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触申请 第一胎孩子对于第二胎孩子的抵触,可能会来自于哪些方面?

感谢知友 邀,好不容易旅途中找到个暂时落脚点,找了家网吧开始一一回答问题。

粗略浏览了一下大部分答案,大部分都是答主从主观经验出发来阐述这部分的问题。虽然不能说这样的经验没用,但这也只能是参考的一部分依据而已。如若以就医作为类比,除了病人主诉以外,医生仍旧要靠CT、X光、血常规等检查来检定问题一样。然而当问题来到教育层面时,我们能够用到的客观检查仪器与工具就太有限了。于是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心理学层面的会谈、调查搜集、规整分类之类的手段来解决这类问题,而这时又总难免回避不了主观因素了。

毕竟人心总归是主观的,对吧?

因此,我的回答于此,只提出作为一个参考,这部分回答的来源,包括了我曾经在做家长工作与举办家长学校时、与有类似情况的孩子一起工作时、以及很少一部分作为一个兄长的主观体验(答案里的主观体验够多了就不赘述了)。

So,咱开始。(这长答案的节奏啊……)

问题点在于:第一胎孩子对第二胎孩子的抵触点在哪些方面?


我比较喜欢用正向思考的方式来想问题,于是咱换个问法,那就是:第一胎孩子在迎接第二胎孩子之前,需要有哪些预备?
用通俗点的说法,即:当哥哥/姐姐前,孩子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特质?

有趣的是,在我曾经观察到的案例中,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年岁差距不超过3年的,一般不会有这种很严重的抵触问题,不过这仍需更大范围的数据来证实。我的推测在于3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其社会性行为尚不明显(或者说自我意识不明显),因此对环境中是否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其实不会多敏感。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更关注的对象是自己,只要自己吃饱穿暖了,老爸老妈给与的关注没有减少,那一般不会对弟弟/妹妹有明显的抵触。或者当事人往往都没意识到“弟妹出生”这一事件都有可能,就好像笔者从来没有意识到“妹妹出生了”这一事件,好像从打一有记忆起我就有个妹妹了一样。

那么,超过了3岁这个范畴以后呢?
这就要考虑更多因素了,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特征,要去考虑和处理。

以笔者所专长的3-6岁阶段为例先谈一谈吧。以此发散也可以看到6岁之后的孩子所需要的特质与能力,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孩子在准备迎接作为兄/姐这一新身份之前,需要至少具备如下特质。
—安全感
—家庭氛围有明确的生活作息规律
—有初步的自我照顾能力
—自信与成就感
—体验过分享的喜悦
—无过度宠溺
—被尊重



以上特质,如果在孩子迎接新身份之前都具备的话,那孩子就做好了当兄长的最基本条件。
然而十分遗憾甚至可以说是可悲的是,国内家庭教育环境里,大部分情况是十分不利于这些特质的养成的。

一个个说开。
安全感
这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且也是核心之所在,需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没有任何变动的。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点提的十分陈词滥调,是个人都知道安全感很重要啊,那怎么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啊?!
恩,你们搞错了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安全感其实是一种状态,而不是能力。安全感的形成是需要后面所提到的特质综合运作之后,才会出现的状态!
这就好像钱和工作的关系一样,大家都知道钱很重要,但都忽略了只有辛劳工作才能挣钱这一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第一个提出来。
安全感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家庭氛围有明确的生活作息规律
这个可以说是安全感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你们有否比较过,在平常的生活中、与在假日或旅游状态中,孩子的情绪差异变化极大呢?(一到假日变成小恶魔什么的……)
这实际上就是作息规律在非正常状况下被打断的结果。尤其在3-6岁阶段的孩子,会更为明显。当在日常作息时,孩子是很清楚明确一天中接下来的流程是什么的,虽然孩子对时间的认知概念比起成人仍不清晰,但他们是有一个内在的生理流程,在体验一日作息的。
换句话说,孩子是很清楚这一过程的:起床以后要刷牙,刷牙以后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去幼儿园,在幼儿园待到太阳下山后妈妈就会来接我,然后就回家吃晚饭睡到我美美的小床上。


你的孩子生活作息有这样明确的流程观念么?如果没有的话。
我敢断言有80%可能性以上你的孩子会经常性的哭闹、粘人与缺乏安全感。

为孩子建立安全感,一个非常小确经常被无视的诀窍,就是建立起规律的一日作息。
也许对于成人来说,日复一日的一天确实显得厌烦,但请注意。
你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多久呢?
你已经看了20多年的街道,在孩子眼里仍旧是全新的探险天地。
过好每一天,是孩子,也是家长最重要的课题。

有初步的自我照顾能力(也就是独立啦)
列个清单吧,以3岁孩子为例。
你的孩子会做这些事情么?
叠衣服(或者卷袜子、叠内裤)
自己收拾玩具到一个箱子里
穿脱衣服
穿脱鞋子
穿脱袜子
洗手
使用餐具吃饭(最简单的勺子)
上厕所

先这些吧。
会吗?
如果不会的话。
他自己都是个小拖油瓶,你还指望他照顾人?
如果会的话,他是否天天都是自己做这些事情呢?
结合作息规律部分的文字来思考我这里的问题吧。
免得又有人说我话唠= =
如果你的孩子都已经快6岁了以上还不会……
请保重。(当然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除外。)

自信与成就感
自信与成就感,是基于自我照顾能力再进一步提升的一个特质。
简单概述一下吧。
当一个孩子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时,他对自己也就有了信心。
当一个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时,他自然也就有了安全感。

你说画画一等奖、书法小红花、或者舞蹈比赛冠军?
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还太早。
对孩子来说,最棒的成就感,不是奖状或奖励,而是自己动手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后的喜悦。


没错,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你会发现那些自我照顾的事情,很多都符合这个定义。
你明白了什么吗?=v=

体验过分享的喜悦
你的孩子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邀请别人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在客人来家之前与孩子一起准备待客的零食、玩具等等。
旅游回来后,让孩子带着某地的特产零食,到班上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成人很容易误解孩子对分享的看法。
孩子的分享,实际上是基于1人1个的原则的。
没错,这也包括了他自己!
别跟一个社会性发展才刚刚起步的孩子讲什么牺牲奉献。他人生中的大半辈子(哎哟……)都是在自我为中心与自我满足中度过的,牺牲奉献这类更高维度的复杂情感请留到后面再说。
从这你会发现实际上家长很多时候的做法常常与此相悖。
比如,“你是哥哥就让着弟弟吃吧!”“人家来家里玩就让客人吃吧!”(然后自己没得吃)
历史上都有孔融让梨和宾主尽欢了,你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实际上这其实不是考验孩子,而是考验家长有没有把自己孩子那份考虑进去。
以及,即便是要孩子礼让自己的那一份,整个过程是否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后面详述)

无过分宠溺
哎哟哎哟,这个简直就是触了国人们的大死穴有木有?
需注意的是这个过分宠溺不只对哥哥,也包括对弟弟。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兄弟或姐妹两个,你都要遵循着他们能自己做的事情你绝对不插手的原则。并且不去偏袒或偏向任何一方,就事论事,单论是非。

觉得家里两个你就头疼了?怎么不去想想幼儿园甚至学校里面老师一个面对30+以上孩子呐,哪怕一颗300%的热情的心分到30个孩子身上每个也都只剩10%了好吗?

这实际上也是个你需要考虑的,很严肃的课题。

如果你自己无法Handle这种两个孩子绝对平等公正的原则,你还打算要第二个孩子吗?
如果自己不想要第二个孩子,那你是否能够接受独生子女100%风险承担甚至百年以后,你的孩子无依无靠无人做伴的境地?

如何规划风险,各人有各人的考虑。
当然,国内大部分家庭的逻辑很单纯。
是男的,就好。
哎哟。

被尊重
有人会喷了,说得就好像咱们不把孩子当人看似的,我们会不尊重孩子?
没错,你自以为你尊重了,但有可能你尊重孩子的程度还远不如你对你的iphone的了解。
你知道iphone如何刷机如何自拍如何下App,你会仔细查说明书,或者哪怕看一看百度上的网页。
你却不一定会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了解孩子的状况,听听学校的家长讲座与论坛,或者看一些育儿相关的书籍与网页(虽然我承认大部分这类网页与书籍确实很瞎,但对于非专业的家长,多了解一些自己的孩子总无坏处= =)

如何尊重一个孩子?
给你一个三步走。
第一步,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哪些事情,是现阶段你的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自己做的事情?

有些很明显孩子做不来的事情也就别打着尊重的旗号去污染孩子了= =。
(让孩子学开车、给孩子买手机、电子产品并相信他能够自律……等)

第二步,那些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自己做的事情,你绝对不去干涉。(当然你要心机城府深下套儿什么的我管不着……但孩子很快的也会学会怎么跟你下套儿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的。)

第三步,这步实际上更为重要,那就是也要尊重你自己,你的爱人以及所有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人。
如果孩子的某些决定与行为已经明确的对你与周围的人产生干扰时,明确而严肃的制止。相信我,天底下不会有其他的人比你更有权利管教孩子了,而且也没人会帮你管。
孩子的教养问题,人们永远只会归因于父母。

说实话,即便是三步走,这个部分也仍旧摆脱不了概括纲领的抽象感。也许以具体事例来说明会更为明晰,但我不会给你们事例的。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综括分割线==================
如上所述,我们就凑齐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了。
一个充满自信、作息规律、独立自主、愿意分享、不会娇生惯养、懂得尊重,因此内心充满了安全感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很显然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作为兄长的新挑战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缺乏这些特质呢?
按照以上内容检索一下,你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不过说实话,知道了也没有,你不做永远也没效果。
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去做出改变,就只能在血和暗的深渊中挣扎……哦不,是在错误的教养螺旋之中继续循环着。


再套入如上特质去分析题目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几个关键词。
“……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
哎哟喂,小公主们。
我想不用解释了。

还是那句话,要不要继续在错误的教养螺旋中继续循环,全看你是否改变。
习大大都做那么多改革了。
台北市长都换了个无党籍的柯P了。
你还不改说不过去了吧?(尼玛有关联吗?)

就酱。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40103/1475.html

更多阅读

当心母儿血型不合,请珍惜你的第一胎 母婴血型不合

当心母儿血型不合,请珍惜你的第一胎文/方燕(主治医师) 编辑/英华病例1:小王,女,26岁,第一胎,怀孕期间检查她的血型为O型,老公的血型为A型,她听朋友说妈妈是O型血,孩子如果不是O型血,容易发生溶血,很危险,就赶紧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后来产科医生告

声明:《抵触申请 第一胎孩子对于第二胎孩子的抵触,可能会来自于哪些方面?》为网友无人像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