就是把脑袋千千万万输入的知识做出筛选,然后按需在大脑整理归档的过程。
至于体系化的效果好坏首先就要看知识在大脑的保存状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才看你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
以下内容主要针对文科类型,以追求范围广、兴趣学习、系统归纳为主。技术含量数理化着情参考
学习内容的体系化的整理收集方法:
(一)主题知识收集法 (1)定主题和渠道(2)资料主题检验
(二)知识的整理 (1)GTD (2)思维导图
(一)主题知识收集法
(1)定主题和渠道
学海无涯,漫无目的的起航注定失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再抛锚起航。
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事半功倍,所以在确认好主题以后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资料。
条条大路通罗马,资料不一定就要是书籍为重点对象,
还可以选择电影、论坛文章、歌剧。。。。。。找和自己同一频率、有意义的信息会更好吸收,
关于意义对学习的重要性,引用一下互动百科的意义记忆词条:
材料的意义性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识记6节诗,包含480个音节,比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容易得多。其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是无意义音节,由于它和有意义的字接近的程度以及联想值的大小不同,学起来也不同,与字比较接近的以及联想值大的容易学。研究还表明,有意义的语文材料(如诗歌)比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要慢得多。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最好先进行理解,特别要对语义特征进行加工,把材料的基本论点、论据、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把握材料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实验表明,有提纲的材料比无提纲的材料的遗忘要少。
机械记忆在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习材料总不免有一些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或学习者暂时还不能理解其意义的。比如,历史年代、外语单词、科学术语、统计数字等,学习这些材料就要用机械记忆,反复地进行复习。另外,对一些暂时还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材料,先进行机械记忆,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再逐步理解也是常有的事。
上面的资料还提到有提纲的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找遍所有的资料,所以就要做好资料范围的界定。
比如,李子童鞋想要找关于源氏物语的资料,那么她就可以找关于源氏物语的书(包括漫画书等等),又可以找相关的电影、音乐剧约小伙伴们一起看,还可以找相关的音乐来嗨一下,
还有千千万万种想得到想不到的方法。。。。。。。。请自行脑补,重点是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资料,然后就可以做好清单去收集了。
不要贪多哦!
——日剧龙樱
学英语背课本很无聊怎么破?动起来(^o^)/~
——日剧龙樱
又比如想学结构力学的漫迷,理科定律很抽象?可以找相关的漫画提升自己的兴趣:
——图片来源:《漫画结构力学》
不过这么多知识输入的渠道,究竟哪一个比较好呢??
重点就看你这些东东对于你说是否有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输入渠道。
好比做菜,将知识当做不同的食材,买合适的食材用合适的调味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烹饪和调制做成自己喜欢的菜肴。
这种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主动学习方式才可以保证自己学习的动力。
说到主动学习,就要提一下学习金字塔了。
“学习金字塔是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图片与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很明显知识的输入方法很重要。由金字塔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被使用者主动应用到生活中的学习内容、集体参与的学习 ,知识留存率都是比较高的。
所以大家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努力,互相促进哦…
忽然想起老祖宗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人多力量大看来有点道理。
(2)资料主题检验
同一个主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载体,比如以时间主题的媒介资料,可以是书籍——霍金的《时间简史》,可以是歌曲——陈奕迅的《陀飞轮》,可以是纪录片——BBC的《时间开关》,可以是时间管理的培训班。。。。。。。关于时间的书不止一本,关于时间的歌也不止一首,还有海量纪录片和电影。。。。。。
收集了一座山的资料以后,怎么才能够哪一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资源呢??????
收集工作完成后要检验一下资料的主题是否符合,再做知识的整理。
利用一下 “主题阅读法”来说一下关于知识的整理,可以利用这个方法举一反三,刷漫画、逛论坛、看电视。。。。。。。。
摘录《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主题阅读的部分内容:
“举例来说,你有上百本的参考书目,看起来全是与爱有关的主题。如果你全部用分析阅读来阅读,你不只会很清楚你在研究的主题是什么——主题阅读中的同一主题——你还会知道你说阅读的书中,那些跟主题无关,是你不需要的书。但是要用分析阅读将一百本书读完,要花上你十年的时间。就算你能全心投注在这个研究上,仍然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我们前面谈过的主题阅读中会出现的矛盾问题,显然必要有一些捷径。
一旦你检视过,确定某些书跟你研究的主题相关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像你以为的说:‘开始做分析阅读’。当然,你需要研读每一本书,再组合起跟你主题相关的资料,你在做分析阅读时就已经学会了这些技巧。但是绝不要忘了,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主要的目标是要了解这本书。而我们会看到,主题阅读的目标却大不相同。”
“现在我们准备好要说明如何做主题阅读了。我们的假设是:你已经检视了相当多的书,你至少对其中一些书在谈些什么有点概念了,而且你也有想要研究的主题了。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在主题阅读中一共有五个步骤。这些步骤我们不该称之为规则,虽然也许我们会,因为只要漏掉其中一个步骤,主题阅读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了。我们会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些步骤的顺序,不过这些步骤彼此之间还是可以互相取代的。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总之,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这并不重要。作者可能是在无意之间帮你解决了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
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
我们不该期望所有的作者都用同一种方法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我们就又没有问题要解决了。那个问题会被一致的意见解决了。正因为每个作者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再面对主题阅读的下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这是介于用这种方法回答问题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方法来回答问题的作者之间的议题。
如果检验过后,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算是简单的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
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前两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会要我们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在主题阅读中,对于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我们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中,剩下还有两个问题要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对于讨论也要准备回答同样的问题。”
关于主题阅读的内容有一个章节,有几十页的内容,更详细可以查阅《如何阅读一本书》。
(二)知识的整理
(1)GTD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理这个粗活没个好工具帮忙分分钟要烦死累死。将电脑的和纸质的东东七七八八都秒杀收拾。
有回答,各位可以参考。
粘贴张图说一下大概,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艾伦大仙写的GTD
(2)思维导图
做笔记就是为了给头脑的知识目录化,方便审视和梳理自己的知识,不至于将脑袋的知识混成一锅粥。
在各种各样的做笔记方法里面,有思维导图显然给我们的知识做归纳起到了化繁为简的重要作用。
——来自百度图片
丘吉尔说“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时可以讲。”
所以做思维导图这种精简提炼的工作,突出重点,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需要练习。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
里面的答案可以参考练习
也可以买一本博赞大仙写的《思维导图》
至于效果,早用早知道。Just do it!
PS: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效果更好哦。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