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语言说服力和施加影响力方面,有一些思维方式往往需要大量重复训练才能养成,而一旦养成受益匪浅。我将它们提炼成三种可操作的思维方法:
左右手互搏
偏向性陈述
路标式思维
-
(一)左右手互搏
所谓左右手互搏,就是自我博弈,类似于AlphaGo在围棋训练里所使用的自我训练的策略——当想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同时设想对立的观点可能给出的argument,把自己当成自己观点的假想敌。当重复多次这样的练习并习以为常的时候,所拥有的眼界、分析判断的能力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学术中,这种思维方式相当常见,因为一篇论文要经得起各种匿名审稿人的推敲,必定撰稿人自己要自己先推演很多遍,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自圆其说,对改进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这种能力却被忽视,往往我们在陈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可能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的反驳的反驳……(这个递归可以一直写下去)
比如一个简单的观点【1】:北京地铁价格应该下调。
对【1】的一个反驳【2】是:价格下调最终所需要的补贴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因此实际上,那些赶地铁的人并不能获得好处。
对【2】的一个反驳【3】是:地铁在北京是垄断的,因此其实际的定价使得它的边际收益高过了边际成本,强制性让地铁运营方降价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补贴。
对【3】的一个反驳【4】是:尽管这样看上去是好的,但是这可能会打击外资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小的方面看,地铁价格下降人们可以享受更便宜的票价,但另一方面,外资可能不再愿意继续建设新的轨线(因为收益不高),可能提供更差的服务。
对【4】的一个反驳【5】是:如果资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流向其他领域,而不是用于修建基础设施,而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政府来实施。
对【5】的一个反驳【6】是:政府在这类事务上往往效率极其低下,那么实际上,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税收收入支撑,而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对【6】的一个反驳【7】是:税收收入的支撑用在公共领域,伴随的是财富再分配。而相对来讲,收入更低的人相对来讲更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较高的人则会选择私家车之类,因此这类再分配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于公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
在互搏过程中,可以发现越往深处所涉及到的变量越多,考虑到的信息和可能性也就越全面。通过这样的训练,你更有可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而不必总是等到别人驳斥你的时候才想方设法回击。
-
(二)偏向性陈述
在有了一定的互搏训练之后,自然就会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涉及到实践的一些论证,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一些“硬伤”,这些“硬伤”在论证过程会带来极大的劣势,因此在陈述相关事实的时候,必然需要避免将核心观点引致这些点上。
东野圭吾有一本小说叫《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的凶手用一具尸体换掉了真正的尸体,警察沿着线索顺利告破凶案,误认为已经抓住真凶了,实际上抓住的,只是另一起凶杀案的凶手——这种偷梁换柱的本领,就是偏向性陈述的关键。
好的引导性陈述并不是要使内容无懈可击,而恰好要留出一个鲜明的“漏洞”,使得对方会被诱导,而针对这个看上去的“漏洞”提问,忽视掉真正的破绽。因此,偏向性陈述,绝对不是要避讳你的观点的漏洞,而是要通过偏向性陈述,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
比如,我想要让一个对不感冒的用户感觉,使用会使得效率提升。
如果直接抛出这个论点,那么槽点简直太多了——水一个小时可能学习了五分钟/看了回答并没有什么卵用/……
一个失败的陈述就是对事说事:如果你不水的话,可以学到很多/看回答如果吸收了会很好——这类问题用一个条件状语来改善论点,但实际上却是很容易被听众排斥:既然是条件状语,那条件不成立时怎么办?
因此,偏向性陈述更多的时候,是在需要转移,而仅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加之对方。
一个相对好的偏向性陈述可以是:
擦,今年的奖金都花在推荐的买买买去了。。。那些办公回答帮我不少忙,好不容易今年奖金多了些。。。结果又全吐出来了。。。
这样的陈述有利于帮助受众注意力会集中在“哈哈哈你又买买买了”上面,而同时潜意识中建立“好像真的会帮不少忙”的错觉。
更好的一种陈述可以是:
本来在打算约X的,结果约没约到,技术贴倒学了不少。
这相比于上面的奖金来说,话题更容易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如果都是男性的话)。
相对来说,更好的一种陈述可以是:
那些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的回答用处确实蛮大的,但都从其他地方搬运过来的,还好意思打击抄袭,自己不也是搬运其他网站精华的吸血鬼。
这种描述最大的好处是,将论点集中在“是否抄袭现象严重”,这个论点已经隐形地建立了“回答质量很高很有用所以才来讨论这一点”的背景,因此施加的影响更大。何况实际上的原创质量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对方很可能会驳斥你的观点,最后会站在你的真实立场帮你说话。
(上述例子不代表任何倾向,仅仅是例子)
偏向性陈述,可以向PR学习。好的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基本都是将偏向性陈述做到了极致,让人们以为争论的焦点是A,但其实想要渗透的是B。记得大概去年年初有一篇朋友圈很火的文《淘宝不死 中国不富》,以“淘宝价格过低→个体户无法生存→所谓的低价实际上侵蚀了中国经济”作为逻辑链条骂淘宝,很多人转发骂作者逻辑傻缺,但实际上作者真正的输出目的是“淘宝上价格低廉”。
-
(三)路标式思维
在经历了前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之后,还需要有一个重大的技巧突破,也就是路标式思维。
实际上,在绝大多说的即兴发言和日常交流中,我们不可能全盘思考再做陈述,而这种时候在脑海中建立一些基本的路标则十分方便。
针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在自己的大脑中必须要形成确定性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或者中庸的说法(虽然很多时候,这类问题任何一种说法都相当有道理,但必须要形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
而对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做是在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路标。有需要输出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已有的路标搜寻自己需要的论点论据,将观点依附在已有的较为系统地结论里面,进而论证(这其实有一点像高中议论文经常讲的“基本素材”)。
举一些基本的问题:
公平和效率哪一个更重要?精英模式和民主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归根究底就是这一点上的分歧,以及第一点对于地铁的讨论,也基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经验和逻辑判断的优缺点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显然的冲突,又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你自己的观点,决定了在大量观点冲突时你的选择)
运气究竟在一件事情中占到了多大的比例?或者说,各类“XX决定论”究竟是否可靠?
(这决定了多数情况下你对一件事情的真实价值的评判)
人脉的获取和自身能力的关系有多大?在什么情况下相关,什么情况下不相关?(这决定了你对社交相关问题的态度)
事物的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外在的交换判断,还是自身属性决定?市场的判断时有效的吗,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含了经济和政治哲学上的判断,一个纯粹功利主义的视角是很具有煽动性的,道德主义的视角也很棒,但都必须对它们相关的命题给出判断,这类判断是你评价好与坏、值不值得上的基本立足点,否则,你的判断很容易被其他人带跑)
……
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它是一个指向性的路标,是你的观点和判断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类问题上保持一贯性的看法,并有充分的理由证实自己的看法,那么你在相关问题上的观点将会十分具有说服力。
------------
最近在举办的一场live:,1月21日晚上8点开始,欢迎大家参加:-D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思考,但我们很少思考「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思考并做决定,都是基于惯性:这种惯性正是思维模式。但是未经训练的思维模式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从新鲜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信息,快速思考时往往无从着手。
应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这场 Live 中,我愿意分享我的经验。
”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