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龙,大家的脑海中无不是浮想联翩,而墨先生这里提到的龙,主要还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龙Loong,并非西方龙Dragon或者恐龙。
和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地区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传说中的龙为众之长,四灵之首,后成皇权的象征,是中华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龙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西方的恶龙形象全然不同。
对于龙的长相众说纷呈,相对统一的是三停九似:
三停: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
九似: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共同特点是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
由于所谓的龙,我们只在文献、影视或者化石等方面进行过了解,却从来没有人真正充分有依据的见证过这种生物的存在,所以许多人认为龙只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虚拟生物。
对于龙的猜测看法,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图腾说,闻一多在《伏羲考》、《龙凤》两文中以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并认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是图腾的遗迹,而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在虚拟的过程中,经过选择加工后糅合成为一个综合体。龙整体形象的形成,是不同图腾团族战争后兼并、融合的产物。后来龙被封建社会的皇帝攫为自己的化身,于是借助了神话、传说中龙的“天威”使龙成为封建专制的代表。
2.以章鸿钊先生为代表的生物原型说,1919年,章鸿钊发表《三灵解 龙解》中,提出怀疑中华龙的原型可能是一种鳄鱼。除此之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龙的原型可能是古代某种鳄鱼、蜥蜴、蛇等动物加以神话的产物,那种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龙,现实中并不存在。
3.以马小星为代表的珍稀物种说,在马小星的《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中,提出龙是一种原两栖的古生物,真实存在过,生活在深水地区。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这本书墨先生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讲得真的很好,不过目前已经绝版,可以淘宝买复印版,或者网上搜索,找不到的可以关注墨先生公众号“山海河洛”留言,墨先生发给大家。)
4.按照佛家说法,龙是一种神化物。佛教术语中的天龙八部都是“非人”的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德都有天龙护法,而只要潜心修炼的高僧开了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就会见到龙的本来面目。
5.龙是一种大气生物,有人提出龙的状态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是一种超出目前科学认知的新型生物,属于大气生物中的高端一类。
6.一种高维度的动物,它的存在超出人们想象,龙所生活的世界跟我们人类并不一样,所以就算偶尔看见,也无法深入的研究。
7.外星生物,或者是外星人通过生化手段制造出来完成某种任务的生物。
经过墨先生的多方了解,基本上所有对于龙的猜想都可以归结到这7点当中,而墨先生更倾向于3、7这两点,至于为什么墨先生后续会慢慢说明。
其实关于龙的话题,至古以来就不断受到争议和讨论,也有非常多的专家学者从生物学、考古学、文学、哲学等等各种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至今为止还是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龙,这种一说到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的生物,它到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墨先生收集了非常多的材料文献(由于墨先生对于古文并不太擅长,许多古文资料是提取前辈们的结果),说到底大家的意见无非就是存在和不存在两种,但就仅仅这两种意见却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
说不存在的人们理由十分简单也完全可以理解,道理就是没人见过。墨先生认为,这其中有点简化版“薛定谔猫”的意思,当你没见到它的时候,人们都无法肯定的说,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龙就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的中间态。
(“薛定谔的猫”是由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人的意识参与观测的情况下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
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
墨先生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说到这个问题,墨先生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做《你能把上帝证明出来吗?》,其中无神论者问道:既然基督徒相信有上帝,那么请问,上帝在哪里?你能让我看见上帝吗?你能把上帝证明出来吗?
墨先生相信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基督教徒,但没有人能证明出来,可证明不出来就代表上帝不存在了吗?如果有人敢这么果断的说出这句话,可能会受到许多人的鄙夷。
17世纪,欧洲法律界提出一个观念:如果不能证明一个人有罪,就表示他无罪,这给无神论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方法。从此,他们无需费力证明上帝不存在,只要否定了上帝存在,就表示上帝不存在。
而回到我们关于龙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能否也可以这样说呢?既然你不能证明有龙的存在,那么就代表龙不存在。在这个问题上墨先生先不表态,但墨先生想说,其实是能够证明龙的存在的,只是有些人并不相信这些证明,但如果大家看完墨先生这篇文章,不说相信,起码会进行沉思,龙真的是这样吗?
说到这里,墨先生的立场已然十分明了,个人是站在龙存在的一方,下面也是正题的开始。
对于那些认为龙应该是存在的人们,绝大部分都是抱着几个疑惑:
1.历史上有非常多关于目击龙的记载,而很多记载并非野史,而是名门正史,甚至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2.就近代来说,也有许多类似营口堕龙这样的事件发生,且无法否定其真假。
3.皇族的代表是龙,而历朝历代不应该会盲目崇拜一种子虚乌有的东西,它的由来肯定是有过经得住推敲的历史。
4.十二生肖中,其余十一种动物都是真实存在并且至今还看得到,为什么会有龙这样一个纯属虚构的生物呢?
5.《周易》中所提到的所有生物,除了龙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样一部作品为什么也会加入这种荒诞不经的生物呢?
……
种种迹象都表明,龙这种生物应该是现实存在过才对,可为什么没有人见过呢?墨先生个人认为,龙是存在的,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墨先生将结合前面提到的,下列对于龙存在的7种看法一一进行解析说明。
一、图腾说
二、生物原型说
三、珍稀物种说
四、神道怪物说
五、大气生物说
六、维度生物说
七、外星生物说
墨先生的观点及猜想将逐渐在7点中进行表达,有些理论也许并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但就像那句老话,“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以下仅代表墨先生个人看法,不认同的看客们请手下留情。
一、图腾说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迷信某种自然或有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例如,“,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
(《·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墨先生之所以要多费笔墨阐述图腾的意思,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大家对于概念的理解。而图腾的另一层含义说土一些,是一种“标志”,仿佛现在的LOGO。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在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
“图腾说”来自于1942年,闻一多先生发表的《伏羲考》一文,来自于《伏羲考》中百十个字的简短论述。20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史前时代或“半信史时代”因各种原因不断成为学界研究的兴趣点所在。在闻一多先生以前,我国神话学研究最具影响者莫过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而闻一多先生基本上还是把神话作为文学的一类来进行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运用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在理论上主要借鉴了法国倍松的图腾学说理论和涂尔干的社会学学说。从语言、图腾和始祖崇拜这三个方面来透析其神话观,可以见出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然而墨先生认为,正是由于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导致许多人因为从小就听说龙只是人造的图腾,这种观点变得根深蒂固。
《伏羲考》关于龙图腾的原话是:“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开头的“大概”这个字眼,墨先生认为闻一多先生自己对着此看法也并不太肯定,只是提出一个假说。以至于直到现在,始终有人对图腾说提出置疑。
墨先生个人不否认龙曾经是图腾,在远古华夏存在有某些氏族曾经以龙为图腾。但墨先生认为,这个龙本身就是一种动物,而并非是从蛇等动物中慢慢增添而来。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1903年,他翻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时,首次把“totem”译成“图腾”,从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严复说,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具体到某个氏族,图腾便成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那么为什么墨先生认为龙绝对不是慢慢添加拼凑的图腾呢?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就是为什么墨先生前面要重点向大家说明图腾的定义。图腾说来自于图腾理论,图腾理论是19世纪美国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提出的。
摩尔根的研究证明,图腾崇拜通常与氏族起源、祖先传说有关。因为图腾的实质是本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与保护神。而不管是祖先神或者说保护神,古人对于图腾的感情是存在亲缘的。墨先生认为这种意义下的图腾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而这个意思也很容易理解,假设我们中国战胜吞并了日本,你们会愿意五星红旗上加点东西吗?显然不会,因为这其中带有感情及敬意。也就是说,所谓的逐渐拼合而来的图腾,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其次,图腾说在历史记载上并没有找到相关的依据。假设龙图腾是随着氏族兼并,由大蛇逐渐衍化而来,那么这龙图腾的形成过程应该是有迹可循的。
华夏始祖是炎帝和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族联合以熊、罴、貔、貅、虎等动物为图腾的六个氏族部落,在阪泉战胜了炎帝,在涿鹿战胜了蚩尤。这是史载的最重要的氏族兼并战争,黄帝领导的氏族联盟就是今天华夏民族的雏形。
但我们去寻找相关文献的内容,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以蛇,或者以马、狗、鹿、鱼之类为图腾的氏族。炎帝族的龙图腾是根据祖先传说早有的,而黄帝族的图腾也不是大蛇,而是熊。《史记》载黄帝又叫有熊氏。《大戴礼。五帝德》也说黄帝国于有熊,而称有熊氏。
假设按照图腾说,炎帝以龙为图腾,在黄帝族战胜炎帝之后,都应该以原有的图腾为基础,加上炎帝族龙图腾的某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新的图腾,那么龙图腾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后,也是有最直接的证据表明,在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一个属于仰韶文化的墓地,其中的一个墓穴出土了一对由蚌壳摆塑的龙虎,样子都很写实。而碳14测定距今6460来年,也就是说在6400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有了龙的概念。一般认为黄帝的时代距今大约5000——4500年。这个蚌龙比黄帝早大约1500到2000年。
这说明,龙的出现比所谓的图腾说还要早,而且蚌虎是非常写实的,以当时的情况看,古人为什么要把虎这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和龙这种虚构生物放在一起呢?这些都无不说明着一些问题。
且先不说龙是否存在,起码所谓的图腾说,目前来看并不是真相,反而现在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龙是存在生物原型的。
二、生物原型说
章鸿钊先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人之一,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
1919年,章鸿钊发表《三灵解 龙解》中,提出怀疑中华龙的原型可能是一种鳄鱼。这是近代最早提出龙的生物原型理论。当然后续陆陆续续有学者认为,原型可能是古鳄鱼、蜥蜴、蛇、河马等等其他类似的动物。
上海世博会土耳其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土耳其古代的十二动物日历。“这是1000年前土耳其使用过的动物日历,”土耳其的十二动物日历与一旁的中国十二生肖图,两者出奇地相像。唯一不同的是,土耳其的日历中以“鳄鱼”代替了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
说到这里,墨先生不得不先科普一下12生肖的知识,墨先生相信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生肖,追根溯源知道的人其实很少。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
而十二地支源于,简称为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且与今相同的是东汉王充的《》。而关于12生肖的起源,墨先生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在专家学者的争论下,主要有4种说法:
1.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但根据相关文献,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2.岁星说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
3.图腾说
十二生肖其中可分两类,即“”(马牛羊鸡狗猪)和“”(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 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至今彝族仍用十二兽历纪日并用于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学说。
4.外来说
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十二生肖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仅动物不同,由此中国的生肖也许并非首创。但秦简的出土推翻此说,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动物崇拜,反加强图腾说的合理性。
从文明的发展来看,土耳其学习我国十二生肖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为什么他们的龙会变成鳄鱼呢?在这点上,分歧很大,有许多人认为,这正表明着龙和鳄鱼有着某种关系,更说明了龙其实就是鳄鱼的说法。鳄鱼和龙在某些成面上有些相似墨先生不否认,但从整体来看还是相去甚远。具体原因马小星先生的书中有更加全面的解释,后续我们再详细分析。
而在这方面墨先生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是他们亚欧地区并没有龙这种生物,其他十一种动物都十分常见,唯独龙他们并没有见到过,从而自行改变成鳄鱼。前面墨先生就说过,传说是属于东亚地区的历史传承,而为什么只在东亚,有很多因素,墨先生认为可能是这种动物的生存条件或最早的栖息地在东亚地区,很多动物生存空间是受地域限制的,比如国宝大熊猫等等。
这也可见十二生肖中,古人对于其中的动物是有要求的,最起码要现实存在,表明了龙有非常大的可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生物,且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当然这仅仅是墨先生自己的看法,我们接着谈论鳄鱼。
说道鳄鱼,这个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大家基本都在动物园等地方见过真实的鳄鱼,且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墨先生想说,鳄鱼这种动物可并不普通。
鳄鱼是一种冷血的且极其珍贵。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出现于至的,约两亿年前,是性情凶猛的脊椎类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肉食性动物。
它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类似恐龙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后纽带。同时,大量的各种鳄化石已被发现。4个亚目中有3个已经绝灭。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有可能建立起鳄和其他脊椎动物间明确关系。
白垩纪晚期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那段时间里,许多种群开始分化,以适应在不同的小环境下生存。戴维·克劳斯说:“鳄鱼从白垩纪晚期日趋多样化,大到5米长,小的不足1米,以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需要。”
大致了解鳄鱼的历史,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认为鳄鱼是龙的原型,本身从时代上来说,鳄鱼符合一定的标准。
赞同鳄鱼原型说的人们提出在万年以前,应该是更加炎热潮湿,河道繁多,而鳄鱼作为凶猛的两栖食肉物种,几乎是食物链的最顶端,其对原始人类的威胁应该是相当普遍。人们至古以来就会对强大的动物产生敬畏和崇拜,从而一点一点神话到现在的龙。
有人认为从现藏于日本的一件战国时期的豢龙纹青铜卣上,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驯养“龙”的情景,仔细观察青铜卣上的“龙”,它的形象非常像鳄鱼。而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一件中国商代龙形铜觥上,所铸的龙纹图案,跟鳄鱼也非常相像。
专家学者在分析这些中国早期“龙”的形象中,可以看出很多鳄鱼的特征。远古时期大地上到处都是沼泽,沼泽中生活着大量性情凶猛的鳄鱼,经常攻击人类,人们看到鳄鱼狰狞的相貌,了解到它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在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便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
鳄鱼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通过叫声寻找雌鳄。而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鳄鱼响亮的叫声和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把鳄鱼视为雷雨之神,认定它可以呼风唤雨,能够主宰水神,并为它起名为“龙”。
此后,鳄鱼被人们视为能够带来丰收和祥瑞的神物,由于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鳄鱼的数量逐渐减少、消失,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称为“龙”的鳄鱼的形象。后世历代艺术家以鳄鱼的形象为基础,经过想象和加工逐渐创造出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龙。
针对这种观念当然也有非常多文献记载可以列举,但墨先生在这里还是认为,鳄鱼原型的说法并不可取,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的蔡墨同魏献子的对话内容是:
秋天,龙出现在绛都郊外。魏献子问蔡墨道:“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再聪明的了,因为它不能被人活捉。认为他聪明,是这样吗?”蔡墨说:“实在是人不聪明,不是龙聪明。古代养龙,所以域内有豢龙氏、御龙氏。”献子说:“这两家,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是说的什么呢?”蔡姜回答说:“过去有个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实在很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欲求来喂养它们,龙多到他那里去,于是就加以驯服,以此来伺候帝舜。帝舜赐他姓叫做黄,氏叫做豢龙。所以帝舜氏世代有养龙的。到了夏代的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乘龙,黄河和汉水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何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陶居氏已经衰替,其后代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进奉孔甲,能够喂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他,赐氏叫做御龙。龙中间一条雌的死了,刘累偷偷地做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后来又让刘累再去找这种美味。刘累害怕而迁居到普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赞同鳄鱼原型说的人们,多以此为例子,而墨先生持反对意见。首先,鳄鱼绝不能归为虫类,其次鳄鱼这种生物无论从性情还是形象都不适合给帝王当成玩物,最后,鳄鱼肉有些朋友可能都吃过,它的肉质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龙头上有角,或为独角,或为双角,这是自甲骨文以来所有关于龙的记载及传说都一致肯定的。有人认为,湾鳄的吻端到眼前方有一对大型隆起腺,远远看去恰好像龙头上的角。但我们从长度上来判断,这一说法实在很牵强。
鳄鱼布满利齿的大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牙齿,“喙长八尺”、“牙如锯齿”,已成了古籍中形容巨鳄的常用之辞。而在形容龙的问题上则不然。不论古代还是近代一些亲眼见过龙的人们,都一致认为龙的鼻嘴很近,更加似牛。
还有就是自古以来妇孺尽知,龙是一种有口须的动物。关于龙须
的长度,古籍中提到过可达二丈,且不论是否夸张,起码鳄鱼绝对没有口须。
鳄鱼体表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骨质板和角质鳞,犹如铁皮一般,古籍上称其“甲如恺甲”,而龙身上下覆盖的,却是一片一片鱼鳞似的鳞片,最大的鳞片直径可达16公分以上。古今目击者皆证实,龙鳞是能动的,可作适当程度的张合动作。而这些现象在鳄鱼身上绝无可能。
最重要的是龙身上散发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腥味,相隔几百米远就
能闻到。究其原因,可能是龙体表面存在着丰富的粘液腺。而爬行动物鳄鱼,体表紧覆坚甲,并无粘液分泌口。且“数里闻腥擅”、“腥擅不可近”,这些描述是无法转用来形容鳄鱼的。
当然,上诉是墨先生结合马小星先生及大家的意见提的几点看法。可无论怎么说,墨先生起码可以肯定,在古代有人豢养“龙”,且这种生物绝对不是鳄鱼,至于是不是龙不好断言,但有种类似生物真实存在过。
接下来我们讲讲蛇,要说什么与龙最相像,应该也就只有蛇了。“龙蛇说”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们最容易把龙看作是蛇的同类,然而要严格分析,龙与蛇是存在很多区别的。
龙的长相是头上长角、腹下有足、体表覆鳞片、吻边有长须,而这些象征是蛇没有的。人们包括古人在内常以龙蛇并称,而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些文献记载,会发现文献中对于龙和蛇其实区分的很清楚。
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中记载:庄公十四年,“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同时,《左传》还两次写到龙的出现: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 洧渊”;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如果我们去看许多文献古籍,会发现古人对于龙、蛇是当成两种不同的动物进行记载,哪怕外形再相像,彼此间也不能混为一谈。
墨先生在马先生书中看到一个理论,在汉语中有许多名词并列结构的复合词结构。以动物来说,如豺狼、虎豹、牛羊、猪狗、狐兔、莺燕、龙蛇等。马先生想要表达的是以此可以看出,龙和蛇并不是一种动物。
而墨先生认为,这不仅可以证明龙蛇不是一种生物,也更能说明龙是真实存在的,不论豺狼、虎豹、牛羊、猪狗都是习性相近或互为天敌的真实存在物种,按此推断,龙也应该真实存在才对。
以《本草纲目》为例,鳞部分为四类:一龙,二蛇,三鱼,四
无鳞鱼。尽管有些药材如“龙骨”、“龙齿”、“龙角”、“龙脑”、“龙涎”等等实际与生物界的龙毫不相干。但李时珍在这里却是将龙类与蛇类截然分开,足已说明蛇和龙在古人眼中相去较远,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法正是以动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墨先生认为,所谓的龙蛇理论,并不成立。
这里大家可能会提到蛟,人们常说蛟龙。古代的人也都以为龙即是蛟、蛟即是龙。有人说“小曰蛟,大曰龙”,“龙无角曰蛟”,还有人说“母龙曰蛟”。墨先生认为龙和蛟,应该是两种有区别的动物。
起码目前为止,对于蛟的观点,大家的主流观念还是比较一致的,多认为是蟒蛇的一种,应该是一种水生的带脚古蟒蛇类。
古籍记载,蛟小头细颈、能大口吞物缠身等等,而蟒蛇倒是真正的小头细颈,并且也是卵生,尤其是大蟒,确实能够吞人。蛇头虽小,但它的左右下领骨之间以韧带相连,所以蛇口能张得很大,可吞下比自已头大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动物。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蛇起源于某种原始的穴居蜥蜴。蛇与
蜥蜴之间,至今仍有着很多相似点。它们不仅有相似的头骨构造,而且都有发达的锄鼻器,雄性都有成对的交接器。在种类繁多的蜥蜴群中,人们甚至能够观察到那些肢体器官逐渐消失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墨先生认为,蛇实际上是一种退化得十分成功的蜥蜴。
除此之外还有蜥蜴也被大众认同为龙的原型,原因均差不多,关于生物原型的说法,墨先生就简单讲到这里,其实除了上诉这些,还有非常多的动物受到了大家的怀疑,但都不具代表性,墨先生在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在网络上了解,或者关注墨先生公众号“山海河洛”进行讨论。
三、珍稀物种说
假如要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来,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宏伟的气势,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这项桂冠非龙莫属。
墨先生偶然在网络上看见一篇帖子,写的是关于再记马小星《龙:一种未明的动物》的文章,大致了解以后对此书大感兴趣,由于该书已经绝版,墨先生又没有看电子书的习惯(个人喜好看纸质的书,总感觉电子书少了些韵味),便淘宝了一本复印版拜读,阅后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墨先生认为此书有很高的可读性,无太过文言及拗口的字眼,没有过于专业难懂的内容,非常适合大众观看,好书墨先生要推荐,可淘宝购买,也可网络搜索电子版,找不到的朋友可在墨先生公众号“山海河洛”上留言,墨先生可以发送给大家。)
简单介绍下作者及内容: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作者马小星(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编辑、后为《》杂志社编辑)。调查通过多年前一桩东北目击事件,即1944年松花江坠落黑龙的事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是否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作者查证了大量古今资料,特别是大批的方志,笔记等等,论证了这种生物不可能是已知的某些生物,如蛇、鳄鱼等。就此,作者的结论是: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活习性,随着自然环境变迁越来越希见,成为了一种未明的动物。
其中,关于上个世纪松嫩平原的数个目击真龙的事件调查报告,尤其能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其真实性和广泛性令人对龙的存在的可能性开始予以认真的对待。
由于作者的职业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资料工作人员),提高了书中论证的大量史籍、地方志材料并加以考据阐释的真实性。马小星著书之时,不满三十岁的青年,思路开阔,敢说敢想,在新闻素材的线索上,进行了扎实的学术实证研究。
因马先生身体上病患长期病休,使得其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心力,为其观念小心地加以文献论证。墨先生在这里要向马先生表达诚挚的敬意。这是研究领域第一本带有实事求是考察性质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开拓性作品。
(墨先生前面提到,马小星的珍惜物种学说是墨先生比较赞同的观点,个人推测也在于此方面,但由于文学功底有限,并没有研究的这么透彻深入。该书篇幅较长,墨先生无法一一罗列,下文仅挑出重点进行分析,详细内容请看客自行观看原著。)
好了,下面开始正题:
墨先生对于龙的理念与马先生一致,都认为龙曾经是真是存在的生物。墨先生这里先说一个故事,也是该书开篇的内容:
吉林省九台县,有个地方叫冷棚。其实,这地方早先年是叫龙棚的,后来叫白了,才叫成冷棚。当初为什么叫龙棚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先前,这地方是个很小的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张祥。张祥靠着一手好木匠活儿,养活老母和媳妇。张祥的手艺比鲁班还巧、不但能盖房子,修桥。还会做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河里游的,没有他做不上来的。周围百七八十里,没有不知道他的。
张祥的名声,一来二去传到了龙宫。这一年龙王要修龙宫,请这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张木匠也被请去了。张祥到了龙宫,就锯拉凿砍,雕龙画凤,修起龙宫来了。
张祥是个爽快人,到了龙宫,跟龙王平起平坐,称兄道弟,闲时候还跟龙王开开玩笑。龙王看张祥手艺好,也不敢小瞧他。日子长了,他在龙宫里就混熟了。那些虾兵蟹将、龙子龙孙他都认得了。龙宫里的大事小事。像行云作雨、发水张潮啦,他也都知道。
张祥身在龙宫,心里可常常惦记着家乡。有一天晚上,他和龙王闲唠嗑,唠来唠去他就问龙王:“龙王大哥,我们家乡那边今年是旱啦,还是涝啦?”龙王一查旱涝单子,说:“木匠兄弟,你们家乡今年是大旱啊,”张术匠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咯瞪”一下子,可着急啦,又忙问:“龙王大哥、既然大旱,你咋不去行雨呀?”龙王说:“木匠兄弟,你不知道龙宫里的规矩呀!哪儿旱哪儿涝,早就安排定了。令年你们家乡要大旱九十九天啊。”张木匠一听大旱九十九天。更急啦。他想起过去家乡旱灾,地旱得直冒烟,眼看到手的庄稼全旱死了,家家户户都吃草根,啃树皮,有的就饿死在道旁边。
如今要大旱九十九天。这可让乡亲们怎么活下去呀?可让老娘和媳妇怎么活下去。张木匠心想:无论如何,得想法搭救家乡父老,搭救老娘和媳妇。他就求龙王:“龙王大哥,看在小弟面土,你就行雨救救我们家乡老百性吧,若不,连我老娘和媳妇都得饿死呀。”龙王
听了张木匠的话,哈哈大笑,说:“木匠兄弟,你真是直心眼。你给我修龙宫,将来我多给工钱,你娘和媳妇尽管吃好的喝好的,天再旱也饿不死呀!”张木匠说:“那些老百姓怎么办哪?”
龙王说:“你有吃有喝就行啦,管他们干啥?”张木匠一听这话,可气坏了,就顶了龙王一句:“若是你亲戚朋友龙子龙孙都活活饿死了,光给你好吃好喝,你就不心疼?”这一句话,可把龙王问得哑口无言。龙王说不过张木匠,一甩袖子回龙宫去了,说啥也不行雨。
张木匠看龙王走了,还是不行雨,心里说:你走了,我也会走!他收拾收拾家伙,就吵吵着要回家。他这一吵吵,龙王可就着急啦,怕他走了没人修龙宫,就赶紧跑出来拉往张木匠,说:“木匠兄弟,怎么走啊了”张木匠说:“家乡大旱,我得回去看看。”龙王心想:这木匠真难斗啊,又一想:我多给他点金银财宝,他就开心了。龙王就拿出一颗宝珠,递给张木匠,说:“你们一家三口一辈予也用不完哪。”龙王还以为这回张木匠准乐了,哪曾想,张木匠接过宝珠看也不看,就扔在地上了,还是对龙王说:“你不行雨,我就走。”这下子龙王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了,心想:不给你点厉害你也不知道龙王不是好惹的。他喊声:“来人,给我绑上!”当时就过来几个虾兵蟹将,把张木匠绑上了。龙王一瞪眼晴,问张木匠:“张木匠,你修不修龙
宫?”张木匠可一点不怕,他也一挺胸脯,问龙王:“龙王,你行不行雨?”龙王说:“我不行雨,”张木匠说:“我不修。”这可把龙王活活气死啦,他哇呀哇呀乱叫说:“拉出去,给我……”说要杀,又一想,杀了可没人给修龙宫啦。于是,龙王下了一道命令,虾兵蟹将看守张木匠,只准他呆在干活的地方,不准他出去,若是他不修龙宫,就让他老死在龙宫里。
这回,张木匠难住了,出又出不去,这可怎么办。他在干活的地方转来转去。想啊想啊。冷丁的,他看几了自己的几把斧子,灵机一动。有啦,他操起斧子。那些虾兵蟹将还以为他要干活呢,谁知张木匠却照着立柱,当当当三下,就把立柱给砍断了。这立柱一倒,可了不得了,就听龙宫“嘎吱吱”山响,眼看着龙宫向一边慢慢地倒下去,那些虾兵蟹将架也架不住了、龙宫里的家伙摆设,都稀里哗啦东倒西歪。那些虾兵蟹将、龙子龙孙,都觉得头迷眼花直转悠。站也站不住啦。这下子,龙王可吓坏了,龙宫若倒了,他还当什么龙王啊,他连忙跑出来,口口声声地喊:“木匠兄弟请停手。”央求木匠快别让龙宫塌了。张木匠看见龙王那个可怜相,又生气又好笑,说:“不让它倒也行,你得答应我三个条件!”龙王急得什么也不顾了,说:“你说吧。”张木匠说:“一、马上去行雨。”龙王说:“行。”张木区说:
“二、把旱涝薄子改了,以后永无旱灾水灾!”龙王说:“行,”张
木匠说:“三,行雨的时候,我也去,我说下就下,说停就停。”
龙王说:“行,你只要别让龙宫倒了就行。”张木匠见龙王都答应了,就拿根柱子,往节骨眼地方一顶,说也怪,龙宫立刻就稳稳当当的,不往下倒了。龙王看龙宫不倒了,这才松口气。可龙宫还斜歪着哪!他又问张木匠:“木匠兄弟。龙宫还斜歪着呢,怎么办哪?”
这时,张木匠的怒气也消了,他哈哈一笑,又管龙王叫起大哥来,他说:“龙王大哥,这好办,等你行完雨,我就把它弄正道了。那时啊,我把龙宫给你修得比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还要好。”龙王听了,真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这时候,也只好改了龙宫的老规拒,派龙去行雨。他给张木匠一件龙袍,张木匠一穿上,立刻变成一条金翅金鳞的五爪金龙。龙王还给他一把金豆子,叫他攥在手里,临走时还告诉他:“行雨的时候,千万不许笑。若是一笑,可就得掉到地下去。”嘱咐完了,就带着他们去行雨。
张木匠混在这群龙里,腾云驾雾,觉得挺有意思。他往下一看,只见山啊,河啊,房屋啊,可美了,像画似的。张木匠心想:龙王也没啥了不起的,咱披上龙袍,不也腾云驾雾?若行起雨来,比龙王还好,哪干旱往哪去。若是我当龙王啊,准保年年风调雨顺,让咱庄稼人年年过好日子。
走着走着,到他们家啦。张木匠往下一看,家乡和别处可不一样,地旱得都裂了,庄稼又黄又焦,眼看就枯死了。乡亲们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看着这些,张木匠心里一阵难过,他急忙喊:“下雨,”龙王就呼风布云,下起雨来啦。这场雨这个好啊!大地眼瞅着就由黄变黑,庄稼眼瞅着就由黄变绿,由绿变青,一个劲儿往上长。那些乡亲们也不避雨,都跑出来,站在雨里,仰脸朝天直喊:“好雨!好雨!”张木匠乐得了不得。一会儿,他又看见他老娘乐呵呵地往家里抱材火,还有他媳妇,挑着一担水,往家紧走。
张木匠心里更乐啦,他想逗媳妇一下,就拿手里的金豆子迎头冲媳妇抛下去。哪知道,那金豆子一下子就变成雹子,吓得他媳妇紧忙往一家里跑。张木匠一看,可忍不住了哈哈一笑。这一笑可坏事了.他就觉得忽悠一下子,就从天上掉下来啦。再说下边的人,盼来场好雨,一个个都欢天喜地。等雨过去了,天晴了,出外一看,可就看见了天上掉下来的这条龙。大伙都奇怪的不得了。这时有个白胡子老头知多见广,走出来说:“这龙是为咱们行雨掉下来的,他救了咱一方的老百姓。龙离不开水,咱也不能让它干巴死了。”
大伙一听,说:“对。”就忙着给龙塔个棚子遮太阳。棚子是用芦席搭的,龙多长,棚子多长。大伙又不住劲儿地往龙身上浇水。就是这样,还是不行。五黄六月天,龙鳞底下,眼角里,都长蛆芽子啦。大伙急急忙忙地挑水浇龙,还有他媳妇,也往他身上浇水。可是谁也不知道。
这龙就是张木匠,张木匠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心里明白干着急,可就是说不出话来。等龙王回到龙宫里,一查龙数,才知道张木匠没回来,掉下去啦。龙王有心不管,可是龙宫还斜歪着哪,还有张木匠穿去的那身龙袍,也是龙宫里的宝贝,他只好又派虾兵蟹将去,打一阵雷,下一阵雨,把张木匠接回去。张木匠回到龙宫,咋也没咋的,照样给龙王修龙宫。龙王又憋气又窝火,可又不敢说啥。
张木匠这回干活也真上心,把个龙宫修得十分漂亮。后来,张木匠修完龙宫,回到家乡。乡亲就告诉他说这儿掉下条龙。张木匠哈哈大笑说:“那就是我呀,”大伙开始都不信。张木匠就把他怎么去修龙宫,听说家乡大旱,逼着龙王来行雨,又怎么一笑就掉下来了,从头到尾,原原本本说了一便。又说他掉下来以后,大伙怎么给他搭棚子遮凉,谁谁谁挑水浇他胳膊,谁谁谁挑水浇他的腿,哪家叔叔浇他的头,哪家大爷浇他的尾,他媳妇怎么浇他的眼睛,哪个人说了些什么话一一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差,大伙这才信啦。
打那以后,这地方人家越聚越多,变成了大村庄。就因为在这儿给龙搭过棚子,后来,人们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龙棚。人们一讲起这名字的来历,也就忘不了那个聪明能干,强迫龙王行雨,救了老百胜的张木匠。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墨先生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讲一个民间的神话故事。理由有三,一是这个故事是全书的开篇,为了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墨先生引入了这个故事,其二,墨先生个人认为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很有代表性,其三也是我们后续要聊的话题重点,就是近代几乎所有发现龙的事件,内容都会有龙从天坠落,人们为龙搭棚子浇水,一场大雨后龙就不见了几点内容。
马小星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古籍,提出了龙在现实存在的例子,由于内容较多,且相对大家会觉得枯燥,墨先生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1989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外书摘》第三卷第四期上,在《人间奇事》专栏里,发表了一篇来自黑龙江的征文稿。稿件的内容是该文稿作者父亲在1944年的一起黑龙坠落事件。
马小星就此展开推论,层层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龙其实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但不知道这种稀罕的物种现在还存不存在。
如果有人跟你说,龙是真实存在的,你可能并不相信。而不相信的原因,其实不在龙的形象上,因为世界大千无奇不有,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的生物,长相在奇怪也没有什么。
假设龙传说不存在的情况下,生物学家说发现了一种外表跟龙一样的生物,其实人们并不会太惊讶,只是发现新物种而已。
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相信有龙的存在,重点是因为传说龙会腾云驾雾,翻云覆雨且大小随意变换、来去无踪。神话中的形象及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科学程度下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所以人们并不相信。
下面针对人们对于龙疑惑较多的几个方面,参考马小星书中的内容作出解释:
(一)龙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
我们认为鱼登陆的最初动因,只是为了从一处池塘转移到另一处池塘,换言之,是一种为了能继续留在水中生活的适应性迁移。然而,
由这种行为导致的一系列身体构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是它们始料所不及的。既然登上了陆地,就不得不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从而促使鱼鳔转化为简单的肺组织。长期在地面上划行移动,胸鳍、腹鳍的形状也渐渐起了变化,终于发展为五趾型的四肢。这一群最早出现在陆地上的四足脊椎动物,并不是爬行类,而是两栖类。为了同白奎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两栖类相区别,我们且将它们定名为“古代两栖类”。
从适应陆地生活的诸多要求来看,两栖动物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些来自水族的新大陆发现者们,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称霸过陆地。它们不能远离水域,不能过久地暴露在干燥空气中,更经不起强烈日光下的曝晒蒸发。幸而天赐良机,自它们登陆伊始,全球气候正处于一个相当温暖而湿润的时期,陆地上覆盖着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的茂密丛林,在丛林中间布满了数不清的沼泽。湿气浓重的森林,成了两栖动物的天然保护伞。绵延不断的沼泽,则是两栖动物最理想的栖身之所。这一郁郁葱葱的局面持续了将近六干万年光景。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沼泽区内的大批植物被层层埋入地下,经过长期的炭化作用,形成了我们今日作为重要能源的煤炭,故而地质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石炭纪”。
我国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和正在开采的大煤田,足以证明该地区在石炭纪时尚处于暖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丛林。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大约在两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末期,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干燥,大片的丛林、沼泽消失了。许多曾经颇为活跃的两栖动物,因为不能顺应新环境而相继绝灭,让位给了正在崭露头角的爬行类动物。有一些惰性较强的两栖动物,原本就比同类有更多的时间泡在水里,此刻在异常气候的压力下,索性退回到了水中,并开始向地下水域寻求避难的场所。由古代两栖类引上陆地的高等生物类群,经过了无数次的脱胎换骨,有的能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奔驰,有的能以惊人的敏捷攀援树木,有的则征服了天空。地表生物圈内的竟争愈演愈烈,后起的物种换了一代又一代,它们留下的大多只是化石,而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却出人意料地荀活下来,一直闯进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成了万众争睹的活化石。这很可能就是那种被称之为“龙”的神秘动物的真实身份。
可能有人会问墨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属于白垩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种,而古代两栖类多为披鳞带甲状,体型也比现代的要大得多。从古今目击者的描述来看,龙鳞肯定不是鳄鱼身上的那种角质鳞。依据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褪掉了鱼鳞的动物,即使后代返回到祖先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再长出鱼鳞来了。例如爬行类中的鱼龙、蛇颈龙,哺乳类中的海豚、鲸鱼,它们在重新入水以后,并没有长出满身的鳞片来。
由此可见,龙和鱼类的关系非同一般,龙鳞是直接从某种古代鱼鳞演化而来,并且像硬骨鱼鳞那样,形成以后便终身生长,所以随着龙体的增大,每一片龙鳞的面积也相应增大。在众多的四足脊椎动物中间,身上之鳞片跟鱼鳞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当以古代两栖类动物为最大可能。
古籍上被记录下来的龙,若依照体色来区分,大致有三类。一是“黑龙”,又称“青龙”。二是“白龙”,体表纯白色,或以白色为主。这类龙最为稀见,估计是由近交所造成的白化个体。“白龙,天帝贵畜也。”跟其它白化动物一样,白龙也受到人们特别的珍爱。三曰“黄龙”,体表呈金黄色,又说呈五彩色。古人视之为“祥瑞”并做了许多歌颂文章的,主要就是指这类体色艳丽的龙。黄龙的鳞片也十分漂亮,据说在光照之下闪闪耀目。司马相如《子虚赋》在形容云梦山川的景色时,曾有过这样的辞句:“众色炫耀,照烂龙鳞。”《文选》引郭璞注:“如龙之鳞彩也。”
从龙身上揭下来的鳞片之所以“金碧射目”、“灿烂作五彩色”。这很可能是一种珐琅质加厚的硬鳞,并且含有鸟粪素结晶。若考虑到龙和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类体色的出现也就毫不奇怪了。生物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鱼类是体色最为艳丽的一族,鸟类、昆虫类尚在其次。越是居于深水层的鱼类,其体色往往越是五彩缤纷,斑斓夺目。
这是原因一,第二还应从龙身上的腥味说起。所有龙的目击事件,目击者都问道了龙身上的腥味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甚至在龙趴卧的地方,经过了一夜暴雨的冲洗,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
我们知道,鱼类的粘液层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而发展起来的保护机能,两栖类的粘液分泌则是维持皮肤呼吸功能的必要手段。
通过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剖分析,发现它们的肺是一个只有简单分隔的囊,仅能承担一半的气体交换功能,其余的则是经过皮肤组织来完成的。所以,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布满粘液腺,通透性强,以便进行气体交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注意,目击龙的人均称龙身上的鳞片是能动的,甚至可以夹死钻进去的苍蝇。
“它的鳞是可以自行抖动的,水边的苍蝇多,鳞片一动咔咔直响,有时还能夹到苍蝇。”这是目击者的原话,我们现在还不敢肯定这种鳞动现象是否全由意志控制,但至少可以说明,龙鳞并非紧覆体表,鳞片与表皮之间仍有一定的空隙,苍蝇能由此钻进去,换言之,龙鳞底下的皮肤组织仍有可能直接接触空气。
第三,龙出现在陆地时,大多表现为神疲力乏、气息奄奄,虽然长有四条腿,却老是趴在原地不动,这种现象似乎也可证明,龙的肺功能是相当低弱的,远不能满足陆地运动的需要。它应当具有其它的辅助性呼吸功能。上古的豢龙技术早已失传,但是仍有若干经验片断遗留在民间。目击者们中的老人会组织为趴在陆地的龙搭建凉棚,不断往它的身上泼水,这种对于堕龙的特殊救援方式,很可能也是源自早期的经验。
其实搭建凉棚,不正是为了避免日光照射,以减缓动物体表的水分蒸发吗?用水浇身,不正是为了增加体表的湿润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吗?这一代代相传的古老经验,恰好暗示了龙的皮肤具有呼吸作用,只要让它周身保持足够的湿润度,即使几天不吃不喝,它也不会死去。而真正成熟的爬行类动物,是不需要享受这种待遇的。因为爬行动物已经具备完善的肺组织,皮肤干燥本属正常现象,用水去泼洒身体反而显得多此一举了。
假如龙的原型是蛇或者鳄鱼,那就很难使人理解。作为爬行纲动物的蛇、鳄鱼,已经能够整个脱离水域,在陆地上追逐食物,在陆地上生儿育女,怎么会“失于水则神废”呢?鳄鱼虽然性喜水栖,但它具备完善的肺组织和发达的四肢。雌鳄鱼在孵卵期间,能够持续2一3个月趴在地面上,何尝需要人们用水去浇它的身体?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史籍记载的堕龙现场时,便会感到惊讶不已。
那些坠落在陆地上牛首蛇身的怪物,大多呈现一副神气俱丧、可怜兮兮的模样,趴在原地,像条死狗。只有当大雨降临,它才重新抖擞起来。有些堕龙还会在沙土中挣扎号叫,人们用水去泼它,叫声才有所缓解。可见,这种长满鱼鳞的怪物对水的依赖性,远在爬行纲动物之上。于是乎,“蛟龙失水”成了古代作品中常见的譬喻。《新列国志》道“蛟龙离水,匹夫可制。”《红楼梦》道:“蛟龙失水似枯鱼。”
(二)龙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龙的习惯,古文中有提及“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在所有堕龙的记载中,除了《豫章书》所记降落在丰城县的那一次是冬季十二月,其余的全在农历四月到八月之间,尤以夏季为多。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说明龙的腾飞是有季节性的,一般在春夏之际。所以当汉成帝在位时,有一年冬季黑龙出现于东莱郡,陈汤便认为这不是正常现象。《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我们现在还弄不清楚,龙是不是真的跟蛇一样,每年有一段冬眠期。不过,古人通过断断续续的观察,至少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秋分以后,龙在地表的活动消失,即使偶尔露面,也是在某些大井的深水里。一个同样显豁的事实就是:在冬天,地下水的水温明显高于地表水。龙常见之于井水中,这是有史实依据的。
龙的这一特殊习性,将有助于我们鉴别它在生物界的真实身份,亦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潜龙”一语的实际意义。试想,龙怎么会钻到井里去的呢?考井水之来源,多半为不透水岩层之上的潜水,但有些井在开凿时穿过了不透水岩层,与更深处的地下水相接,因而水量更加丰富。《初学记》卷八引《续征记》:“历山有井无底,与城西南涌泉相通。”指的就是这类能与地下涌泉直接相通的深井。
地下水是在土壤、岩石的孔眸之间弯弯曲曲流动的。其中有的孔够可能较大,有的还可通向地表的江湖。古书上就曾记载,有人不慎将马鞭坠入一井中,过后不久,又从数十里外的江中得到了。由此看来,一种动物若要时常出现于井泉中,尔后又能从井泉中悄然而逝,它必须具备一项特殊的本领,即能够在构造复杂、宽窄不一的地下水网之间潜行自如。
如今看来,地下水中有鱼类生存,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至于会不会有一些史前时代的动物依然躲在地下,却始终是一个谜。
据估算,埋藏在地下的水要比地表江河之水多6千倍以上。尽管这些地下水常分散于土壤、岩石的孔隙之间,但在一些比较大的洞穴中,确能汇聚成真正的河流。我们在石灰岩溶洞中所看见的地下河,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那些位于更深处、形态更奇特的水泊,是人类目前尚无法涉足的。
加拿大有学者甚至推测,在距地面15-20公里的岩层中,仍有可能存在液体层。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许慎说的“能幽能明”,其实并无大错。龙潜入深水,是为“幽”,龙进入地表水域,则为“明”。既然龙惯于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往返潜行,那么,它有时从井水里探出头来,还有什么可奇怪呢?正因为不能确切地掌握龙的生活区域,古人才会发出“乍存乍亡、变化无常”的感叹。也正因为无法观察到龙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古人才会怀疑蝾螈、蜥蜴是神龙的幼体,才会误信“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之类的夸诞性传言。
龙作为水生动物,第一大特征是不能脱离水。关于这一点,古
往今来,众口一词。科学发展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裁言,或许就是:“我们知道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墨先生所诉的内容太过猜测了,其实不然。目击者皆已证实,龙之长须乃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而非艺术家虚构的产物。古籍中出现的龙须,有些显得很长。龙长有明显的口须,这也正是它与蜥蜴、鳄鱼等爬行类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体征。
如同人们已经知道的,口须本是鱼类最重要的触觉器官,须上还分布着味觉细胞。在混浊的水中,靠眼睛的视觉来寻觅食物,显然是很不够的,此时口须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古代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再进化到爬行类,那些登陆成功的四足动物,应该是视觉发达而口须退化。可是,龙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口须非但没有退化,反而日渐发达,变得又粗又长,这个事实再一次向我们晤示:龙不仅从未远离过水域,而且长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方,发达的触觉器官正是为了弥补视觉上的不足。
尽管陆生动物较之水生动物要先进得多,但水生动物及两栖类动物也有自己的优势。它们仅仅在活动时才消耗体能,在安静状态时,它们可以长时间漂浮在水中,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这就意味着,它们只需要消耗较少量的食物和氧气,便能够维持生存。陆地上的物种,进化得快,消失得也快,这是因为陆上环境复杂多变的缘故。相比之下,水生环境则要稳定得多,地下湖泊更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地表生物圈内,偶尔会出现像龙这样的反应迟钝的大型动物,这该如何解释呢?我们有理由怀疑,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延续下来的。这种特殊环境的庇护,不仅使它躲过了灾难性气候的打击,而且使它避开了那些凶暴的爬行类动物的侵害。因为它生活在一个虽然并不繁荣、却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中,其它兽类以至人类都很难进入它的领地,这或许也是它得以苟延残喘的原因之一。
(三)龙为什么能腾云驾雾,无翼而飞
如果说龙哪些方面最不能让大众所接受相信,墨先生认为当属龙为什么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之谜了。
其实,鱼类也不是绝对不能飞行。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常可看见一种会离水飞跃的鱼——飞鱼,它长着一对宽大的胸鳍,伸展开来就像鸟儿的双翅一样。飞鱼起飞前,先由尾部在水里急剧摆动,达到极高速度,然后跃出水面,张开翼状胸鳍,身体保持静止状态,在空中滑翔飞行。这种有着独特本领的暖水鱼类,一般能够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米左右,倘若遇上顺风的帮助,还可飞得更高更远。
龙的飞行方式较之飞鱼,还要来得更加神奇。飞鱼的滑翔,从本质来看,仍未超越“有翼而飞”的定义,只不过用鱼鳍勉强替代了鸟翼。龙则不然,龙不仅能从水里腾向空中,并且能在陆地上直接起飞。虽然《广雅》说过,有一种长翅膀的龙叫做“应龙”,可目前已经掌握的史籍资料,还无法证明有人确曾看见过这种“应龙”。相反,坠落在陆地上的龙,都是没有翅膀的,其中大部分仍然能够重新飞起来。无翼而飞天,这是一个最令人惊诧的现象。
人们都知道,龙的出现必定伴随着云雾或大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地面的湿润空气升至高处,遇冷而凝结成无数细微水滴,成团浮游空中、即为云。当云里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增大到上升气流已无力支持的时候,就下降成为雨。雾实则也是种云,不过是近地面的云罢了。
我们走入雾中,便可以体会到在云中是什么感觉了。那里面的空气很潮湿。我们既已明自云雾乃是水的气态表现,那就不难理解龙飞行方式的特殊性质。腾云驾雾也罢,挟风裹雨也罢,所揭示的无非
是同一个事实:龙的飞腾离不开水的助力,它惯于在潮湿的空气中活动,而在它出现的地方,也往往容易产生较多的水雾。
成语“龙腾虎跃”中的那个“腾”字,下得非常贴切,点明了龙飞与鸟飞的本质差别。那这种能够借水腾跃的两栖动物,会不会是从某种原始的喷水鱼进化而来呢?墨先生认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进行假设,龙这种生物利用喷水作为推进力,或者体内存在类似的身体机制,这是完全存在可能的,且这是目前生物界实有的情形,并非全然猜测杜撰。
且不说许多龟类皆依靠鳃裂喷水来加快游速,我们仅举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为例。乌贼是属于头足纲的软体动物,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器官可以替代羽翼,按理说是不可能在空中飞行的。然而乌贼能把海水吸入外套腔里,然后靠肌肉收缩,将水从漏斗管中猛烈喷出,利用水流的反作用,使身体飞速地向后退去。可别小看这股喷射力,它足以使乌贼像火箭般从深海跃入空中,在离水面7-10米的高处,水平飞行达到50米以上。
依据古籍所提供的来自目击者的描述,龙的飞行起动方式,较之乌贼更为复杂,并且飞行的距离也更远,似乎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可利用喷水造成上升气流,或转化为某种电能。
尽管墨先生并没有见过龙真正的飞行方式,但我们从文献古画传说中了解到,龙在飞行中是呈现波浪形状的,跟蛇爬行十分相似。在龙的体内是否存在特殊的气囊,或者未知的器官我们无法获知解释。
但这并不影响墨先生对其的大胆假设,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在自然的胎宫中还贮有许多极其有用的秘密东酉。与现在已知的任何东西都不贴近,也无可比拟。”我们总是以人类能够制造工具而自诩,然而,只要怀着谦逊的态度去看一看千奇百怪的大自然,我们便不得不承认,那些目前尚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其自身器官的发达与完善程度,是我们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家发现,北极熊身上的毛能够吸收日光。并把光能汇集到黑色的表皮上转化成热能,皮下的血液再将热能输送到全身。其原理如同太阳能换热器。蝙蝠在黑暗中来回捕虫,其准确性令入叹为观止。原来它是运用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测定目标的,美洲白股蝠能在1秒钟内发射和接收250组超声波。有一种菊头蝠甚至可以分辨出直径为0.05毫米的细线。最早的伏打电池是以电鳃、电鳗的电器为模型而设计出来的,这种电器官由许多叫做“电板”的盘形细胞组成,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可将神经能转变为电能,产于南美洲河流中的电鳗放电时电压高达800伏,几乎能击毙渡河的牛、马,至于擅长使用化学武器的昆虫则比比皆是。生活在肯尼亚的一种大个臭甲虫。当它感到威胁时,腺体内储藏的化学物质立刻发生爆炸式反应,随即释放出大量能量,还能形成一种气体,其温度高达摄氏100度。
由此可见,对包括电能在内的各种自然力的巧妙运用,早已不是我们人类的特权。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本身就是最具天才的设计师。我们既然已经在其它动物身上发现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太阳能换热器”、“超声波定位仪”、“活体发电机”和“快速化学弹”,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龙的体内同样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高性能的“喷水发动机”或“电力推进器”呢?
(四)龙为什么会呼风唤雨?
“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我们正不妨以此为窗口,来窥探一下古人称龙为司雨之神的玄机所在。虽说龙王庙的大量修建是在佛教东渐以后,但龙能行雨的观念却是中国历来就有的。
对于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来说,雨水的适量与否,决定着农业收成的丰歉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因而自甲骨文的时代起。祷雨祭礼
便成了史册记载中的大事。在五花八门的求雨方式中,“土龙祈雨法”可谓中国特产,对后世影响甚大。塑造土龙以求雨,曾经在汉代大为走红,其操作方法详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不过又鲜入了阴阳五行等内容,曼衍得相当繁复。后来在民间流传的“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其实就是同一种方法的延伸及简化。
古人对任何一种动物崇拜,如果所崇拜的对象纯粹出于虚妄,那么,这种崇拜断不能维持长久。龙能行雨的迷信,既然在民间表现得如此顽强,其间必然隐藏着若干尚未探明的因由。远在蒙昧时代,人类就开始对某些动物潜藏的“灵性”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渴望利用动物的特殊能力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甚至幻想自己就是某些“神异动物”的后代,这也是早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一种稚态表现。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深受季风影响,故而旱涝无常,对于降水量的强烈关注,便构成了我们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大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可是,古代人民要求控制降水量的愿望,为什么不寄托于其它动物,偏偏要投注到这种被称之为“龙”的动物身上呢?会不会是跟这种动物本身的特殊习性有关呢?
当地面的空气干燥时,龙只能安静地潜伏在水里,而当地面空气的湿度骤然增加时,它变得兴奋起来,开始向陆地上运动。因为只有在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龙才能保持体表的湿润,才能不断获得水分的补充,以便进行连续的腾跃。
我们知道,形成降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须达到饱和状态。首先是要“油然作云”,尔后方能“沛然下雨”。时至今日,我们能使用雷达来探测百公里以外的积雨云和台风云,甚至能使用气象卫星来观测云团的分布及走向。可是在技术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预知天气变化?从很旱的时候起,人类就已经注意到,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界诸多事物。在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之前,常会表现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来预报天气的阴晴冷暖,古人称之为“物候占”。
关节炎患者的经验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为什么当本地天气尚处于风和日丽、并无潮湿之感的情况下,那些关节炎患者却能敏锐地感觉到从远方翻滚而来的异常大气流呢?原来,天空阴云密布时,大量带电荷的气流集合在一起,不同电荷相互吸引、撞击,产生高频率的电辐射,进而又引起地面磁场的变化。正是这种人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可导致人体的生物电系统发生紊乱。关节炎患者由于局部组织存在病理变化,很难自行调节来对抗这种外来的干扰,所以就表现得格外敏感。当异常大气流距离病人住地很远时,电磁波却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捷足先登,将“天气变于上”的信息迅速传递过来了。当然,关节炎患者的表现属于人体的病态反应,而不是常态反应。但是,举一反三,我们由此不难推知,生物体内确实存在着远距离遥感的机能,况且我们已经知道,某些动物器官的灵敏度要胜过人类的百倍乃至千万倍。
洪都拉斯的生物学者伊万曾看到在人造压力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蟹鱼就拉着巨大的队伍从海洋向内陆迁移,24小时以后,大飓风从天而降,风暴卷起的海潮冲塌了这一带的海堤。
西南非洲地区的人们也通过一些动物来预测天变。当格努斯大羚羊咬死刚刚生下的幼犊、施布灵跳羚纷纷堕胎、群鹿不再雌雄交配时,当地的农民都知道,长期大旱无雨的灾情即将降临了。动物们之所以不要幼儿,是因为它们懂得,没有雨水,牧草就长不起来,它们也就无法将幼儿掩护起来而免遭敌人的袭击。
简单点说,燕子低飞,蜻蜓点水,鱼浮水面,都预示着即将下雨的信息。天气转阴时,随着气压的急剧降低,水中溶解氧量减少,鱼类因面焦躁不宁,时常跃出水面,这是人所共见的事实。“龙腾”和“鱼跃”并举,说明两者同属生物现象。
龙的身上可能正具备这样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对于远方正在形成的云团,尤其是大面积的积雨云,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应能力。一旦当龙暴露在某地之后,或早或迟总会有成团的阴云涌动而来。因此在古人的整体经验中,“云从龙”、“龙致雨”乃是看得见的真理,尽管有幸目睹此类奇景的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极少数。
古代居民在无法掌握自然力的情势下,对动物界存在的“自然冥感”现象大为惊奇,因而将过高的期望投注到了某些所谓“神异动物”身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平心而论“龙致雨”之说确实含有科学的成分,不过那是一种被曲解的科学。而换句话说,已当时的文化水平,这个理论可能就是当时公认的科学。
墨先生认为,哪怕现在的科学发展也无法不带有“射手假说”及“农场主假说”的映射,也许多少年后,后人一样也会认为我们今天肯定的某种理论,是那么的愚蠢。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我们发现龙往往能提前好几天感应,但是就兆雨的准确率而言,似乎又不尽如人意。因为龙只能感知远处袭来的云团。却不能控制云团的走向,更不能随意制造大雨,而在某一地区能否出现降雨,除了须有富含水汽的云层以外,还要受到其它条件的制约。所以在甲地形成的云团,是否会经过乙地,经过时又是否会降而为雨,这里面有相当大的未知数,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在古籍记载中,我们不是也曾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某些倒霉的龙坠地后,十天半月不见一滴雨,结果把一条“神灵之精”给活活憋死了。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某些鱼类经常向空中冲跃、滑翔,其实就是在作离水的尝试。因此,我们可以推想,在二亿五千万年前的登陆大革命中,那些爬上岸来的先锋战士,不见得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挪动的。其中有些成员,原先就已经具备了在水面腾跃的技能,它们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技能,向陆地上发起冲击,以尽量缩短从一个水塘转移到另一个水塘的时间呢?而最有利于它们在水陆之间自由腾跃的,也应当是另外一种气候条件和地貌环境,终年降雨量异常丰沛,陆地上遍布池塘沼泽。最符合这些条件并具有典型意义的,恐怕就是石炭纪了。
龙很可能是在隔离或半隔离的环境中幸存下来的某一古老物种的孑遗。这种动物鱼性未泯,颇具古代两栖类的特征。它对于水的依赖性,更是明显超过了后世常见的爬行纲动物。尽管地质史上属于它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它却无法像后来兴起的物种那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它的肌体组织包括神经系统内仍旧保留着对于那个美好盛世的顽强“记忆”。所以每当地面空气的湿度急剧上升时,它便会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可惜的是,它所追逐的只是一个短暂的梦境而已。
整个地表层的实际状况,对于这种阅尽沧桑的动物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糟,这种曾经被人们奉为神抵、因而附会出了无数传说的“鳞虫之长”,其实不过是一种明显背了时的动物。它所以受到人们特别的珍视,乃是因为它太占老,又太稀少了。
墨先生每每想到这里,都不禁有些黯然,一种悲凉的惆怅提上心头,也不知如何抚平。对于龙是否存在的问题,墨先生先讲到这里,当然了还有很多现象可以证明,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具体内容可见原著,和一些关于龙文化的书籍。
对于墨先生上述的内容,有些朋友可能会相信,有些朋友也许并不认同,认为太猜测杜撰。对于这一说法是否是真相,墨先生无法给与大家肯定的回答,但起码墨先生个人坚信,一切进步的起始,都源于假设!
四、神道怪物说
提起《天龙八部》,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都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巨著。该书是著名作家的武侠代表作,著于1963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部分内容曾由代笔撰写),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之最。
而墨先生相信该词的来源鲜有人知,“天龙八部”一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
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
佛教宇宙观有三界(、、)(天、人、、、饿鬼、地狱)之说。欲界有六重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十八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净天,无量净天,,少净天,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空天:,,,。
“天众”就是生活在各层天的众生,他们的生活比人间优胜得多,寿命也长得多。天众当然也包括天王,如主、大梵天王等,民间常称天王为神。中文常用省略语,所以“天”字至少包括四义:一、苍穹;二、天界;三、天人;四、天王。天众指的就是天人和天王。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处于轮回之中,所以尽管的福报大,但他们的寿命终了之后,还是要死的。天人临终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人最大的悲哀。是众天人的领袖。
:
跟我国传说中的“”或“龙”不同,主要生活在水中。我国“龙”的历史已经被推到8000年前,就时间来说,应该是我国的龙文化被印度吸收,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非常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尊称德行崇高的人为“龙象”,如“西来龙”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这点也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龙很相近。
历书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该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意为海)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说法的灵鹫山前,听释迦牟尼讲说《》之后,向释迦牟尼佛进献宝珠,即刻转为男身,腾空而起驾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度众。这一罕见盛况,为天龙八部所见。
:
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其中首领有“”、“十六大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人们说到“夜叉”常指恶鬼。但在佛经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转为护法善神,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
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奏乐演唱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隐约缥缈,难以捉摸。
:
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战的结果,阿修罗往往战败,上天下地,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
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很重,在听佛说法时,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
:
指“神”。这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颗凸起的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命终时,体内积聚诸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一生以龙(这里的龙指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曾有旧小说称是“”投胎转世。
:
是歌神,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在梵语中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
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在《首楞严经》中对摩呼罗迦有以下解释:“摩呼罗伽,此云地龙,亦云蟒神,腹行之类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聋呆无知,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脱彼伦类也。”也就是说,摩呼罗迦是与天龙相对应的地龙,原本是腹行类,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于“聋呆无知”,反而能“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最终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
在实语法师《破解龙的秘密》一文中,有几点墨先生认为很有意思。中国人普遍知道“叶公好龙”的典故,让我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里边写着:叶公好龙,见于汉朝刘向《新序 杂事》。
春秋时,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的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就来到了叶公家,把头探进窗口。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后因以“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非真正爱好。
后因以“叶公好龙”比喻……也就是说这个外表的比喻是后世才出现的,那原来是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汉朝应该是把“叶公见龙”这件真实的事例,由刘向这个人如实地记载到《新序 杂事》这本书中。古时侯的朝廷管理书籍的出版是相当严格的,如果谎说看见了龙,并写进书里就属于妖言惑众,按刑律会受到严厉惩处的。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龙这种东西在古时候是客观存在的呢?当然了,这个问题上一点中我们已经提过了,在这不继续说,我们要讲的是实语法师后续的几点看法。
《地藏经》中记载有众多的龙来听佛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妙法莲华经》中不但记载有众多的龙王、龙子、龙女来听经,而且在第四卷提婆达多品第十二的末尾处还记载,就在释迦牟尼讲法华经的法会上,娑竭罗龙王有个聪慧的龙女成佛了。天龙八部见了,心大欢喜,悉遥礼敬龙女所成的佛。
在第七卷陀罗尼品第二十六记载:持国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在佛面前发誓愿拥护受持此经的法师,并各说了一个保护法师的神咒。这是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里的两个天王,属于天龙八部的统帅,龙要受四天王的指挥,天王誓愿保护法师,其部下的龙也就有保护法师的任务。
实语法师在文中说他一次偶然发现一张龙身显影保护僧人的照片,印证了佛经的讲述。下文是墨先生摘抄出来的原话:
那是在九九年,我去天津塘沽潮音寺旁的佛教文化用品商店去买一本净空法师讲解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讲义。我在店里浏览时发现有几个玻璃柜台内展览着许多张奇特的照片,是佛菩萨显身在五台山佛刹,或是显身在某个道场,或显在某居士家的佛堂,佛菩萨法相庄严,祥云缭绕,放大光明。我注视了许久,联想到这可能有助于证明外太空智慧生命的存在,就索要了好几张作为资料。
商店的于伯信经理是当地知名度颇高的老居士,常年操办舞龙表演等民俗活动,他对于塑造大型佛像很有经验,常被请去作顾问。他见我兴趣很浓就和我攀谈起来。我向他请教:“我听说潮音寺举办佛事活动时,寺院上空常有异常现象出现是吗?我正在这些问题上做些研究,请您给我讲讲亲身体会好吗?”于经理说:“潮音寺举办佛事活动时,天空常常出现彩虹和祥云,遇上阴天、浓云密布也是会出彩虹。至于祥云就有多种多样了,看到的群众有的说象敦煌飞天、有的说象天女散花、七宝莲华,有的象蛟龙出海、飞龙在天”
我问有没有人拍下照片?他说信佛居士只宜研究佛经,不宜分心研究其他杂事,居士中少有喜欢摄影的,只拍照佛事活动、或与法师合影留念等。居士们对天空的异常景象习以为常,依照佛经讲的道理就应该出现这些祥瑞之兆,不必奇怪。
不过到是有一位叫史纯富的居士拍到一张天龙保护法师的照片,他找出来给我看。龙保护的是居中的净慧老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石家庄市柏林禅寺的住持,中国著名的高僧。他于九六年冬天来塘沽潮音寺,当天就得回去,他与几位塘沽的老居士畅谈佛法,这种机缘十分难得,塘沽的史居士见机抓拍了一张,以作留念。等洗出相片后发现有一条大龙,居士们纷纷索要留作纪念。照片中的龙是若隐若显的,这一段粗大的龙身没有完全遮挡住他后面的大香炉和三位居士的下半身,好象龙身的下部还射出光彩,这也印证了天龙是神兽的说法。
龙身上的圆斑状的鳞清晰可辨,此龙身体究竟有多大也难于估测,这龙还真的有点深不可测。对此事,居士们的态度是欢喜而不是惊诧,更没有“叶公好龙”式的惶恐。因为在佛教界是公认有龙存在的,他们早已从学习佛经的过程中知晓了龙的问题。居士们认为这张照片印证了佛经的说法:行善守戒、真修行的信佛人,会得到天龙八
部时刻卫护。这证明了净慧法师确实是一位很有道行的高僧。
于是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麽近两千年来,一统江山、惟我独尊的中国皇帝惟独不让出家的僧人向他们跪下磕头,这不仅是因为皇帝尊敬佛法,还因为合格的出家僧人都有天龙护卫,况且又说不定其中哪位僧人已经修行成为圣人;饮酒吃肉、六根不净的皇帝毕竟还属于凡夫地位的人,如果哪位皇帝不明其理,硬是让出家人向他磕头的话,会使皇帝严重地折福折寿的,实在是因为凡夫承受不起圣人向他磕头。
上诉内容是实语法师的原文,墨先生随后便了解了这位实语法师微博的所有文章,其中有些过于荒诞。从而对此人产生了怀疑,多方了解发现,此人还是有些问题的,所以他所诉的内容墨先生认为仅仅只能当做参考,但多少还是能够有些收益的。
但这里墨先生不得不提到净旻法师。净旻法师,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禅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1991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一诚长老座下受三坛大戒。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进修班,专攻天台学。2000年由香港观宗寺觉光大师传付法脉,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
在一次净旻法师的讲课中,有提到龙的问题,墨先生认为是很值得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位法师对于龙存在这么的确定。
(这是网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由于墨先生对于佛教文化并不是很了解,许多东西无法去深入分析,佛家文化也并非墨先生临阵磨枪可以学习一二的,所以不敢妄下断言,只能说这也可能是龙的一种形态。但对于神佛,大众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是高维度的生物,有人认为是远远比我们发达的外星人,或者是已经完全超出我们认知的形态,这些问题墨先生都无法回答,不过对于龙是否是一种超出自然的生命,后续几点中墨先生会接着进行分析。
五、大气生物说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像墨先生一样,没事总喜欢看看天,尤其是越是能见度低的时候,越会多抬头看看。
我们头顶上的这片蓝色的天空,是由地球的大气构成的,而真正的宇宙太空看起来是一片纯黑。包围着地球的一层很厚的气体被我们称为大气层。大气层高度超过1000公里,虽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大气层随其高度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于是我们把它分为若干子层次,大致来说0~17公里为对流层,17~50公里为平流层,50~80公里为中间层,80~500公里为暖层,500~1000公里为外层。由于一次次的难以解释的目击案例,人们开始猜想,在这厚厚的一片大气中会不会生存着一种大气生物呢?
大气生物,顾名思义是生活在大气层中的一种生物。鸟类虽然也能在天上飞行,但是鸟类必须在地面做巢,它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地面的。而大气生物则不同,它们完全以大气为家,不用和地面发生直接的关系。
虽然有各种目击案例,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过硬的证据来证明大气生物的存在。我们可以理解鸟类依靠翅膀在空中飞翔,但是大气生物的行动方式显然不是基于那样的机制。有人认为龙,它们在云中的飞行的姿态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大气生物的身体密度就必须接近空气。既是一种固体用来组成身体,同时又具有像气体一样轻的密度,且不说龙是什么形态,这样的固体物质是存在的么?
美国研究者查尔斯·福特在其著作《被诅咒的书》中曾提出一个理论:在地球半空大气中,居住着一种奇怪的、类似水母的半透明凝胶状生物,它们具有触角和尖刺,专门捕食鸟类。
很长时间来,这种理论被许多科学家嗤之以鼻,没人相信会有这种古怪生物生存在地球大气中,直到美国科学家发明出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气凝胶。这是一种仿佛比空气更轻的凝胶体物质,它的状态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有时被称做“固态烟”。
早在1931年美国科学家已制造出了一种密度约为3kg/m3的固体物质,密度仅约为空气的3倍(0摄氏度1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的密度大约为1.2kg/m3),称作气凝胶。
气凝胶,又称为干凝胶。当凝胶脱去大部分溶剂,使凝胶中液体含量比固体含量少得多,或凝胶的空间网状结构中充满的介质是气体,外表呈固体状,这即为干凝胶,也称为气凝胶。如、、硅胶、毛发、指甲等。气凝胶也具凝胶的性质,即具作用、触变作用、离浆作用。
气凝胶是一种固体物质形态,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密度为3千克每立方米。一般常见的气凝胶为气凝胶,其最早由美国科学工作者Kistler在1931年因与其友打赌制得。气凝胶的种类很多,有硅系,碳系,硫系,系,金属系等等。它的英文叫做aerogel,这是个组合词,此处aero是形容词,表示飞行的,gel显然是凝胶。字面意思是可以飞行的凝胶。任何物质的gel只要可以经干燥后除去内部溶剂后,又可基本保持其形状不变,且产物高孔隙率、低密度,则皆可以称之为气凝胶。
因为密度极低,目前最轻的硅气凝胶仅有0.16毫克每立方厘米,比空气密度略低,所以也被叫做“冻结的烟”或“蓝烟”。由于里面的颗粒非常小(纳米量级),所以可见光经过它时散射较小(瑞利散射),就像阳光经过空气一样。因此,它也和天空一样看着发蓝(如果里面没有掺杂其它东西),如果对着光看有点发红。(天空是蓝色的,而傍晚的天空是红色的)。由于气凝胶中一般80%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20至30块普通的隔热功能。即使把气凝胶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也会丝毫无损。气凝胶在航天探测上也有多种用途,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火星探路者”的探测器上都有用到这种材料。
有的朋友看到这些,一时间可能无法理解,墨先生解释一下,想弄清气凝胶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先从胶体说起。胶体是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一种混合物,包含两种物质:一种是作为主体的介质,另一种是分散在其中的粒子,分散粒子尺度一般在1nm到100nm之间。豆浆、墨水之类的物质都可以归属液溶胶的范畴。而当这些分散的胶体粒子互相连接,形成了某种空间网状结构之后,整个胶体的物理性质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形成了“凝胶”,例如琼脂就属于一种凝胶。一般常见的凝胶中占主体的介质部分是液体,如果介质是气体,就称为气凝胶。
美国研究者相信,如果大气中真的存在着某种不明生物,那么这种神秘生物的肉体很可能正是由与气凝胶相似的物质组成的。
气凝胶中大部分由气体构成,看起来它就像一片淡蓝色的烟雾,这种蓝色对于生活在蓝色的天空中的大气生物来说,可算是一种不错的保护色。虽然很轻,但气凝胶的结构相当坚固,可以承受其自身重量数千倍的压力,作为身体结构,这种物质具有了必不可少的保护性。另外,气凝胶具有极好的隔热能力,这种隔热能力,也对生活在寒冷的高空大气层中的生物来说,很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2013年,中国浙江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称作“全碳气凝胶”的固体物质,密度仅为0.16kg/m3,甚至比空气还轻。既然人类能制造出这样的物质,大自然中的生物也完全可能拥有用类似物质构成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密度就可以比较接近空气。如果再加上一个类似鱼鳔的调节机制,完全可以实现在大气中自由地沉浮翱翔。
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猜想大气生物是透明的。如果它们不是透明的,必然会遮挡阳光,从而在地面留下阴影。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说到透明,如果一个物质可以让可见光通过就是透明的。但是,仅仅透明并不意味着看不到。普通的玻璃就是透明的,但即使是透明的玻璃制品放在桌子上,我们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道理何在呢?这就得提一下折射率的概念了。所谓折射率,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率。折射率反映了透明物质的一种内在属性。
即使是透明的,两种折射率差别较大的物质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边界。举例来说,空气的折射率几乎等于1(实际约为1.0003),而玻璃的折射率大约为1.5,玻璃制成的生物是无法在空气中隐形的。即使有一个极其纯净透明的玻璃生物在空中飞过,不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阳光照射下,地上还会投下它的影子。水的折射率约为1.33,冰的折射率约为1.30,即使是冰放在水中,仍然可见,虽然不很明显。那么,有没有折射率接近空气的物质呢?
是有的,有一种折射率达到1.015的物质,虽然和空气还有一定差距,在空气中它可以被发现,但是这样的物质已经几乎不太容易被注意到了。如果距离较远,真的有可能被观察者忽略。它就是由气凝胶制造的一种玻璃,称为气凝胶玻璃。考虑到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中所获得的能力远比人类掌握的制造技术更为精巧,所以大气生物能够用折射率更低,更接近空气的物质来做到真正的隐身,甚至这样繁衍自身也不会令人感到惊奇。
墨先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凝胶流星,生活在地面的人类,经常可以观察到流星现象。一般的解释是来自天外的星体被地球引力捕获,落入大气层而形成的。这类流星,往往会以陨石或陨铁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但是还有一类流星在被人发现时以一团胶体一样的物态存在,在中国古代有过不少“天雨肉”的记载,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记载了“(汉)桓帝建和三年,北地雨肉,似羊肋,又大如手。”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所著《乙巳占》中记录了很多类似“天雨筋”、“天雨膏”、“天雨肉”的事件,并从占卜的角度来分析这类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那么这种被人们习惯以“凝胶流星”来命名的物质是什么东西呢?比较牵强的解释是:当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等离子体含有较多的碳离子、氮离子、氢、氧离子等等时,就会复合为某种有机物或类似有机物的物体落下来。或者地面的一些物质被龙卷风之类的气旋卷上天空,然后再落下来。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解释的正确性,但是“凝胶流星”这一现象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大气生物。
假设生活在大气中的生物,当它们死后,是否有可能会落到地面呢?如果它们的遗骸落到地面上,会是怎样一个效果呢?会不会就是那偶然一现的“凝胶流星”呢?
现代科学普遍认可的生物进化脉络是生命产生于原始海洋中,然后渐渐登上陆地,并出现了会飞行的生物。按这个脉络,我们无法想象大气生物是从哪个环节进化而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生物进化的起点也许未必是海洋,而是大气。也许在海洋中出现生物之前,就先出现了大气生物。而由于某种原因,大气生物的一个分支落入海洋,开始了在海洋中的进化。
到底有没有大气生物,这个问题墨先生等等再回答,先看几个例子:
1.美国研究者认为,一些鸟类的大量死亡和突然迁徙也被认为是半空大气中藏着神秘生物的间接证明。1948年9月11日,纽约帝国大厦曾遭遇过一次来自鸟类的“9·11”攻击。
当时,这座纽约最高的摩天大厦遭到了成百上千只密密麻麻、不同种类的鸟群撞击,据目击者后来称,许多只不同种类的鸟拼命地撞击帝国大厦的玻璃窗,就好像正在逃避什么即将来临的危险,试图闯进帝国大厦中避难一样。
此外,1917年5月,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巴顿·鲁奇镇,也曾发生过一次鸟类大规模死亡事件,许多鸟的尸身上都遭遇了奇怪的烧伤。相似的事件1960年8月又在凯皮特拉海滩发生过,无数的死鸟从天空落下,鸟类学家无法解释它们的死因。
2.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德诺对半空大气中存在神秘生物深信不疑。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39年的神秘事件。当年夏天,一架美国空军运输机从美国圣地亚哥军事基地起飞后一小时,就携带12名军人乘客返回基地,它在空中时曾向地面发出了SOS求救信号。
当飞机停靠地面,救援人员冲上去打开机舱时,被眼前的一幕彻底惊呆了。他们发现机上12名军人已经全部死亡,飞机指挥官是惟一活着驾机回来的人,但几分钟后他也跟着死去了。
3.美联社援引解密文件报道,1957年5月20日夜间,两名美军飞行员受命从英国英格兰地区东南角一处英国空军基地紧急起飞,拦截雷达上出现的不明飞行物。
“它是一个具有十分不寻常飞行姿态的飞行物体,”一名飞行员在1988年经由一名不明飞行物迷邮寄给英国国防部的口述记录文件里说,“最初的简报说,那个不明飞行物实际上较长一段时间没有移动。”当时是多云天气,两名飞行员受命全速飞行,其中一名飞行员说,他得到向不明飞行物连射24枚火箭的命令。
解密文件未提及那两名飞行员的姓名,但现年77岁、居住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美国空军退役飞行员米尔顿·托里斯告诉英国天空新闻频道,他就是当年那两名飞行员中接到开火命令的人,过去50年一直试图弄清那次经历的真相。
“雷达上的点如此集中,仿佛在屏幕上烧出一个洞,”他说,“它和我曾接收到的B-52轰炸机雷达信号类似……我锁定范围如此之大,如同锁定一艘会飞的航空母舰。”接到开火命令后,当他接近目标准备战斗时,那个不明飞行物突然疯狂移动,从他的雷达中消失。
“对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连最模糊的概念都没有,也没有任何人向我解释任何事,”这名飞行员说。
他说,降落后,他被带到一个身着平民服装的男子那里,男子“告诫我这将被认为是高度机密的内容,我不应同任何人谈论它,甚至我的指挥官”。男子“连一句再见都没说就离开了”。解密文件显示,英国军方说没有关于那次事件的记录,美国军方也说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可能是发现大气生物的例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来看看。大家也许会问墨先生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龙既可以在云中飞行,同时又是海洋的领袖,这是否也意味着龙是一种大气和海洋的两栖生物呢?
关于是否存在大气生物,墨先生个人认为应该是有的,别的且不说,空气中漂浮的细菌及微生物本身不就是生物吗?至于所谓真正的大气生物是否存在,墨先生认为也是有可能存在的,不过体型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我们回归龙,是否是一种大气生物,这也是一直以来的一个疑点,墨先生认为,大气生物可能存在,但龙应该不是一种大气生物。毕竟目击到龙的事件,墨先生个人还是相信的,而龙是否可以随意变换实体化和气凝化,也不能断言肯定不是,但这种观点猜测想象成分太高了。
世界大千,我们知道的还太少了,相信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六、维度生物说
墨先生在上一篇关于“双鱼玉佩”的文章里有提到维度生物这个概念,但讲的比较少,这次墨先生会再延展一些。关于是否有高维度生物,这是科学发展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学者们争论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维度:
根据90年代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11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那里,宇宙只是4维的(3维空间和1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7维空间甚至21维空间,只是我们看不见。
一维、二维、三维空间最早源于数学概念研究。数学家们想使度量能规范、严格、整体、普适化,所以定义各种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空间与其它。
在其中生成了分支,去看看最新的基础,墨先生相信大家会有很大的收获。
零维度空间是一个点,无限小的点,不占任何空间,点就是。当无数点集合排列之后,形成了线,直线就是,无数的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平面就是。无数的平面并列构成了,也就是立体的空间。
三维的世界是静止的,当三维世界以时间为基准发生变化时,四维空间就产生了,如果把时间看作一根轴线,则这个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说无数个三维空间依据时间轴线集合,构成了四维空间。
在四维空间中,时间呈线性进行,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源头只有一个,将来也只有一个,不管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即将发生的未来只有一个。
同样,忽略了三维属性后,我们将会发现,任意一个四维物体在时间轴上都表现为一条线段,无数线段组成一个时间平面。这个时间平面就是,它是由无数个四维空间根据某一轴线集合而成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五维空间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我们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假设说一个四维生命体想要跳跃到其他时间轴线上,那么它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五维的生命体,很显然,在跳跃的过程中,它会同时出现在两条时间轴线上,这时它已符合了五维生命体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四维空间中,时间是线性的,方向和进程不可改变。只有在五维空间中,你可以改变时间的方向和进程。所以,与其说你改变了历史,不如说你改变了自己当前所处的时间轴线。
是无限维的,如果以“维”作为空间的参照标准,我们可以想像。
是一条无限长的直线。
,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第二条维是与第一条维相垂直的直线,在纸上我们就可以画出,而且再也无法找到第三条与这两条垂直的直线,这就是一个平面。
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的空间,很容易看出,其实还有一条线可以与前两条线相垂直,那就是第三条维。
第四维空间,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只要再找到一条与前面那三条直线相垂直的直线,那就是第四维了。
但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第四条与之垂直的直线,就像在纸上无法找到第三条垂直的直线一样。
如果还不能理解,墨先生可以给大家做个试验:
我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也就是一个“十”字,试着在纸上画出第三条与这两条相垂直的直线。大家会发现,根本就不可能画出。
从纸上看,我们无法画出第三条垂直的直线,因为我们把纸当成了平面,平面只有两条维,就是我们画的那两条相垂直的直线。而当我们用一根笔芯或一根针,穿过十字的中心点,是不是发现穿过纸张的笔与那两条直线相垂直了?
这就是第三维,而如果仅仅在纸上永远不可能画出第三维。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纸,发现纸上的第三维就是一个点,不管这根针有多长,在纸上立着的也就一个点。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是否能找到第四维呢?
科学家根据此原理,从而诞生了人类遐想的。
这个部分如要深入研究,势必要研究数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说句实话,墨先生到现在也没能真正理解高维度的形式,所以能与大家分享的并不多,如果有的朋友还是没有理解,后续墨先生会单独编写一篇关于维度的文章。大家也可在墨先生公众号“山海河洛”中留言进行讨论。
(墨先生推荐一段视频,讲诉了零维到十维的原理,内容有点烧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大致了解了维度的概念,我们现在聊聊维度生物的事。有理论阐述蚂蚁就是一种适应二维空间的生命形式。它们的认知能力只对前后(长)、左右(宽)所确立的面性空间有感应,不知有上下(高)。尽管它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高度,那也只是对三维空间的横截面式的关联。蚂蚁上树也并不知有高,因为循着身体留下的气味而去,它们在树上只会感知到前后和左右。
有过这样的实验:一群蚂蚁搬运一块食物向巢里爬去,我们用针把食物挑起,放在它们头上很近的地方,所有蚂蚁只会前后左右在一个面上寻找,决不会向上搜索。对于蚂蚁来说,眼前的食物突然消失实在是个谜。当它们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被长、宽确立的面上遍寻不着时,这块食物对它们来说就是神秘失踪了,因为这块食物已由二维空间进入到三维空间里。只有我们把这块食物再放在它们能感知到的面上,蚂蚁才可能重新发现它。这对于蚂蚁来说,却又是神秘出现了。
科学家们对此打了一个比方:一只在一张纸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均无意义,但第三维的空间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被蚂蚁所认识。同样,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构成的,但我们没有觉察到所有其他的维。
根据物理学家的看法应该还有7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但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为了弄清这种看法,让我们再以蚂蚁为例展开我们的想像。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蚂蚁在上面行走的那张纸卷起来,直到卷成一个圆筒形。如果蚂蚁沿着的纸壁走,最后它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是压缩维的一个例子。如果能沿着著名的带走,也会发生上述现象,当然它是三维的,但如果沿着它走过,总是会回到出发点的。麦比乌斯带从维的角度讲是压缩的,按照物理学它有三个维,但谁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认知一个维。
墨先生认为这起码说明了不同维度的生物可以在同一时空下生存,或者说维度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生命体之间的感受维度系数不同。那谁又敢保证在这个世界没有凌驾于我们的高纬度生物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无法真正知道蚂蚁是否能感知第三维度。
墨先生认为我们生活的空间虽然是四维空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似乎只能算是三维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三维空间内,我们可以自由活动,来去自如。在科技不断进步后,我们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在高度及深度的第三维上不受太大的约束。
而我们所说的第四维度时间维,目前对人类来讲只能进,不能退,这似乎跟可以自由活动的三维空间不一样,我们是否只是在三维半呢?在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以后,我们是否可以回到过去呢?(但墨先生认为,如按照维度理论,就算回去了,也无法改变历史。)
对于龙是什么样的生物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认为龙是一种五维生物,而墨先生并不认同这种理论,高维度的生命有可能存在,这一点墨先生相信,而身为低维度的我们是无法看到高维度的生命的,这一点有些朋友可能无法理解,简单的说,我们可以看到扑克牌上面的人,而他们却我们看到我们。
所以墨先生认为,龙不可能是高维度的生命,从维度系数上看,它应该是跟我们一个维度,墨先生倒是觉得龙是外星生物这种说法,还是有可能的。
七、外星生物说
除了马小星先生的理论外,墨先生最为推崇的就是外星生物这种说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上一篇文章中,墨先生提到了人类起源并不是进化论,而是外星人基因改造的产物的简单看法,了解过神话传说的都应该知道,战的故事,出自中国《》,在传说及之父所著《》中阐述的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跟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
传说,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由于篇幅的问题,我们今天不讨论这场战役的其他问题,只说一点,就是皇帝所派出的“应龙”。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和《》就有记载。大意是以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处于弱势,就请天女“”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
应龙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大家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应龙跟我们讲的中华龙是有明显区别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翅膀,应龙的形象更加靠近恐龙时期的翼龙,这种生物的飞翔技能跟鸟类相似,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中华龙却不同。
墨先生比较赞同李卫东先生的理论,当时的大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部落战争,而是一场神战。而那时的神战如放到现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是外星人的战争。下诉是墨先生结合李卫东先生《》一书的看法。
传说中的神其实就是外星人,乘坐这个空心的宇宙飞船来到上。此时月球和地球距离很近,因为月球离得太近,人类看到的是一个平面。所以人们那时说的天,其实就是在说月球,而非现在的天空。两个星球用某些设备进行连接,这也是为什么各个民族也都知道天上是众神的住处,而且各民族都有通天塔、登天梯的传说。
到了之后,外星人综合各种动物的基因创造了人类,但在完全成功之前还是有很多失败品,如传说中的怪人、、、、人面狮身等等。中国的造人、圣经里的造人,以及其它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讲的都是这段历史——神创造了人。
那段时间,外星人和人们生活在一起,并且教给人类很多先进的知识,例如黄帝内经,例如周易,例如如何造,例如。人类的文明忽然被创造出来,并且达到了我们至今无法企及的地步。这就是各民族都通过神话记录的黄金时代。
因为某些原因,外星人之间开始了内战,并在上用了各种毁灭式的武器。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看到现代战争的场面,他们会怎样进行描述?飞机就是大鸟或者飞龙,坦克就是喷火的,发射炸弹就是闪电,炸弹爆炸或者声波武器就是擂大鼓,就是铜头铁臂的人。而恰恰传说的神战内容就是这么写的,而其它民族也有相关的诸神之战的神话。家也证明地球上很多毁于比现代武器还要先进的武器。
美国在二战时期,把太平洋上的作为军事基地打日本。岛上的原住民,看美军开着飞机来,手里拿的枪会喷火,就以为他们是神。他们把美军和飞机的形象画下来,成了他们的图腾。我们不能嘲笑他们什么,这就是科学进步和神话之间的奇妙联系。也许现代那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对将来的人类来说,只是一个常识,你没办法要求古人在当时就了解鬼火是磷这种理念。
最后战败方临死前还不甘心,对做出了致命一击,撞断连接天地的,天塌了一大块,之后天与地就分开了。 月球受了重创,开始脱离。
月球脱离地球,也给地球带来了致命一击,巨大的引力,让地轴发生很大的偏移。很多考古资料都表明,南北极以前是比较温暖的,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易经有一个黄帝版,一个周文王版,黄帝版的乾卦在西北,周文王版的乾卦在东,就是因为黄帝版在地轴偏移的史前时代,地轴偏移之后,周文王根据新的地轴方向修正了易经,此谓周易。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多次提到黄帝了,黄帝不是人类,而是外星人中的一个,应该是外星人的领头人,或者经常和中国人接触的一个外星人,黄帝内经、易经,都是他教的。还有造人的女娲,教人类造兵器的蚩尤,火神祝融,水神共工等等。总之,中国上古时期的领导者全部是描述的非人的长相,炎帝为牛首人身,蚩尤是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这些都绝对不是人类能够做到的,就黄帝长相正常些,可生命也太长了。
而地轴偏移最大的影响是海水全世界范围的倒灌,诺亚方舟的故事就从这而来。各个民族都有类似大洪水这样的传说,并且有神警告人类,马上要发生大洪水,让人类造船,并且带着家人和动物逃命。随后大洪水来了。
这场大洪水除了造成无数人的死亡之外,最惨的就是毁灭了外星人创造的史前文明。幸存的人,都是居住在高山上的人们,仅仅保留了一小部分外星人教会的文明,同时还流传了这一切的神话。例如至今流传的易经,可是懂的人很少,所以后世还有偃师造人,还有木马流车,但是这些东西渐渐失传了。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让人不可理解的史前文明的原因。
接着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月球受了重创,当然要修理,先是跟人类已经混熟的这帮外星人在修理,但由于损坏巨大,所需材料要求高。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昼夜皆在。这十个太阳是什么?极有可能是其他的宇宙飞船或者超高科技的修理工具,在工作时产生的高温发光现象,他们带来各种材料用高温补月或补大气层。
根据神话记载,女娲补天用的是七色石,而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某种合金或者更高的材质填补月球受损的外壳。因为距离地球近且热量过大,给地球造成了旱灾。最后月球补好了,后羿把太空飞船开走或者让外星飞船飞走,造成了射日的传说。
墨先生之所以要说这么多好像跟主题没有关系的内容,就是为了给所为的“应龙”做铺垫,既然当时的神可能是外星人,那“应龙”也极有可能是一种飞船,或者是高基因技术改造的战争怪物。我们天天都在想,这个宇宙是否有外星人,他们到底在哪里呢?外星人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会不会科技比我们还要低呢?
这些问题墨先生无法回答,只能说在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绝对不是唯一的高智慧生物。
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种理论。叫做“戴森球”,所谓“戴森球”其实就是直径2亿km不等,用来包裹开采恒星能的。这是一个利用做动力源的天然的。
戴森球是一种设想中的巨型人造结构,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这样一个“”是由环绕太阳的卫星所构成,完全包围恒星并且获得其绝大多数或全部的输出。戴森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在宇宙中长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文明的逻辑必然,并且他建议搜寻这样的人造天体结构以便找到外星。
他认为,地球这样的,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一个行星系统中,绝大部分能源来自恒星的辐射且都被浪费掉了,目前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约 1/10^9。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曾经担任的副手的戴森,当时在高等研究院工作。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根据这种方案,一种先进技术几乎可以产生无限的燃料供应。他设想一个足够发达的文明通过建造一个由接受器和构成的球,就可以利用他们自己那颗的全部能量输出。
这些球被称作“戴森球”,它们当然可以提供巨大的能量,但也会辐射与之相当的热量。这种热量可以在许多光年以外在光谱的红外范围内探测到。还有一些人把这种想法发挥得更进一步,他们主张比我们的文明先进几百万年的文明可能利用整个星系的能量,甚至整个星系团的能量。我们在宇宙深处看见的许多类型的能源中有些是这类过程的废弃产品。这就使参与SETI的研究人员把潜在的文明分成三种类型。
Ⅰ型文明
(包括我们星球在内)是已经发展到以下水平的那些文明:他们能够开发利用自己栖息的那个世界的自然资源。(人类目前为0.7级,未达Ⅰ型文明)
Ⅱ型文明
应该能够建造像戴森球那样的东西,并且能够处理他们那个的全部能量输出。文明发展到这个水平几乎可以肯定有能力进际旅行。这样的文化也许已经研究出绕过的方法。一种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文化要比我们先进几千年甚至于几万年。
Ⅲ型文明
领先我们成百上千万年,并且已经掌握利用它们星系的全部资源的技术,这种能力对我们说来就像是属于上帝却又在物理定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宇宙的意义上,这不过是一种之开始进化相对来说比我们稍早一些而已。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生命似乎具有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他们也是在某颗遥远的上,在单细胞有机体的泥浆里形成的。只不过他们发展的时间比我们更长而已。
这种分类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们很快就被国际上接受成为标准。这个时期也是苏联寻找地外文明的研究工作最活跃的时期。
至于到底有没有外星生物,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墨先生想表达的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存在这种比我们人类科技绝对发达的生命体,甚至当初降临并创造我们的外星人就在某处看着我们。
有人认为,龙是一种基因密码极其不稳定的生物,可以随时改变身体结构。当然,对于这点墨先生并不太赞同,也无法理解其原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龙生九子的内容,有网友认为龙之所以生下的儿子许多都不成龙,正是符合其基因不稳定的特点,而墨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太过臆想,且可以用来解释,但终归都是猜测,我们就不深入讨论了。不过应许多网友的要求,还是讲讲九子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说的九,并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九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至于到底是哪九子,民间有许多中说法,比较大众的说法是:
1.老大,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又名赑屃,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又名鸱尾或鸱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没有记载,直到明弘治年间,才开始出现。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生九子不成,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
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等等。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墨先生认为其仅仅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不过许多东西也不能说绝,墨先生认为起码明孝宗为何会提到“龙生九子”,还是可以再向前推敲的,只是无依据可查而已。
关于九子个体的详细内容,墨先生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寻找。
墨先生在开篇就表示了,个人认同马小星提出的珍惜物种理论及外星生物理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墨先生认为这两者其实是可以做结合的。假设,龙这种生物是外星人基因工程的产物,不管出来的龙对于外星人来说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品,最终都因为当时的战争或者其他原因被忘却了,随后这种本就少数的生物,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野。
说了这么多,相信对于龙没有什么认识的朋友看了墨先生的文章之后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有了自己的看法。墨先生并不是要大家接受这种理论,只是想要表达个人对于龙的看法及情绪而已。
最后墨先生想用2007年9月6日发生在江苏高邮的龙吸水事件进行结尾。
首先大家都应该知道,龙吸水仅仅是一种形容词,并非真的是龙在吸水,它属于龙卷风的一种。
形成的原因是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云团上下温差越来越小,水蒸气分子升降幅度越来越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云团下面上升的水蒸气直向上升,水蒸气分子在上升过程中受冷体积缩小越来越小,呈漏斗状。上升的水蒸气分子受冷体积不断缩小,云下气体分子不断补充空间便产生了,由于水蒸气受冷体积缩小时,周围补充空间的气体来时不均匀便形成龙卷风。
而墨先生要说的并不是龙卷风的本身,在2007年2007年9月6日15时左右,江苏高邮出现了龙吸水事件。在国内多家媒体播出,并引发热映。最先播出的是东方卫视,看过此视频的网友都发现,视频前十几秒,发现疑似龙形物体快速从云层游过。因此这一视频立即在网上引起轰动,被广泛传播。
随后央视新闻频道和CCTV4分别报道了此次事件,新闻频道的画面中原有的龙形物体没有了,而CCTV4的画面中原本的龙形物体变成了快速飞过画面的三只鸟。
这几段视频被传上网后,引发了大众的争议,有的人认为东方卫视的龙形物体是由于视频不清晰造成的,其实就是三只鸟。绝大多数人们觉得是视频被动了手脚,掩盖了事实。
从而开始有不少网友开始关注此事件的相关视频,进行帧数解析。得出结论是三只鸟是后期修改而成的,从视频的前半段可以看出,无关视频清晰与否,CCTV的三只鸟是在云层外边,东方卫视的条状飞行物是在云层里边。从视频的后半段可以看出,在接近画面左侧的地方,CCTV的三只鸟呈三角形排列,东方卫视的条状飞行物是一条曲线;而且,CCTV在三只鸟没有飞出画面已经切换掉,东方卫视的条状飞行物一直飞出画面;关键是,仔细看的话会发现,CCTV三只鸟飞行的位置与东方卫视条状飞行物的位置不同。
对于此事许多网友问墨先生其真假,因为墨先生并非专业人士,对于视频的真假无法做出判断,且这其中还有些不便说出的内容,墨先生无法给与大家肯定的某些答案。
但如要墨先生大胆的猜测,墨先生认为——那就是龙!
整篇文章到这里墨先生已经全部写完了,由于文章洋洋洒洒近5万字,确实花了一些时间,以至于更新等会比较慢,墨先生在这里必须对一直默默支持等待的朋友们说声不好意思。
其实会选择“龙”这个主题也是因为墨先生当时下了承诺,选取广大网友推荐最多的话题,但因为“龙”跟“UFO”有些类似,这种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领域实在太大,墨先生要搜集了解相关的所有内容且汇集到文章之内,难免有些粗糙的地方,可能并不能让所有读者都满意,不过墨先生在这里还是要感谢所有帮助及支持过墨先生的人。谢谢你们!万分感谢!
最后,还是一样,大家可以关注墨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山海河洛”,提出你们想要知道了解的课题,墨先生将选取推荐最多的课题,作为下一篇文章的内容。
也十分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墨先生将根据大家亲身经历或听说的离奇、恐怖、神秘的事件,改写成精彩的短片脑洞故事,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再次感谢!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