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有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常识」?

有!!!!!!!!!!!(以下6个部分,都是关于婴幼儿的)

PART.2 学步车其实会害了婴儿

现在的一些搞推销的会给你说:买这个(学步车)送小宝宝最好,这是升级版,跟以前的不一样,有科学依据的,小朋友在这个升级版的学步车上走路不仅不会摔倒,学走路学的快,而且还不会像以前的学步车一样盘腿BLABLABLA(省下几千字)

然而,事实是:

学步车表面上看,能够让孩子尽快学会行走,父母也省了很多功夫,但是“没有爬够的孩子,注意力是容易出现问题的”。过早学习行走,不是一件好事,应该让孩子“爬够”,原因如下,孩子在爬行的时候,他的头是面对地面的,这个时候头、手与地面三者的角度和空间距离,正好是正确的学习&看书坐姿的角度与距离。孩子爬行的年龄,正好也是很多神经发育的年龄,孩子的爬行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形成链接,利于今后注意力的品质提高。而“爬不够”,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感统失调。(“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此概念来自百度百科,原谅我懒得去翻参考文献,不好意思)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和家长会因为担心地下脏,看到孩子在地上爬,一把帮孩子抱起来并心疼的喊“哎呀乖乖~地上那么脏!”,而不让孩子在地上爬,要不天天抱着,要不就用学步车,其实并不好。而且过早的学习行走,容易让孩子脚部骨骼畸形发育,成(X型腿还是O型腿囧。我忘记了具体是哪个,好像是O型腿)

(附上有关链接)
(附上相关链接)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有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常识」?


PART.3 婴儿用的勺子

上个年代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用的勺子基本都是钢勺,那个时候的孩子吃饭,总是容易戳伤自己的脸。而现在,有了貌似更安全的橡胶勺子,这样孩子怎么戳都不会戳伤自己。
这里单单说一下钢勺的其中一个作用:钢勺戳伤孩子之后,有一个作用是源自于的痛觉:因为疼痛,让孩子在吃饭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逐渐到精准无误的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巴里面,而这个逐渐精准和不断尝试调整位置的过程,其实大大地利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而那个年龄,也正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很关键的时期。

到1 岁半左右,婴儿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尝试错误,改进手段的动作以解决新的问题(李红,2003)。而痛觉引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错误之后的不断调整。
儿童对物体的抓握(勺子),通过反复的尝试与失败提醒(痛觉),儿童在抓握摆弄物体时,够不够得着,这样的实践经验是他们理解近距离空间,发展空间知觉的基本条件。在摆弄物体中,反复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样效果,这就使儿童获得关于实际动作跟直接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使儿童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产生预见性。



PART.4 玩具

下图婴儿玩具是干嘛的?



我们成年人会觉得这些玩具是干嘛的,感觉好无聊……
这个玩具你会发现,有很多种“抓”的方式。而婴儿手部神经发展最开始是只能握、抓这些动作(手指只能并用,不能分工)——然后随着细微神经发育,手指分化,能够形成更精细的抓握动作。
所以这个看似无聊的玩具,其实是遵循婴儿手部神经发展规律,促进他们通过大圈、小圈、各种方式的抓握,促进baby们的手指分化。所以这些玩具其实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是非常好的。

下面这个玩具也是同理,通过多种孔,让婴儿可以随便抓握,以多种方式抓握,不断以各个方式尝试抓握,来达到促进细微神经发育,进而促进大脑发育,帮助婴儿五指分化。

如果你的孩子拿到这个玩具在咬,是因为:

这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发展心理学》第八版,谢弗,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咬——抓握等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概念、空间概念的训练都非常有帮助,就像评论区一位妈妈留言说的那样:现在很多大人看起来很无聊的玩具,其实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对孩子发育也很有帮助。
所以在婴儿早期的时候,有意注意婴儿的咬、抓握方式、五指分化,对孩子帮助非常大。

PART.5 婴儿的原始反射






正常情况下,这些原始的条件反射在几个月内会小时,因为它们受大脑低级“皮下层”区域控制,一旦高级中枢皮层成熟,并开始控制自主行为,皮层中枢就会失去控制作用。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什么作用,但是对发展心理学家而言,它们是重要的诊断指标(stirniman&stirniman,1940)。如果婴儿出生时缺少这些反射,或者这些反射持续的时间过长,就可以据此诊断婴儿的神经系统可能出现了某些病变。总而言之,一些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证明。


PART.6 婴儿的客体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存在。

例如,七个月大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母亲给宝宝做鬼脸,宝宝KIKIKI地笑。母亲用手把自己的脸捂住,宝宝就会以为妈妈不见了。然后妈妈把手打开,宝宝又会“KIKIKI”地笑。
相信这个画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就是父母捂住自己的脸,然后又打开,宝宝会笑的特别开心,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客体永存性,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也许觉得面前的一切好神奇。
特别可爱吧?



——————————————————————————————————————————
【文献&解释部分】——6.11更新


PART.2 学步车部分的文献与研究解释
关于相关研究:
陶沙、董奇等对爬行经验在婴儿迂回行为和客体永久性方面的作用作了详细的研究。迂回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空间障碍,不能直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换用间接途径达成既定目的。绕过障碍物取得物体就是一种典型的迂回行为。他们将8~11 个月的婴儿分为会爬和不会爬的两组,完成同一项测查任务;将婴儿感兴趣的玩具放置在透明有机玻璃下的中心区域,婴儿能从透明的盒子顶面看到玩具,但不能从盒子顶面直接够到玩具。而想要够取玩具就必须采取迂回行为,从正对着他但不能直接看到的开口够取盖在盒子下的小玩具。实验结果表明,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中表现得比不会爬的婴儿更出色。研究者认为,爬行动作的获得与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可能有功能上的联系,即爬行通过向婴儿提供大量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客体永久性指主体对客体存在与否的认识不依赖于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关客体存在的稳定内部认识。作为婴儿认知与情绪发展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董奇,陶沙,曾琦,J J Campos. 论动作在个体发展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1997, (4):48~55

这里补充的是爬不够的孩子在除了注意力的以外的地方可能有的不足。
这里会有部分知友说:那么我小时候没有爬,直接学的走,你是不是说我注意力不如别人咯?
解释:第一,我们知道心理学是研究的统计学中的大概率事件,就是普遍性,除了文化心理学,其他心理学的研究很难规避个体差异这一点;第二,同一个结果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也许没有爬够,但是在其他与注意力有关的因素,您完成的非常好,所以您的注意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

有网友可能会说:学步车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我凭什么不用。
解释:科技带来的东西未必就一定是好的,例如塑料袋。无论科技创造出了多少东西,使用科技产物的原则应该是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人发展的基本规律)。学步车当然可以用,在附录的两个网络链接也说的很清楚了,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的过早。
反正题主我以后肯定不会让我侄儿侄女们用学步车的,如果有知友说:我不信~我不信~我就不信你说的这些!我就要让我孩子使用高科技!用!学!步!车!
我只能说:好哒~(毕竟我怂,你非要用,难道我还要和你撕逼么?)

相关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的 3 组8.5 个月的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行经验在9 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不仅仅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研究者们以发展落后的特殊婴儿作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因果关系(董齐等,1994)。对患有脊柱裂的运动残疾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会爬之前(约12 个月),其客体永久性的水平很低;然而,在学会爬行的6 周内,他们的客体永久性达到比以前高得多的水平。对爬行动作滞后到13 个月才出现的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定运动经验,即1 岁内婴儿的表现并不一定随其年龄增长而提高。
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爬行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确有重要作用。
Lepecq 等发现早期认知发展来自于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动作发展不成熟,早期的认知发展是基于感知觉能力的[7]。Bertenthal 等也证实了动作与知觉的交互作用。Mark A.等发现丰富的视觉信息(光线、颜色)与自由的身体移动可以提高儿童搜索目标的成绩。Yan.Jin H.等总结了19 次研究,被试包括了年龄为4 到144 个月的1029 个儿童(男510,女519),发现年龄越大,动作对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越大;动作状态、搜索模式、动作帮助、测验条件和测验信度都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儿童进行动作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儿童的空间搜索能力;结果表明儿童的动作经验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Eppler 等研究发现当物体的听觉和视觉信息能指导婴儿的行为时,婴儿会增加对这些信息的注意。婴儿通过爬行获得了自由移动的能力,并获得大量经验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儿童的认知能力。Siegel 等的研究发现婴儿助行器敝大于利。这是因为婴儿助行器减少了儿童爬行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儿童本应获得的经验,从而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1】Yan Jin H, Thomas, Jerry R, Downing, John H. Locomotion improves children’s spatial search: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1998, 87(1): 67~82
【2】 Eppler, Marion A. Development of manipulatory ski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1995,18(4): 391~405
【3】Siegel, Andrea C, Burton, Roger V. Effects of baby walkers on motor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human infants. Journal of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1999, 20(5):355~361
【4】Mark A, Schmuckler, Hannah Y Tsang-Tong. The role of visual and body movement information in infant sear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4): 499~510

关于学步车与婴儿骨骼腿型:
【婴儿身体发育特点】
婴儿骨骼软骨成分较多,与成人比,其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比为5: 5,而成人为3: 7,因此其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易弯曲变形,不易骨折,可塑性强。婴儿关节结构上,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较薄而且松弛,关节周围肌肉细长,故其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易发展,但牢固性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其肌肉发育特点是: 先躯干肌后四肢肌,先屈肌后伸肌,先上肢肌后下肢肌,先大肌肉后小肌肉。另外,婴儿身体头占较大部分,头身比例大约1: 4,颈部肌肉较弱。
【学步车对婴儿的危害】
婴儿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是一个对自身肌肉控制的神经支配过程,由于有学步车的保护作用,婴儿在
不能自主控制平衡时,也不会摔倒,不利于婴儿独立行走的练习和身体肌肉的正常发育。欧洲专家曾对190 名婴儿进行调查,发现102 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爬行、直立行走的时间普遍比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晚3 - 4 周。

【1】吕春根. 卫生部建议“不使用学步车”童车企业当重视[J]. 玩具世界, 2011,( 10) : 29 - 31.

PART.3 吃饭勺子

整理一下评论区的疑惑,大概内容如下:
所以就是要挨打来让痛觉刺激神经——吐槽版本
难道就没有想过为了刺激神经发育而戳伤自己的脸吗——找我原文纰漏版本

那么在这里解释:
PART3部分,我其实就是以钢勺来介绍一下与婴儿互动中,对婴儿产生的好处,我没有说过让婴儿就是该用钢勺,或者说我没有说婴儿就是要去戳伤自己。囧
不过,还是希望正在当父母的知友,或者即将的父母的知友,在给孩子选用餐具的时候,安全性是肯定要考虑的,但是千万不要买太软的勺子,就是戳到一点都没感觉的勺子。
有一位评论区的妈妈说的那种就很好,是折中:她的孩子的勺子是头头部分有橡胶,但是戳着会不舒服,只是不会戳伤之类的。
其实这种勺子就比较好,因为会有不舒服【这种感觉也会帮助孩子尝试错误调整位置】,但是又保证了大家之前吐槽的安全性的问题。

PART3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0~156
【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李红,何磊.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15——320
【4】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PART.4——6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0~156
【2】董奇,陶沙,曾琦,J J Campos. 论动作在个体发展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1997, (4):48~55
【3】李红,何磊.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15——320
【4】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
(6.10更新)
①先给大家道歉,昨天晚上答题的时候,只是把老师上课讲的然后和自己的笔记整理了一下, 就直接答题了,偷懒没有附上参考文献,所以有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这篇文章的可靠性。
非常感谢你们的指出!我这几天闲下来了就好好整理一下文献,把参考文献附上来,感兴趣的知友也可以私聊我,我把文献打包发给你们!
②再来就是感谢!一觉起来,真的没有想到有那么多赞!谢谢每一位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谢谢你的肯定和欣赏以及点赞。
③关于有知友评论说我是马后炮,我觉得你会有这种感觉,可能是源于心理学很多实验都是在已有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做实验,然后的结果,分析。所以会给你造成马后炮的感觉吧。
④有网友说“完全不信”以及吐槽我在讲“段子”,我想说第一,也可能是我没有附上参考文献,怪自己没有严谨;第二,心理学在国内不够普及的情况下, 容易给别人造成“我信就有不信就没有”的误区,我们国家目前心理学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反而被一些“心理鸡汤”和“玄学”妖魔化了,我也很无奈。
⑤有知友说我写的这个感觉有点……不靠谱,哈哈哈。但是这就是实验心理学得出的结论呢,心理学真的不是大家想的玄学、心灵鸡汤,我们也是要和神经解剖行为实验打交道的(好吧,我连参考文献都没录好像没资格说,哈哈哈!)然后在顺便开个小玩笑,这个问题是“有没有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可能是大家不知道,以前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所以突然看到会觉得我是来搞笑的吧,哈哈!
⑥心理学研究普遍现象,当然我们也重视个体差异,但是更多的时候研究不能体现个体差异。所以不再反驳或者一些知友犯了可得性偏差和幸存者偏差然后说的言论了。
七:我从头到尾没有教大家要如何如何哦,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用课堂上老师讲的借花献佛而已。
⑧:再为文章中一些不合理的、太绝对化的措辞道歉!非常感谢大家!

还有就是关于第一条,我不知道是不是全球都是这样的(为昨天说了不负责的话道歉),我也不知道我们国家是不是因为这个所以才这样的。反正很多老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先用铅笔再用钢笔,这好像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情了。
关于第二条学步车,就要说到爬,说到感统失调。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现在大城市里面那些干预感统失调、和提高注意力的机构,他们其中一个干预方式就是在一个空间很大的地方,让大家爬三十分钟。大家不要因为“爬”这个字就觉得我在开黄腔啊。
第三条勺子的事,其实是从痛觉的相关研究的出来的。
第四条玩具,我写这个只是由于上次逛超市有人问我“这些玩具是干嘛的感觉好无聊”,想起了,然后顺带答一下。我不是卖玩具的!不是推销玩具的!我也没有叫大家一定要去买!并且!我和学步车没有仇!

最后的最后!我!真的!非常!害怕!被撕!!!哈哈哈。
如果你觉得看完了觉得非常不屑一顾,请口下留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来和我撕逼,因为我不喜欢撕逼,因为!我!怂!!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参考文献正在补充中整理中!谢谢大家的指出!

再次感谢!!!

——————————————————————————————————————————
(6.11更新)
关于参考文献和对原文当中PART.1——PART.3 不恰当的措辞已修改和完善。
一觉起来,已经1800+个赞了,说实话,我想去回答一个问题叫“自己回答的问题第一次破千是怎样的体验”,我要回答:我!好!方!我很焦虑!

我之前回答一个问题,看到赞从0慢慢到19我都会很开心很开心,现在这样反而有点受宠若惊。因为最初就是很单纯地发一下自己学到的东西,没想到会这样。同样也是第一次这么多人关注,看到评论区里面说“胡扯”“胡说八道”以及更难听的一些话之类的,其实挺难过的,因为我第一次被点了这么赞,所以难免会在意这些声音。

有知友说:你应该马上去找参考文献,而不是在评论区回复“正在找”。
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参考文献是我一下子就能变出来的吗?我不回复“正在找”你要觉得我不负责,我回复了“正在找”你也可以挑刺。我没有找的过程哪来跟你直接翻出文献啊。
我觉得有时候部分知友会不会对待别人太苛刻了呢?这样的苛刻真的好吗?毕竟大家没有利益关系和竞争关系,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如果不喜欢,你可以点一下反对或者完全没有帮助啊。如果我说的有问题,你可以比较友善地讨论或者提醒我。(画外音:喂喂喂,说好的不撕呢?题主:一下没忍住囧。。。)

同时,要谢谢知友们对我的严谨性的指出,比如因果表述不当和没有附参考文献等,确实我严谨性在第一版本做的不够,谢谢你们的指点和包容以及肯定。

然后在这次翻文献中,自己也的确又增长了很多技能。

还有要特别特别感谢每一位肯定这篇回答的知友,特别特别感谢鼓励我的知友,还要感谢一些私信关心我的知友,还要感谢我的同学 。

——————————————————————————————————————————

结尾:





50%的儿童能够在图中所标出的月份里面完成每一种技能,但是美中技能出现的具体时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例如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在11.1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很好的走路,90%儿童到14.9个月大能够走的不错。这种平均模式的知识对父母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这就是我们心理学里面说的:研究的是普遍规律,但是都存在个体差异!

好啦,这些东西都非常有趣,而且可能非心理学专业和没有当父母的都不知道吧。
心理学需要普及!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
(6.17更新)

关于PART.1,我还是没有找到文献,所以放到最后来了。
以下大家看到的这个部分,是上发展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讲过的,我是根据我的笔记搬上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文献支持,只是听老师说过。
所以看到这里的朋友,感兴趣可以继续看下去(但是由于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我没有找到文献和数据支持,只是纯凭我的笔记,所以大家就随便看看吧),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叉啦~
谢谢大家的指点。
以下是之前的原文。

PART.1 为什么小学生都是先用铅笔,再用钢笔?/ 6~7岁的孩子用铅笔的不为多数人知道的好处


除了大家能够想到的“方便修改”“练字”等,还有有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原因是:
铅笔写字的时候,需要用的力道大于钢笔写字,而小学一年级(6、7)岁的孩子,正好是在发育细微神经细小神经。而这些神经,正好和指尖这种位置很关键。
孩子在用铅笔的过程中,有助于刺激指部细微神经,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同时,6、7岁的孩子,注意力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长不能达到一节课的长度,而用铅笔,通过力道,能够刺激孩子分泌出一种神经兴奋递质,保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专注水平。

但是在小学一年级,钢笔、中性笔、自动铅笔,可能就达不到这个好处。
孩子的神经发育遵循的原则是由头到尾(cephalcaudal development)和远近发展的原则(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是从头到尾,和从身体中部到远端发育)(谢弗,2013),而这个时候一年级的孩子普遍正好该发育的是指部的细微神经末梢和髓鞘化(谢弗,2013;林崇德,1995)。同时顺带一提,6、7岁的孩子普遍注意力机制开始完善,以及认知加工的脑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6、7岁是最佳入学年龄(《教育心理学》陈琦,2014;林崇德,1995)

PART1 铅笔
这是被大家吐槽得最厉害的一个部分。
现在要开始正式回答修改的部分了。
在大家提出质疑之后,我开始了查找文献和翻阅书籍,但是没有找到,然后我发邮件给了我的导师和另一位教发展心理学的老师。我的导师告诉我她是两年前看到的这个文献,所以现在已经找不到原文发给我了。我的另一位老师还没有回复我。
胡二君告诉我她以前查到过这篇文献,因为当时老师讲完她就去查了,然后才回答的上述截图中的问题。现在她还在继续帮我找ing。

所以,我并没有找到可以支持PART.1的数据,这个部分,就如我同学的答案回答的一样,只是上课做的笔记。
那么关于大家的各种吐槽和质疑,我想回答一下:
第一个是我原文的标题引发了大家歧义“为什么先用铅笔再用钢笔”,所以评论区一些知友会说“难道40多年前的科技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点了吗”之类的。
所以就挨着解释一下吧:
①我并没有表达因为有了这个研究结果,所以国家才规定“先用铅笔再用钢笔”
②我强调的是6、7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神经发育遵循的原则是由头到尾(cephalcaudal development)和远近发展的原则(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是从头到尾,和从身体中部到远端发育)(谢弗,2013),而这个时候一年级的孩子普遍正好该发育的是指部的细微神经末梢和髓鞘化(谢弗,2013;林崇德,1995)。同时顺带一提,6、7岁的孩子普遍注意力机制开始完善,以及认知加工的脑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6、7岁是最佳入学年龄(《教育心理学》陈琦,2014;林崇德,1995)
③一位知友提出了,我的表述有问题,所以我认为我的表述应该换成“铅笔对6、7岁孩子的意义”,不然的确容易让大家觉得我因果逻辑有矛盾。
④一位知友在评论区鼓励我说:“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在研究结果上做出的分析和讨论,所以达到的推广不够,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没接触过,才觉得不可思议不愿意相信吧。”可能也的确印证了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知识”,我觉得心理学需要推广。
⑤我同学的答案也说了,自动铅笔≠这里我们说的铅笔的功效
⑥我们强调的是6、7岁的孩子用铅笔,所以这里不讨论铅笔一直用下去之类的意思。也有人吐槽说:“一年级的孩子又不是一边用铅笔一边做笔记。”这一点,我无力反驳。
⑦:我从来没有说:用钢笔不好,用自动笔不好,用中性笔不好。我只是在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用铅笔好。至于有知友说:“你胡说八道!我就偏要给我孩子用中性笔,铅笔是落后的”,我想说:好哒~(毕竟我怂,你非要用,难道我还要和你撕逼么?)
⑧PART.1原文的第一句话是:“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所以,我没有否认大家说的可以方便擦啊、便宜啊这些原因。我只是补充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原因而已,用不着因为我没有说大家都知道的可以擦之类的答案就觉得我在胡说八道。

最后,解释完了我想解释的地方之后,由于我们没有找到直接有关的文献,所以我们打算从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再说一下:
我们是从儿童神经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努力再尽最大可能解释了,如果后来找到了相关文献,再补充。
还要再强调的是,还是希望一年级及一年级以前的孩子们先用铅笔,遵循发展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PART.1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0~156
【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70103/4123.html

更多阅读

暗黑2新人很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知识2:宝盒合成下

暗黑2新人很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知识2:宝盒合成下——简介简介 本文是宝盒合成相关知识介绍的下集,接着上次的进行。上次已经介绍了装备的若干基本知识,以及升级装备的方法。这次着重介绍给装备加凹槽、手工合成橙色装备以及随机改变蓝色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二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1. 牙医建议,牙刷应放置于距离盥洗室至少6英尺远,以避开冲马桶时产生并漂浮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粒2. 迈克尔.乔丹每年从耐克得到的收入多于马来西亚的耐克工厂工人的薪水总和3. 麦当劳40%的利润来自Happy Meals的销售4. 1996版的韦伯斯特

一般人不知道的服装生意经 淘宝生意经

一般人不知道的服装生意经一 (一)如果有人说拿一千万来买服装生意的经验,你信不信?我信。身边有不少朋友,投了一千万或几百万做服装生意(不是开工厂),最后失败而终。尤其是去年,珠三角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做服装生意亏数百万的大有人在。象我

干旱知识你知道多少? 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一、如何寻找水源1.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具体方法是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识 大全 世界上有趣的冷知识

冷知识(trivia)指的是琐碎的、庞杂的事情或知识等,或许饶富趣味、并随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却鲜少人会去注意。  冷知识(trivia)的由来是拉丁文里意指“三叉路”的3(tres)+道路(via)。在古罗马的都市中,因三叉路随处可见,便引伸为“到

声明:《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有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常识」?》为网友莊嚴地撡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