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没有什么太大的更新,如果有错别字或者看不懂的地方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就行。
58000字干货预警。
——————————————————————————————————————————
总论:
本答案旨在告诉你看到问题应该怎么思考,本问题下,很多的回答是关于如何“答题”的,却少有关于如何解题的,殊不知解题才是做题的前提条件。
很多答案强调刷题和背书,我们的实际经验却告诉说“题目刷不完,我哪里记得下来这么多东西,刷题没什么效用”,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本答案会告诉你背基础知识最有效率的方法,会告诉你如何刷最少的题获得最好的效果。
如果你已经厌恶了题海战术,你不是一个人,刷题是最没有效率的方法。事实上,每一种题目都有其对应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根本不需要从刷题中得出,因为它本身就在那里。
——————————————————————————————————————————
每一个答案前面都要标上序号,每一个答案写完之后,下一个答案一定要在新的一行写。为什么?为了排版的整齐,为了老师能够清楚地找到你的答题要点,以免漏扣分。高考卷的出题一定是非常严谨的,绝对不会有多余的内容,每一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如果看漏了,就很可能少了答案,这些可能会有额外信息的地方包括但不限于:古诗文阅读中的注解现代文阅读中的附加材料。图表理解题的题干。如果错了,最好是划一条横线过去,涂改的痕迹莫太大,影响卷面整洁。无论什么题,关键词写在前面总是好的,方便老师锁定关键词,以免漏掉冤枉分。书写一定要注意,答主就是因为书写问题在很多题目上吃了大亏。有一次模考,地理一道十分的选做题,答主的答案跟标答一个字都没差,结果老师看都没看只给了两分。我的同桌把别的题目答案写上去了,但是因为字写得好,老师给了五分。我所在的地区改卷经常出现这样草菅人命的现象,不知道别的地区有没有,但是我觉得这个需要警惕。时间分配:现代文阅读:15min文言文阅读:20min诗歌鉴赏:20min古诗文默写:5min大阅读:25min语言文字运用:15min作文:50min以上是标准的时间分配,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可以根据这样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进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从而调整做题的节奏。答主往往是拿到试卷先写默写再按照顺序写过去,因为我习惯了。拿到题目先看一看作文,这样的话脑子里面就会先构思一下,提前积累一点素材,避免临阵磨枪。在语文试卷中,需要你有相应语文基础的题目有:文言文阅读。需要知道:古文的常见实词用法、常见虚词用法、常见句型、文学常识。古诗文阅读。需要知道:古代诗歌常识,常见的诗歌体裁,著名作者的生平,常见的诗歌情感,常见的诗歌手法。语基题(选择题13-15题)。需要知道:常见成语的用法,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见的语病类型。如果你需要买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类的辅导书的话,建议你看一看有没有包含以上内容。这篇答案在以上内容说明解题方法的同时也会给出一些如何打好基础的奇技淫巧。基础不好的可以试一试这些记忆的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篇:3选择 推荐时间:15min】
答题的时候需要先看题目,但是并不是要求你带着问题去看材料,因为问题太多了,3X4=12,你能带着十二个问题看材料吗?能我真服你。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把选项中的关键词圈出来,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再材料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核对。需要在题目的选项中划出的关键词为:专有名词,以及所有你不认识的词,因为专有名词往往是跟题目中的专业内容有关的。连词,“因为”“所以”“之前”“之后”这样的,这样的连词出现,往往会是“混淆因果”判断词,“是”“为”“像”“成为”这样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往往会错在一些细节内容的对照上。程度词,因为很多错误的原因都在于夸大或者缩小了层次。以上这些词,用圆圈或者下划线划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印象,在材料中看到这些词马上返回题目仔细对照过去。理解正确信息的转化原则:内涵不能变,表述可以变。逻辑不能变,句式可以变具体例证的适当延伸抽象信息的适当推理错误选项的常见错误角度:概念错误:主体偷换、 原因偷换、 结果偷换 、方法偷换 ;范围混淆、 形态混淆、 词义混淆、 引语混淆逻辑错误:强加因果、 因果颠倒 、主客颠倒、 是非颠倒;充要混淆、 语气混淆、 程度夸大、 程度缩小无中生有:部分无中生有、全部无中生有题目里面选项的顺序往往和材料的顺序是一致的,可以根据选项在题目中的位置大致猜出来对应的关键词在材料中的位置。第一题对应的部分往往在材料的前几段,第二题对应的部分往往在材料的后几段,第三题的答案往往分布在全文里面。材料里的内容往往是可以在原文之中找到的,但是和原文的说法都有一些出入,所以论述类文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知道正确和错误信息的边界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要知道哪些信息的转化是正确的,哪些信息的转化是错误的,具体往下看。举个例子,2015年全国2卷论述类文本的第一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在这里,划出那些“可能会出现在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在正式阅读文本之前的关键步骤,这样,你可以形成对文本一个大致的了解。
【具体方面的说明】
正确信息转化原则:
一、内涵不能变,表述可以变: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2015年全国二卷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2015年全国一卷
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015年全国二卷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2015年全国二卷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二、逻辑不能变,句式可以变: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2015年全国二卷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2015年全国一卷
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三、具体例证的文外延伸:
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5年全国二卷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四、抽象信息的适度推理: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2015年全国一卷
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 ——2015年全国一卷
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错误信息的常见误设角度:
一、概念错误:
主体偷换: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2014年全国二卷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2013年全国一卷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原因偷换:
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这个对中国画家非常重要。中国画是诗意的,也就是说,中国画有诗的意味。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 ——2015年杭州市一模
中国画有诗的意味,画面的构造往往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浓缩。
结果偷换:
关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要求身心放松、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返观内照,专注于意、气、神的运行,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对人的神经系统是很好的养护,可以健脑益智。 ——2015年武汉市4月调研测试
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太极拳注重吐纳导引,内外兼修,可以让人身心放松、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返观内照、健脑益智。
方法偷换:
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2015年湖北卷
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范围混淆: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2014年江西卷
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像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形态混淆:
有实物可考的最早传播介质,当推甲骨。 ——2015年长沙市一模
最早传播介质是甲骨。
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初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往往交叉使用,之后汉晋南北朝一脉传袭。 ——2015年青岛市质量检测
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两个概念交叉使用,到汉晋南北朝时二者合并为一。
词义混淆: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乏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2015年南昌市一模
大数据是指难以用日常的软件工具在许可的时间内对有关内容进行集合的各类数据。
引语混淆:
名世界顶级建筑师曾对中国一处建筑物“擅自模仿”表示强烈抗议,并称将就此对簿公堂;而对于中国建筑界的模仿风,“有考古学家甚至声称这是中国对自己‘全球霸权’的断言”。 ——2015年福州市质量检测
中国建筑界的模仿风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全球霸权”的断言。
二、逻辑错误:
强加因果:
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2015年四川卷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因果颠倒:
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2015年长沙市二模
美国的立国史虽然比较短,但是其产品和技术比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主客颠倒: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2014年江西卷
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是非颠倒: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诗有别趣,非关乎理,诗有它独特的趣味,它和逻辑思维的理有不同。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典型的重“神似”,比如徐渭画葡萄,几片叶子,潇洒跌宕,然后画几个圈,告诉你这是葡萄。你一看,真是像葡萄,画得妙极了。可是,你没有食欲,它引起的是你对美的感悟和想象。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中国人画画提取的是客观事物的精粹,而不是其外形。所以,仅仅能够引起人们食欲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是太好的绘画。 ——2015年杭州市一模
能引起人食欲的葡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未必是太好的画作,其原因在于它完完全全脱离于理了。
充要混淆:
如果把这种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处事的艺术,可以减少乃至避免许多刚性的社会冲突。 ——2015年武汉市4月调研测试
只要把讲究后发制人、礼让与威慑并重的太极拳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处事的艺术,就能够消除许多刚性的社会冲突。
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2015年安徽卷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语气混淆:
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2014年江西卷
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中,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程度夸大:
太极拳文化承载、传递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对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是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思维的一种践行方式。“天人合一”意味着自然界和人都是主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生共荣,不是人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彼此互为主体的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遵循,人要顺应自然秩序,才能最终达致与自然的和解、和谐。太极拳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动作松静舒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体验此意境,可以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2015年武汉市4月调研测试
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撕裂,而太极拳文化超越了西方启蒙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
程度缩小: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三、无中生有: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014年四川卷
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 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需要额外注意的问题:题目中未必只有一个选项是错误的,这可能是出题人自身的失误,所以要权衡选择最离谱的错误。不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可以自作主张!!———————————————————————————————————————————
【文言文阅读:3选择2翻译 推荐时间:20min】
高考文言文考哪些题型呢?
实词,这样的题目大多数都是给你一个句子,然后考的实词下面画一个点,然后点后面有解释,问你这个解释对不对。这种题,我们称之为“正误题”虚词,这样的题目通常是给你两个句子,两个句子下的虚词都有一个点,然后问你这两个用法相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考呢?因为很多虚词是没有意思的。理解概括题,这样的题目要么是给你六组选项,然后叫你选出三组都反应人物某种性格特点的题目,要么是给你四个选项,问你错误/正确的选项是哪一种的。断句标点题文化常识题,这样的题目通常不会考太难,而且跟第一类实词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往往可以带回原文中检验正确与否。翻译题,综合起来考察的题目 古诗文默写。
【首先讲实词】
需要准备的材料:语文基础知识手册X1 要求包涵常考的语文常见实词以及虚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考试范围:
常用实词词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生僻实词
几乎是所有的高考卷都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生僻的实词一定会出现。
这样的词汇怎么猜词呢?
这样的题目就有点类似英语中的猜词题,猜词根,看上下文,看后面的定语从句,转折句……总之有各种各样对付生僻词的方法。
怎么猜这个词的意思?
首先上下文可以判断字形也可以判断然后最后一道理解题可能也会出现这个词
常见实词题:网上有很多资料,基本上都是厚厚一打,150个词,200个词,然后告诉你对应高中课本的例句,所有的知识点都在里面,但是你又发现很难把全部都背下来。
怎么办?文言文实词需要记忆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但是你至少可以做到,看到辅导书上的一个实词,看到它的几个意思,可以根据下面的九种方法推断出几个意思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盲目地去瞎背,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体验,就是瞎背永远背不完。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里面提到,增加记忆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发掘内容之间的关联,把“弱结构”转化为“强结构”,而记忆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于这里。
大家在学习文言实词的时候可以试着用下面提到的九种记忆方法去记忆文言实词,应该会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文言实词的九大记忆方法:
一、词性分类法:认识一个词本质的时候,分类往往是最有效的,以下所有的方法本质都是分类,但是分类的角度不同。把一个实词按照词性不断分类,先分完大类,再分完小类。
For example:
信
诚信 失信于人实情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任 愿陛下亲之信之守信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的确 烟涛微茫信难求随便 低眉信手续续弹按照词性分类。
(1)(2)为名词
(3)(4)为动词
(4)(5)为副词
分成了三类,每个意象有两个意思,但是依然还不够,依然要进一步划分。
如何划分?
先看名词,诚信和实情怎么区别?我们发现,诚信一定是对人的,实情一定是对事的。
再看动词,信任一定是信任别人,动词后一定要有一个宾语,守信就不用。这就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再看副词,的确和随便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意思是相反的。一个是正义的,一个是反义的,在古汉语中,这就叫“反训”,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第一种是确定无疑的,第二种是爱谁谁的。具体分辨要看语境,只要有语境就不会出现歧义。
希望大家把这种分类的体系记下来。
再举一个例子:
故
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以前的 豫章故郡 因此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故意 故久立与客语(1)(2)为名词
(3)为形容词
(4)连词
(5)副词
那么,我们发现名词还是有两个意思。继续划分,原因是对事的原因,交情一定是与人的交情。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
固: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坚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巩固,使……坚固)君子固穷。(坚守) 蔺相如固止之。(坚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1)(2)为形容词
(3)(4)为动词
(5)(6)为副词
坚固是使物坚固,固执指人
巩固是对人的的,坚守是对己的
坚决的动作比较具体,本来比较抽象。
二、词汇现象法。词汇现象,就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古文的实词很多就是由一个基本义加上这三种现象组成的。
For example:
亡
灭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逃走 古今异义通“无” 通假意四个现象正好就是,基本义+三个词汇现象
从
跟随使……跟从 使动用法听从由 介词通“纵” 通假义跟随是具体的,听从是抽象的。介词“由”更为抽象化。都是由基本义抽象化得到的意思再加上一个使动义与通假义。
很多古今异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些今义可能并不短暂,只不过相对于以前的意思相对后面一点,今义不一定就是现代的,可能古代也有。
比如“国”:
国家诸侯国 汉代以后出现,以前叫邦,因为避讳而改成的国。国都 周代出现的意思,城里叫国城外叫野。国里的叫国人,城外的叫野人。地域,乡土 最本义
三、意义关联法:由一个本意不断地引申,可能会延伸出很复杂的含义。
For example:
过:
1.经过→2.超过→3.过分(贬义引申)→4.过错(名词化)→5.犯过错(动词引申)→6.责备(犯错之后就要责备他)
道:
一开始是"道路"的意思,然后动词化延伸"取道",抽象化延伸为"道理"。"道理"褒义化就成了"道义"。
道又有一个单独的意思“说”
绝:
本意是“断绝”,引申为“与世隔绝(和全世界都断绝了)”,你要过河就是把一条河绝断,因此又有“渡过”的意思。
再从另一个方向引申为“到”,最后在引申为“极点”
→如果你不知道意思就自己编出来意思。
辞:
如果你要离开了,你就要“告别”,告别你一定要向主人“道歉”,道歉的时候你一定要说一些话,这就是“言辞”,主人知道你说的话一定是“托词”,但是主人不和你“计较”
→你还可以把所有的意思编到一句话里头
期:“期望”到“一整年”的“期限”
因为既有动词,又有名词,形容词就修饰名词,副词就放在动词前面修饰。
四、因型求义法。汉字是有象形意味的,因此可以根据象形来推测本义。但是汉字并不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汉字常用字的比例不超过5%,汉字多是形声字。
For example:
及
看它的字形,它最开始的字形是什么样的?
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把手,前面的人在跑,后面的人把他抓住了,这就是“到"的意思。
然后再抽象出两个意思:一个是赶得上,一个是比得上。赶得上是具体的,比得上是抽象的。
再往下引申,进一步抽象,就成了虚词“等到”和“和”,一个是副词,一个是连词。
再比如“解”这个字,先是一头牛,牛旁边是牛角,上面是一把刀,意思是你要用到把牛和角分开,所以是“解开,解剖”的意思,进一步抽象引申为“解下,卸下”,最后成为“解答”的意思。
再比如“气”这个字,一开始的时候长这样:
就三横,表示云彩,后来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抽象成为了所有的气体~然后繁体字里加了一个米,跟气一点关系也没有,还是简体字表意更加准确一些~
五、因声别义法。把一个字分为几个读音记忆。
比如“数”:
读"shù"的时候是名词“数量”或者“命运,气数”
读"shǔ"的时候是动词“数数,计算”
念"shuò"的时候是名词“屡次”
还有一个音"cù "意思是繁密的(数罟不入洿池),但是读音是不考的。
“恶”:
这个词,念"è"就是不好的,是形容词;
念"wù"就是动词“厌恶”,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报任安书》
念wū就是副词“怎么”(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六、常用特殊法。高考经常考的是常用词,而课本里注释出的常常是特殊的用法,是用来疏通文意的,但是特殊的用法往往不是用来背的。高考中很多要考的常用实词在课本中是遗失的。教材的的作用往往是告诉你在默写的时候什么是正确答案,因为古籍的版本太多了,教材往往是选择一种版本。
但是很多辅导书里面依然选出了很多特殊义
比如说:
疾
疾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讨厌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嫉妒——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这是一种特殊化的讨厌,不用背,高考通常不用让你区分嫉妒和憎恨(除非疯了)。快速的——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宏大的、巨大的——声非加疾也→ 这个古籍中是特别特殊的用法,不用背。
七、感情褒贬法把词按照感情色彩分。
For example:
爱
喜爱 褒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吝啬 贬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八、具体抽象法。很多词是具体的词不断地抽象化,有的甚至都抽象成了虚词了。
For example:
得
获得→ 一定是具体的东西——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具备→ 一定是抽象的东西,某种素养,某种品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能够→ 能愿动词,动词本身都抽象了——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应该→ 干脆就变成虚词了——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好
女子长得漂亮女子的所有优点→ 进一步抽象了所有好的地方→ 进一步抽象
九、古为今用法根据现在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中的一些意思,可以借助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资源反推古汉语的意思。
这个方法可以在现在大量使用,汉语中有大量保留古义的词语!!
For example:
察
观察→ 现代汉语还保留了这个意思,观察具体的东西考察→ 意思也是相同的,变成了抽象的,考察抽象的东西,一件事精明→ 形容词,善于观察的人一定是精明的假
假借,借→ 现代汉语也保留了这个意思,借具体的东西借助→ 这就是抽象的东西,借助某一个素质、条件弥
越来越→ 现代汉语中有“欲盖弥彰”这个词满→ 现代汉语中还有“弥天大谎”这个词迁
变→现代汉语中还有“变迁”的意思升职→ 现代汉语中还有“升迁”的意思放逐→ 现代还有“迁徙”的意思,君主让你搬家就是放逐了
词类活用怎么翻译?
了解词类活用前,首先要了解词类活用的本质。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渡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点篝火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东——向东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军——驻军 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王——称王从其中归纳出本质,我们发现,名词活用为动词,本质是一个动宾结构,但是省略了动词,只剩下宾语。除了第三个,东在这里是一个状语,但是同样省略了动词,这一类只用在方位名词上。名词作状语:第一类:方位名词作状语 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内外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翻译方式:名词前加一个“向”第二类:方式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翻译方式:名词前加一个“用”第三类:比喻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翻译方式:名词前加一个“像”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方式:原词后面加一个“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方法:形容词前加“变”使动用法(这个容易错)使动用法分为名词使动,形容词使动以及动词使动。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成为王翻译方法:前面加“使成为”形容词使动: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变弱翻译方法:前面加“使变”动词使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舞——使舞翻译方法:前面直接加“使”意动用法(易错):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认为XX是朋友翻译方法:认为XX是+名词形容词意动: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怪——认为XX奇怪翻译方法:认为XX+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较少,而且看了都知道)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补充一下,现代文里面也有一些活用的现象,比如说:
“这个人很二” “二”就是动词“你傻逼呀” 这个“傻逼”就是动词
通假字怎么破?通假字在高考出题的范围不会局限于课本之内的内容,因为通假字是古文里很常用的一种现象,大量存在,只要看见音同,音近,意义无关,相互取代,就可能会是通假字。如果你觉得A通B,把B代进去如果意思通,那就是通假。
【虚词篇】
首先一个重要的理念:虚词不光是在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还在考文言的语法句式。有些区分的题目,只要区分了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直接区分。因此了解文言虚词,一定还要了解文言句式语法。
【文言文十八常用虚词】:每个虚词后面都用相应的记忆方法,每个词不超过十个字,十八个虚词一共不超过一百八十个字
【而】——并承转饰
表示并列,“又”。左右词性差不多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表示递进、承接,“并且”“就”“接着”(最重要的意思)。只要有先后,就会有承接,在时间上是承接,在逻辑上是递进。不过高考上不会要你区分承接还是递进。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示转折,“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③小学而大遗。(《师说》)表示修饰。相当于“地”,修饰后面的动词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以】——靠(方式)、来(表目的)、把(表对象)、因(原因)、于(除了被动其他三个意思都有)、而(除了转折其他三个意思都有)
表示工具、手段、凭借,“靠”“拿”“用”“凭着”。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3.表示对象,相当于“把”。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表示原因,相当于“因”。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表示时空,相当于“于”。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而”。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于】(相当于at、to、by、than四个介词。时空对象被动比较)
表示时空,“在”“从”“到”。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表示对象,“向”“对”“对于”。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被动。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表示比较。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乎】(于的所有意思都可以表示,被动比较少。同时还可以表示三种语气“疑问”“感叹”“猜测”,相当于“问叹度”,都放在句末,是句末的语气助词)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语气。“吗”“呢”。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的时空、对象、伴随、比较,很少表示被动。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之】——代、的、取独、宾前、定后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助词。表示领属,“的”。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②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取消句子独立性,位于主谓之间。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③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宾语提前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补足音节,无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其】——代、问(句首)、度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形容词第三人称,“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未有知其修者。(《逍遥游》)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代词第三人称,“他”“它”(包括复数)。①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远指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近指代词,“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特指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其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何】——问(代+副)、叹(常与其搭配)
(一)用作疑问词。作状语,副词,“为什么”“怎么”。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作宾语,代词,“哪里”“什么”。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作定语,形容词,“什么”“哪”。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用作感叹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焉】——兼、安(疑问词)、也。兼词还是无义的区分是高考常考的。
兼词,“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遥游》)④置杯焉则胶。(《逍遥游》)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疑问词,“在哪里”“从哪里”“怎么”。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③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表示停顿。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者】——一个结构(adj./v. +者)+一个句式(判断句)。
“……者”结构,把动词、形容词变成它的主语,“……的人”“……的东西”。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②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③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助词。①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②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定语后置标志。判断句标志。
【所】——一个结构(所+v.)+一个句式(为所句)
助词。“所+动词”结构,表示动词的宾语,“所……的人”“所……的事物”。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⑤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⑥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表示被动,“为……所……”结构。
【乃】——就、竟、是
表示顺承,“才”“这才”“就”。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表示判断,“是”“就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并且(并列)、况且(递进)、尚且(让步)、将且(时态)
表示并列,“而且”“并且”“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表示递进,“况且”“再说”。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表示让步,“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表示时态,“将要”。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你、如果、好像
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示假设,“如果”“假设”。①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表示相似,“好像”、“如”。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
【为】按照读音分。
二声:
句尾表反问语气。为所句表被动。四声:目的、对象
除了第一个意思其他的意思都在句尾,因此看到为字,一个在句尾一个不在句尾意思肯定不同。
表示被动,“为……所……”结构或单独用。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表示原因、目的,“为了”“因为”。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表示对象,“给”“替”。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④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因】——趁(少用但常考)、由(少用但常考)、就、因、据、借
趁机。①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因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依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则】——就是
就。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也】——判断(者也句),语气(四种用法不要求区分,因为在所有的语气中都无义、但是这个字去不去掉原来的意思都一样),停顿(主谓之间)。
前两个意思一定在句尾,最后一个意思一定在句中。
表示判断,“……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表示陈述、疑问、感叹。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表示停顿,位于主谓之间。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⑤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⑥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与】——with、than、and(←第三声)。叹(第二声)
表示伴随,“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③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④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⑤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⑦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表示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表示并列。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②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常考文言虚词的实词意义】(虚词题里面出现这些很有可能就是错的)
所:处所。
为:①做;②认为;③是。
①做;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②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两小儿辩日》)
③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以: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①沿袭;②寄托。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与:①给予;②交往;③赞同;④参与。
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③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①效法;②法则。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
②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国语·晋语》)
之: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断句篇】
断句考察对句式、虚词的理解。虚词前面已经讲了,那么再补充一下句式部分。
【一些文言文常考句式】
判断句:A,B也A者,B也A者,B者也A,B者也↑上面四个是同一类,前面要么没有要么加一个者,后面一定得有个也,加不加者随便。
A,B A为BA非B宾语前置:(这里的倒装一定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因为古汉语里面这里的倒装是一定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沛公在安?但是因为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一定要前置,所以“沛公在安”是错的。否定句中,任何代词作宾语前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注意疑问词,否定词和“之”
定语后置:一个之和一个者:…… 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之和者引导一个定语后置时,者在后面。……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被动句:只需要掌握以虚词为标志的被动句,其他的都不需要掌握。标志:于见为所(我又贱又猥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Ps:↓以下两个名词和动词刚好反过来,这样区分。
见v.于n:见笑于大方之家
为n.所v.: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九法(除了老生常谈外还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虚词首尾法:找到句中的虚词,根据虚词的作用断句。大多辅导书都以这个为第一个方法。基本位于句首的虚词:看到这些基本上前面打上一个“/”引导话题:若夫、且夫、至若表示疑问:何为、何以、何故表示反问:得无表示结果:故、是以、是故表示假设:若、苟、向使表示感叹:何其表示递进:矧表示推测:盖表示转折:然则表示时间:是时、曩、既而表示限定:惟、唯表示概括:凡位于句末的虚词(看到之后在后面打上一个“/”):矣、焉、哉、邪、耶、也矣、耳位于句中的虚词(看到之后用处不大):于、以位置不确定的虚词:而:句首表示转折,句中表示并列、递进、修饰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句中相当于“于”也:句末表示陈述、判断,句中表示主谓之间的停顿之:句中表示从属,相当于“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末作代词与:句中表示并列,句末表示反问夫:句首作发语词,句中表示“那”然:句首表示转折,句中作代词或形容词词尾为:句首表示被动,句中表示对象、目的,句末表示反问独立成句的虚词(碰到之后前面后面都要画“/”):嗟夫、嗟乎、呜呼、噫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
多音节虚词可靠性更强,“也”可以在句末,也可以在句中;但如果是“也已”,后面毫不犹豫地画上一个“/”。两个虚词叠加或者两个字的虚词比较确定。“何”位置不确定,但“何其”“何以”一定在句首。“故”表示所以的时候在句首,表示原因(__之故)位置不确定,但前面有“是故”一定就在句首。虚词位置具有相对性,尤其是单音节虚词,和第一点相对。这个一出现,一些名家学者也会出错。如果发现读着不顺,就一定要往回看一下,可能是错的,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因为高考给你的一定是确定没有错的。注意虚词有实词的意义,一旦有实词的意义,就很难确定位置。“耳”虚词在句末,实词不确定。“为”读二声反问在句末,被动在句首,四声在句中,实词就麻烦了。“与”一般在句中,表语气反问在句末,表实词如参与就难说。“则”基本在句首,表“法则”“遵守”就麻烦。“之”表动词就麻烦了。【Ps:有实词意义的虚词清单在前面,可以参考】For example:画线句子要断
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能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也,力不敌也。 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 鹯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 。
断句:
人主贵正而尚忠(贵正和尚忠刚好对偶)/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虚词)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双音节虚词)方员之不能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句首发语词)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也,力不敌也。 是故(句首虚词)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双音节虚词)雀之见鹯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矣基本在句尾)/是故(这个前面一定要画)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 。
固定句型法: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假设句、总结句。发现句中的句式。判断句:者、也、是、非、乃、则倒装句:之、者被动句:于、见、为、所、被、遭受反问句:a.焉、岂、安、何、盍、孰。在句首b.乎、哉在句尾?假设句:苟、使、若总结句:凡、此数者For example: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者、无之,判断句标致)/故君子不出家而能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三个者也,都是判断词)/
对偶排比法:根据里面的对偶、排比断句。Ps:一到排比句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因为一错就错一堆~~~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前两个是对偶,找到了就好断!)/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这两个是对偶的!)/。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句首的表推测)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前几个都排比)/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
顶真反复法:上句最后一个词和下句第一个词接在一起,这个是最简单的断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两个山在一起)/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但是要注意叠词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叠词别画)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不要局限于一个字,可以一个词一个词重复。
对话标志法:类似“曰”、“云”、“言”、“道”是对话和引语的标志,后面就要断了。要注意其中的“曰”一个字,里面的最复杂,有四个要注意的点:
曰不一定要接话: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这里的曰就不用加冒号)。主语不是人就不能说话了。看说话要看谁在说话: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 皆非良材/朕问其故(要看清是谁说的,是皇帝还是工匠)/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注意发言者的切换: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说话的时候注意主人公是谁,甲曰之后乙曰,之后甲在说就不用加曰了,和现在的小说是一样的。)曰前面要不要断: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曰前面不用断、直接说)/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这个要断)/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为什么一个要断一个不要断?如果曰前面的动词和说话直接相关,就不断。如果曰之前的动词和曰无关,就要断!
一字破句法:断句的基础依然是词汇。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这个看到前后都要画上)/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如和之都是去的意思,所以要分开)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先易后难法:最弱智的先画出来,难的部分就可以缩小包围圈夫以子之不遇时/苟(如果的连词,一定在句首)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表示很明显,两个虚词连用)/矧(况且的意思,是递进,一定要画)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基本在句尾)/然(又是一个虚词,两个虚词连在一起)吾尝闻风俗与化(化是君主的教化)移易/吾恶知其不异于古所云邪
名词归属法: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假如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时候,句子构成这样:主谓宾 主谓宾
第二句的主语是可以省略的,谓语又有的是及物的有的是不及物的,而这样的话,第一个宾语的地位就不清楚,可能是上一句的宾语,可以是下一句的主语,这就是断句最难的根本性问题。很多题目就是难在这里。
又假如两个句子,第一个后面跟着两个宾语,结构就成了这样:主谓宾/宾 主谓
那么这个时候第二个主语又省略了的话,宾2很有可能会被误解成第二个句子的主语,这就是名词归属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谓语带不带宾语,第二个问题是谓语带的是一个宾语还是两个宾语。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三个要点
(1)识别专有名词;你要首先认出来它是一个名词。看到专有名词一定要记住,以后很可能用到。人名的简称一定要认出来。华歆王朗(这两个是人名)俱乘船避难/有一 人欲依附/歆(这就是之前说到的人名,因为这个词不常用,但是万一这个词很常用,就很可能弄混)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王就是常用词,很有可能混淆意思)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所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相携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人可能有别称,谥号。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这里的“仁宗初立章献临朝 ”就是之前说道的典型的问题,是“仁宗初立/章献临朝 ”还是“仁宗初立章献/临朝 ”这里的问题就是“章献 ”是前一个的宾语还是后一个的主语!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理解章献是什么意思?章献在此就是人名,但是是谥号,这个需要自己注意。有些古人的名字会很奇怪,尤其是汉代和汉代以前,那时的姓名制度这时候还不是很规范。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是商咄,还是见商/咄 ,商咄就是人的名字)/反而告其邻曰/商咄(这个词又出现一次,提示这就是名词)不若吾子矣.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这个是什么鬼?)/雍齿高祖之仇(发现这是汉高祖的仇人,而且看到两个词连用,按照顶真的原则也应该断一下)/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注意一些容易和常用词混用的年号,一定是__几年,__中,看到这个一定知道是年号。(2)辨别不同语法结构的合理性;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 ( 太傅)说王曰(对话标志法,断)/诗云(对话标志,断)/ 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诗经》里的断句通常看两个:1.四个字的断。2.押韵的断)/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群臣是前一句的宾语还是下一句的主语,这个就是问题,这里要考虑不同结构的合理性,是臣子朝君主才合理)有紫衣进者 曰益远寡 人恶臭 。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3)体察文意,确定主谓关系;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这里的问题是,诸葛亮驻扎的是渭滨,还是渭滨和关中,这就是上面说的第二个问题)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这里就可以有两种断法:断法A: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这里前面都很合理,主语都是诸葛亮,但是最后就不行了,因为诸葛亮自己就是军师,他还能请别人当军师吗?断法B: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综合运用法:把上面的几个方法综合运用
押韵法:杂言诗里面就可以根据押韵断,一些词曲中有,但是高考不考。
【古诗文的一些规律和技巧】(2016年5月29日更新)
文言文实词题的规律:生僻的词一定会出现,就像英语阅读一定有超纲词汇一样。猜词义的方法有五个:根据字形判断这个字大概在哪个类别里,跟哪些意思有关。“踵”字,足字旁,大概和脚有关系就行了。组词法:“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中的“就”,组词“成就”“完成”发现完全可以代入,就可以古为今用,用现在的词推断原文的意思。并列和对偶:“设九宾,胪传”“胪 ”和“传”并列,所以可以猜是传话的意思,文言文中的“同义复用”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是语病。“夫刻肌肤,鑱皮革”“鑱 ”和“刻”相对,所以它们可能意思类似。在诸子文章以及一些对偶特别多的文章里特别常见。选项法:理解题里的选项特别管用,第四题做不来的时候,看看第六题会不会有帮助。上下文推断法:“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通常是“更加”的意思,还是“渐渐”的意思,如果上文本来就讨厌,就是更加,如果本来不讨厌,就是渐渐。但是生僻词很有可能是正确的。词汇现象:词类活用是第一排除选择,如果发现连词性都弄错了,基本就可以排除掉,“法弗能正也”中的“能”是动词,如果解释成形容词,那一定错了。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不以教材为准则,而以语境为准则,只要能说通就一定是对的,因为通假字在古文里太常见了。实词题会考你实词的虚词义。“终不复言”中的“复”应该是虚词义“再”,而不是“回答”。实词题不一定考的一定是实词义,虚词义也会考。基本功:看似是生僻词的词可能教材会有,不符合(1)原则,这个是考你的基本功,初高中的文言文都算。“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中的“益”看似是生僻词,但是《苏武传》里有“武益愈”中的“益”就是解释为“渐渐”。“鄙”为“见识短浅”的意思在教材里实际上出现在“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诣”有“前往”的意思出现在《桃花源记》里“诣太守”。很多看似是生僻词,但是实际上教材里都有。一定要把教材吃透,初高中教材都要看。识别专有名词:“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中“薛”就是专有名词,后面的“及项梁之薛 ”就是前面一样的名词,如果不记住前面的,后面的很可能弄不明白。还是那句话,专有名词看到第一遍就要记住。虚词题的四条规律:这是除了古诗文默写以外唯一一个会考课内的。他出的四个选项八个句子里两到四句一定是取自课文的,而且初高中都有。以考纲中的十八个常见虚词为主(上面有),但不限于十八个。虽然是虚词题,但是会考实词义。实词义是虚词题的第一判断准则,如果看到有一个虚词用的是实词的意思,第二个肯定是虚词的意思(不然就不是虚词题了),遇到这个一定是错的。(绝大多数情况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是)语法都在虚词里考,都是通过虚词体现的。考“为……所”实际上考的是被动句。翻译题要注意七点:注意字字直译,一个字一个字对,一个字也不要放过。辨别词类,会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很可能就是判分点。所以一定要清楚上面讲到的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区分句式,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其中“于定陶”是介宾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凡是倒装的都恢复原来的位置!区分古今异义:“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这里的“兵”就是兵器,不是士兵。为什么?①、后面是旗帜,旗帜是东西,兵要和东西对应。②.前面已经说过士兵了。保留专有名词,不翻译。“汉王”不用说“汉代的王”,直接往下代。补足省略,文言文会有省略句,要把缺的省略下来。“陈车骑步卒卫(以)宫,设兵张旗帜”,这里省略了表示目的“以”,标答里面一定会把省掉的补上去,所以你也要补上去。“设兵张旗帜 ”这里要翻译为“设置兵器并且张开旗帜”,并列次是要加进来的。暗换的主语也是要补回去的。某些修辞要有限度地意译,“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中“穷困废辱 ”四个一样的意思,属于同义复用,翻译的时候只需要翻译一个就行了,就翻译为“穷困潦倒”。又如“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15年安徽卷)”这里的“蜂起”的标答是“纷然并起”,这个就是典型的修辞意译,如果觉得不保险,就写成“像蜜蜂出巢一样纷然并起”保证不扣分。
【分组题的三看】
拿下面09年北京卷举例: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看主语,主语是一个特别好的标准,很多题只要你看主语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这道题里面,主人公是叔孙通,(2)的主体是刘邦,排除A和C。B和D比较,(3)和(4)一样,所以就看(1)和(5),再比较一下,(5)的主语不是叔孙通,所以又排除,答案直接就出来了。→B。但是看主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主语有没有暗换,文言文中的主语常常暗换,不要光看第一句话的主语是谁,比如(1),第一句话主语是刘邦,第二句的主语就偷换成了叔孙通。这句话的主语不是他,但是是他说的,也算在他身上。(3)的主语是儒者,(4)的主语是若,主语都不是叔孙通,但是是他说的,也可以证明他识时务,这样的话,主语还是叔孙通。总结一下:主语有没有暗换,以及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这两点是一定要注意的。一般的规律是,去掉一个圈,你就去掉了两个选项;去掉第二个圈,答案就出来了。看谓语,看这个人哪方面的事迹,和题干事迹无关的排除。看状语,如果题目讲的是“直接表现”,那么经过了二级引申的一定是错的。以判主语为主,辅之以看状语谓语。
【理解概括题的八大干扰因素】
无中生有,原文里面没有的信息加进来了。张冠李戴,张飞干的说成是李逵干的。夸大其词,看到绝对化表述一定要小心,或者范围的绝对化,把几个人说成全部,或者程度的绝对化,把可能说成一定。搬弄是非,明明说是,却说不是。主客颠倒,张飞对李逵干的事说成李逵对张飞干的事。偷换概念。混淆已然和未然,原文里想干的事变成已经干的事。关键词语的古今异义没看出来,这种题的本质还是词汇题(上面有一个例子)
——————————————————————————————————————————
(3)诗歌鉴赏:2简答 推荐时间:20min
——————————————————————————————————————————
诗歌需要的知识储备有:常见的意象以及其含义,以及为什么有这个含义。常见的诗歌手法以及修辞。常见的诗歌题材以及情感。常见的作者的生平【不常见的常常会在注释里面告诉你】诗歌的意境分为四要素:时间、地点、天气、虚实。分析一首诗的景物(意境),要由四要素下手,划出关键词。答案的组织一定会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事实层面:写了什么、怎么写。品质层面:物的特征、人的性格。情感层面:人物心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思想层次:中心论点、表达什么的哲理(哲理诗)以上四个层次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包含以上四个层次,比如说古诗词中“描写了一朵坚强傲雪的梅花(事实层次),通过XXX的手法表现出梅花XX的性格(事实层次+品质层次),表现了作者的XXX情感(情感层次)”这里缺少了思想层次,答案依然完整。中国的诗歌一定是具有抒情性的,也就是说,回答常常会落实到诗人的情感,这个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如果不知道什么情感,再看看注解里面的作者生平,猜都能猜一半来。正常情况下,一首诗的各个部分可能会隐藏以下的信息:诗题:诗体、意境、生平、风格。作者:时代、流派、生平、风格。注解:背景、情感、风格。小序:背景、情感、诗体。【这几年考试都没有小序】意象:意境、风格、诗体、情感。诗眼:风格、诗体、技巧。题干:风格、考点、范围、层次。顺手转一个古诗词的风格技巧类的答题模版,但是要注意结合上面提到的四个层次来组织答案:
诗歌的常见风格
1、平实质朴:运用白描,不加修饰,浅白如话,自有深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含蓄朦胧:言近旨远,留白想象,意在言外,藏而不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清新明丽:语言活泼,意境优美,景色怡人,情感欢快。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沉郁顿挫:气氛凝重,感情蕴藉,字句铿锵,含义丰富。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雄浑豪放:用词夸大,意象巨大,气象宏大,志向远大。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 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婉约细腻:意象柔美,语含忧愁,情调缠绵,气如抽丝。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苍凉悲壮:触景伤情,怀古讽今,忧心社稷,壮志未酬。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冲和淡泊:感情闲宁,月淡风清,洞彻透明,忘我之境。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旷达不羁:潇洒飘逸,高洁特立,随缘自适,乐观积极。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For example: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点明风格)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色,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神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逐句分析)全诗抒离情而不直露, 言有尽而意无穷。(阐述作用)
常见修辞类型与炼字修辞题解题套路
1、比喻:
⑴明喻:注意比喻词和词类活用。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入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孟郊《同年春燕》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暗喻:注意判断词。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佚名《步出城东门》
⑶借喻:注意形象事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入蜀》
⑷博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2、借代:
⑴以特征代事物: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以“蛾眉”表示美女。
黎首:犹“黔首”。黎,黑色;首,头。古俗百姓用黑巾裹头,故以“黎首”为代称。
布衣: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以“布衣”代平民。
角巾: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借指隐士或布衣。这里代指隐士。
粉黛:妇女所用化妆品,代指美女。
纨绔:古代贵族子弟所穿的细绢裤,这里用以代贵族子弟。
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贵族子弟。
缁衣:僧人。原指浅黑色的僧服。僧人穿缁衣,因以缁衣表示僧人。
⑵以性状代事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⑶以位置代事物: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天末怀李白》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⑷以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⑸以材料代成品: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陆游《枕上口占》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⑹以具体代抽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杜甫《无家别》
⑺以专名代通名: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
⑻以人名带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虽非手介胄士,畴昔览穰苴。——左思《咏史》
⑼以典故代事物: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3、夸张:
⑴叙事的夸张:写不可能的事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人蜀》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李白《橫江词》(其六)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苏轼《真兴寺阁》
⑵比喻的夸张:夸大事物的性状。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⑶数量的夸张:夸大事物的数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4、拟人:尤其注意动词。
⑴言人之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⑵做人之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沙》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5、通感:不同感官的融合,落脚在于写心传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6、对偶:律诗、绝句题中应有之意。
⑴单句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义》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文天祥《金陵驿》
⑵隔句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7、炼字:
诗眼的位置
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
换句话说:
只要是五言诗,诗眼一定在第二个字、第三个字或者第五个字只要是七言诗,诗眼一定在第二个字、第五个字或者第七个字⑴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⑵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⑶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
⑷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⑸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⑹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⑺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⑻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诗眼的词性以及作用
⑴动词:
传神妙用: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王勃《郊兴》
动静换用: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 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词类活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拟人化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⑵形容词:
通感移觉: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 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返璞归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 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化虚入实: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乡梦窄, 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
词类活用: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⑶虚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For example:
次北固山下①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潮平两岸阔”的“阔”改用“失”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直接答复)阔是空阔、开阔之意。(字面意义)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代入原诗)“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揭示情旨)
8、用典:
⑴语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⑵事典: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庄》
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人安乐窝,闲快活。——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闲适》
9、倒装:
海日生残夜(日生残夜海),江春入旧年(春入旧年江)。——王湾《江南意》
碧知湖外草(知湖外草碧),红见海东云(见海东云红)。——杜甫《晴》(其一)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孤城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竹怜新雨后(新雨后怜竹),山爱夕阳时(夕阳时爱山)。——钱起《谷口书斋寄杨初阙》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华发早生)。——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10、省略:
⑴省略谓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⑵省略虚词:
(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虽然)大道如青天,(但是)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
For example: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 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答: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 对偶,如一、二句对偶,三、四句对偶,五、六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常见技巧类型与表现手法题解题套路
⑴直抒胸臆:概括心理状态的词语直接出现在诗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 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⑵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抒发感情,有时景现情隐,有时情景俱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⑶托物言志:赋予事物以象征意义,注意诗中的抽象词语和事理概括。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萤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⑷以乐景写哀情:以亮丽清新之景抒悲苦哀伤之情。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燕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⑸动静结合:静景多以形容词刻画,动景多以动词刻画。注意对声音的描写。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⑹虚实结合:实即眼前所见,虚即想象之景。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清平乐
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⑺侧面描写:以旁人烘托主人公。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元 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双调]殿前欢·梅花
景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 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⑻渲染:从各种角度描写一个事物,动静、感官、远近、高低、今昔。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 “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指出使用技巧的效果)
———————————————————————————————————————————
【诗歌默写:6填空 推荐时间:5min】
——虽然很多老师都不讲,但是依然有很多可以讲的。
这里提出几个要点:
不能等到最后关头再去背:如果最后背,模拟考的分数就会错,对语文的估分就不准确就算你的估分是准确的,最后关头背依然会影响考试心态。不能只背名句:因为考试的时候,古诗文默写中名句的比例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很多次高考中一句名句都没考。名句和非名句的比例差不多1:1不能只背不默:在默写的时候会写错字,错字有四个方面:通假字,如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致有反文旁,另一个就没有,这就是通假的关系。繁难字,比如说“久在樊笼里”“落霞与孤鹜齐飞”,一些到“骛”就傻眼了。易混字,比如说“君当作磐石”,一个是“磐”,一个是“作”,容易和“做”混掉,稍有不慎就翻车!又比如说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容易和现在的“抱怨”混掉。虚字,这个老师平常讲不到,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近似的虚词可能会代换,另一个问题是无义的虚词可能会漏掉。比如《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一个这是一个标准的“为……所”句,很可惜这个是“为……之所”,这里面的“之”虽然是可有可无的,却是可有可无的。还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使”“哉”,虽然可有可无,但是可能就会漏掉。背诵和默写的区别是,背诵是顺着背的,考试的时候就容易依赖人的记忆惯性,而玩意给出下句考上句问题就来了。于是考场上就出现了,同学们做到这道题口中都在默念这什么东西的一幕,从第一句开始背到这一句为止。记忆惯性千万不可以过度依赖!背诵的时候千万要记熟段落的第一句话:为什么?万一第一句背不起来,后面的统统想出来了。而第一句你死也想不起来,因为再也没有记忆惯性给你去依赖。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记忆的起点。不能相信网络,只能相信手里的教材,辅导书也不要信,首先是网络不灵,字形容易输错,打古文的人通常用的是五笔,因为很多都是单音节的词,用五笔就可能写错字,如果识别古籍用的是OCR的话,形近字出现的概率是很大的,尤其是百度百科,千万别乱查百度百科(被百度百科坑过的同学请举手)。还有一点是教材不灵,教材里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删改的,有些时候网络上的反而是对的,教材是有意的改动。《劝学》就是一个例子,原文两千多字,把不同的段落都删改来凑在一起。第一个删改的原因是篇幅过长,第二个原因是防止出现争议。 再者就是现在教材选的版本现在都是有点问题的。
——————————————————————————————————————————
【大阅读:1多选3简答 推荐时间:25min】
建议写第二个应用文,小说阅读我真讲不来,我自己都老错,文学性毕竟太强,想写小说我不拦着你……本来试过总结一下小说的答题模版和规律的,但是后来还是失败了,这玩意好像真没什么规律,难写得很。答题要先把关键词写出来,然后划一个分号,再具体说明,不为别的,只为方便老师看到你的要点,免扣冤枉分。最后一问八分题往往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四分,后半部分四分。八分基本上,要么答两点,要么答四点。
【小说阅读】
四要素的分析: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遇到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可以往这个方面套。
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组织形式,即:从XX(要素)上看+分析
A、情节
a,情节梳理概括: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点作答
b,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顺序(层次清晰)
倒叙(产生悬念,避免单调平凡,使文章更生动;首尾呼应;表现主题人物性格)
插叙、补叙(补充说明事件,使“情节”完整;使内容“主题”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前后照应;表现主题“人物性格”)
平叙(使复杂的故事线索清楚明了;照应;对比;更深层次表现主题“人物性格”)
伏笔铺垫(同插叙,补叙)
c 线索 (单线,双线————明暗线) Ps:主要人物不可能成为线索
(a) 贯穿全文材料,前后呼应,联系从A、B到C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b)反复强调,突出“主题”、情感、人物性格(注意环境反映的性格)
(c)如线索有修辞,应有相应的修辞效果(最容易出现双关)
d 叙述角度 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生动,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态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客观灵活地展现丰富的内容,不受时空限制。
注意:不论哪种人称,都有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突出人物性格,揭示全文主旨。
e 行文结构分析:段落结构、总分结构、线索、叙事角度、分(一)(二)小标题的。
分析文章的结构:
1.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伏笔,奠定基调,铺垫,引起下文,引起读者兴趣……
2.中间:承上启下(可排列组合出三种,只承上,只启下,既承上又启下)
3.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收束全文,呼应开头,余韵无穷,制造悬念(留下想象的空间),深化主旨……
可以简化记忆为:
1.开头:点总悬伏奠铺引引(可以这么记忆,想象有个叫点总的家伙,在悬浮列车上开了个店铺,居然还盈利了)
2.中间:承上启下(解说略)
3.结尾:点总收余深呼悬(记忆法接上,既然盈利了,所以点总我深呼了一口气:真他妈爽啊)
分(一)(二)或者小标题的好处:突出重点、强调人/事、表明作者的态度
f.情节特点: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欲扬先抑、意外巧合、前后呼应、暗示伏笔、设置悬念etc
g.情节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表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 3.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
B 人物
a 人物形象(性格)概括 【通常用两个词(XX和XX)】
b人物描写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
c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主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情节,表现主题,表现写作意图。
(b)次要人物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使人物之间产生联系,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丰富“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全在这了)
(c)“我”的作用:作为第一人称——我是事件的经历者观察者,亲切自然真实生动,自由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 环境
a 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 点,季节,气候,时间,景色等。
社会环境:社会时代背景,即社会生活,阶级关系,政治斗争等。如房间陈设,街巷建筑,人物关系,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
b 环境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季节和环境和环境特点。
(2)运用手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关系,命运。
(3)写出时代特点,表现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c 环境的描写手法
借用诗歌的手法,关注写景角度顺序。
D 题目
a 运用修辞(关注双关,比喻———词语的表义与深层含义),突出主题。
b 题目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c 题目是小说的环境,题目具有小说环境的作用。
d 题目设置悬念,暗示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与后文呼应
———————————————————————————————————————————
【人物传记阅读】
———————————————————————————————————————————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记文到底要考哪些题型:
要点概括型原因分析型风格技巧型开放探究型这四种题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解法。但是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强调几点:
阅读人物传记要有全局意识,以段落为单位分析文章的结构,逐段定位人物。遇到跨句与跨段叙述人物经历的,要懂得分析层次,注意概括。分析人物品质的时候,注意一件事只能对应一个特点。阅读正文内容之前要先读题干,题干并不是要你带着一堆问题去读题目,而是要你明确以下几点:人物的概况与全文的大意——这人是谁,他大概是什么身份,本文大概要讲他的哪些事情。答案的限定范围与分点方案,这道题要求我大概在文章中的哪些段落找到答案?从题干读懂题型,这道题属于四个基本题型中的哪一种?对应的解题方法是怎样的?注意相关链接,其中的往往是有用信息。————————————————————————————————————————
一、要点概括型。
对付这种题型有三步要做的事情。
去除无用的干扰信息:无特征修饰:某种意义上讲,马老师是个好老师。——这个“某种意义”是什么意义?好老师又好在何处?形象化修辞:马老师的脸红得像苹果。——我们只需要知道脸红就行了,后面的修辞不必要。具体例证:马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劳,比如有一次…… ——我们知道“勤劳”的品质,往往一道题就答完了。繁琐列举:马老师的优点太多了,比如勤劳、勇敢、智慧……——说了一堆,其效果等于没说。否定重复:马老师的课,他的成绩提高了。——后面说“如果没有听马老师的课,成绩就没提高”相当于反着重新说了一遍,也等于没说。主体不符:王羽是个好老师。——我们在这里讲的是马老师。找到有用的关联词: 转折:然而,可是,但是,反而 事实上,其实,殊不知分点: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何况,况且,而且,此外……之一,也,又,还,另一个,在……方面,包括,就……来看
总结:总之,综上,一言以蔽之 都,以上,大凡,凡是,往往,换句话说 重点:主要,在于,关键在于,重点是,指的是,……的是 与……不同,更 因果: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因而 取决于,决定了,终于,从而注意:如果看到以上词,一定要注意,因为其后出现的词很可能就是文章的关键词,而加粗的字体的内容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大家要留一个神。合并同类项:把文章中出现的,含义相近的词删去一个,只留下一个。合并的原则是:先考虑内容全面,再考虑语言简洁合并的方法是:最后合并,随手合并。前者是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做题的时候用的,到了后面熟练了之后,完全可以做到边做边合并,从而大大提高效率。二、原因分析题:
在要点概括的基础上的进阶题,要在要点概括上加上分析。注意分析出浅层的逻辑,不要忽略基本的常识。三、风格技巧题:
首先要清楚传记文的文体要求:传主要有代表性:事迹要有典型性:叙述要有真实性:描写要有文学性:评价要有公正性:其次要知道传记文的风格类型,以下都是套路,一定要背,因为就考这些了:内容风格上:以真实性见长:引用了数据、资料或事件参与者的陈述以文学性见长:对重点事件作细致刻画,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情感以公正性见长:引用他人评价,正反辩证看待,对翻案式评价给出充足理由以自我意识见长(自传):展现事件中的隐秘心态,突出自己最得意的成就形式风格上:选材详略:涉及时间断限、重点主题、人生巅峰语言风格:尤其是出自名家的文章结构方式:常规是按时间顺序写,也有倒叙、穿插轶事、夹叙夹议等方式其次我们要知道段落的作用:结构作用:开头/结尾:总领/总结全文,概括传主的性格特征开头/结尾:照应标题,呈现传主的某个突出特征(标题不能只有传主姓名和身份)开头/结尾:为下文/上文写传主的某些特征做铺垫/呼应开头:以悬念、倒叙、先抑后扬等方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以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发读者思考中间段落: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作用:概括本段大意,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作用:以翔实依据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增强文章可信度以细致刻画体现传记的文学性,增强艺术感染力以人物评价体现传记的公正性,增强文章说服力四、开放探究型题目:
同意与否:对传主观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甚至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要给出具体理由如果同意传主观点,就要将传主的观点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解释出来,如有必要,也可结合文中重要的例证。如果不同意传主观点,就要在传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反看法,如果文中例证不支持你的反对意见,则不必结合例证。如果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则要揭示出相反观点为何可以并存,并结合双方观点分别解释。并存的理由主要有:正反观点的适用范围不同,正反观点各有侧重,正反观点有不同的适用条件,等等。联系现实:以第一问答案为基础,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寻找一个例子,结合第一问答案去分析。为避免因第一问答案的错误,连带第二问也错,联系现实时一定要选择第一问答案中自己最确定能拿分的点。联系现实不能用文中的例证。 最好选择正面例证,实在不行才用反例。对例证的描述要具体,实在不行才作模糊处理。
以上就是传记文本(实用型文本)的所有题型已经相应的解题的方向,答主之前说过,这个方法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那么我们来试试用这个方法来实际操作一下吧!
2015年全国一卷中的实用型文本阅读是被公认的难到变态的题目,那么我们就先拿这一道题入手,看看怎么样实际操作一下吧。
我们先看题目: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我们首先知道朱东润是一个写传记的人,他有一个传记文学观。其次,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要求我们立足在要点概括的基础上分析。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其次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具有学术性质,里面一定有学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同时也知道了这是一道风格技巧类题目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这道题目是一道要点概括题和开放探究题复合的试题。
看完题干,我们正式开始做题,我们先读一遍文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这一段讲了他的身世背景,早年多么地艰苦,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这段讲了他是为什么来中文系授课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这段讲了他是为什么要去研究传记文学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作者自己都说用不上了,那么肯定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这一段里面就有了有用信息,首先这里是)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作者在这里说了这个也没有用处,所以也划掉】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这里可能就有用了,我们可以在其中提炼出来“信笔直书”,前面的,都是信笔直书的反例,属于“否定重复”,因此可以划掉】
(以上的部分是作者阅读中国古代的传记的收获,首先,作者否定了“歌功颂德”的传记文学,肯定了“信笔直书”的传记文学,这就是上面段落的主要内容。)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这里的“但是”是重要的转折,因此需要注意】,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这里又有一个转折,可能很重要,首先强调了“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文学”,其次强调了“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这里又有一个转折,强调了“不可以太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这里有一个“而且”强调要刻画具有代表性的一般任务】, 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作者自己否定了,所以可以划掉】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这里认为“维多利亚女王传”太粗略,因此反对这种倾向】
(上面的内容,全部都是作者阅读国外文学的体会,强调了“不该太琐碎”“不能太省略”“要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以及“要有代表性”)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这句话是总结上面的内容】,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里说了两点,一点是“广泛阅读国内外的作品”,另一点是“要自己动手”】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上面就是作者写作传记文学的实践。讲通过实践+阅读国内外的作品+读过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形成对传记文学的认识)
总结一下,这道题总共分为四个层次:
朱东润是怎么样跟中文系扯上关系的,他又是问什么从事起传记文学的。他阅读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感想。他阅读西方传记文学的感想。他通过实践最终对传记文学有了认识。
我们再看题目: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注意这里讲的是“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传记文学观”是什么,如果你答是什么的话,那你就和第三问重复了。根据我们对这道题层次的分析,我们确定答案在第四层次,因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这个是标准答案,注意加粗的字体,它是怎么来的?好像原文里面找不到,其实,这一点在“相关链接”里。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所以加上这一点,我们的答案就算完整了,这有什么启示呢?
任何高考题都是严谨的!出题人不可能会白白做出来一个“相关链接”放在那里!在高考中,出题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在里面,看见相关链接一定不能忽略!它一定和答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就没有出现在题目中的必要!!!
上面的内容加粗+斜体+下划线,希望所有考生铭记于心!
我们再看下一道题目: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这里就要套用我们的套路啦,凡是风格技巧类的题目,答题都是有模版可循的,所以模版一定要背,实用类文本阅读就要背这些,别的都不用背,所以套路一定要背。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我们再看下一道题目: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这是一道“要点概括”和“开放探究”综合的题型,我们首先确定要点概括的范围在第二和第三层次,结合前面总结的内容,很容易就得出来:
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OK,实战检验就到这里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一定要有层次意识,把文章按照层次逐级分析,每一段的大意内容都要概括,多在文章里面划线,很多人写完阅读正文都是白的。只要是出现在高考中的文章,一定都是具有层次性的,如果你分析不来,很有可能是你分析不来它的层次。
——————————————————————————————————————————
(6)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5道题 推荐时间:15min
——————————————————————————————————————————
【病句篇】
需要的知识储备:汉语的语法知识,常见的病句类型以及常见的敏感结构。在一般的辅导书上都可以找到。病句篇需要做到警惕一些可能会出错的结构,以及出错的原因。看到这些常见的结构就应该产生警惕,仔细检查,通常都能找到错误。辨析语病的方法:口诀
跟据句子的表达形式,采用相关的方法来判断。
碰到长句先紧缩、多个分句看主语。
词语并列比大小、否定肯定看清楚。
逻辑意义勤分析、前后搭配要恰当。
详细解释:
(1)句子较长难以理解时,可采取提取主干的方法来辨析成分、讨论搭配。去掉句子枝叶部分(定语、状语、补语)紧縮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问题,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査枝叶部分。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主干为“品质浮现”,明显为主谓搭不当。)(2)为了语言的简洁.复句中的后几个分句常常承前省略主语。在省略的过程中,有的分句就偷换概念,表达成另一意义,例如: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在这个转折复句中,“ 虽然”用在“这家工厂"后 ,那么“这家工厂”就是全句的主语, “这家工厂”“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是可以的,但说“这家工厂”“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就错了,因为“这家工厂”不是产品.(3)当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时,应分析各自的外延大小与联系.如果构成属种关系,交叉关系,那么这几个表述就是错误的,例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句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并列在一起,“一切出版物”包含了〃报刊”“杂志“ 是厲种关系,”报刊”同时也包含“杂志”,因此不能并列。(4)除了否定词表示否定外,有的动词也含有否定意味。有时句中用了否定词后,句意 是肯定还是否定难于理解。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禁忌,动词含有否定意昧。后边再加一个否定词“不可”就是肯定意味,睡前可以恼怒”。(5)当句子从结构上分析无误时,就应从内容上质疑,以求得句子的病因。例如:昨天是转会 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球协会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I 在第一个分句里,主干是“昨天是一天”,完全正确。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修饰中心语“一天”,结构上是正确的,内容上却引人生疑。“截止日期”不就是一天吗?难道还有“最后一天”吗?于是病因就找到了。又如,数词中倍数和分数使用时要遵循以下规则: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以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作为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作为基数。数量增减和使用有它的规则。例如:“我们厂今年总收人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若是减少了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此句的意思是不包括底数的净增数,如果包括底数 应改为“增加到三倍”。(6)一句话中,前一分句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陈述,后一分句也应从肯定、否定两面照应,否则,就犯了两个方面与一个方面照应不周的错误。例如: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技术人才。“能否迅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能迅速发展”和“不能迅速发展”。而后面“要加速调练并造就”只讲到一面,与前面的“能否”不照应。【图表漫画题】
首先需要看题目给的提示,这通常是很重要的内容,比如2015年全国一卷:右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这上面一个很明显的提示就是保护水资源。如果题目要求你分析图形构图要素以及寓意的时候,你的答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由哪些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每个要素的含义。整体含义。拿2015年全国2卷举例:
右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联合”是很重要的提示】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案: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基本构图要素】,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每个要素的含义】,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整体寓意】。
如果给出的要素是比较具体的,不抽象的事物的话,可以不用答要素的含义,而直接答整体的含义。
同时,再强调一下,题目给出的提示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多么重要?请看2014年全国1卷:
右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这个是图表没有而提示中有的信息,题目中强调了“考察”,那么在答案中就一定要体现出来】,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
(7)作文:推荐时间:50min
——————————————————————————————————————————
【素材积累】
所有素材,按照“人时地事物言”的分类去记忆作文的素材
人物:次要人物的姓名、主要人物的别名。时间:绝对时间、年龄、时长地点:发生地、任职地、出生地、埋葬地数字:数目本身的大小、数目之间的差异事件:转折性事件、铺垫性事件、线索性事件、边缘性事件物品:故事中的重要道具、人物成果语言:人物名言、观点主张、他人评价
目录:
审题——看到材料如何思考拟题——好的标题怎样拟出高考作文天下大势——高考作文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文体——什么样的文体能拿高分素材篇之反面教材——引用哪些素材会被扣分引用素材的奇技淫巧——实在记不起素材怎么办?扣题篇——写到一半走题了怎么办?适合于哪些看到材料不知道如何思考,看到标答又一拍大腿说我怎么没有想到的同学(因为高二以前我也是这个样子……)。
——————————————正文——————————————
审题篇
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审题,题审好了,作文的立意才能好,才能开始组织作文的内容。而要在审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哪些题型。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共有两种:
时评争议型
任务比较型
时评争议型作文:2015年全国一卷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特点:每一种时评争议型的文章,其背后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才能产生争议。比如上面2015年全国一卷的争议就在于:儿女是否应该举报家长的违法行为?选择的角度,写给谁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发现材料背后隐藏的矛盾。那么面对这种矛盾就有两种方向可以命题:
情大于法,小陈不应举报父亲,这样的举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人人都将自己的家长举报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小陈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诸如此类的种种
法大于情,此处省略100字。
作文立意的方向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情与法的关系,但是论证的过程却可以有所差异,而论证的内容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谨,角度是否新颖,则成了评判一篇作文最重要的标准。如何才能看到材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何看到比别人看到的更加深刻的层次?这就需要使用“透视法”
但无论你选择哪一方的观点,你都不能忽视另一方的观点,要对另一方可能的论点/诘难做出有效的回应!
在此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反对那种提炼出一个观点之后就抛开原文的环境,围绕着别的中心大谈特谈。否则会犯很大的错误。
可能你讲的道理是对的,但是你已经脱离了原文的环境了。
文中的问题是小陈是否应该举报老陈,无论你说情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情,你都要对环境中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不然的话,那就走题了。
反面教材,这是2015年江西阅卷组的一张样卷,四类文,你自己看着办吧~
又比如下面的例题: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在这里又存在着一组矛盾:对于那些违反道德又不听劝阻的行为,我们能否采用暴力手段来制止?
无论你从可以,还是不可以回答,言之有理都可以,重要的是你思想的深度,而不要求你面面俱到。
注意:问题中的争议可能不止一个,高考改卷鼓励发散性的思维,不用局限在一点。
同时需要再次强调,你可以引用别的素材,但是你引用的素材一定和你要证明的事例有关吗?你引用的名人名言能对你所要面对的问题产生实质性的指导吗?
如果不能,那么你的文章很有可能只流连于口号的呼喊,而罔顾了基本的事实。许多考生对于问题还停留在很肤浅的认识,还停留在呼喊浅显的口号之中,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要把改卷老师当成傻子。
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高考作文选中的问题,那就是,只顾及华丽的辞藻的堆砌,失去了思想的深度。泛滥的文化散文,是高考作文一定要避免的方向。
任务比较型:如2015年全国2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记住文中的是“更具风采”,这里的任务有两点:
1.比较三个人,这要求联系其他两条,为什么这个有风采,你能因为说这个有风采而说这个就比别的有风采吗?
2.谁更具风采。什么样算“风采”?这个风采有什么标准吗?
你能只抓住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吗?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就像一个辩论赛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一定要承认其有利也有弊,而且你还要有一个比较的标准才能权衡。
那么,我们看到材料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写出深刻的论点呢?接下来就是透视法,透视法会给出四个思考的方向,从这四个方向思考,我们可以发散开,找到更加深刻的层次。
透视法:如果你看到这个材料,你第一眼想到的是A层面,绝大多数考生能想到B层面,而如果你只写到B层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你想到了C层面,你就有希望上一类,这就是透视。
换句话说,透视法是在常规观点上的再前进一步,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再前进一步?
前进一步的方法就是,问自己问题,逼迫自己去思考。
不断追问自己,包括四个角度:类因法果
类: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归属于哪一类?不断分类,把这个问题归纳成最本质的矛盾。A层面是事物的表象,B是事物的本身,C是事物的本质。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就是分类,把一个对象分类越来越精细,这就越接近它的本质。比如我们说鸵鸟,它的本质就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鸵鸟科鸵鸟属鸟类动物”。2010年江西卷的《找回童年》,但是如果你仅仅说童年趣事的话,对不起,改卷标准里说如果写童年趣事是三类文。“童年”是什么类别,它首先是一个年龄的划分,但是年龄又是什么?这不仅仅是生理年龄,还是一种心理年龄。那我们再以心理年龄为标准,哪些人已经成年了,哪些人还没有成年?《小王子》里面说大人们只知道各种数据,商人忙着把财富记在账本上,在这里,童年就成了“童心”。在这里,看到了生理年龄,这是B层面,看到了童心,是C层面。有的人活了八十多岁依然年轻,有的人二十多就垂垂老矣。因:这件事的原因,这件事主要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当人们仅仅发现其表面原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发现其深层原因。上一类文并不意味着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华丽的辞藻,仅仅是需要你又比别人多想一步的一种习惯,只要你形成自然,你就能上一类文。这是八三年的一道高考题,很多人看到了“坚持”,这是B层面,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追问一步“这个人为什么不坚持”,你回答“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他______”你就可以上一类了。当然你还能换别的角度,为什么他没有继续挖,他真的是对理想不够坚持吗?这个人是在生活中到处碰壁,他对自己的方法不够自信,因为每一个人都不能预料未来,如果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还需要坚持吗?在坚持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信仰,坚持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未来的笃定。我们就从坚持层面升华到了自信层面,这就是C层面。这是八三年的一道高考题,很多人看到了“坚持”,这是B层面,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追问一步“这个人为什么不坚持”,你回答“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他______”你就可以上一类了。当然你还能换别的角度,为什么他没有继续挖,他真的是对理想不够坚持吗?这个人是在生活中到处碰壁,他对自己的方法不够自信,因为每一个人都不能预料未来,如果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还需要坚持吗?在坚持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信仰,坚持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未来的笃定。我们就从坚持层面升华到了自信层面,这就是C层面。法:不断地追问怎么办?途径与方法。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很多人只看到“心中的天使”,文中的“雕刻”十分重要,你要看到方法,用什么来雕刻,如何雕刻?果:结果之后又如何?问几个怎么样?主要会怎么样?怎么样之后又怎么样?00年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丰富多彩的,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人人会形成不同的意识,世界就因此丰富多彩。以上四点只不过给出了四个思考的方向,如果你对于一个材料毫无头绪,不知道这个材料说的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试一试从这四个角度去思考。
看到一个材料,你第一步的闪念千万不要写,千万不要写老掉牙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呼喊那些老掉牙的观点,你的辞藻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你也上不了一类文。
一类的文章不需要语言上特别精彩,你只需要创意和别人不一样就可以了。
注意一点:高考的考生基数是特别大的,只要是你能第一闪念就想到的话题,就至少有几万人想到,想的人太多,你根本不可能上一类,只有别人想不到的你才可以写好。
你可以用三段式,每一段都说这个多么重要,但是这就像是一个屁,什么意义也没有,单提一个事很重要就是一个屁。你还要说这个为什么重要,为了什么而重要。你的观点简单,那么你一定要把观点落实到具体层面,抽象的大道理永远得不到高分!
————————————————————————————————————————————
拟题篇
老师看到你的作文,首先看到的就是你的标题,标题起得好,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往往就会有耐心多看你几眼,这样你的深刻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才能被老师看到。
试想一下,加入你的作文标题是《论老陈小陈》《小陈该不该举报老陈?》这样的俗到极致的标题,那你基本上就和高分无缘了。
怎么拟一个好的标题?取好的标题并不难,难的是要有起好的标题的意识,意识到起好的标题也不难,难的是修辞的意识。
但是,仅仅靠好的标题是不够的,好的标题应该建立在深刻的立意之上,上一类文靠的是思想内容,好的标题在此的作用仅仅在于一个敲门砖;
言归正传,拟一个好的标题,要有修辞的意识,怎么修辞?
提出几个好的方法,依旧是老陈小陈为例:
引用式:亲情诚可贵,法律价更高。定义式:有一种准绳叫法律。反问式: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重点在于珍惜生命)拟人式:让规则为生命保驾护航比喻式:法是亲情的通行证条件式:没有规则,亲情寸步难行对比式:亲情诚可贵,法律价更高新颖的标题可以更好地博眼球,拟题的方法永远不止这些,但是只要考生有着修辞的意识,拟好的标题并不难。
————————————————————————————————————————————
开头篇
好的开头,也称“凤头”应该有三个特点:
简单,150字左右,不太多。明快,不要玩含蓄,要把你的观点亮出来。你一定要在引入文章之后迅速出现观点句,如果200字后你还没出现观点句你相当于没观点。观点句要么另换一行,要么有明确的标志“我认为________”。把观点和前面的引入截然分开。有技巧,要优美,不能平白的叙述出来,可以用问题,可以用排比。如何做到这一点,比较好的方法是以问开头。
如果没有优美的语言,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让句式变得多样。如果我们把汉字扣掉,只有逗号句号和引号,那么这一定是一篇平庸的文章。如果我们还有很多的分号和问号,那么这一定是一篇有技巧的文章。
为达到这一点,我们要改变以陈述句为主的叙述习惯,要习惯使用问句。如果不假思索没有任何雕琢地写作文,那么这个文章一定是通篇逗号和句号的。通篇陈述句的文章小学二年级就应该会了,不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做的事。
而就算最简单的问句开头也是有规矩的:
模式一:问题+他人观点(抛砖引玉)+自己观点。例子:时常有一个问题:___?难道是___吗?有的人说,_____,有的人说_____,而我要说______。进阶模式二:背景+问题+他人+自己。你的问题从何而来,是什么引发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出题人的出题动机。进阶模式三:再在背景前加上抒情的情境,描述自己发问的场景。这些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抒情情境】,我就会想:为什么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百度的用户不再热爱我们【背景】?为什么我们不再为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李彦宏的“内部信”第一步:由问题产生比喻:想到灿烂,就想到苍穹第二步:由比喻产生联想,从中找到一个具体的角色,对其发出问题:“我忍不住仰望苍穹,对着漫天的星星发问:“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像你们一样灿烂夺目”
第三部:情境中的具体人物告诉你答案——“漫天的星斗悄悄对我说”综上所述,开头也应该是具体的。
————————————————————————————————————————————
高考作文天下大势
在我们下笔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高考作文的天下大势,知道高考作文鼓励什么文体,打击什么文体,才能更好地写文章。
98年到01年:奇的阶段
这一阶段里,考题出的都很宽泛,就怕考生找不到立意去写,类似《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话题,任凭考生你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这一阶段里,只要你的立意新颖,文体奇特,天马行空,改卷老师都可以给你一个很高的分数,就如01年的这一篇文章《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姓名:吴诚信
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职业:待定
确诊方法:中西结合
一、望诊
脸色:无甚大碍,就是不会脸红。即使是“落井下石”后,也是脸不变色。眼睛:眼珠缺乏灵活性,只能侧视或者向“钱”看。目光狡黠。鼻子:鼻头上翘,鼻孔变大,嗅觉间歇性失灵。只能闻官气、贵气,而不能闻民气、贫气。舌头:发生变质、发音不准确,舌间形状有变为弹簧的趋势。说“撒谎”(sāhuǎng)发音清晰,说“真话”(zhēnhuà)则发音含糊,吐字不清。
二、把脉
脉搏沉、快、促、紧、滑、涩……典型的吹牛皮后心悸、早搏导致的心脏衰竭的先兆。
三、透视
1.肝肺呈现出暗色,甚至变黑。2.脊椎有弯曲迹象,病情表现为直不起腰。
四、血样采集
患者血色呈暗红色。血色分子结构多种多样,有“才”、有“貌”、有“钱”、有“思”,其中前三者居多,唯独缺“信”,“诚”细胞和血小板几乎没有。
五、基因鉴定
经过精密仪器测试,患者的基因已经发生异变。已不能显示系何族子孙,“信、义、忠”结构已被破坏。虽然基因测试确定不出系何族,但其行动都具有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表现为见了五斗米就折腰(当然,脊椎已查明有问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挖人墙脚,落井下石。
六、治疗方法
1.换血:注入大量“人文”氧气,替换体内有害健康的“拜金主义”二氧化碳。2.每天早晚一次扪心自问,摸摸自己的良心在否。3.阅读大量杂文,唤醒其诚信意识。
七、医生建议
此病例不是首次发现,十分具有代表性,望患者注意,切莫相互传染。
医生(签章)
这篇文章采用了诊断报告的形式,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重点话题“诚信”问题,不可谓不新颖,于是,这篇文章成了当年的范文,被许多老师当成是典型。
然而,奇的文章不可能一直奇下去,第一年可以写诊断报告,第二年可以写通话记录,第三年再写一个法院判决书,第四年怎么写?
02-08年,美的阶段
于是高考作文就进入到了“美”的阶段,这一阶段从2002年持续到2008年,这一阶段中的满分作文范例是《选择永恒》
选择永恒,需要“威武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
选择永恒--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生的永恒呢?源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神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要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让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选择永恒,需要“威武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的生;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苦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选择永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选择永恒。追求生命图腾,激昂生命斗志,让掉进泥潭的人振奋,让危难的人平安,纵然一无所得,纵然粉骨碎身,也要将文明与道德的火炬传承,也要用今生无悔的选择铸就春秋的华盖与乐章。选择永恒,虽九死而犹未悔!
这一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它深刻吗?它并不深刻,选择永恒谁都会选择,难道有谁会选择稍纵即逝吗?它新颖吗?它也不新颖。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美,美到了极点,它可能并没有深刻的道理,却用华丽的辞藻,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堆砌出了一篇从头美到尾的文化散文。
随着这样的文化散文被大量当作范文被语文老师们不断解剖宣传再加以不断分析,我们的高考作文终于进入到了美的阶段,这一阶段中,文化散文宣布了对高考作文的霸权,考生们写出大量的文化散文,改卷老师也喜欢看这样的文化散文。
然而,一切美的东西终究是会有审美疲劳的,有一句话说得好“第一次用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次用的是庸才,第三次用的是蠢材”,阅卷老师终于审美疲劳了,而考生们也从文化散文中发现了规律,开始大量套用这些规律,写出一些空洞无味,只会讲大道理的刻板文章。
于是,08年时候,这样的文章开始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除了少数真正新颖优美思想深刻的文化散文可以脱颖而出外,绝大多数的文化散文统统成为了二类下的文章,甚至是三类文。
08年至今,真的阶段
于是,高考作文就进入到了真的阶段,考生要求在作文里面体现出真情实感,体现出高中生的思考,这里的真实不是个人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它不要求你像学者一样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真谛,却要求考生在文章里面体现出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当今重大议题的见解,这就是真的阶段。
顺便一提,如果你的老师提到过建议你写三段式,千万不要听他的!三段式的论证早就已经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没有改过卷的经历,08年以后的改卷现场,三段式的分数基本上在39左右,因为38是二类最低分,不好意思给,所以给个面子就是39。三段式是当今考场最泛滥的文章布局,改卷老师改几天基本上都是三段式,看一次恶心一次,你还想得高分吗?
改卷老师看到不是三段式的文章都会感到很激动,都会如获至宝。
三段式的文章,通常三个分论点,再加一点排比,最后再加几个叹号,有用吗?
如果你能只用一个例子,但是把问题分析透彻了,用一个具体的表述贯穿全文,体现出深度的思想,这样的文章是高考作文的天下大势。
在官方公布推荐的十篇满分作文里面,有五篇都是一例终始型的文章,把一个具体的问题分析透彻,往往比三个空洞的分论点好太多。官方的意见是希望你写具体,不要写宽泛,一宽泛一定死。
————————————————————————————————————————————
文体篇
虽说很多高考作文不限文体,但是这一阶段,仍然在严厉打击文化散文,因为大量的散文活跃在考场上,千篇一律,具有套作的嫌疑,这成了高考作文首要的打击对象。
“其次,对套作文章,一般不会给太高,不会高过及格分,但也不会不给分。一般是作为三四类(共分五类)卷对待的。”——安徽省阅卷组某教授
对套作文章如何处置,给二类还是三类四类?——套作的文章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凡是套作的文章都不会给高分是肯定的。一般情况下套作的文章不能给到二类,一般应在三等篇下或四等评分。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文章,但并不鼓励套作,反对以不就应万变的想法和做法,还是强调现场的审题、发挥,这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东省阅卷组某教授
3.套作文章一般也给一个平均分。但是绝不会给高分,也绝不会给太低的分数——河北省阅卷组某教授
套作最多基本分42分左右——湖北省阅卷组某教授
套作文章一般给的是切入分、基本分,也就是说最多不到50分(满分70分),因为作文考察的是考生的语言素养、整体结构能力,具体层次安排、自我个性表现的综合呈现,这种陈旧套路显然与作文考察的内在导向格格不入。——江苏省阅卷组某教授
——江西省阅卷组的两张样卷评语——江西省阅卷组的两张样卷评语
由此观之,套作文章在当下高考作文任务驱动的天下大势下,已经失去了价值。
而套作文章主要具有五个特点,而这五点是我们当今作文需要谨慎的雷区,稍有不慎,落入雷区,高分就与你无缘了
套做文章的五大特点:
用僵化固定的排比句:排比句是文化散文在文采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但很多人只学到了其中的末流,用韩愈的话来说就是“小学而大遗”,只是单纯把句子拼排到了一起却失去了排比句的灵魂,因此是“僵化固定的套路”。许多排比句用来在文化散文中描写人物上,许多就像猜谜一样,“是谁?是谁?是谁?是你,你是XXX”前三个谜面,后面来一个谜底,这样的文章看多了,改卷老师也审美疲劳了。
喊出声嘶力竭的口号标语:写文章越来越像喊口号,而观念,内容十分老土。口号谁都会讲,但是关键在于文章的内容,文章思想的深度,那些声嘶力竭地喊出“要宽容“”要善良”之类的口号的,跟“宁填一座坟,不填一个人”又有何区别?
塑造近似神明的英雄人物:人物好可以好到天上去,写文章就像写颂歌,然而人物真的都是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吗?这就是罔顾历史的真实!
书写浅显无味的人生道理:一谈人生,一谈理想,文章就土了。文章需要多关注现实问题,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不能泥古不化,只从古人堆里谈理想,这会是高考会鼓励的方向吗?因为所有的改卷老师都知道,作为高中生,人生阅历是有限的;
抒发虚伪的情感:一写到老师一定是慈祥和睦的,一写到母亲一定是慈祥和睦的。这些都是脱离实际的情感。以上五个,都是许多考生会看到的问题,甚至当你看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选的时候,这样的文章依然层出不穷,这无意助长了一种无病呻吟的歪风邪气,文章需要有真感情,有现实性!
你想一想,高考阅卷组出这样的材料,他会要你从古人堆里翻出几个陈旧的例子来抒发虚伪的情感,讲空泛的大道理吗?他会直接把那些谁都知道的大道理拿出来让你写吗?所有出卷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求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把你的目光,你的观察聚焦到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上。
你只是一个高中生,你不是一个学者,出卷人也不会要靠你什么高深的道理,独到的见解,但是你一定要在文章里面显示出你的真,你要在文章里展现你在关注这个社会,而不是扎堆在古人堆中,不食人间烟火。
你的观点可以偏激,可以片面,但是一定要体现出你思考了。
————————————————————————————————————————————
素材篇之反面教材:
素材的积累方面有四大错误方向,就直接引用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素材的四大顽症
1、材料陈旧,故人再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料相同。要论中国,则让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刘翔、 汶川大地震中的人们上场;若言西洋,就派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贝多芬、海伦·凯勒挂阵。如 果年年如此,狂轰滥炸,我敢说,评阅者不是脑残就是心伤。材料的陈旧与单一,反映出学生积累的 贫乏,文化素养的浅薄,那么,为之奈何呢?也许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话给考生一些启示,“文章 之道,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2009 年阅卷纵横》第 90 页
没有遗憾,但并不代表没有隐忧!在学生们的举例中我读到最多的是身残志坚的司马迁与贝多芬, 不断发明创造的爱迪生与居里夫人,不会摧眉折腰的李白和陶渊明,总觉得我们的学生好似生活在遥 远的另一个时空中,忘却了自己已然是 21 世纪的青年!然而这些永远应该铭记的伟大的人,在考生 的叙述中更多地就是文字符号,更多的就是一个事例,而不是影响自己的一座座精神的灯塔!在谈到 “巨晓琳”“季羡林”“暴走妈妈”或其他“感动中国的人物”时,学生更多的也是停留在了:他们成 功了,他们是伟大的等口号式的分析上。文字中间多了平白的叙述而少了些许的感动与深刻! ——《2010 年阅卷纵横》第 66 页
2、感性有余,思辨不足
点点月光,梧桐细雨。我看到西窗红烛下梅腮暗香的易安。手托香腮“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 谁倚?”的丝丝情愁。有的是“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独立人格。和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的哀伤曲调。她的情如蝶舞恋花,没有孤寂,只有传奇。伫立在这片伤感的土地上, 倔强的仰望星空,不曾离去。
(低分原因:与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没有任何关系,纯粹炫耀自己的学识)
3、穿靴戴帽,乱贴标签
墙是普通的,它默默留守原地。墙又是不普通的,它成就了许多人。人应该像墙一样,有着一颗 宽容之心。
诸葛亮就是一面墙。在排兵布阵上,他独到的想法往往使性情粗暴的张飞不解。因此张飞时常与 诸葛亮发火,闹得很不愉快。面对着这无理的黑汉子,孔明非但没有怪罪张飞,并且常委以重任。新 野一战,张飞立下了赫赫战功。自此,张飞也由心底开始佩服起了孔明,军心更加团结。若不是孔明 有墙一般的宽容之心,张飞恐怕早已身首异处。 ——《墙是宽容的》
(低分原因:本文试图论证墙是宽容的,但是只论证了诸葛亮是宽容的,既没有说墙为什么是诸葛亮,也没有说墙为什么是宽容的。把墙替换成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成立,甚至都可以换成马桶)
我总认为,墙就是永远不变的包容。还记得以前住在四合院里的那段日子,总有一面老墙陪伴着 我。高兴时我便拿了彩笔在上面涂涂抹抹,生气时就对着墙壁拳打脚踢,发泄那一肚子的怨气,出完 了气,用手轻轻抚抚那还在发痛的墙皮,转身离去。取得好成绩时,就用手轻抚着墙上绿绒绒的青苔; 难过时,便对着墙壁沉默不语。四合院里那一面斑驳的老墙,好像能包容我所有的情绪。有时,墙就 是永远不变的包容,收藏我的喜怒哀乐。 ——《心中的那面墙》
(正面教材,在抒情的同时讲明白了为什么墙是宽容的)
4、以叙代议,分析乏力
贝多芬这个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他是个音乐家,可是他却聋了,一个聋子怎么做音乐呢?可是, 他没有放弃创作,他曾仰望星空大喊:“我要做音乐”,所有人被震撼了。在他聋了的这段时间里,他 开始慢慢适应没有声音的世界,他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音乐,没有人打扰,只有自己,这 似乎又成为了他的有利条件。为了他的音乐梦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脚踏实地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低分原因:论述不全面,讲故事太多,证明不充分。谁不知道屈原、司马迁那点事?不用你叙述故事,但是你的笔墨都浪费在了叙述上,明明是议论文,你却写成几篇记叙文的组合。)以上都是许多阅卷老师在阅卷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不过我觉得,随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铺开,那些套用俗套素材的现象应该会越来越少。现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还会用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吗?想用也难了吧。
第一个拿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拿花比喻美女的是庸才,第三个拿花比喻美女的是蠢材。
不能否认,季羡林,屈原,海伦凯勒的确是很好的素材,如果你在02年到05年,你是第一个用的,你可能会拿高分,如果你在06年到08年,你再用,就只能得到一个平庸的分数,但是08年以后,用这些材料的,基本上都撞了个头破血流。
当下高考作文对三段式的论证大多都进行打击,使用三段式不再意味着能有高分,而只能有一个较低的分数。因此如果采取三段式的论证,分论点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选择合理的,逻辑清晰的分论点,不然还不如不这么写。
————————————————————————————————————————————
引用素材的奇技淫巧:
当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天下大势下,素材的可引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小了,引用素材一定要使用与文章的立意相近的素材,而且实事素材社会素材居多,不然的话,还不如不引用素材。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引用素材的奇技淫巧,这些奇技淫巧适用于以下情况:
我知道名人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但是和主题不是很相关,怎么样强行相关?——万能引用法我知道名人曾经说过这句话,但是具体说过什么不知道了,就知道大概说过这么一句话。——虚拟引用法我知道有这句话,但不知道是谁说的了。——模糊引用法。
素材万能引用法:使用一个“而我要说”,替换引用的部分内容,从而说出你要说的话
1.在古希腊帕尔纳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清你自己。”而我要说:“认清你 脚下的人生之路。”坚持不懈,直到终点,这才是我人生不变的信条。
原文的立意是“坚持不懈”,但是引用的话似乎和“坚持不懈”毫无关系,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句“而我要说”,替换原文的部分内容,从而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意思。在引用素材或者名人名言的时候几乎都可以这么改,如果实在找不出素材的话就这样牵强一下吧。
2.哈姆莱特曾高呼:“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而我要说:“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艰难选择。”是默默地忍受坎坷命运的无情打击,还是与那深如大海的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只有不懈的奋斗与顽强的坚守,才是通达自由彼岸的终南之径。
原文的立意是“坚持”,但是引用的材料跟坚持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用一句“而我要说”,替换原文的内容,从而表达你要说的话。
虚拟引用法:有理论,有系统,有方法有技巧地瞎编名人名言。(如果实在想不到素材的时候可以使用)
要点:
1.因人而异。人是真的,话是假的。
考虑人的身份,人的国籍,就如运动员说的话要质朴简单,说出一堆排比句就不符合身份。如果是作家的话就应该富有一些文学色彩,修辞比较多。
史铁生说:“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作家就具有文学色彩。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要用双眼尽情欣赏这美丽的世界。”——外国人说的,有从句。
2.躲避古人,编现代名人和外国人。
但是要注意:要躲避中国古人,文言文最难编。
当代人比较好编,可能人家今天没说这句话,可能明天就说了,而且没有办法当场对质,可能名人自己都没办法记住,而且当代名人说的话传播方式多样,不知道是在哪里说的,无稽可查。
外国人也比较好编,人家的话是翻译过来的,可能人家有一些冷门的话没有翻译过来,而且翻译的版本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也无稽可查。
3.利用已知。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要___”
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___”。
奥巴马说过一句话“我们能___吗?Yes we can”
4.真假相掺。
名人说过排比句,你前两句是真的,后一句是假的。这样的阅卷老师最难判断。
卓别林说:创新可以使一个艺术家获得非凡的成绩。 谭嗣同说:夫善至于日新而止矣,夫恶亦至于不日新而止矣。 邓小平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命脉。 无论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话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不知道,但是你只要知道,谭嗣同是古人,说的一定是文言文;卓别林是艺术家,邓小平是政治家。只要说出符合身份的话,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阅卷老师也没有时间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但是注意,别到关键时刻别用这招,狗不急别跳墙,跳墙是刘翔,能写真的就写真的!!!!!
下面要引用一篇05年的的天津卷的高考满分作文,划了下划线的句子都是假的,在评为满分作文后曾经一度进入第二年的满分作文选,被无数老师分析,都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留给明天
明天对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奇迹。——柏拉图
明天是门外的世界,是天外的宇宙,是淙淙溪流转过下一个弯道所历的奇景,是翩翩飞鸟擦过另 一座山峰所见的天空,永远充满想象,写满神话。明天会怎样?莎士比亚说过:“明天是未来的,它 取决于你为他留下点什么。”
“你将把什么留给明天”?一个声音曾在梦中问我,而我将用一生为之寻找答案。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 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
广场上阳光照耀着火刑刑具,也照耀着一个伟大的灵魂。执行官最后一次问他:“你不为你的言 论后悔吗?”他的高昂的头宣示了回答:“未来的世界会明白我的价值!”我为之振奋。布鲁诺,这个 名字,今天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对真理不渝追求之心。
衡阳大火中二十名消防官兵筑起捍卫生命的长城,非典肆虐时千百万医护人员架起超出死亡的桥 梁。海啸过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同样诚心的援助;地震来袭,一位少年捐出自己全部积蓄后 微笑离去的身影。他们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颗因爱而闪光,因希望而灿烂的心灵。
佛语有云:“有大慈心,则必有大将来。”庄子说:“物无大小,皆存明日之主。”荀子说过:“学以待明日。”儒道释对明天有着不同的期待。“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把关怀留给明天;“留取丹心照 汗青”,这是把忠贞留给明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把奉献留给明天。
读完了他们的答案,我发现每一页都浸润着邂逅的爱。我对于自己的答案也有了领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将包容留下。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将无私留下。
“日出扶桑,其道大光。”日将温暖留下。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河将奋进留下。
亚里士多德说过:“爱是一切奇迹的源泉。”而明天,正是一个奇迹。我将以青春为经线,奋斗为 纬线,以爱心为璎珞,纺织生命,纺织未来。爱国,爱人,爱真理,爱一切美好事物!…… 把一个充满爱和奇迹的世界留给明天。模糊引用法:人是假的,话是真的。
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___”
古人云:“此处省去一百字”
君子曰:“此处省去一百字”
甚至极端一点,人都是假的,苏联作家沃斯劳斯基,基洛夫,日本作家折木奉太郎,白井黑子;美国哲学家比利海灵顿,贝奥兰迪。甚至连话都是假的。
再极端一点,你就成为了沃·兹基硕德。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能记得起素材的还是老老实实引用。
狗不急,别跳墙,跳墙是刘翔。
————————————————————————————————————————————
扣题篇
经常有这样的故事,很多班级上的才子才女,平常老师都给很高的分,在高考上却是一个三类文,很多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得了奖的同学,在高考上却只有三十多分。很多人说这是高考在扼杀人才,但其实是因为高考有着自己的评分标准。
很多同学在作文里面炫耀自己的文采,却不注意让这些文采紧扣文章主题,很多人知识为引用而引用。
假如有一个任务,你会把它交给一个只会炫耀自己才华的人,还是交给一个能够把事情真正落实到的人吗?
真正的人才,永远是那些戴着镣铐跳舞的人。
如何扣题?
在文章的关键部位:开头、结尾、中心句扣题。开头和结尾比较容易,但是中间部分很容易走题,很多人写到结尾才意识到走题,开始力挽狂澜,但是太晚了。应该在中间段落的时候有扣题的意识。针对标题关键词:针对谁来扣?扣的是谁?你扣的不是话题也不是材料,你扣的应该是你自己拟出的标题,不是材料的故事,也不是话题的范围,这些都不需要你扣。你需要让你的文章浑然一体。你扣题的句子一定要有你在标题上的关键词,有就算扣题。扣题的句子是句人话:不需要技巧,不需要修辞,不需要修饰,只需要是一句人话,你只要把题目扣在那里就行了。每一段都需要有扣题的部分。扣题应该有两个任务:
针对标题的关键词。概括本段本段大意。有些人只做到了第一点却忘记了第二点,这依然是跑题的。很多人玩三段式,第一个例子写完了,就直接奔下一个例子去了,这样的很容易走题,与题目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在后面加一句讲人话的扣题句。
对于跑题的文章,老师狠狠地扣,因为上头规定的平均分是41分,而二类最低分就是38分,也就是说,给一个二类下,就可以给一个44分来平衡。那么要给出一个55分,就一定得有一个27分。所以老师为了给好作文高分,一定会给那些跑题文章很低的分数,这是平常模拟考所不会出现的情况。
如果你实在怕跑题,还有一种补救的方法——空行点睛法。
在写玩每一段之后,空一行,再写下一段,写到最后,再根据自己的标题,把空的每一行补上一句扣题句。这样的方法的有点是你可以先信马由缰写下去,再最后拟一个符合文章内容的标题,再把每一段的题给扣了。
但是这个方法毕竟有局限性,扣题的准确度也不如你一开始就拟好主题的准确度高,如果你实在是担心,可以用一用。
————————————————————————————————————————————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更多阅读
Android学习笔记03: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学习Android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所幸的是最终经过上网查询都得到了解决。现在将我在学习Android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整理如下。1.R.java不能实时更新 问题描述:在res文件中新增的变量不能在R.java
大学生创业陷阱 创业加盟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创业陷阱有哪些?
对加盟者而言,在创业加盟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创业陷阱有下列六项: 总部吹嘘夸大连锁店数编辑本段 许多总部为了招募加盟店,往往会在店数上灌水,宣称自己的加盟店高达多少家,但家数是否真的有如宣称的那么多,外界往往不得而
炮灰成长史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炮灰”
一个公司总是要从小公司做起,在做的过程中公司也要学会成长的,有的企业长大了,因此,我们记住了它们,也有些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夭折了,我们淡忘了它们。我相信,在伴随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员工也在长大。对于这些成长或是正在
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谢邀。本人教学九年四带毕业班,为大家提供一线专业生物教育者的思考并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今年高考考完,也不愿去做家教,感觉一身学习经验就这么忘了太浪费。讲讲自己在化学学科的经验吧。====化学篇所述内容包含以下:概念、电化学、四大平衡、实验概念类化学中一般都会考到一些概念性的或者有迷惑性的句子正误判断。(比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