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答主来还愿了~
本回答允许一切合理形式转载:附本文链接,作者署名“用户”即可。
感谢新海诚,感谢光线传媒,让这个冬天对于动画电影爱好者们意义非凡。
祝福所有初心者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四万字超长文预警+多图预警—————————————
先说结论:
《你的名字。》,可能是2010年后至今最好看的原创动画电影之一。
比起诸多依靠小鲜肉吸粉的同类型青春真人电影,《你的名字。》要有趣的多。
自2016年8月26号《你的名字。》在日本国内公映以来,在已过去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你的名字。》取得了111.7亿日元的票房成绩(约7.42亿人民币)。
作为对比,比《你的名字。》早上映一个月的、由庵野秀明执导的热门IP真人化电影《新哥斯拉》,总票房72.2亿日元;而于今年7月8日中国内地上映的话题作《大鱼·海棠》,票房截止目前为5.65亿人民币,折合约84.75亿日元。
毫无疑问,《你的名字。》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是这几年罕见的“动画现象级作品”。本片于今年7月3日在北美最大动漫节Anime Expo 2016的试映中,也获得了美国动画爱好者的一致赞誉。
而对于作者而言,『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对之前作品各类意象进行融合的集大成作,同时,也是打破以往对于其“故事性无力”质疑的个人突破之作。
可以这么说——自『你的名字。』之后,新海诚作为从独立动画制作人的角色中,一步步走出来,取得市场票房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将被铭刻在日本动画、世界动画乃至整个电影史中。
或许,《你的名字。》在创造历史,而我们在见证。
【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和命运中的观众相遇。对于我来说是制作的一部电影,但要是能有多一个人能看到它,也算是我的工作有了价值。】——新海诚
(【】内为新海诚相关访谈内容,下同)
——————————以下为重度解读+剧透——————————
“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你的名字。》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近几年日本动画业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变动——宫崎骏于2014年《起风了》宣布退休,(虽然又于去年宣布复出)
庵野秀明也于2015年说“日本动画业界只能再战五年”(虽然痞子之后撤回了这条言论——(“当时没想那么说,但最后还是变成了5年灭亡的言论”)
在这个业界看似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你的名字。》大获票房成功,大有“时无英雄,使XX成名”的意思——事实果真如此吗?
来看看最近几年比较大热的日本动画剧场版的票房统计:
2015年
细田守《怪物之子》
最终票房58.5亿日元,在2015年上映日本国内电影票房排名第2
水岛努《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
截至目前上映第274天,累计票房23亿日元,动员人数超过135万人
(当然,深夜档动画剧场版和东宝钦定的300银幕“国民级”剧场版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只是作为参考。2015年之前较有影响力的Love Live!剧场版、轻音少女剧场版、凉宫春日的消失均属于深夜档动画剧场版,此处暂不做列出比较)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业火的向日葵》
日本国内票房 44.8亿日元
中国大陆票房 8135万RMB,实时汇率折合约12.2亿日元
2014年
《哆啦A梦·伴我同行》
日本国内票房 83.8亿日元
中国大陆票房 5.3亿RMB,实时汇率折合约88.3亿日元
吉普力 高畑勋《辉夜姬物语》
24.7亿日元
2013年
吉普力 宫崎骏《起风了》
120.2亿日元
也就是说,这样的成绩即使放在宫崎骏未退隐之前,和众多动画大热门IP也是有一战之力的。
要知道,《你的名字。》之前的新海诚,并非如宫崎骏一般,已经达到“国民级动画监督”的影响力。
——————————————视觉效果———————————————————
凡是听说过“新海诚”的普通观众和动画爱好者,都知道这三个字,是高画质、绝赞背景,还有“青春”“异地恋”乃至“小清新”的代名词。
事实上,自《你的名字。》宣传以来,这样的映像,就是宣发的主打招牌。
导演本人的作品特征,成为作品的金字招牌和票房保证——毫无疑问,这几乎可以是日本殿堂级动画人,如宫崎骏、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等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而这个过程的建立,和监督本人以往作品中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看看诚哥在动画制作道路的每一步脚印,以及这些以往作品在《你的名字。》中的影子吧——
(FALCOM时期)
1996年,新海诚在大学结业后加入日本Falcom游戏会社(在相关STAFF中常以原名“新津诚Makoto Niitsu”名义出现),负责程序、美工、动画与宣传影片制作,并于在职Falcom期间,开始了个人动画短片创作。
【那时我简直为计算机的16位真色疯狂了,那些美妙的颜色运用在计算机绘画中确实让人感动。】
参与游戏片头制作:
1996年 《英雄传说4朱红血(英雄伝说IV「朱红い雫」)》动画
1999年 《英雄传说5海之槛歌/英雄伝说V「海の槛歌」》 片头动画作画 / 场景作画
2001年 永远的伊苏1&2 完整版 片头动画
因年代久远,截图画质较差,尽管如此,在这些画面中仍可以看出,新海诚在早年就奠定了自己美术风格的要点,即如同梵高和莫奈,“对于光线和夕阳的色彩,有着近乎于偏执的追求”。因年代久远,截图画质较差,尽管如此,在这些画面中仍可以看出,新海诚在早年就奠定了自己美术风格的要点,即如同梵高和莫奈,“对于光线和夕阳的色彩,有着近乎于偏执的追求”。
个人独立动画作品:
《遥远世界》(黑白动画短片,1997年)
在这部初学者特征明显,模糊暧昧的87秒独立动画短片中,新海诚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意象——电车、路障、天空、电线杆、道别的情侣、迷离交错的明暗对比,一一呈现。
“天空,想飞吗?有那么痛苦吗?一起走吗?这世界真美啊,但是,无法接受。直到找到真正的另一半为止,一直呆在我的身边。”
《被包围的世界》(全3D短片,1998年)
这部用Lightwave3D与PhotoShop制作、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的30秒全3D短片,如今新海诚官网上仅剩下几个截图,据不可考消息说,原片诚哥自己都找不到了。
当时,新海诚在Falcom推出的Monarch Monarch中担任え(絵)职务。Monarch Monarch是Falcom于1998年发售的即时策略类游戏,主角是一堆类似球类不明生物。
从游戏角色设定来看,《被包围的世界》可能与这个游戏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同时,电车、铁轨、光影、天空——即使是在3D实验制作中,新海诚也将这些意象继续保留了下来。
她和她的猫(1999年)
在《她和她的猫》获得一些奖项之后,新海诚作为独立制作人,开始引起动画业界的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她和她的猫》这部作品是故意用了黑白底色,其实是诚哥当时是没有上色的时间,将错就错之间,反而使影片有了一种“小确幸”般的独到韵味。
“我想,我,大概她也是,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喜欢着的。”
日本动画业界的传统,自手冢治虫创立,以宫崎骏为首的动画人向世界推广开来至今,手绘功底,一直是重中之重,甚至要从小抓起——相关从业人员,很多都是青年乃至少年漫画家出身。
而作为一名文学系的毕业生,在初期手绘功底不佳的基础上,新海诚经过20多年在CG动画领域的不断深耕细作,熟练掌握诸多技法(如通过摄影实拍转描线),加上众多作图软件的后期处理,扬长避短。
通过运用明显的光暗对比、人物独白+文字,注重情感意境的氛围渲染,新海诚练就了对于画面掌控的基本功,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生命力,也赢得了许多业界人士、动画爱好者们的广泛认可。
虽然新海诚喜欢用真的照片来绘制成动画,也在大部分时候考虑了光的规律,但是新海诚的光影并不是“真实的光影”,而是“看上去舒服的光影”。——不一定真实,但是看上去一定没有违和感,同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作品里,天空中并不只有一个太阳。只要关注光,平淡无奇的景色也会变成巧夺天工的世界。】——新海诚《你的名字。》中光线的运用讲解
有人总结过新海诚在光上面的运用规律:
要突出反光的存在感,反光就必须是亮的,反光的周围要比它暗淡很多;
需要反光的地方如果太亮,就要把它压暗,但是不该压暗的地方不能压暗;
反光可独立于漫反射之上,先画暗的,等差不多了再把反光、高光画上去;
无论是人物的脸还是衣服,亦或是物件,在光线的明暗交界处,采用了中间色来表现明暗间的过渡,这就是典型的新海诚风格。这样的特点,在2001年这部体现新海诚全能与对动画执着追求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星之声》(2000年开始制作,2001年制作完成,除女主角CV篠原美香、音乐制作天门之外,其余工作全部由新海诚一人担当,制作机型为一台家用G4/ 400MHz的Mac电脑。)
【在东京新宿这个与电车高架电线颇为接近的房间...即使辞去工作也要完成(《星之声》)这个小小的故事,理由有好几个,但其中一大原因,是希望这次可以将声音传达到深夜自己一人的孤独时刻。】
——新海诚 《星之声》文库版后记 《直到“星之声”传达到为止》藤岛康介(漫画家,《逮捕令》《我的女神》原作者,《樱花大战》《幻想传说》游戏人设):这是一部仅用计算机和极少数人参与制作成的作品。与很多人预料的相反,其作品的成熟度和细节的描述,使得整部作品成为极为成功的典范。
富野由悠季(高达之父):建议目前动画界的导演和制作人员都能去看看《星之声》,实在是太好了。
高桥望(《猫的报恩》制作人):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对新海导演用尖端技术所表现的手法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一届新世纪东京国际动画展21公开募集部门优秀赏,第7届神户动画赏、第6届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数位艺术部门特别赏、第34届星云赏媒体部门、第8届AMD AWARD最佳导演赏等多项大奖,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影像文学”。
【骑着脚踏车回家的时候看见夕阳...也不是因为感到哀伤,就是觉得黄昏和夕阳很美,就莫名留下的眼泪,但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了自己跟世界是一体的。】
日语的“黄昏”,写作たそがれ,语源是『誰そ彼』,意思是光线昏暗看不清是谁的时间,以前也叫做『かれたそ時』『かはたれ時』。这个时间,据说是能看到非人之物如魔物或逝者的时间。
“美加子的邮件能读的只有两个句子,剩下的就只是些乱码。”“虽然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但思念或许真的可以穿越时间和距离“虽然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但思念或许真的可以穿越时间和距离
如果只有一瞬间能够实现,我们所想的事必定只有一个
——阿升,我,就在这里啊。”
《星之声》既为新海诚带来了声誉,也改变了他职业道路的走向。
2001年,为全力制作《星之声》,新海诚从FALCOM辞职,在《星之声》完成后,加入COMIX WAVE——这个公司的口号是“We always keep minority spirit.”
此时,COMIX WAVE旗下的软件部minori负责人酒井伸和,急于在当时火爆的美少女游戏业界扩大公司的知名度,于是找到了新海诚,请他为新游戏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头动画。之后,新海诚就与minori合作,完成了以下作品:
《BITTERSWEET FOOLS》 片头 动画监督 (2001)
《Wind -a breath of heart-》 片头 动画监督 (2002)
《春天的足音(はるのあしおと)》 片头 动画监督 (2004)
《悠久之翼-前篇 (ef - the first tale.)》片头 动画监督 (2006)
《悠久之翼-后篇( ef - the latter tale.)》片头 动画监督 (2008)
《eden* (伊甸园 )》opening demo 动画协力(2009)
(此处存疑,因为新海诚的名字只出现在了game ED的special thanks中。)
(然而在片头动画,原本应出现动画监督的副歌部分,画面显示为空白)
在新海诚个人主页的作品列表中,诚哥的回复也否认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ef - the latter tale.》中,就已经不太负责minori的美术工作了,主要是由结城辰也和ゆうろ担任。
【大家都在夸《ef - the latter tale.》的OP怎么样,这让我心里很过意不去,我只不过是监督而已,实际制作全都是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比如说3D监督tsukune、角色作画的sata、背景作画的ゆうろ...那么你问监督到底做了些什么?我自己也感到我自己什么都没有做,我的工作量比起他们来说压倒性的少(只有最初的分镜设计和色彩掌控)。】
2009年,新海诚所在的Comix Wave Film已经与软件部minori分家,新海诚与minori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然而,后来minori的员工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运用、光线布局、意向选择上依旧是浓浓的新海诚特色。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在与minori共事这段时间,新海诚的背景上色技法,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充分体现在了这期间新海诚执导的三部动画长片上。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2004年)
(左为《云之彼端·约定之场所》,右为《你的名字。》)
架空世界中,二战后南北分裂的日本,驾驶战机的少年,为履行梦中忆起的儿时约定,拯救被囚禁的少女。
【目前,困扰我的就是怎样创作一个好脚本来。】
与《星之声》相比,在这部作品中,新海诚尝试了加入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周围环境的描写。
【单就表现方式来看,用登场人物的独白,交叉描写主人公的心情,去推动故事的发展,就是所谓《星之声》式的东西吧。
不过一开始制作,我就决定了,加入不只属于二人世界的“噪音”,以求描绘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不再感到迷惑。因此这部作品与《星之声》的确有所不同。】
(左为《云之彼端·约定之场所》,右为《你的名字。》)
由于在游戏公司工作的经历,新海诚对于集体作业的模式已是相当熟悉。而在《云之彼端》的工作中,也奠定了一套STAFF阵容,作为新海诚作品中最基本的主创人员,一直沿用到《你的名字。》中。
【核心制作人员分别在各自的家中作业,每隔一周或者两周才到我家碰一次面进行商议...而核心部分,像脚本、分镜、演出,一直以来都是我一个人负责的——我想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并希望不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麻烦。我依然希望女性观众前来观看我的作品...当然也希望那些喜欢动画构筑世界的观众来欣赏吧。】
《秒速5厘米》(2007年)
“这一刻,我想将这些年的感情都分享给明里,但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是广阔无际的时间,我们无能为力。”
2005年6月,在《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的DVD推出后,新海诚开始执笔写散文小说,写了10篇登场人物和主题不同的短篇故事,之后以此为基础,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再把剧本画出分镜。
后来考虑到剧情、观众等因素后,决定从最初计划的10篇中精选3篇世界观有所联系,并将它们融合成一部作品。结果,这个所谓连续短篇散文小说的形式,就作为最初构想的遗产,而被保留下来——这就是《樱花抄》《宇航员》和《秒速5厘米》。
要把连续短篇整合为一个作品,必然只能选用一首主题曲。作为选用理由之一,这首成名曲已经发行了10年以上,发行年代与《樱花抄》中贵树与明里的故事所处时代相吻合。而选用它的最大的理由便是这首曲子的主题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然后这也是新海诚自己十分喜欢的歌曲——《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有一个小彩蛋就是——还记得在《她和她的猫》《星之声》中,均出演女主CV的篠原美香吗?而《秒速五厘米》中,女主的姓氏和她相同——篠原明里。
【关于《秒速五厘米》,我只是希望制作一部自己想要看的作品,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我身边的人去看。
即便作品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不能获得快乐,但是如果有人偶然地遇到过类似的经历、或者说触动了心弦,那么我觉得就满足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部限制观众群体的作品。
如果说我个人认为《秒速五厘米》的受众年龄,那么应该在25岁以上哦。至少也该是已经就业的人。然而当作品浮出水面之后,我经常听到初中生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说“看过好感动”。
而当我回顾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作品中讲述的是我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但是依然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即便是未知的世界,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虽然这样的景色看起来单调无奇,可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我觉得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自己同他人的回忆,因此风景也就显得漂亮起来了。尽管东京这座城市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眼前映入的景象却闪耀了起来。
所有的景象都是根据自己心情而改变,而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其实都是美丽的。
由于《秒速5厘米》登场人物的命运令人扼腕,因此为了弥补这种悲剧,我也在画面上进行了补充,以保持平衡。因为刻画得太过美丽,导致作品有了一些虚幻的影子。并且如今的我肯定也不能像是之前那样,对于每个镜头都全情投入了呢。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那个时候的自己,才能创作出《秒速五厘米》。
(左为《秒速五厘米》,右为《你的名字。》)(左为《秒速五厘米》,右为《你的名字。》)不过最近我发现自己不但在动画导演这个行业,还涉足到了小说执笔、广告制作等领域当中。而不管做哪份工作,我都强烈地意识到“要做一件只能在这个行业做出来的事情”。】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年,以下简称《繁星》)
《繁星》故事的灵感源于新海童年时代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再见,金字塔之帽》。这部书讲述了初中男孩在神秘力量的引导下进行地底探险的故事,当时还不满十岁的新海深深地为之着迷,初恋、同伴、谜一般的话语、大人们的烦恼、光和影、生和死……似乎人生的一切奥秘和未知世界的一切魅力都在其中呈现了出来。
由于作者猝逝,《再见,金字塔之帽》没能完结,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新海诚,费了很多脑筋自己设计了结局。而这些构思绵延数十年促成了《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诞生。【【我越来越想拍对于观众来说,看起来更简单、更有冲击力的作品。所以我就想到要拍这样一个“到某处去,找到某些东西,然后返回现实”的典型故事。】
实际上,《繁星》是新海诚自国外访问采风修整归来之后,对自我创作思维的一次重新整理,也是一次大胆的商业化电影制作尝试——
《繁星》企划定义的观众为10岁到20岁,甚至是动画圈以外的观众群体,完全区别于之前《秒速五厘米》定义的30岁人群,这个出发点也是影响这次制作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商业性制作的模式,《繁星》原片出来前是有自己的一套计划的,但同时也因为尊重制作委员会的意见而做出了剧情修改——所以,在企划过程中选择一个优秀的制片人,是独立动画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从上到下依次为《星之声》《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场景截图)(从上到下依次为《星之声》《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场景截图)
没有在《繁星》中的创作和宣发的教训,就不会有《你的名字。》如此大的成功;也正是新海诚在英国期间的偶然经历,促成了在《你的名字。》中与RADWIMPS的音乐合作。
这里不得不提及的,还有自1998年《被包围的世界》就开始为新海诚作品配乐的天门(白川笃史)。早期在Falcom从事配乐工作的天门,由于非音乐科班出身,在流行电子音效的游戏配乐界并没有获得太高的知名度。
在开始使用MIDI音源之后,天门简洁悠扬、留白意味明显的风格,在钢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中渐渐显示出特点来,在新海诚偏感性的作品情境中,天门的曲子更是起到了渲染“物哀”氛围的作用。
在《繁星》之后,新海诚与天门的合作也告一段落了。许多粉丝纷纷叹息,这对类似于“宫崎骏+久石让”吉普力工作室一般的王牌组合不应该分开。而在《繁星》中,就有很多在《繁星》之后,新海诚与天门的合作也告一段落了。许多粉丝纷纷叹息,这对类似于“宫崎骏+久石让”吉普力工作室一般的王牌组合不应该分开。而在《繁星》中,就有很多看似“模仿吉普力作品”的痕迹。
(最上为《繁星》截图,左中下方为宫崎骏长篇漫画《风之谷》,右中下为《天空之城》《千与千寻》)(最上为《繁星》截图,左中下方为宫崎骏长篇漫画《风之谷》,右中下为《天空之城》《千与千寻》)
究其原因,一是在制作团队方面,在制作《秒速五厘米》时,新海诚的团队组员大多是东京艺术大学美术专业出身、美术功底高的人员,这些人虽然很懂美术,却缺少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所以《繁星》的制作委员会为新海诚配置了一些新人,其中也有不少参加过吉卜力动画制作的人在;
其二,新海诚的确自己也有尝试新风格作品的意愿,所以不断试着使用新的表现手法——正如他自己说的,宫崎骏所在的吉卜力给动画界带来的影响太大了,甚至定格了许多常识,成为所谓的宫崎骏风,或是吉卜力风。越是往深处走,越是发现眼前的高峰,就会被认为像是有模仿的意思了。
巧合的是,因独立执导自己第一部动画长篇《风之谷》而成名的宫崎骏,年龄为43岁;而因《你的名字。》第一次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新海诚,也恰好43岁。巧合的是,因独立执导自己第一部动画长篇《风之谷》而成名的宫崎骏,年龄为43岁;而因《你的名字。》第一次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新海诚,也恰好43岁。
这是一种动画人年龄的传承吗?
事实上,在动画行业,除极少数天才以外,在四十岁(中年)之前,能独立执导出具有相当水准的动画剧场版的监督,寥寥无几。好作品需要的,自然是充分人生经验的积淀。
1984年《风之谷》上映时,新海诚11岁;1986年《天空之城》上映时新海诚13岁,可以说,新海诚的少年时代,正逢“吉普力”这个动画业界旗帜迎风飘荡的年代。1984年《风之谷》上映时,新海诚11岁;1986年《天空之城》上映时新海诚13岁,可以说,新海诚的少年时代,正逢“吉普力”这个动画业界旗帜迎风飘荡的年代。
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日本人,正赶上日本的经济泡沫时代。在平和繁荣的成长环境下,新海诚自然不会有像宫崎骏那样,在二战重建、安保运动中沿袭下来强烈激进的左派思想。
而在之后的90年代,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新海诚,正逢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失落十年”,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过往美好的留恋和时过境迁的感伤,自然就不奇怪了。
【创作作品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要展现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子。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是每一天都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
我是不可能做到像宫崎骏导演那样的鼓舞人心的、很有动力、很强势的作品的;但是我相信,也有一些作品是只有我才可以做出来,比如说像《秒速5厘米》《言葉之庭》,宫崎骏导演也是一定不会去创作的。】【【《言叶之庭》这部作品在日本公映之后,我被好几个人说“新海诚你终于长大了”。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是在我对以往作品的反省、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我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编织故事,打造出绝对优秀的作品。虽然有的导演不喜欢重复做相同的事,但我会毫不犹豫地做我擅长的东西。】
《言叶之庭》(2013年)
在这部作品里,新海诚认识到了自己在叙事手段方面的不足,放下了在《繁星》中对于大世界观和幻想设定的包袱,重拾其对于之前作品中细微的演出力,表现日常朴素的美感。在这部作品里,新海诚认识到了自己在叙事手段方面的不足,放下了在《繁星》中对于大世界观和幻想设定的包袱,重拾其对于之前作品中细微的演出力,表现日常朴素的美感。
作品画面之中,经常用小物件填充空白,体现日常的密度,无形之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以上为《言叶之庭》分镜图与电影场景对比,可见其中细微之处的改动,以及光线的作用)(以上为《言叶之庭》分镜图与电影场景对比,可见其中细微之处的改动,以及光线的作用)
【其实,《言叶之庭》一开始没准备要在剧场公映的。当初的想法是制作一部能够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私人屏幕上观看的作品。我的目标是在大家现有的设备上,制作出「自己的这个液晶屏幕竟然能显示出那么漂亮的画面」,令人发出惊讶感叹的画面。为此,我执着于拍摄出能够用肉眼分辨出远处一滴一滴的雨的画面,追求着画面的密度。
现在不管是声音还是视频,通过身边的一些智能手机之类的设备,不论是谁都可以进行声音录制不是吗。所以依靠这种技术的进步,我自己录下了撑伞时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还自己配了一遍台词,比如“这里只要音乐、其他的台词和音效全部不要”,“这里需要音效与音乐,台词消音”之类的,通过这种方式,声音的表现效果也完全变成了自己设计的。
由于这是在作画完成之前进行的,所以能够轻松地坚持追求自己所想象的印象。如果说《言叶之庭》的声音有一些独特的部分,我想这就是其主要的理由。】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吉普力的作品是动画界的苹果手机,新海诚的动画就是动画界的安卓系统——利用开源的制作方式,以及大众皆可学的技法,新海诚在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的基础上,为2D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吉普力的作品是动画界的苹果手机,新海诚的动画就是动画界的安卓系统——利用开源的制作方式,以及大众皆可学的技法,新海诚在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的基础上,为2D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除此之外,新海诚还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与各类音乐人、传统动画人相互结识学习,充分吸取经验,不断进步。
这次在《你的名字。》中与田中将贺(《龙与虎》《未闻花名》人设担当)的合作,也是在之前的Cross Road(2014年)中奠定下来的。
(这部被称为“最美高考宣传片”的动画PV,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你的名字。》的预演。)
而通过田中的牵线,与国民级作画监督、“活着的传说”安藤雅司(参与作品:宫崎骏《幽灵公主》《千与千寻》;今敏《东京教父》《盗梦侦探》;庵野秀明《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的来往,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日本传统动画业界的深水区。
(这里要说一下,作画监督一般都是拥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原画师或动画师担任,主要工作是检查并修改原画成品,看人物的脸型是否符合人物设定,动作是否流畅等等,必要的时候能重新作画,所以对于动画的质量体现非常重要。可以说,《你的名字。》在作画方面的高质量完成,安藤雅司功不可没)
也难怪山本宽这位职业(失意?)动画人会在评论中流露出酸酸的情绪了:
“新海诚的「你的名字。」虽然赶上了吉卜力的作品,但这部作品也是借着吉卜力的力量制作的,赶上了也是理所当然的。
(图右二为山本宽)
至少现在我没有自信能够画出超越「你的名字。」画面质量的画面。不过新海诚还是有一种作画自卑感,不是最优秀的动画制作者,在背景上发力,但对于作画(戏剧演出)敬而远之,而这次将新海诚作画自卑感消除的就是田中将贺和安藤雅司,这两位拥有超高作画力的制作者集结在一起——坦率的说我就是羡慕啊。”
而习惯了独立动画制作流程的新海诚,面对安藤雅司的严谨、细致和以身作则,对于这场“一期一会”的合作,诚哥也表示“很有压力”。
【在我眼前,每个人都在每个领域战斗着。我的工作是监督,要把大家的成果以最适合的形式分配在107分钟里。RADWIMPS的战斗方法,田中的人物设定的战斗方法,作画监督的安藤的战斗方法,背景美术的战斗方法,各个都有着堪称恐怖的认真感。在看着这些的同时进行工作,比起快乐,更多的是辛苦和压迫感啊。只是,这些事情的丰富度,与一个人的时候无法相提并论。从安藤处获得的对创作的态度,哪怕只有一点也好,希望能带到我的下次的作品中。】
(这里提一点小小的抱怨,《你的名字。》里有一段女主跑步的3D动作做的不是很流畅,胳膊甩的和奇行种巨人一样[具体在90:58-91:05处,这里就不贴图了],而这一段恰巧出现在了剧情最起势的地方,还有宣传PV里,有点伤气氛ww)
如果说技术上的革新使得新海诚一代在大师宫崎骏之后仍能找到生存空间,那么在传统观念上主动寻求的“背叛”则成为他与新时代动画人精神觉醒的标志。
在日本这个以子承父业为传统的国家之中,新海诚放弃自己家中建筑公司的事业,而选择个人动画这条荆棘之路,也可称得上是跨界成功的典范。
新海诚也曾用动画拍了很多建筑公司的广告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妥协”,却也为广告制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大成建设“博斯普鲁斯海峡隧道篇” 电视广告(TV-CM)
某人的目光(与野村不动产的合作企划)
在广告作品中,常见的手法诸如与歌曲人声的剪辑衔接转场,都在了《你的名字。》之中有所体现——在《新的名字。》里,新海诚大手笔一般的使用了四首vocal(含人声)歌曲,而这四首曲子,都是RADWIMPS在听新海诚讲述过具体作品情节的基础上创作的,因此歌词与情节进展的契合度很高,在具体情境足以达到带动观众情绪的地步。
《夢灯籠》
《前前前世》
《スパークル (Sparkle)》 《なんでもないや》
之前的作品,都是先作画再配音轨,这样的音乐和声音只是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并没有和情节转化相呼应。
因此,《言叶之庭》之前的作品,更接近于映像小说而非电影 ——当然,这也和新海诚的工作身份是分不开的,在Comix Wave Films公司的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海诚的职位,并非“动画监督”,而是“映像作家”。
——————————————— 故事内涵 ———————————————————————————————— 故事内涵 —————————————————“映像作家”的定义是什么?
英文近义写作Videographer——
以作家的身份,从事影像作品的制作为行业。通常活跃于电影导演、CM导演、CG创作等领域。专职写作的脚本家、广播作家似乎不能被定义为映像作家,不过,负责制作CM、宣传视频以及CG电影等视觉作品的脚本家可以作为映像作家。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可以拍摄并制作具有一定故事性的视频作品,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映像作家”。在中国大陆,从事这样工作的,或许大多被称为“独立电影人”,如果作品是动画,那自然就是“独立动画人”——不过这样的称呼都缺少了“作家”这个身份。
在《你的名字。》的官方宣传和片尾的special thanks中,我们能看到岩井俊二的名字。而以电影《情书》《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为代表作的岩井俊二,其身份和新海诚一样,都是“映像作家”。熟悉新海诚和岩井俊二作品的观众可能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很浓厚的清新文青气息,并且在电影发布之前或之后都会有导演亲笔作的官方小说发表。熟悉新海诚和岩井俊二作品的观众可能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很浓厚的清新文青气息,并且在电影发布之前或之后都会有导演亲笔作的官方小说发表。
故事作者本人首先运用自己的文学思想进行构思,再亲自利用剪辑拍摄技术,按自己的理解将其融合进影像之中,以电影的形式进行发行传播,这大概就是映像作家的创作形式——也或许是在人们阅读习惯随信息媒介发展日益快餐化、传统文学日益式微的形势下,一种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于日本中央大学日本古典文学系毕业的新海诚,在《追逐繁星的孩子》加入了《古事记》(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主要内容为神话传说和歌谣等)黄泉国的设定。
在《言叶之庭》中,新海诚则加入了《万叶集》“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的句子。
而《你的名字。》的故事灵感,则来源于小野小町的“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
【在考虑相隔千里之外的男女相遇这一方向性的时候,我翻阅《古今和歌集》时看到了这首和歌。能够流传到现代的传说与和歌具有普遍性,其中蕴藏着我需要的故事雏形和主题”。】
不只是在作品主题和设定引用日本古典文学,对于日语这种语言本身,新海诚作为映像作家,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对日语略知一二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日语口语中,男性和女性的自称是变化多样的,而这种多样性,在《你的名字。》中就被作为一个NETA(梗)来用了。
【在日语中,像是“おれ/あたし/あたくし”(ore/atashi/atakushi)跟“ぼく(boku)”这样的第一人称、“せんせい(sensei)”“ちゃん(Chan)”之类称呼的微妙不同等,都是包括我在内的创作者需要用纤细的感触进行区分的,这也将对于作品的活用起到影响。
如果说第一人称像英语那样全部被统一为“I”的话,那么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缺失吧。但是也不至于就因为这样,导致作品没有办法做出来了。】
众所周知,日语平假名是在古代日本女性临摹汉字草书的笔法中诞生的,而在阅读方面,往往是平假名较多的词语,由于几乎无限制的元音组合,听起来一般都很有韵味,也让日语成了世界语言中最适合演唱填词的语言之一。
而在日常交流方面,受传统佛儒理念的影响,日语中敬语较多,且表达一般都较为委婉。这种特有的表达习惯,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日本ACG领域中,以少女恋爱告白心路历程为主题的“少女漫画”的风靡。
由于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本社会的主流风气是以“不给别人生活添麻烦”,为别人着想为重,即将“自我”与“他人”之间相互分开看待,突出“自我”在“社会”中的独立性——这也通常是少年少女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的建立过程。
而“名字”这种意象,更是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认知自我和世界的重要因素。以“身份确定”为故事主线,这样的情节还出现在《千与千寻》中——不同的是,《千与千寻》是在陌生的世界寻找自我,而《你的名字。》寻找的是跨越距离寻找重要他人。
因此熟悉新海诚的人,在看过《你的名字。》之后,会有一种“只有新海诚可以做出来”的感觉。除了相似视觉风格和场景之外,《你的名字。》里含有新海诚一直以来所擅长的故事主题和情感氛围。而这些情感无非围绕着这三点要素建立——距离、思念、物哀。
三叶为泷创造了约会条件,却又去东京寻找泷。而泷明明萌生了对于三叶的情愫,却又只能在现实中与奥寺前辈约会。
或许我们该放首歌听听w
这里不得不说奥寺前辈起了很重要的指点迷津的长者(?)作用。
通过互换身体这种““Sukoshi Fushigi”(すこし不思議)”,新海诚得以将在过往作品中锤炼良久的、描绘时空恋爱的少年少女“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充分发挥,而且更加直观具现化了。
少年少女的爱情,在全世界的文化创作中,都是经久不衰的共通话题。而如果是恋爱的话,其过程必然伴随着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痕迹,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彼此理解——等同于用伴侣的视点去重新看这个世界,看待自己。(当然如果恋爱过的人没这么做,当我没说w)
【每次的作品都是,受场景和人物心境的影响天空的颜色会有微妙的变化...三叶眼中的东京风景,想把它做成多少有些幻想意味的东西,所以在她最初见到的东京天空的颜色里稍微混了一些绿色进去。到了瀧在看的时候就会变成稍微有些平淡的蓝色。就像这样,两人各自所看到的东京的天空是分开来画的。】
(图上方为泷视点,采用普通的光线方式;下方为三叶视点,即使在480P暴殄天物的画质下也能看到浓烈的彩虹光,表现三叶初见东京的新鲜感)
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以这种观点为原理,设定出一整套故事设定架构,这一类作品,通常被称为世界系。
如果说御宅文化象征着日本动漫的王冠,“世界系”无疑就是这顶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世界系,故事重点在内心世界。大致故事走向为:
灰色的“我”与色彩鲜明的“你”相遇后,为保护“世界”而与漠然不明晰的“敌人”战斗。
其鲜明特点,就是主人公在故事展开之前,是一个平凡透明的存在,其精神空虚,但在内心之中渴望着解放。
通过女主这一媒介,将主人公和女主之间的故事展开,与世界的危机进程相同步。
经过一系列的过程,主人公的内心,与世界的危机同时得到了解决。这世界的危机,本质上也是在体现内心的疑惑。
我(内心)←→你(媒介)←→世界(社会)。
世界系作品的内容,通常是描写青春期少年少女遭遇成长烦恼,同外界交流的渴望和不安的复杂心理,以及信息时代“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调和。
由于叙述方式偏主观,因此故事走向最初往往与幻想有关,而由于对心理的深度刻画,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幻恋爱物语的模式。
(左为《Steins;Gate》椎名真由理CG;中为《追逐繁星的孩子》截图;右为《你的名字。》。ACG作品中常见的“星屑握手”造型,是世界系作品的主题特征之一。)
而世界系诞生的雏形,无疑是1996年庵野秀明的《新世界福音战士》EVA。
在如今看来,EVA这部作品,更像是当时日本“失落十年”中御宅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宣泄情绪的集中表达(宫崎勤事件、纱织事件、奥姆真理教等),以及新千年即将到来之前,日本这个忧患意识较为强烈的多难之地中,浮躁之下信仰的缺失以及末世思想的发酵。在那个时候的ACG作品中相当常见。
而在《云之彼端·约定的场所》之中,也有很多效仿EVA的痕迹。
(左为《新世纪福音战士》;右为《云之彼端·云端之场所》)
之前还曾提到过的新海诚最早的两部独立动画,《遥远的世界》和《被包围的世界》,据新海诚自己所言,均是模仿村上春树早期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创作风格,一直到到《云之彼端》《星之声》的完成,无疑证明了新海诚作品中存在的“世界系”情结。
1985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初版,估计也不会想到,这部通过平行叙事讲述同一主人公在不同世界遭遇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御宅界,尤其是在新千年以后,各类二次元创作中“世界系”作品的创作。其中,对于美少女游戏界影响尤为巨大,直接催生了Key系作品《AIR》及其姊妹篇Otherwise元长征木《Sense off》的诞生。
作为美少女游戏界泣系鼻祖的Key社早期作品《One》《Kanon》《Air》,在其相关作者久弥直树和麻枝准已知的访谈资料中,可知两人都很推崇村上的作品;而元长征木更是以meta写作的方式,将“自我认知”“情节走向”“世界设定”小说三大要素紧密的结合为一体。
“她即是世界之少女”
“她之死亡,即世界之终焉”
在这些作品中,“幻想世界”“回溯千年”“天空彼岸”“翼人传说”这种SF意味浓厚的设定意象,连同前世的轮回、与美少女的邂逅与羁绊,在视觉小说特有的分支性系统中,糅合成主观世界与客观日常杂陈的醍醐味。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世界系作品通过阐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再将内心世界中的冲突转化为表象世界的冲突,进而对外在世界产生影响——这样的叙述方式——将对外在世界的追求和期待,幻化为少女的美好形象,再进行内心世界的破坏与重组,体现主人公自我成长,以及作者本人创作中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
【在我的作品中,经常会有“一对一”的私人关系。我自己并非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兴趣,可能归咎于我的脚本与演出的能力问题。我对那样的私人关系非常感兴趣。我也想描写这种私人关系的更多层面。这次的作品我会进行一些挑战,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达工作能力的极限】
2007年,“世界系”一词被正式收录于日本新语辞典《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现代用语の基础知识)》。或许在常人看来,“世界系”这种在御宅中情绪的流露,只是小众唯心主义的滥觞也说不定。
而在日系ACG作品里,诸多东西方文化符号交织出现,更被人笑称为“全宇宙的人都说日语”——事实上,对于世界各类文化的兼容并包,并进行世界观架空的二次创作,已成为ACG作品创作思路的重要源泉。
并且,如今的世界系作品,向着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向发展,如提升主人公的行动力、了解自己再了解世界与他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主角只是苟活于自己狭隘的生活圈。
也难怪东浩纪(日本小说家,御宅文化研究撰稿人,其代表作《动物的后现代》被诸多二次元文化研究者引用)在看完《你的名字。》之后,觉得“死宅们的时代要终结了啊”。
以下翻译自东浩纪的推特: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将现实和幻想结合的恰到好处。
但是,我并不认为《你的名字。》将会开启日本动画的新纪元,反之,这部作品恰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同时,从人们对这部现充作品的喜爱中也能看到,现在的御宅族和之前的死宅们不一样,他们没有之前死宅那种干什么都慢吞吞、一副扶不起的阿斗的样子,相反,现在的御宅族们更愿意融入现实。”
【这样的制作过程让我体会到创作一部作品 , 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这部作品(《秒速五厘米》)印证了这种创作方法的意义 , 所以对我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日常生活中的我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大人,比如说我早上也早起不了,吃饭也不按时吃,虽然很尽力地遵守截稿日期,但是有时候也会邋邋遢遢。我还很喜欢喝酒,还有我也存不了钱。总之,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个很糟糕的大人,很不称职的大人。所以我想要制作出,那种理想状态下的日常。】
以技术宅身份出道的新海诚,在尝试过幻想系作品后,最终回到了这种类型作品的原点——世界系与空气系(即日常生活)相结合,着重描绘“相遇”后的世界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你的名字。》中的故事走向,可以说是世界系的延伸——想要在一成不变的日常和被灾难毁灭的既定宿命做出改变,做出这个决定的主导的,不仅仅是男主,而是双方共同作用,且更侧重于三叶的主观行动(男性思维侧重于解决因果问题,女性思维侧重于缓和日常矛盾)。与之前以男方行动为主要契机的世界系不同,这是属于少女日常的世界系。
实际上2010年后的ACG世界系作品,大多已经淡化了原初世界系作品那种纯粹以“男主拯救女主和世界”为主线的故事走向,而是进一步衍生为各种变体。
例如,世界系通常伴随着对于救赎情结,以及世界的摧毁和重建过程,很容易就演变为“拯救某个人而使世界重来一次”——回溯时空,即对于原有世界的重新架构,有点类似于游戏的“存档/读档”环节。这也是在《你的名字。》中的重要展开。
尤其是2016年,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出现类似于回溯时空为主基调的动画作品——通常可称之为Loop(轮回)系。
(左中右依次为2016年1月番《只有我不在的街道》,4月番《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7月番《Rewrite》)
这在几年前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如今二次创作题材的萎缩。
Loop系,故事重点在收集要素。
而轮回作为一种东方哲学中的常见思想,在ACG作品中的发源已然不可考。
第一部比较重点将轮回设为主体情节的ACG作品,或许是1984年押井守执导的剧场版《福星小子·绮丽梦中人》。
Loop剧本的一般流程,或者套路是:先在人们熟悉的日常中设定悬念、展开谜题,在展开过程中,观众会被剧情带着一起去思考,在观众得出一个猜想或者预测时突然发生意外性的起伏,再通过时间回溯展开真相,随着情节进展,慢慢揭开loop的发生起因,之后打破轮回。
在这流程中应当注重的几个要点有(这里以《你的名字。》中的情节做阐释):
男主女主联系到一起的契机(交换身体&彗星灾难);
对于这个问题或者危机的态度转化(被动接受三叶死亡→主动寻求改变);
对抗因果的过程(饮下口嚼酒&村民动员);
还应当尽力避免自我意识过剩的主观性(这一点在《你的名字。》中,用男女之间强烈的情感羁绊冲淡了,虽然还是有些生硬);
另外,Loop系的脱出设定,一般都是有都合(偶然巧合)之嫌。(本身轮回就是一种BUG设定,用BUG来打破BUG也是理所当然的吧w)
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当人物羁绊足够深刻,气氛渲染到让大多数人为之动容的时候,剧情合理性什么的,往往就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ACG作品而言,创作精彩的轮回过程,往往比分析轮回原理更有价值。
从这一点来看,《你的名字。》的普世意义远远高于其故事本身的内涵——证明了轮回与平行世界作为ACG作品情节展开手法,已逐渐为主流商业市场和普罗大众所接受。
(《你的名字。》中,男主以“观测者”视点,回溯三叶从出生到彗星到来前生活的某段意识流画面,和细田守《穿越时空的少女》以及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视点极为类似。)
除此之外,《你的名字。》还揭示了世界系和Loop系的诸多共通之处。
1、世界系在空间上的展开较为庞大,甚至会扩展到宇宙空间。(彗星与地球)
Loop系,则不一定将空间展开至多么庞大(男女主交换身体的loop),在时间上展开较大。(三叶的血统传承)
不过两者都存在一个平台(女主所在的岐阜县某个山村),将人物(主人公与女主)的自身变化与此平台的变化(山村中人们的幸存与否)联系起来。世界系的外部世界可能极大,Loop系的loop圈可能极小,但对于主人公和女主来说,这都是整个世界。
2、世界系和Loop系中,最关键的都是人物的内心变化(最后关头三叶在手心中“すきだ”的支撑下重新站起来去劝说父亲)。从逃避到直面问题,同时也决定了世界(山村中人们的幸存与否)的命运,最终导向结局。(すきだ倒过来=だきす=たきす=Taki=泷=男主的名字)
3、世界系和Loop系中,某种角度来看,都存在神(外部操纵者)。
世界系中神就是主人公和女主,主人公与女主之间的故事,与世界的命运相连,神在决定着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命运。(在《你的名字。》中有关于身体互换的原因阐释并不详细,或许是男主回溯到三年前饮下口嚼酒后引发的因果效应?)
Loop系故事中会存在一个设置轮回的神,可能是男女主也可能第三方,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外界操作的Loop系,可能只是单纯的转生或者一个药物研究而引起的loop。(《你的名字。》更倾向于后者,即“献祭给神明的口嚼酒”这一回溯要素)
而口嚼酒,效果类似于1996年的视觉小说《この世の果てで恋を呗う少女YU-NO》中的宝玉,作为存档和读档的道具;
而保存着女主记忆的神社这一类似于游戏读档点的存在,又可以从2003年田中罗密欧的视觉小说作品《CROSS+CHANNEL》的设定中找到影子。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新海诚借鉴了视觉小说galgame的表达方式”,私以为这样的表述欠妥。
在以往的访谈以及公开场合中,新海诚很少提及自己在美少女游戏业界的工作,推测诚哥在游戏公司minori中的经历,可能并不是那么快乐的。
况且双线叙事这种表达方式不止出现在美少女游戏中,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大卫·格里菲斯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许多观众称《你的名字。》为“最不新海诚”的作品,除了吉普力班底的加入,使《你的名字。》在人物刻画方面更细致以外,还有叙述形式方面,相较于平铺直述有了质的飞跃——
《你的名字。》相比于新海诚之前映像小说式的表达思维,更像是电影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一本《你的名字。》的原著小说,可以发现小说就是近乎于用“电影文字剧本”的形式写出来的。
【有好几次外表和角色本身不同的场景,这其中就有着“表里不一”的乐趣所在,也有作为动画电影的有趣之处。】
而在文学作品之中的双线叙事,或许出现更早,即“在不同世界观下展开具有互相联系的故事”,后渐渐演化为“在看似相同的世界观”下发生相同故事的叙述性诡计(也是最怕剧透的情节)——这在推理小说中尤其常见。
加之“世界系”多以主观视点展开第一人称叙事,由于视点本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就形成前后错位的情节,形成剧情欺诈。
在有关《你的名字。》一些评论中提到的——为什么男女主身体交换之后为什么没能注意手机上时间的问题。
可能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新海诚和其他STAFF成员已经注意到了——因此在电视和手机画面中,没有提到关于年份的一丝一毫——这在真人电影中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看似于bug的设定,又可以用meta观点中“我们无法注意到不属于自己认知之内的东西”这样的“视觉欺诈”观点来解释。
而且在类似于叙述性诡计的故事中,往往所有的解答在开头就已经给出了,只不过是因为观众刚刚开始完全没有进入状态,获得的信息量如此之少,在第二次看的时候才会有“哦,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这也是《你的名字。》为什么在二刷之后仍然会受欢迎的原因。
这种创作风潮在推理小说乃至轻小说创作的题材中也很流行,特征比较明显的是“戏言系列”“世界系列”“物语系列”的作者西尾维新以及《凉宫春日》系列的作者谷川流等。
而在《你的名字。》中,由叙述性诡计的设定,同样可以引发出“细思恐极”的联想:
三年的时间或许太短,东京新宿和岐阜县的人们,现代生活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
三年的时间或许太长,以至于日渐膨胀的信息量,将“1200年一次的彗星撞地球”这样巨大的灾难痕迹,在男主的日常记忆中消磨的一干二净了?!
嘛,或许整个故事也只是泷君在山顶做的一个梦而已(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新海诚才不会在乎自己的作品给了比如像我这样能写几万字的闲人怎样的触动,作为匠人,他只是在尽力创作,永远将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定义为下一部,仅此而已。
实际上,《你的名字。》的剧情编排,更类似于原KID社(现重组为5pb社)解体之前由打越钢太郎和中泽工主笔的、结局争议极大的、以至于引发公司破产倒闭的某部争议性视觉小说类似。(具体名字就不写了,因为那部作品和《你的名字。》主线故事一样属于剧透死,玩过的人自然懂)
而《你的名字。》和那部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海诚,这个擅长写Bad End的异地恋电车痴汉(?),给了《你的名字。》一个美好的Good End。试想一下,如果与KID那部作品一样来个坏结局,必然会在公映以后引发漫天的口水战,而这,大概也是向市场妥协的一种表现吧。
———————————————创作与市场—————————————————
作为一个非IP类作品,《你的名字。》获得成功不得不让人称奇。除了新海诚的作品风格之外,或许最大的卖点在于声优——神木隆之介和长泽雅美的加入,显然就是为了吸引非宅人群关注的。
在之前提到,诚哥希望更多女性观众可以关注他的作品,所以作为“国民弟弟”、有很多动画配音经验、又能够理解新海诚作品的神木,来演绎重要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而女配长泽雅美和女主上白石萌音,都是热门影星、国民灰姑娘优胜的存在;加之职业声优悠木碧和花泽香菜的加入,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报粉丝,带来配音经验,稳定作品气氛。
而与东宝的合作基础,在《言叶之庭》时期就已经奠定了,《言叶之庭》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新海诚的口碑。
另外《你的名字。》的宣发统筹工作,还有王牌制作人川村元气的统一调配。他对新海诚的原创剧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动,包括作品最终的命名。新海诚也欣然接受了,后来这些改动自然也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据诚哥自己所言,这次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度来创作《你的名字。》的。
【我想做一部对我而言最大的作品,抱着这样的心情提交了企划书…结果,东宝方面给出的待遇渐渐提高了。他们看过了脚本和分镜之后决定做成现在这么大的规模,所以这点并不是我的功劳(笑)。因此我也没太在意这事,完全没有压力(笑)。
我对作品本身当然抱有很高的热情。说起我讲故事的能力,我感觉比其以前,我终于有了能从高处俯瞰整个故事、控制整个剧情的能力了,我感到从身体中涌出了自信,那是在正好两年前。因此企划书中满载着这种热情。
绝对要做出有趣的东西,耗尽自己现今为止拥有的东西就能做得有趣。
自负也好自信也好,我倾注了这些东西做出了这部作品。
我有这种感觉,也觉得本作成为了我的代表作。
我强烈地感觉必须做出那种不知道我的名字的人也会看的作品。
我也毫不犹豫的把过去作品中使用过的主题和情境之类放了进去。
因为存在本人最擅长的情境和叙事,我想尽力去利用它们。
对不了解我的人来说,尽管本作中有我在10年前就做过的事,但现在看了依然能获得新鲜感。
先不谈电影的叙事部分。本作的表现手法,以及音乐的使用方法,还有107分钟的时长的使用方法,我希望这些能给人以与我此前作品不同的新鲜感,并以此为目标努力了。】
所以取得这样的大成功,理所应当。
————————————————————以下纯属私货,与《你的名字。》作品本身关系不大,不感兴趣者可移步下一分割线———————————————————————
分析到了这里,其实某位日本ACG界大佬的观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冈田斗司夫(前GANIAX社长、ACG文化评论家、撰稿人)对于《你的名字。》的评论:
“大概就像是人们说的那样,因为(新海诚)没法超越吉卜力,没法成为像庵野秀明或细田守那样的导演作家。所以就干脆下定决心去做一部中学生、高中生甚至笨蛋都能看懂的电影?好了~成功了,笨蛋们看哭了。《你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笑)
因为新海诚抛弃了作家的本性,为了制作而制作出一部任谁都能看透的作品,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作品能够大卖的原因。
《你的名字。》作为电影70分;动画80分——虽然加入了“身体互换”、“宇宙之谜”等等,不过还是没有脱离俗套,就是围绕着什么“约定”、“细小等线绳也可搓成纽带”等等而形成了故事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是新海诚的集大成作品,作为一部晨间剧来说真厉害啊~新海诚!不过作为作家来说无疑是放弃了本性。”
——当然,或许因为冈先生的业界地位,面对《你的名字。》的大卖,不说两句没面子, 明贬实褒,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说不定。
然而非科班出身的新海诚,为什么要成为第二个宫崎骏、庵野秀明或者细田守之类的人呢?从新海诚的独立动画导演身份,自然就决定了成长过程的分歧。
而《你的名字。》作为商业创作,本身的意义,不就在于“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吗?
难道应该因为作者YY式的妄想,搞得作品卖不出去就满意了么?——亏本了大V可不会为你买单。
所谓动画,自然不是为了“晦涩”“自嗨”而作,而是为了追求普世。
关于题材方面,在创作过程中,知道自身所擅长的东西并充分将其发扬,不正是身为创作者的自觉吗?创作者心中的“作家性”,又应该是什么呢?
不是拿观众当玩具,也不是把观众当上帝哄着供着——而是和对待他人的基本理念一致,把观众放在平等稍高的地位。
我讲故事,你听故事。只是这种关系而已——没那么多谄媚,也没那么多狂狷。不卑不亢地创作就好了。
所有伟大的作品,故事脉络其实都很简单,能不能让观众读被你创作的那份热情所感染,这才是关键。
动画终将走出宅界,和电影一样走向世俗大众,大势所趋。任何看不惯这种现象的人都将只能是这浪潮下的腐朽之物。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御宅族群,就是单纯为了某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投入了炽热的情绪,并愿意为此默默付出不计报酬的初心者们——这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范儿,才是真正的御宅精神。
而不是整天宣扬“这个我看过XX怎么样无悔二次元”秀下限类展示自己的存在的萌二、小学生、键盘侠。
真正喜欢ACG的人,大概都过了只依靠自己听过什么音乐、看过什么作品就能吹水的年纪了吧。
对一个东西的喜欢与否,不在于你看过什么,甚至不在于你想过什么,而在于你为此做过什么。——能在社会中正常和别人打交道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
要么是拥有汗牛充栋的收藏品,要么是知晓罕为人知的正当见闻,要么是创作过发自本心的同人创作或文本翻译——至少应该在某个方面称得上是专家级别。
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只是单纯消费,就无法理解“为一件事倾尽全部”的御宅思想,只能说是“感兴趣的”普通粉丝而已。
或许随便哪个业内大触,都能通过如今先进的后期技术,在几张照片上做出类似《你的名字。》的视觉效果,但是对于一个多小时几万乃至几十万帧的画面,能统筹到足以搬上大银幕的效果,这大概不止源于自信,还源自二十年(1997《遥远的世界》——2016《你的名字》)如一日的坚持。
“这是我的作品,我喜欢它,我要把它做好”——就这么简单。因而“匠人精神”与“御宅精神”,这是可以共通的。
和新海诚相比,同样是从独立动画成长起来的“国产”《大鱼·海棠》彼岸天制作团队,就显得不成熟的多。
其实《大鱼·海棠》算是一个奇葩:用这部电影讲述了制作这部电影所遭遇的过程,能称得上是meta-anime(元动画)了,这种表达类型在动画史乃至电影史寥寥无几。
如果你嘲笑《大鱼·海棠》,那就等于嘲笑这部片子里所映射的那些人。
你说《大鱼·海棠》狗血,其实现实就是这么狗血。
因为这是一部完全以创作者自我为中心、不考虑观众感受的作品。
无论是太过喜欢或者讨厌,都算是中了制作者的计——说好听了叫独辟蹊径,说不好听了叫“纯属自嗨”。
不过《大鱼海棠》也并非一无是处。单论讲故事的能力,至少是达到诚哥十五年前《云之彼端》的水准了——嗯,还算有点希望的。
只是,国产ACG产业和美国、日本ACG整体相比,又何止差了十多年。
这里自然就绕不开国产影视作品监管的问题了。
这次《你的名字。》引片计划未能及时跟进,不能说和盗版资源放流毫无关系。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几方势力因为利益互相拆台,让日方觉得中国发行诚意不够,从而使引进工作停滞。
而更有趣的是,引进工作还未开展,自媒体平台上就由一个字幕组引发了血案,S1大V疯狂带节奏。——由于微博粉丝量的原因,比日本国内的讨论《你的名字。》还热闹。
只是这些人里,没人为真心想看的观众着想。
监管的官本位思维、国内资本的盲目性、自媒账号贪图扩大影响、胜利达成了官、利、名“三个和尚没水吃”局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君名。》万古流。
无论哪个行业,都少不了某些人对于对于权力和利益的热衷。
如何将这两头猛兽限制起来,在行业成长起来之前使其不被破坏,这是各种规章和法律应该做的事。
而非限制行业自身成长,让一小部分人决定大部分人能看到的东西。
如果不懂观众需求,只是自顾自做出来,找几个托:你看,大家都喜欢吧?这些人附和喜欢喜欢,然后聚集一堆人看“喜欢喜欢”,接着收钱走人,只留一地鸡毛——这不叫创作,这叫卖艺。
商业化得让真正懂商业的人来做——无论是创作发行,还是监管。
也请把应该是市场的东西还给市场——而不是在市场没做大之前,监管先来薅一杯羹。
只是当下,在国内体育界拿奖手软、打了10年NBA、为国争光多次、无处可黑的专业人士,在篮协都只能做二把手,又能奢求什么呢?
“我们大概已经过了除了赚钱什么都可以放下的时代”。
ACG产业,或者说任何产业,在成熟的产业体系之前就是入不敷出的,依目前国内ACG产业的现状,想要盈利难上加难。可偏偏有人想跳过这个自然步骤,直接获利——那就只能看看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了。
【独立创作者进行创作→制片方联系资本方→作品打动资本方→资本方投资→制片人合理调度→作品实现市场盈利盈利→资本方获利→扩大周边贩售及影响力→同人创作&二次创作→进一步扩大盈利和影响力】
这才是ACG产业资本、能给人希望的良性循环。
虽说在财力实力的绝对碾压之下,作品打动资本方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只是如果连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没,要赢得赞赏更不可能。这是要依靠创作者的全能初心支撑的。
在独立动画时期就一手包办所有工作的新海诚,对于动画制作的流程熟稔程度(甚至连女角色的配音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是作品制作的质量保证,也是制片方和资本方信心的来源。
《你的名字。》的爆红,就是这种良性循环的实现,也给国内ACG产业的好好上了一课。
而近日,日本文化产业部门宣布,对于88个圣地巡礼经典统一管理
加之日本在里约奥运会上“东京八分钟”里的表现,可见日本对于本土的ACG文化旅游宣传,已然提升到了国家形象角度——在这种形势下《你的名字。》这样一部“去到远方与你命中注定的人相遇”的题材影片,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此时中国文 化 部门在做什么呢?
呵呵哒。
二次创作是动画漫画产业的命脉。
2000年之后,日本ACG产业的半边天都是同人创作支撑起来的。
而带头的,都是做了亏心事还想立牌坊的。
你一个要求版权,直接把产业发展的命脉堵死了,会不会玩?
不会玩的话——ACG不需要官本位。)
————————————————————————————————————
我们常说时代造就了人,也常说人影响了时代。
而时代这东西,往往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我的作品能达到今天的规模,是当初没有想到的。
开始我只是想通过在网上卖自己的作品这种小规模的形式来维持生计。
希望让花费时间、精力和路费、电影票钱的观众能够从影片中得到满足,所以在背景的画面中尽量追求真实的效果,这样让观众有一种自己也会出现在画面中的“代入感”,但不仅要追求背景的真实,还要在其中加入作画者自己的想象。
我还要继续用我的DV捕捉人物的形态、表情、动作,更合理地运用在动画人物的塑造中去。虽然使用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机器数码产品,但是希望能尽我所能,让动画更贴近人们的表现、情感以及思想,更加“传神”。
谈到CG动画的未来,我个人认为会像网络游戏一样前景可观。
相比传统动画费时费力的缺点,CG动画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可以节省更多创作时间,而且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只要我们有想法又技术,要做出一部优秀的动画就简单容易很多。
以日本主流动画来说,现代CG会逐步完全代替传统的手绘,这种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从中国目前的CG技术运用日渐成熟的现状看,也将逐步走向这个趋势。
我是想做出能改变青春期少年少女们的人生那样的作品。不知不觉地就想“当演员真好啊”“好想画画啊”“好想做音乐啊”“好想写故事啊”,像这样,想做出能改变观众们人生那样的作品。
想做出能在心灵上留下些伤痕的作品,我认为这次做出了具有这样强大力量的作品。“想改变些什么”“总有些什么缺失的地方”对于这样想着的人们来说,请务必去观看《你的名字。》,我认为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些什么。我有这样的自信。】
——新海诚
踏踏实实的创作者初心,高于一切。祝新海诚今后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好。
而ACG(Anime、Comic、Game),值得一生所爱,就如忘却了时间和年龄。
给真正爱它的少年少女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改变世界。
(Pixiv ID: 59009629 Member: 綾樫)
以上。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