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怎么学习的?学霸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答。
本人不是学霸,但介绍的却是一位超级学霸的学习方法。
这位超级学霸叫 ,曾经在家用了12个月,通过网络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这个事在算是耳熟能详了,如果还有不太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去问度娘或他本人,这里就不介绍了。
下面具体介绍他的方法:
一.整体性学习策略
1.我们以往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以往的学习方式大多是孤立的,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各个学科分门别类,各成体系。但是中间不会有任何的联系和融汇,就像一个大抽屉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这个罐子是这个学科,那个罐子是那个学科,永远不会有交集。
其次,我们以往的学习运用了太多的机械记忆,这在本质上是与大脑的正规运作方式相悖逆的,所以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2.整体性学习是怎样的?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对,整体性学习更精确、全面的描述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需要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也就是说,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3.整体性学习的基础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个主要观点:
(1)结构
(2)模型
(3)高速公路
结构:
结构就像你思想中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有许多建筑物,建筑物之间道路相连。我们可以把一门学科看作一座城市(也就是一个结构),这座城市的道路越发达越完善,我们这门学科可能就学得越好。举个例子,3+4-10,10*3+8,这些基础的数学我们可以瞬间算出答案,而给我们普通人一个微积分的题可能要算半天。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每个人而言,关于基础数学和基础语言城市是我们大脑里最庞大、最发达的城市,城市里面的道路最为发达和通畅。而那些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精力和脑力才能解决的学科,就像道路不通、充满违章建筑的穷乡僻壤,我们要想找到目的地就要花费大量的功夫。
所以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要让这座城市变得高度发达和完善,而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那么如何做到理解呢?那就要在城市中建立发达的道路,这些道路就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的联系越多,道路越发达,城市也就越完善。
模型:
模型的意思很好理解,它就像一本书的目录,我们往往通过几页目录就可以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模型相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就像一个目录之于一本书,模型所起的作用就是压缩信息。模型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图片,可以是一个想像的动态的过程,不一而足,但其核心都是将关键思想压至一处。
举个例子,在学电脑编程的函数时,可以把函数的作用想象成铅笔刀,钝铅笔进去,锐铅笔出来。
模型就想是结构的种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全部的知识。
高速公路
结构里有很多路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城市发达的基础。但这样充其量只能使得一个学科学得很好,学科之间终究是孤立的,无法到达整体性学习的目的。
要达到整体性学习的目的,就需要在城市(学科)之间建立条条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就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举个例子,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联想到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应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联想到某些策略在商场中的应用等等。
高速公路使得学习更富有弹性,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学习。

二.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整体性学习策略在于着重介绍信息在头脑中是如何储存的,这部分整体性学习的顺序着重介绍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1.获取阶段
这个阶段代表信息从采集到进入脑子的过程,如何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减少干扰的能力至关重要。
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
(1)简化
(2)容量
(3)速度
简化
先举个例子,“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金三胖”和“金三胖*10”,内容信息是不是一样的,但后者明显简单的多。
简化信息和前面讲到的模型相连,它是构成模型的基础。在阅读时,我们要尽可能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删除无用信息,只有真正信息才能对构成模型有所帮助。
容量
信息简化之后,就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知道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一年读100本书总是比一年读两三本书知道得多。
速度
30分钟读完一本书比一小时读完效率要高。但速度过快存在一个问题,读得越快,漏掉的信息可能就越多,信息获取可能就越差。
2.理解阶段
获取信息而不理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学习。在这个阶段,如何最大效率地吸收理解信息是很重要的。
理解阶段的三个主要目标:
(1)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
(2)了解信息的字面含义
(3)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
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
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很好理解,就是你得知道这个知识点是怎么来的。
答主曾经听过 的"从三本到牛津博士“的live,刘洋在live中讲过一个例子,说在牛津有个同学,学生物的,他记大肠、小肠、十二指肠从来不直接背完就完了,他在记忆的过程中会先了解这块为啥叫大肠,这块为啥叫十二指肠,这样他记得比谁都牢了。
这其实就是对知识理解很高的层次了。
了解信息的字面含义
这个没什么好讲的。
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
我们在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时候,知识点本身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着联系。这些联系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当我们学习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使两个知识点都得到加强,例如学习指数函数联系到与之相对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学习都会得到加强。这样的联系多了之后,单个学科的只是知识网络就会越来越庞大,运用之前的比喻,这座城市的道路系统变得越来越畅通,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
3.拓展阶段
拓展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它是理解阶段的延续,也是理解阶段的深化。拓展阶段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一旦能成熟地运用拓展,那么收获将是巨大的。
拓展阶段的两个目标:
(1)横向拓展
(2)纵向拓展
横向拓展
知识不会孤立地存在,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是哪些地方类似?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同一时期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同一发现者还有哪些发现,在同一领域还有哪些发现?围绕这一结论还有哪些其他的事实?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通常意味着你需要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纵向拓展
知识遵循一定的模式,同样的模式在其他知识中也会见到,如何将同样一个知识体系运用到其他知识中就是纵向拓展要做的。
纵向拓展有相当的难度,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其速度远比探究知识背景快得多。
举个例子,《孙子兵法》中所论述的战争原则和治兵方式能否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中呢?
4.纠错阶段
学习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的联系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
纠错可以看作在整体性知识网络中做修剪工作,添加一些特殊的例子,删除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联系。
纠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阅读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以及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看看等方法。
前三步做得越好,纠错部分花费的时间就越少。
5.应用阶段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把越多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就会越深刻。正如常说的,既要有输入,还要有输出。
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这部分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像你学了管理学,却不能亲自经营一家公司,那学到的内容迟早会荒废掉。
补充:测试阶段
这五个阶段哪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测试,所以经常要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
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
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
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
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上述问题的回答会让你清楚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的理解到了什么水平。测试并不是什么复杂过程,但是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

三.整体性学习的方法技巧
1.信息结构分类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结构类型,虽然学习的过程是类似的,但是知识结构的类型却不一样。比如历史课上你要记住一大堆日期,程序设计课上你要了解什么是多态性。
所以,用同一种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是行不通的,针对不同的信息,要做信息结构分类。
所有信息可以分成五种类型:
(1)随意信息
(2)观点信息
(3)过程信息
(4)具体信息
(5)抽象信息
随意信息
随意信息是一系列事实、日期、定义或规则,他们缺少逻辑分类,常常在学校里碰到,很少在真实世界里遇到。简言之,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就是随意信息。
处理随意信息的方法:
(1)联想法
(2)挂钩法
(3)压缩法
观点信息
观点信息是存在争论的信息,诸如王宝强和黄渤哪个长得更帅?这就是观点。这类观点存在不一致性,但在需要做决定时非常重要。
观点信息的难点在于获取阶段,需要检查大量的信息以寻找其中的模式,而不是去记忆具体的细节。
处理观点信息的方法:
(1)速读技巧
(2)图表法
过程信息
过程信息是教导你怎么行动的信息,是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的信息,比如讲述如何游泳的知识、编写一段电脑程序、设计房屋等等。学习这类信息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反复去做。
大多数的过程信息都依赖于正确的模型,通过练习可以慢慢形成一个结构,正确的模型可以提高学习速度,改进模型的技术:
(1)内在化
(2)比喻法
(3)图表法
(4)模型纠错
具体信息
具体信息是那些可以观察到,听到、触到的信息。
处理具体信息的方法:
内在化
抽象信息
抽象信息缺少与感官的直接联系。数学、物理、心理学、计算机和化学主要涉及的是抽象信息。抽象信息与随意信息正好相反。抽象信息非常难以理解,但是逻辑性很强。
处理抽象信息的方法:
(1)内在化
(2)比喻法
(3)模型纠错
2.技术工具
A)获取知识
(1)快速阅读
(2)笔记流
B)联系观点
(1)比喻法
(2)内在化
(3)图表法
C)随意信息的处理
(1)联想法
(2)挂钩法
(3)压缩法
D)知识拓展
(1)实际应用
(2)模型纠错
(3)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A)获取知识
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有三种主要方法:
(1)指读法
(2)练习阅读法
(3)积极阅读法
指读法
指读法的好处在于能始终让你眼睛停留在要读的地方,还能通过调整手指移动的速度控制阅读的速度。
使用指读法开始两周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过一旦适应以后,手指提供的控制和聚焦会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
练习阅读法
练习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目的并不是吸收阅读的内容,而是训练自己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理解所读内容。
(1)可以选择一本从未读过的书进行练习,在书上做一个标记,设定3分钟,然后用指读法从标记开始,以稍快于自己能读懂内容的速度进行阅读,3分钟一到,停止阅读,再做一个标记。
(2)算算自己读了几行,再乘以每行平均字数,得到自己刚才3分钟的总字数;再除以3分钟,得到大约每分钟的阅读字数。
积极阅读法
积极阅读和快速阅读本身是对立的。积极阅读强调深入地理解材料,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书上画各种颜色的记号和在空白处写一写心得体会,还是将知识点真正地整合在一起。
开始积极阅读时,准备好要读的书和笔记本,在笔记本上写下每章的标题和亚标题,每读完一小部分时,在笔记上记一些笔记。
进行积极阅读时你需要记下:
(1)这一节主要观点是什么?
(2)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观点?
(3)我要怎样将主要观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
第一个问题促使你完整地获取信息
第二个问题迫使你对信息进行联系、视觉化和比喻法
第三个问题要求你将信息应用到不同的情景中
笔记流
使用笔记流时首先写下最主要的观点,尽可能用很短的单词来替换完整的句子。
一旦写下一个观点,下一步就要在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画上一些箭头,观点不是建成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

B)联系观点
比喻法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法在整体性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和在文学中扮演的角色类似,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而在整体性学习中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举个例子: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利用对狗摇铃铛的方式来验证条件反射。那么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比喻,在冰天雪地里走路,第一次走哪条路都有可能,之后几次就会选择之前留下的痕迹走,雪中走路的比喻就非常类似条件反射。
运用三个简单步骤可以找出一个比喻:
(1)确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2)在你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信息部分类似的东西,要达到完全符合不太可能,所以与其寻找一个完全符合的东西,不如稍作让步,找到十几个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在上面的例子里就是雪中行走。
(3)重复上述过程,检查比喻不恰当的地方。例如,雪中行走是线性的痕迹,而脑神经却是错综复杂的网络。
运用比喻法的技巧:
(1)要有寻找比喻的愿望
(2)注意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
(3)优化和测试你的比喻
内在化
内在化类似于视觉化,视觉化是在脑海中想象图画的过程,内在化指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
内在化能够调动更多的感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情感相连,这样得到的联系一定比单一的图像更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也就越深刻。
举个例子:如记住光线进入眼睛的过程,想象一束光进入你的眼睛,通过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再通过视神经进入大脑的过程,想象光线进入眼睛的那种感觉,进一步想象光线击中视网膜时和在神经里汹涌前行时发出的那种特殊的声音。
怎样进行内在化:
(1)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这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编程中的函数或者是一个数学概念?
(2)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如果你不习惯内在化,可以先试着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多次尝试后,你就会直接在脑海中想象了。
(3)脑海中的图像是静态的,还是栩栩如生的动态场景?
(4)现在开始加上其他器官。试着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开它,去嗅它的味道,去听它的声音,动用你身体的所有感官,将所有的感觉与运动的图像相联系。
(5)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
(6)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知道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的回忆起知识。
图表法
一副图表就是一幅将多个信息压缩在一起的图画,图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带有数字信息的图表。
图表三种类型:
(1)流程图
(2)概念图
(3)图像
流程图
流程图的基础是从一个简单的元素开始,然后在这个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不同知识之间画出联系箭头。
流程图适用以下几个方面:
学霸是怎么学习的?学霸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1)绘制一系列的步骤
(2)绘制历史事件,创造分支将事件联系在一起,不仅通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根据事件的发生时间来建立联系
(3)绘制一个系统
概念图
概念图将观点联系在一起,与笔记流密切相关。概念图里的关系并不是某个顺序中的不同步骤或是按日期顺寻排列的观点,而是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不同观点之间画上不同箭头,箭头上还需要加上一些简单的话语,说明二者是什么关系。
例如,如果想画出不同财务会计原理的简图,首先要写出四个基本的清单:资产负债表、收入、留存收益以及现金流,然后可以在他们之间建立各种联系,最后形成知识网。
图像
图像不是一种专门的图标类型,不过图像构成的图表非常重要。图表强调的是用粗糙简单的涂鸦来代替文字,包括观点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图像比文字更加生动,容易记住。

C)随意信息的处理
联想法
联想法在处理一系列随意信息时效果很好,包括步骤的过程信息,按顺序写下的名字或公式,都可以应用联想法。随着不断地练习,可以迅速地将数十个知识点连在一起。
使用联想法的步骤:
(1)创造顺序
先在纸上写下你打算记住的很多信息,在你能理解的前提下,迅速地将信息分成几类。
(2)给清单中的每一项设一个符号
如果清单中是抽象信息的话,你可以给每个抽象信息设计一个容易识别的符号。
设计的符号要能迅速让你联想让你联想到原始的知识,因为联想法记住的是视觉符号,而不是抽象信息本身,所以如果符号和知识之间没什么相关性,那联想法就不起作用了。
(3)创建属于自己的联想
这一步是联想法的基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生动夸张的图像,能将序列中的两个符号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
写下清单——香蕉
奶牛
烤豆
黄油
果酱
编上顺序
创建联想——第一幅画面:一只巨大的香蕉上,奶牛在散步
第二幅画面:奶牛踩到刚烤出来的烤豆上,烫的上蹿下跳
第三幅画面:奶牛从香蕉上跌下,掉到一大摊黄油里
第四幅画面:奶牛刚从黄油里伸出头,就被一大勺果酱盖住
创造的画面越夸张、越荒诞就越方便记忆。
挂钩法
挂钩法类似于联想法。利用挂钩系统,可以将要记忆的信息与数字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这些信息并不是按照特殊顺序排列,也能回忆起每一个信息来。
挂钩法首先要给数字创造形象(斯科特.杨所使用的挂钩法不太适用中国人的记忆方式,这里读者根据自己所知做介绍)。要给数字创造形象,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象形、谐音和逻辑。
象形
以1为例,由于1和蜡烛形象相近,可以把1记忆成蜡烛的形象
谐音
以2为例,由于2和鹅发音相似,可以把2记忆成鹅的形象
逻辑
以24为例,由于一天有24小时,可以把24记忆成闹钟的形象
(这个网上有相应的记忆表格,有兴趣可以去问度娘)
例如要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日期(1492年),可以把四个数字拆开成1、4、9、2,然后创造这样一幅画面,一蜡烛(象形)被点燃,照亮了整个画面,镜头由近景转为远景,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4象形是帆船),然后一个巨大的球形岛屿(9和球音相近)呈现在水手们眼前,大船驶近,发现岛上无一居民,只有一群相互追逐的鹅(2和鹅音相近)
这样记忆随意信息可能就容易多了。
压缩法
信息压缩是另一种常用的储存大量随意信息的方法,信息压缩的目标是减少信息的容量,寻找信息的逻辑关系。
压缩法一般有三种方式:
(1)记忆术
(2)图像联系
(3)笔记压缩法
记忆术
记忆术是一个短语或单词来储存数个信息的方法。
例如:京剧里有名的“失空斩”,就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压缩成的记忆术
图像联系
图像联系可以看作联想法和图像法或内在化的综合体,办法是把几个信息联系起来并且用一张图表来表示。
笔记压缩法
笔记压缩法对于快速掌握大量材料是一个有用的办法。笔记压缩的目的就是将一大堆需要学习的知识减少至几页笔记。
压缩笔记的步骤
(1)拿几张白纸,准备好要压缩的笔记
(2)用最小的字,最少的字,写下笔记中的主要观点
(3)接着写下与之相联系的观点、公式、概念或定义。尽可能写小一点,写少一点。
(4)持续上述自由写下观点的过程,直到笔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写下来为止。

D)知识拓展
实际应用
呃......这个没什么多说的,关键要学会去有意识地去应用所学知识。
模型纠错
模型纠错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测试自己是整体性学习过程中纠错的唯一手段。
纠错过程中的建议:
(1)分清是拼写错误还是概念问题
(2)霰弹枪策略:每一种类型的问题都做一做,同一类的问题不要重复。
(3)延伸练习时间:不要临时抱佛脚,每天一次快速充电比考试前一天晚上大量突击更容易坚持。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设定一个需要1~3个月达成的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达成了目标也就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开始设计一个项目之前的建议:
(1)从小项目开始
(2)记录下来
(3)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补充技巧
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啥答主就不具体介绍了,可以看看 的答案。
费曼技巧的操作流程:
(1)选择要学习的概念:拿张白纸,最上方写下概念的名称
(2)设想你是老师,正在试图教会一名新生这个知识点。
(3)当你感到疑惑时,返回去吧。当你感到疑惑时,重新返回查资料或问老师,直到完全搞懂为止。
(4)简单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释很啰嗦或者晦涩,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重新去表述,或者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更好地理解它。

四.超越整体性学习
学习过程如果学得多自然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想学到相等数量的知识花费更少的时间就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提升效率。超越整体性学习就是在讲述如何提升效率。
提升效率的五个关键点:
(1)能量管理
(2)不要“学习”
(3)绝不拖延时间
(4)批处理
(5)有组织
能量管理
能量管理需要我们学会正确地管理自己的精力,使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太疲惫。
良好的能量管理有两步:
(1)增加能量储备
(2)将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
增加能量储备
(1)每周3~5次运动,至少40分钟
(2)每晚保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
(3)多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
(4)每天至少保证8杯水
(5)最好少食多餐,一天四五餐,每餐吃7分饱
将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
线性的计划是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循环式作息计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作。这种计划安排能让你做到张弛有度,而不是死气沉沉。
(1)一周休息一天。将7天的活放在6天里完成,剩下一天休息。
(2)晚上不干活。将一天的工作放在早上集中完成,早早完成工作。
(3)设定90分钟。给定自己9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旦90分钟结束,停止工作。
不要“学习”
不是坐在书桌前时间越久学得越多,对知识理解越透彻,保证基本时间,用闲暇的时间去思考和应用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绝不拖延
对抗拖延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立明确目标,对此可以设立一个周/日目标体系
(1)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动。
(2)每天晚上,检查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下一步是将每周的工作分配到每一天,你要确保完成每日的工作清单,但不必超过它。
批处理
批处理的意思就是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吃完。批处理有助于节省时间,因为你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
批处理使用技巧:
(1)工作量。工作量最好是能在3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
(2)一次性完成工作。如果一项作业不会超过8小时,就一股坐气完成它。
(3)提高注意力阈值。长时间工作,注意力一定会逐渐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处理,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
有组织
变得有组织的关键步骤:
(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
(2)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每天随时记录,日记月累,必有所获。
(3)坚持使用日历来记录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


*补充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1)每日阅读。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
(2)每日练习。通过每天完成项目的工作以及学习技能的练习,会提高自己对书本的理解。
(3)每日目标。通过设置学习目标,并把目标细分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学习会更有用。
如何养成这些习惯:
(1)坚持某个习惯30天
(2)坚持下去
(3)享受这个习惯
(4)寻找特殊时段(对你来说相对安静)
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克服挫折障碍
(1)写下任何障碍。记下障碍会让我们对问题思考更容易。
(2)使用网络。网络中资源十分丰富,遇到不懂德瓦问题随时可以查询。
(3)找一本关于“怎么做”的工具书
(4)换一个角度试试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30103/7584.html

更多阅读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白血病的小红点图片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简介白血病虽然不是什么绝症,是造血系统过度增生,引起恶性血液病。可通过干细胞移植手术进行根治。但是他是如何引起的呢?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方法/步骤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白血病具有遗传性,但

古琴谱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看的? 秋风词 古琴谱

古琴谱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看的?古琴在3000年的发展过程中,遗存了600多首琴曲,又因流派、传承和个人风格不同,产生了3000多首传谱。这些古老的琴曲,都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记谱法得以保留至今。古琴谱的演变分成三个阶段:A、文字谱―――唐

速动资产、速动比率是怎么计算的? 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是怎么计算的?∵ 流动比率(倍)=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速动比率(倍)=速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速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合计×速动比率/流动比率 以巨潮资讯提供的鞍钢股份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钻石的形成过程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简介宝石级的金刚石。因含微量的氮和硼等杂质而呈无色??浅黄色,少数为彩色。有“宝石之王”的美称。那么钻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戴维尼钻石专家和你一起分享钻石是怎么形成的!钻石是怎么形成的?——方法/步骤钻石是怎

声明:《学霸是怎么学习的?学霸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为网友值得高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