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行情好在哪里 《水浒传》好在哪里?
《水浒传》这部书,本质上是一部“成于众手”的民间话本。而流传比较广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多半是杜撰,实无其人。
原因是关于施耐庵写了《水浒传》的说法,包括关于施耐庵本人的一些生平记载,最早也是到明中期才出现的,有的甚至是清代才冒出来,远远晚于《水浒》的成书时间,而且有些出处是族谱之类一看就不靠谱的文献,伪托附会的痕迹很明显。学界对于这个问题,早年的主张还是三说,即罗贯中说,施耐庵说,施、罗合著说;但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基本都认为这本小说是层累创作的产物,很少有还坚持有施耐庵这么个人的了。
而《水浒传》的故事原型,也就是最早刺激民间“说话人”的灵感、引的他们想要向更多的人传播这么一个故事的原始素材,也不是北宋末年的淮南盗宋江,而是比宋江稍晚一些的、活跃于南北宋之交的太行山抗金义军(另外按侯会先生的分析,可能还有南方的洞庭湖杨幺义军)。但是后来在传播过程中,故事因为种种原因,越来越脱离原型。同时故事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曲折、系统。比如“三打祝家庄”这一段情节,就是最早出现在元杂剧里,后来又被吸收到《水浒传》成书里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最开始由“时事”促发,后来在民间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素材和衍生作品,不断丰富、完善的巨著。而它着力宣扬、刻画的人物,从最开始的民间抗金义军到后来《水浒传》里纯粹的强盗(甚至地痞流氓小混混),不管平生事迹、人品性格、所作所为的目的有多么不同,都始终有两个共同点:一、都是“强人”而不是一般人,本事比平常人大,性子也有异于常人处;二、都属于草根阶层或者相对的草根,至少没几个混入统治精英阶层的。即使是卢俊义,后来在《水浒传》原著里的人设搞的那么牛掰,放到当时环境里看其实也就是个土财主。
这样的传播过程、成书过程和内容特点,使得《水浒传》的原著至少有这么几个价值:
一、文学价值极高。特别是节奏明快、情节紧凑曲折传奇性强、对话生动、白描手法高超这几点,达到的高度和艺术效果,即使放到今天也是让人惊叹的。
这点就不举具体例子了,一则其他答案已经有很不错的分析,二则大部分都是只要拿起书自己看一下就能感受到的优点。想补充两句的是其实这几点都是典型的民间文学特色,或者说评书特色:能抓住人,能让读者迅速的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同时根据作者或者说讲话人的描述,在脑海中快速的建立起主人公的形象和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另外情节发展靠人物推动、特别重视主要人物的“出场”,不拖泥带水绝少废话等等这些技巧上的亮点,也都是从这点上来的。
当然具备这种优点的评话类作品还有很多,但是《水浒》第一是这方面最早也最成功的作品,第二是集大成者,影响十分深远。“山药蛋派”等现代文学创作的学习和致敬就不说了,说一个我偶尔看到的好玩的:
《》(在线观看地址:)——这是有次一个网友推荐的小电影,拍的说不上多出色,当时看也主要是想听听邯郸方言看看另一个视角的冀南风土;但是这片子有两个我觉得算得上亮点的地方:一个是开头白话翻译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搞笑但又有点带感;另一个就是这电影后半段,拍几个小混混揍人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水浒里鲁提辖打镇关西那三拳的那段经典描写,直接拿过来化作镜头语言了。
一部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直到现在还在被搞文艺的学习、借鉴,还在给今人提供灵感,这就是价值的体现了。
二、描摹人情世态极为深刻、生动。有时候深刻到了让人寒生毛发的地步。
前面说了,《水浒传》从最早的故事雏形创作素材,到后来的传讲流播,再到二度、N度创作吸收的素材,都是来自民间的。它的创作者也可想而知大都来自社会底层,不会有太高大上的人士。所以里面写社会生活,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感情,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拿现在话讲,创作者是有生活的;当然也有那份才情,不然光看的到感受的到,未必概括的出来。
这方面我个人感受比较强烈的是“武十回”和石秀相关的那几回,小时候看就觉得紧张刺激好看,稍大点儿再复习就开始抽冷气了。。不过这点也是其他答案都说的很多很好了,所以也不再赘述,感兴趣的知友大可调出书来复习一下~
三、有“草莽气”和“不平之气”。
这里可能要涉及到一个《水浒传》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些“好汉”,到底算不算英雄?
这点上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孙述宇先生的意见,就是《水浒传》原著里的这群好汉吧,大部分,恐怕放到哪个年代都算不上英雄。只是同样是孙先生的意见,《水浒传》本来就是“诲盗”的,所以它一方面刻画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极为真实细致,另一方面又有故作夸张甚至极端化的地方,比如杀人不眨眼而且很多手段称得上恐怖;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吃人肉”的描写;比如“女人都是祸水”(这点以前写过一个答案:“说的比较详细一些)
简言之,《水浒传》本来也没打算去塑造符合大众审美的英雄,宣扬多么高尚的正义和理想。到元末明初时的这个故事,至少是《水浒传》原著前半部的基本内容,已经几乎完全是反社会指南了。
但是这样一本书,又凭什么感动人呢?
我觉得是两点原因:第一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本来就不是一定要宣扬“正能量”才是好作品。相反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够不够伟大、够不够深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它能不能真实生动的刻画出人性和社会中“恶”的一面。而《水浒传》在这点上的表现,如前所述,恰恰是优秀的而且是优秀到足以超越时代的。
第二,水浒里的主人公们,大部分说不上是英雄,但仍然是“好汉”,是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始终在与命运搏斗的强者,同时也是社会主流秩序的叛逆者和破坏者。整部书从《水浒传》的书名,到内容情节,再到人物性格,通篇都弥漫着一种强悍霸道的生命力和一股不平之气。这股不平里面有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有被逼无奈走投无路,也有英雄不遇不甘寂寞,当然更多的还是对财富或强力赤裸裸的艳羡与追求,以及完全不愿受任何约束和压抑的无法无天。
而作为读者来说,谁能说自己的内心当中,一直都是全心全意服膺于主流的秩序和价值体系的,从来没产生过怀疑、憎恶甚至反抗的负面情绪?谁生平从没失过意,发过狠,跟别人或自己撂过两句狠话?
恐怕大部分人都是有过的。说到底人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全是充满建设性、认同感、同情心的一面,所以我总觉得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大部分人都能在《水浒传》里遇到读着读着忽然浑身一激灵的地方。——可能是那句简直是绿林好汉广告词一样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秤分金银”,可能是阮小七那句“这一腔血只要卖与识货的”,可能是林冲山神庙那一场风雪,可能是杨志抱着祖传宝刀站在东京街头的落魄,甚至更可怕的,也完全可能是李逵那个“排头砍去”的不管不顾。
而这种来自草莽的强劲生命力和不平、叛逆之气,在其他经典名著里是找不到的。红楼梦里也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甚至也有“补天”情结,但毕竟是贵族世家凋零后的残梦和挽歌;三国里也有豪杰无数杀伐无算,但无论曹刘孙还是司马,都在庙堂之上,也都在主流的框架之内。所以即使只从这点来说,《水浒传》也是无可替代的:它应和了人心中不满、不安于现状,意图反抗些什么、挣脱些什么的一面,以及充满了破坏冲动甚至是兽性的一面。所以往往越是现实中生活艰难的时候,人们越会想起这本书,包括民族危机或者说外来压力超过国内矛盾的时候,都会“转思草泽”(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评水浒传语),拿《水浒传》这本古小说来抒发自己目下的情绪。
何况《水浒传》的文学技巧还那么高。拿现在话说,“梗”太好了。所以就算觉得心气有相通之处,但是有些价值观或者描写实在接受不了,那拿来改造一下就是了。从《水浒传》诞生到现在,为什么衍生作品那么多,包括金圣叹这个水平的都愿意躬亲删改点评整理工作,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四、故事的发展余地大,可以为新的创作提供基础。
这点其实还是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来的。因为是“成于众手”的作品,所以《水浒传》原著的文本其实远说不上完美。比如很多人搞了挺牛掰的人设、或者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实是个龙套,典型的像关胜。。马幼垣先生就坚决认为这个人物相关的篇章是原著的大败笔;比如一些地方有bug;比如上一条强调的,这书鼓吹的很多观念,放哪个年代也得挨喷;再比如虽然这书到后来已经没多少抗金战争的色彩了,但最初创作时的痕迹,从细节描写到人物形象甚至到主题思想,都还留着不少,所以造成全书连主旨都有矛盾的地方,以致后来的学者为这部书到底是鼓吹“忠义”“以国为先”还是号召“反抗”甚至如太祖所言“讲投降的坏处”,费了无数的口水死了无数的脑细胞。。。其实现在看起来,恐怕只是因为这书并没有特别成熟的定本,是个化石一样的存在,换句话说大概连讲述人和整理者自己都多少有点稀里糊涂罢了。
但是作为一部文学水平足够高、闪光点足够多、故事框架也大的作品,这些缺点和不足,都成了留给后人的饭碗。放到水浒这里,不管戏曲作品还是评书,还是如张恨水那样直接提笔写同人续作,不光把原著的bug或者留白补的差不多了,而且很多作品甚至比原著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喜爱。但说到底,它们的底本仍然是从原著这里来的,包括原著的bug,在这时也成了另一种价值,同时《水浒》的原著,也在这个过程里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五、文本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有超出原著故事和文学之外的意义,比如有史学价值。
其实在四大名著里面,“水学”也就是对《水浒传》的研究,热度仅次于“红学”。这里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水浒传》版本很多,而且各版之间差异不小,光从回数看就有七十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N种。其中流传比较广关注度比较大的,一是回数少但是描写文字丰富(即所谓“文繁事简”)的百回本,一般称为“繁本”;二是回数多、故事多但是描写文字简略(即所谓“文简事繁”)的“简本”。而“水学”研究里一个大的掐点,就是争论这两个本子到底谁先形成的。。
这听起来也许有点无聊,但其实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因为追溯不同的版本,比较情节的发展演变,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部民间奇书的发展脉络,进而可以解读出更多的、关于当时社会文化艺术思潮甚至政治军事方面的信息。
其实就现在的原著已经有这个功效了:由于故事源头在宋代,书本身是民间累积创作,又用白话写成,所以《水浒传》里保留了很多宋元时期的语汇和社会风俗习惯。不少宋史学者比如王曾瑜、曾瑞龙,都曾就水浒和宋史研究专门撰写过文章。
(顺便插一句:ms现在不少网络写手都喜欢讨论怎么才能写出地道的、有特定历史朝代感觉的对白或者文风。其实你要写宋代相关故事的话,人物语言比着水浒写就差不多。虽不中亦不远。。)
再比如从《水浒传》里的一些早期文本孑遗,以及它更早的一些故事源头,比如《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来看,《水浒传》故事的最初发生地毫无疑问不在山东梁山(现在山东的东平-梁山-郓城-巨野这一片),而在晋冀豫交界的太行山。马幼垣先生就专门撰文分析过,《水浒传》里的“宛子城”,其实就是比着太行陉上的天井关碗子城写的。
而太行山在水浒故事开始流传的那个年代,是北方民间抗金武装的大本营。现在的研究者也基本都肯定水浒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南北宋之交太行义军甚至岳家军的抗金事迹,还有不少学者,比如王利器、张政烺、严敦易、侯会、孙述宇诸先生,直接就认为这故事最早就是以抗金义军和岳飞的遭遇为主题开始创作、传播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发现的材料还不多,所以尚没法完全确定,也因此有很多争论和猜测;但以后如果能有新材料发现,能补上这一块演变过程的话,毫无疑问不光是能填补《水浒》研究的空白,对当时的历史研究也会大有裨益的。
而且说真的,关于《水浒传》这个故事系统如何从抗金义军变成纯粹的草寇,如何从太行山地区挪到北宋末活跃在淮北、山东、冀南一带的“巨寇”宋江身上,最终又落脚在宋江等人并未长期停留的梁山泊。。。本身其实已经可以拿来另写一部小说了。只要你了解相关信息又有足够大的脑洞。。。
最后还是想搭问题安利几本自己比较喜欢的水浒传研究著作:
这里面马幼垣先生的书应该说是功力最深学问也最硬的,原因是他老人家其实是治海军史的,同时受过西方的学术训练,特别注意研究方法和材料的掌握程度;但是老人家同时也火气比较大。。有些论断和批评以我的浅见未免太严苛了。再就是讨论版本的篇幅,如果不是票友、不特别熟悉的话,可能会有点晕,所以有兴趣阅读的话不妨先挑一些小问题考证或者人物点评看;孙述宇先生的那本现在有了大陆简体字本:,但内容是一样的,文字本身也很好看好读;侯会先生那本也是很扎实的研究著作,除了版本分析特别有用之外,分析水浒故事和杨幺事迹渊源的篇幅尤为有趣。
另外还有几本觉得不错的研究书目暂时没找到网上资源,先列个豆瓣条目:
;;《》(余嘉锡)
——其实曾经有段时间特别不喜欢读这些名著研究类的书,因为总觉得文学故事凭自己阅读感受就好,看多了分析研究反而容易被框住;但后来慢慢发现还是应该读的。一本好的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另类编年史,那么庞大的信息量,单凭自己去汲取和体会总难免有不到之处;何况出色的文学研究,是能够激发新的阅读原著文本的兴趣的,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8/8 首页 上一页 6 7 8
更多阅读
读《水浒传之豹子头误入白虎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感想——唐古拉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感受
读《水浒传之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感想株洲六零一中英文小学 四年级 275班唐古拉指导老师:邱霞这篇文章简单描述了:一天,鲁智深在菜园子的一个空地上,抡起铁禅杖,在
新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86集(全)DVD高清迅雷下载地址(张涵予安 水浒传张涵予版分集
新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DVD高清迅雷下载地址(张涵予、安以轩等)懒虫的云淡风轻找来的高清分享给喜欢水浒传的朋友,不管拍的好否,这个小说就是经典。下载方法,打开迅雷,复制下载地址即可,或者新建迅雷任务,复制进去,可下。ftp://ds:
评书 单田芳 《水浒传》360回全集 32Kbps 在线收听 评书水浒传单田芳下载
单田芳评书《水浒传》360集在线收听备用在线收听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sshz
《水浒传》作者、内容简介及系列作品在线阅读 水浒传的作者简介
《水浒传》汇评本在线阅读
读书笔记—《水浒传》之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阅读时间:2012年11月24日阅读地点:家里阅读书目:《水浒传》之张都监血溅鸳鸯楼阅读感言: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张都监血溅鸳鸯楼,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知道了:武松因为“投错了宿”,让自己进了囚室,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