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 Study Less!)?

13年的时候听说过Scott Young这个人,当时网上介绍的重点是他1年完成MIT计算机专业4年的课程。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在线教育领域。而Scott Young写的《如何高效学习》是今年在看到口碑不错,才决定买来看看。

这本书第一遍大概2个多小时看完,然后今天又花2个小时重新读了一遍。其实全书的核心思想,就是第一章的“整体性学习法”,第二章的学习技巧是围绕整体性学习法每个环节所提供的一些技巧性工具,而第三章:超越整体性学习主要讲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看的。

下面就以全书的顺序来提炼一些本书的主要思路和观点吧。

第一章:整体性学习法

其实这种学习法对于一些善于学习,喜欢研究学习技巧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只不过很多人在潜意识把这些技巧内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了。整体性学习法可以归纳为这样的顺序: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这种学习的顺序不是死的,是需要学习者把这种精神领悟到,不断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就拿学编程来说,在获取这个阶段,如果你看的是学校自己出的C语言教程的话,可能就会因为因为编者表达的不够清楚导致你在获取知识这个环节存在困难,就是说这个不是你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你没有看懂书上的字面意思导致信息获取环节卡壳。那么这个时候需要你参考多个教材,去准确而又迅速的弄清这一部分知识点是什么概念,避免花大量时间在获取(知识)环节。

当知识点看懂了,就需要去理解。比如计算机的冷启动和热启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中每一个步骤的联系是什么。需要读者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去记住字面上的意思。

那么理解清楚概念后,就需要进入拓展环节。个人认为拓展环节进行的是否充分,是区分聪明学生和一般学生的一个指标。该书列举了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三个维度来进行深度思考。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作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或实际操作这些方法,故意区分开的。以个人实际学习经验来说,我在拓展阶段是不会刻意想到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思维的。发散思维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过这三个维度作为训练和熟练整体学习法这个技巧来说还是便于操作的。那面接着之前的举例:我在理解了什么是热启动之后,那么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了。比如我会去想到热启动是一个计算机开机的步骤,那么在运营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是否他们之间有那么一丝关联呢,是否我也需要设计不同的节点,针对这些节点不同的结果来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资金是否到位(硬盘插上了嘛)、我们产品是否完整(缓存有可读取的内容吗),然后来决定下一步的运营计划是什么。再或者,我可以思考计算机和单片机的启动过程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拓展阶段是最容易激发学习者创造性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你的思考是没有限制的。比如获取阶段,你快速阅读并看懂了教材内容,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完成了,再循环这个阶段没有意义;相反,拓展阶段,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的越多,这部分知识点你理解的越深刻,以后也会实际运用的更好。

然后是纠错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人包括我都不太重视。中学时代做的错题本,除了作为收集各种难题的资料本,还有个目的就是这个:发现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你可以在回顾错题本时,发现原来这道题做不出来的原因是知识点不了解(获取阶段),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三角公式是怎么用的(理解阶段),再或者是不会利用三角公式解决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拓展阶段)。很多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一般问题都是处在理解阶段和拓展阶段,这个时候纠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需要学习者更多地重视这些学习阶段,甚至回顾和完善以前“自以为理解”的知识点。

应用阶段则是整体性学习法的最终目标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而且本书在最后提到了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这点我感触颇深,在研究生阶段,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自学,这个时候如果是无目的学,其实不光效率底下,而且很难坚持,最后还很容易忘。所以如果你想学网页前端,那么你就先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3个月内建一个网站,那么关于前端知识学习将会有节奏很多。

最后一步测试,其实和互联网产品开发团队的测试挺像,从不同的角度和状态来检查你整个学习的完成度,这个完成度不是这个知识点你记住的多少,而是按照整体性学习法,你每个步骤都实现的怎么样。测试不仅是对你当下学习的一个弥补,也是发现问题的一个好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尽量避免类似问题。

第二章:整体性学习技术

这一章主要还是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每个同学最好都有自己的技巧,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当然你觉得作者的提供的技巧不错也可以学习,包括获取阶段的速度技巧等等

第三章:超越整体性学习

这一章其实和整体性学习法联系不大,更多地是强调优秀的学习习惯。这一章的内容肯定在很多地方你都见过,不过对我还是很受用的,因为我有很多学习上的坏习惯。

其中有3点对我启发很大:能量管理、绝不拖延和批处理

能量管理是很多学习高手都不太重视的,就是学习要张弛有度,不要把所有的学习任务平摊在所有的时间内。比如一周学7天,每天学早中晚,然后各学2小时。作者提倡循环式作息,也就是比如1周学6天,而每天的任务尽量集中在白天完成,晚上放松。关于能量管理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段,比如经常锻炼、优化饮食习惯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拖延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很少有人能克服拖延症。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把计划分割成周/日,也就是说细化到每一天,然后每天都要review自己当天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避免直到截止日期才有紧迫感。

而批处理的学习习惯是我之前没有注意过的。我们平时经常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琐碎的事情上,其实这样严重分割了我们宝贵的大块时间,批处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些不重要的、类似的小事情,放在一起集中阶段。比如不要每天晚上刷到很晚,而是每周专门抽出一块时间,将最近关于设计方面的精彩回答看一看。

还有关于费曼技巧的介绍,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我希望我能够用最通俗易懂并且简练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这样我就可以发现我所没有真正理解的东西。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40103/7614.html

更多阅读

值得尊敬的拜伦·斯科特 拜伦斯科特女友

本赛季前人们讨论的是马刺能否在双数年夺冠,湖人能否为科比找到帮手,阿德尔曼如何改造火箭,却没人关心黄蜂;赛季末尾,西部诸强疯狂地进行军备竞争,而黄蜂只是换了几名替补。动乱的赛季结束后,那匹人们口中的黑马变成了不羁的野马,狂奔至西

里昂·斯科特·肯尼迪 生化危机6

里昂·斯科特·肯尼迪 (Leon ScottKennedy),是著名电视游戏生化危机系列中的角色之一,在“生化危机2”和“生化危机4”担任男主角。名称译名:里昂·斯科特·肯尼迪  原名:Leon Scott Kennedy简写:里昂·S·肯尼迪又译:利昂 S 肯尼迪台译

斯科特·阿金斯:最有爱的肌肉男

看完《终极斗士》3后就迷上了斯科特·阿金斯,又追看了2。影友推介的《忍者》硬坚持10分钟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时光和豆瓣对这片的评分都极低。两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只相差一年而已,斯科特·阿金斯饰演的两个男主角的差距咋这么大呐?最喜

声明:《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 Study Less!)?》为网友傲魂紫云汐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