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羡慕中国的统一吗 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

中国和欧洲似乎可以看作是两个平行宇宙。
——他们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纬度相似,都在北半球,面积差不多(1016万平方公里VS960万平方公里)。面积虽然如此广袤,但是实际的文明核心区其实并不大,都只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最北方是苦寒的蛮族聚居地,塞外草原的匈奴-鲜卑-蒙古人,北欧的日耳曼-维京人,数千年来在寒冷和饥荒的压力下不断南迁,成为文明核心区遭受攻击的输出源头。
——大陆之外有一个孤悬海外的群岛,日本和英国,都曾经在近代文明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古典文明时代,则无关大局。
——文明核心区的北方,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华北平原和中欧平原,南方则是崇山峻岭分隔开的小块农业区。

文明的火种,从三千到五千年前开始先后被点燃。
东方落在了黄河流域,人们在甲骨上篆刻的象形文字,成为文明记忆的符号;西方落在了两河流域,人们在泥板上刻写的楔形文字,则成为了后世广泛流行的字母文字的起源。文字一经出现,思想就有了载体,薪火相传。
在东方,他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用儒家、道家、墨家来注解心中的困惑;在西方,他们进入了希腊城邦时代,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来填充空虚的灵魂。

接着,出现了短暂的征服者,将整个文明统一起来。在东方,这个人的名字叫秦始皇,在西方,这个人的名字叫亚历山大大帝。然后很快的,帝国崩溃,一个更伟大的时代开启。在东方,这个时代叫“汉”,在西方,这个时代叫“罗马”,他们搭起了两个文明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四根支柱:文字的统一,法律的统一,历史记忆的统一,信仰的统一。
文字:东方将篆体文字在全国推广开来,西方将拉丁文字在整个西方世界推广开来,那些说因为中国书同文,所以中国更认同统一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亚历山大没有秦始皇的远见,但是罗马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中世纪,西方各国虽然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拉丁文却是知识阶层的通行语言,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样普及。
法律:东方采纳了法家的思想,西方则有罗马的法典,构成了整个帝国的运行秩序。
历史:东方有司马迁的“史记”,西方有希罗多德的“历史”,这些伟大的著作构筑了一个文明的共同记忆。希罗多德虽然是希腊时代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在罗马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比如罗马的执政官西塞罗就赋予其“史学之父”的头衔。
信仰:东方独尊儒术,西方定基督教为国教,信仰也被统一了。
语言、行为、记忆、信仰,在一个统一的帝国内,就这样被铸造,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这个文明打散的了吧?

公元三到六世纪,全球性的寒冷气候将北方的蛮族往南驱赶,两个文明同时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东方有五胡乱华,西方有日耳曼入侵,他们摧毁了古典时代的帝国,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混血文明——
在东方,这是隋唐第二帝国时代,在西方,这是法兰克-查理曼帝国时代。那些说罗马之后,欧洲就再没有统一的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查理曼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欧洲文明核心区,其国土面积和隋唐的汉人聚居区相比差不了太多。并且该帝国起源于荷兰,首都先后设在巴黎和今天的德国亚琛,曾经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继承了罗马以来的文化和信仰,这是一个大欧洲的概念。


公元9世纪开始,两个帝国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
在东方,自从黄巢起义之后,整个晚唐都已是有名无实的军阀割据状态,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正式独立;在西方,查理大帝的后代们三家分晋,瓜分为三个法兰克王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后来德法意三个国家的来历了。

然而,这时候还不是他们的分野,因为很快的,两个文明的核心区再一次被统一了。
在东方,是宋朝(960-1279)。


在西方,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这个王朝的疆域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地中海,欧洲大陆的文明核心区,几乎尽收囊中。王朝里最著名的两位皇帝,一位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先后六次从北方的莱茵河畔出发,发动对意大利领土的征服战争,到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当皇帝的时候,记忆中的故乡已经是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


如果十二世纪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能够继续他的征服战争,将剩下的半壁法国领土纳入治下,那么欧洲将彻底的大一统。这个时代的帝国东方,仍然被视作落后的化外之地,最南端的西班牙半岛,还是阿拉伯人的疆土,甚至都不被视为欧洲。
但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终没有实现完全的大一统,很快就像此前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一样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而此后的卢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都再也没有实现过这么大面积的统治,在分裂和割据中延续了千年。

两个平行宇宙,在这里最终分道扬镳。
宋王朝之后,东方的文明核心区就再也没有过分裂格局的出现,从元,到明,到清,都是连续的、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而西方,就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国土一样,成了一块打碎后再也粘不起来的镜子。(下图为1547年时的哈布斯堡王朝疆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如此相似的文明从这里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分化?
我们将放大镜对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缔造者——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看看他的统治之道。腓特烈一世的一生,都在四处征战中度过,67岁高龄时还带领十字军东征,最终在遥远的亚洲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辈子。这位皇帝是如此热爱战争和打架,以至于一言不合就要教训罗马教皇一顿,屠戮的鲜血都将其胡子染红,得了一个“红胡子”的绰号。
其实这样行为的皇帝,在东西方的文明宇宙中比比皆是,也算不得有什么特别的。更重要的是,这位皇帝管“打”不管“治”,很喜欢将他征服的土地赏赐给部下,和各地效忠的世家望族。比如忤逆龙鳞的名将狮子亨利,最终被皇帝驱逐出境,他的封地被没收后,竟然又被这位皇帝分封给了其他的公爵。这种行为就跟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天下是一个思路,以为如此就能安抚臣僚,孰不知几年之后就被汉中王造了反。

历朝历代,国家统一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军阀的拥兵自重。这个问题,曾经长久的困惑过各个王朝的建立者们。
最初级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封,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希望“国家有难,兄弟有责”。然而这种方式,只是一厢情愿,在东方,自周朝开始,延绵了千年,周有春秋战国,汉有七王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而在西方,自从法兰克王国开始,就一直热衷于此道,并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发展至极盛,于是整个欧洲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时代一样,城堡筑起,纷争不宁。
高级一点的,则是郡县制,但即使如此,也并未能彻底杜绝。军队总需要将领来统御,时间长了,权力难免就落到了将领的手中,一旦帝国内部出现动荡,比如农民起义,皇帝的统治力下降,地方将领很有可能就会摇身一变,建立起独立的王国。汉末的三国,唐末的十国,都是这样来的。

这个千年的难题,最终被一个人解决了。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干了两件事,第一,杯酒释兵权,用赎买的方式让将领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第二,让文官管治地方,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彻底瓦解了地方将领的权力。
两件事说来很简单,但就是这样,整个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被赵匡胤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宋朝之后千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国家分裂的长期局面。直到今天,我国的人民军队仍然坚守着太祖的方略,以保证党指挥枪的坚定执行。
而另一边,西方文明则越分越小,列国林立,然后在长期的分裂中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叙事,统一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奢望。虽然在历史上,他们都曾经书写着同样的拉丁文,遵守着同样的罗马法,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明源头。

统一之难,不在“战”,而在“治”。
与那些热衷于战争,攻伐四方的皇帝相比,宋太祖之伟大,简直就是宇宙中的一盏长明灯。

————
补充一下:
兵权的分离,就是带兵的不管人,管人的不带兵,这是现代国家保持国家稳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就像三权分立,可以有效防止专制集权一样,好处不言自明。而这个制度,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执行,比中国晚了数百年之久,这是我认为欧洲近代出现大分裂局面的关键原因。
制度和地理,究竟哪个的作用更重要?我认为,文明发展水平越高,地理的约束就越小,制度的重要性就越强。在古典时代,罗马就已经实现了大一统,难道以后世欧洲的文明水平,都做不到这一点吗?关键还是制度的缺陷造就了这一切。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909.html

更多阅读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精华选摘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epub

2014-03-08 东方历史评论《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账号:ohistory编者按:《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

吐血整理天涯热帖:818歪果仁很羡慕中国的某些方面

今天跑去天涯看帖,在八卦版面出现了此贴,绝对是近期内的好帖啊,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撕逼的声音,一片和谐,里面各种回复也是乐翻了。瞬间感觉生活在我大天朝幸福感爆棚。整理出部分网友的跟帖,正能量满满的。。。文字略长,慎点。。。楼主的原

蒙古国以前是属于中国的吗? 韩国以前属于中国吗

蒙古国以前是属于中国的吗漫长的历史中,外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长期雄居中国版图的上方。当中国欢庆抗战胜利之时,却正式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使得中国版图由秋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但在中国的近、现代史教科书中却只字不提中国失去外蒙

日本古代史 日本是中国的后代吗

所谓的日本古代史,通指镰仓建幕之前的6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里,日本一直是处于中国和朝鲜的势力范围下,政权也是因为国外势力的变化而随之替换的。在这篇<日本古代史>里,我将详细介绍各朝代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首先,先简单的描述一下

声明:《欧洲羡慕中国的统一吗 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为网友温柔撩人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